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发展历程中论中国古代的知行关系

2020-12-14李宸宇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哲学

摘要:认识为“知”,实践为“行”。知行关系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是对华夏民族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探究的一大主旋律。从先秦到明清以来,知行关系从萌芽趋向成熟,逐步完善并取得重大发展,从原始形态逐渐向辩证唯物主义靠近。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知行关系的发展的历程入手,探究知行关系的本质。

关键词:知与行;发展历程;哲学

一、先秦时期的知行关系

诸侯争霸,民不聊生,诸子百家开始关注人的认知。首先,老子提出了“知”的关系,他认为“不行而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煽,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0,他认为知是统摄万物的存在,对于世界万物的认识离不开知的参与。虽然,他只是片面强调了知,但足以说明古人开始了对知行关系的探索。

孔子首次将知与行结合,并强调行的重要性。在《论语》中有多处对知行关系的阐释。如: “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0“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0。虽然这种知行关系的结合,重行于言先。但是作为我国古代知行关系的先河,孔子的知行理念为后世知行关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战国后期,荀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正面阐释了知与行的关系。他认为人类对物的思考和认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见之”与“闻之”。“见之”即行动,“闻之”即学习。此外他强调“见之”与“闻之”的同等重要性,。他告诉人们“故不积趾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0而且他还肯定了行是知的目的和归宿“坐而言之、起而可设而可施行”0由此他坚决批评孟子知行分离的思想。虽然荀子的知行观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提出知与行相统一的思想和对知行分离的批判使古代中国对于知与行的认知达到新的高度。

二、西汉到隋唐的知行关系

西汉以来,古人对于知与行的探索陷入了低谷,神学的谶纬化、汉末战乱,五代十国的更替、隋唐时期佛教文化的盛行和玄学的兴起都对知行哲学观的探索造成了冲击,但这一时期对于知行关系的探索并未停滞,东汉王充力倡“学以致用”的知行思想。他提出“圣贤不能性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0,他认为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增长才学。王充“学以致用”的知行观不仅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谶纬化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知行关系的一大进步。

三、宋朝到明清的知行关系

宋朝时期,理学大兴,对于知行关系的探讨又重新活跃了起来,同时这一时期的知行观逐渐脱离了原始认知形态,进入了哲学形态范畴。

程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知先行后”“知难行易”的知行观。他说:“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近语。人既能知见,岂有不能行?”0 但是程颐强调知的重要性并非是只片面的强调知,而是主张知行统一的。他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知与行有不一致的原因。“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0他在这里提出了知的区别和层次。他认为知是困难的,真知是实践经验的的结果,一旦通晓,做事便手到擒来。可见程颐不仅诠释了知行不可分割的观点,更是提出了实践出真知的观念。

朱熹在程颐的基础上将知行关系进一步体系化,他提出了“知先行后”、“行重于知”的思想。他们都认为知在先而行在后,行是知的归宿点和最终的结果。但朱子更着重于行,他在多处都强调了“行”的重要性。“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当以致知为先,然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0“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0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肯定了知在先而行在后,同时他也肯定了行是最重要的。朱子之所以认为行重于知与他儒家的学说是分不开的,儒家学说讲求的是实践性的活动精神,实践是其主要的核心。在重行于知的同时,朱子也主张将知与行结合起来。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0。他将知行关系比作足目,一个人既不能没有眼睛也不能没有足,同时他也强调二者是相互平衡的绝不能偏向某一方面。朱子在知行关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等方面论证,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大进步,对于后世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他批判了程朱的“先行后知”之说,认为有割裂知行之弊,他认为:“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0他将知与行作为一个动态关系来把握,强调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将中国古代知行关系推向了高潮,完整阐释了中国古代的知行关系。他不仅提出了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主观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而且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的知行统一观。同时,他又认为知行相资是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就轻重而言,知行不是平行并列的,“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行可包括知,知不可替代行。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总结,对唯物主义认识论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结语

知与行不论被赋予怎样的含义,它的本质终究是不变的,知即是对事物的认知,行即是对事物的实践。我国古代的知行关系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从最初老子片面的提出“知”对知行关系的初步探索到孔子将知与行相结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知行观的先河,再到荀子正面阐释知行观并对知行分离思想的批判打下了我国知行哲学观的基石。接着,提出西汉至隋唐时知行关系探索陷入低潮,但亦有强音,如王充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认识论的重大进步。最后,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知行观探讨的重新活跃,从程颐的“知先行后”的知行观到朱熹“知先行后”的哲学认识论再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以及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的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通过他们对知行关系的探索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知行关系由原始形态一步步走向成熟,一步步向辨证唯物主义靠近,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运动的,世间万物在演化思辨中趋向于完整。中国古代的知行关系是古人对于事物变化认知的一场哲学思辨实验,他探究的不仅仅是知与行的关系更是古人对于世界认知的探索,同时也是人类在思想上趋向于成熟的标志。

参考文献

[1]《老子》四十七章

[2]《伦语·学而》

[3]《伦语·公治长》

[4]《荀子·劝学》

[5]《荀子·性恶》

[6]《实知》

[7]《二程集》

[8]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0,《答程正思》

[9]朱熹:《朱子語类》卷13

[10]朱熹:《朱子语类》,卷9

[1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1,语录1,《传习录》

作者简介:李宸宇(1998年1月7日)男,河北石家庄,本科。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哲学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