APP下载

废墟上的承诺

2020-12-14张靖涵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斗笠板车小儿子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题记

天,依旧是漆黑一片,星星早已消失不见,月牙儿在浓雾中若隐若现。陈老汉带着一顶破斗笠,拉着一辆旧板车,急匆匆的出门了。佝偻的腰,单薄的身影,开始又一天走街串巷的收废品。

四月的春风夹杂着几分暖意,不知不覺已经走出了村庄,到了镇上。额上岁月刻下纹路布满了缜密的汗珠,暖阳下的白发稍稍泛黄,满是皱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岁月的痕迹,两只深陷的眼睛深邃而明亮,依旧很有神。

“哟,老陈头,来的真早,过来喝完粥吧!”早餐店的老李招呼着,老陈卷了卷衣角,笑着说“不了,多走走说不定能多收点。”老李叹了声气“唉,你说你都八十三了,还每天拉着板车收废品,他们欠的债,到让你……”不等老李说完,老陈头摇了摇头,拍了拍老李的肩膀,“不提那些,咱应该的,我先走了。”说罢,拉着板车,朝东边走去……

上个80年代初,陈老头借祖传的酿酒手艺,开了一家酿酒铺子,因不掺假、不短斤缺两,陈老头的酒铺可谓是远近闻名,也为陈老头赚取“第一桶金”。在农闲时节酒铺生意比较冷清的时候,陈老头拿着钱又开始经营斗笠和当地农副产品的小生意,将农副产品带到隔壁县城里去卖,然后将斗笠等村民急需的物品批发回来村里卖,这样一来一往,陈老头的小本生意越来越好,也越做越大。因诚实守信,陈老头当起了那时新兴的“保人”,就是从富裕的村民手中借钱过来,再借给有需要的人,中间赚点小钱。陈老头那时没想那么多,觉得能帮到需要的的人,便做了保人。

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历经改革开放的大浪淘沙,不少人在市场折戬,陈老头不少债主无力还钱甚至跑路躲避债务。作为“保人”的陈老头却没有赖账,愣是把三十多万的债务扛了下来。为此他变卖了家产,就连祖上传下来的酒缸也贱卖了。生意难做,家道中落后,陈老头没有本钱,又因打听到到债主的消息,到了上海寻找,确碰了一鼻子灰,只能捡破烂卖钱,后才开始收废品。

因为还债卖掉了房子,陈老头的儿女们常年在外打工不得回家,三儿子也是几年前才回到村里照顾老人。从万元户到欠债户,陈老头心里最为记挂的便是小儿子了,在当时家里富裕的时候,给小儿子说好了一门亲,就在姑娘要嫁过来的时候,家道中落亲事也不了了之,小儿子也远走他乡打工,难得回家。

为了早日还债,省吃俭用是陈老头生活准则。他说最艰难的时候,家里房子全卖了,老伴去住了六七年的庙,曾三年除夕夜都不舍得买半块豆腐,但是一想到省点可以早日还清债务就觉得值得。从1990年到现在,整整25年,陈老头夫妻俩每年攒了点钱,就会挨家挨户去还一点钱,一家多则一千,少则几百,每年都会去还一次,并告诉他们欠的钱一定会还,在死之前一定会还清所有债务。

二十多年漫漫的还债之路,陈老头坚信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村民都笑我傻,完全可以推脱责任的,但是我不想自己的孩子以后遭人非议,直不起腰板做人,必须在有生之年还清所有担保的债务”。寒来暑往,风雨无阻,这条路,一走就是二十五年。

故事的主人翁陈老头,就是江西八旬老人,陈德柱。现在,他应该依然拉着他的板车,走在街头巷尾……

作者简介:张靖涵 1999.11 女 汉族 河南 本科在读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大学 430056

老人需防老来难

刘明芳

老来难 老来难 劝君莫把老人嫌 过去我嫌别人老 转眼轮到我头前 千般苦 万般难 听我从头说一遍 人老先从头上老 满头白发如霜染 胡子碴碴长满脸 深深皱纹长黑斑 耳聋难听人讲话 七姑八插胡乱言 老花眼窝长鳔粘 鼻泪常流过唇边 人到面前认不清 常把李四当张三 年轻人 笑话咱 说咱糊涂又装蒜 亲朋说咱岁数大 儿孙媳妇个个嫌 牙齿掉 口流涎 硬食难嚼囫囵咽 一口不顺卡嗓眼 卡住喉咙出气难 腰儿猫脊背弯 形成驼背身不端 腰也疼腿也酸 走路气喘如登山外形变老不要紧 就怕病魔把身缠 身体弱 元气减 伤风感冒怕受寒 夜间睡觉终觉冷 拉被蒙头怕风钻 侧身睡 翻身难 浑身疼痛苦难言 夜盼天明天不明 一夜出外好几遍 肺虚多得气管炎 咳咳嗽嗽吐粘痰 得了病 卧床间 有了今天每明天 真难受 颜色变 生死就在两可间 儿子不给把病看 抠抠搜搜怕花钱 儿媳不给送菜饭 还骂老人嘴太馋 女儿不给洗衣裳 还说老人不如前 孙子张口问爷爷 你还想活多少年 话虽刻薄不中意 说的全是教子言 儿女生前不尽孝 衣冠禽兽没心肝 你也不把老人孝 祖祖辈辈恶循环 人人都得尽孝道 孝敬美德代代传 对待老人莫要嫌 人生岂能净少年 日月穿梭催人老 人人都有老来难

猜你喜欢

斗笠板车小儿子
动物学校放寒假
悠悠板车情
板车
斗笠
奶奶的斗笠
山鸡舞镜
竹斗笠
爷仨钓王八
父亲的板车
没收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