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安平:立足教学一线,深耕学校管理

2020-12-14莫唯然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0年9期
关键词:安平研修学校

莫唯然

年仅39岁却拥有21年教龄,先后担任4所乡镇中学和县级初中的副校长、校长,被大家戏称为“最年轻的老校长”。是陕西省语文教学能手,是骨干语文教师,更是一直坚持在一线带语文课做课题研究的少数校长之一。带领教师团队进一步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精心构建学校文化体系,不断优化学校管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大大地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品位。他就是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铁锁关镇中学校长杨安平。

是“科研型校长”也是“教学能手”

1981年,杨安平出生在陕西省宁强县二郎坝乡马面山村。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父亲则是一名乡村民办教师。自杨安平记事起,父亲便过着学校、家庭两头操持的生活——白天上课值班、田间地头,晚上备课、为学生批改作业。就这样,杨安平在父亲不停地工作调动中随之辗转求学。1995年,因为家乡初中学校撤并,杨安平进入了宁强县铁锁关中学读初三。在那一年,杨安平爆发了巨大的潜力,成绩不断攀升,一举跻身年级前列。因为受到教师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初中毕业时,杨安平考入了汉中师范学校普通班,成了班上唯一一名师范生。1999年,杨安平师范毕业,在酷暑之中踏上了前去胡家坝镇中学的黄泥路,从此正式开启了他的教育之路。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杨安平从认真研读初中语文教材,学习身边优秀的语文名师开始,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大语文”实践与“个性化”读写教学的思考探索。

因为善于思考与钻研,杨安平被同事评价为“对学科教学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和独到见解的科研型校长”。而一路走来,杨安平阅读过的无数文字和他在博客上记录下的对教育生活、语文教学、人情世态、文学艺术的所见所思便是他探索钻研的最好证据。2008年注册博客以来,时至2014年,短短六年间,杨安平写下的随笔已经多达150余万字、600余篇,并在《教师博览》《教学与管理》《汉中教育》《中国诗歌》《散文诗》等刊物公开发表近50余篇文章,获奖成果20余件次。而那时,杨安平已担任校长整整十年。

杨安平擅长“科研”,同时却又非常接地气,善于教学实践,宁强县教学能手、汉中市教学能手乃至陕西省教学能手的奖项他通通拿了个遍。2011年,杨安平被宁强县教体局任命为铁锁关镇中学校长,开始了他既做学校管理者又做语文老师的“双担”生活。因为深知阅读对人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他也一直用阅读引导学生。有学生这样评价他:“杨老师讲课非常细致生动,他平时会和我们交流一些他自己的读书心得,给我们推荐一些他喜欢的书,教给我们一些他总结的方法,我特别庆幸我的语文老师是杨老师。”

担任语文老师的同时,杨安平还一直兼任班主任。一直以来,杨安平都十分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因此他一直保持着深入走访学生家庭的良好习惯。为了真正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杨安平从还在胡家坝镇中学任教时就开始与科任老师联合开展“走进百家,携手育人”的家访活动,初中三年中轮番深入走访每一名学生的家庭,并为贫困家庭和特殊家庭的孩子送温暖、送资助。在胡家坝镇中学工作的几年中,杨安平几乎走遍了全镇24座村落的每一条街巷,与不少学生和家长都缔结了深厚的情谊。

而多年后的今天,担任宁强县铁锁关镇中学校长的杨安平仍然保持着家访活动的优良传统,不仅在全校的德育工作中频繁开展,他自己也仍然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坚持亲自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在一次回老家二郎坝镇走访贫困学生朱睿昌家庭的活动后,杨安平在博客上这样写道:“贫困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助力改变的,而有些是无力,无奈的。诸如睿昌的家庭,可以改变的是居住环境,是生活条件,但生长于这样家庭的睿昌同学却没能深刻理解生活的艰辛与父母的不易,从自己的内心深处难以树立坚定的志向,这会不会成为影响一生的主观因素?我们又该如何帮扶?但愿有一天,孩子长成了大人,当他们也当家做主的时候,会彻悟吧!”

校本研修,促教师成长

接手铁锁关镇中学后不久,杨安平便发现由于现有管理团队创新意识不够,管理模式较为传统,教师教育观念保守,专业水平不高,不太注重教学教育的创造性和艺术性,“脚踏实地”有余,而“仰望星空”不足。

根据学校的情况,杨安平研究制定了一套高度重视教师人文关怀与素质提升,精心构建富有底蕴与活力的教师文化教师激励机制。

这套机制首先形成了搭建两大平台(课内比教学,课外比研训),实施三大工程(全员参与的充电工程,以老带新的青蓝工程,培优树模的名师工程),强化四项管理(校本教研,培训学习,自主研修,课改实验)的“234”校本研修模式,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精神成长。“234”校本研修模式以常规教研为基础,以课例研究为主体,以名师、教学能手为骨干,全员参与,点线结合,通过反复“学习—思考—研究—实践”,深入开展多渠道、多层面的研修工作,打造了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团队。为了确保校本研修模式的贯彻推进,杨安平从行政、制度、经费三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以确保让广大教师充分享有自我成长话语权,每位教师都有个人成长档案,有过程、有考评,有专项资金用于硬件改善、资源购置、教师培训、考核奖惩等。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校本研修的落脚点。在“科研型校长”杨安平的带领下,学校树立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教科研意识,课前,采取分级备课模式,教龄长的老师可写简案,把备课重心放在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设计上,注重教法、学法的体现,减少教学知识层面的书写量;青年教师必须写详案,重点放在对教材的钻研和教学流程设计上,注重细节上的处理和课堂环节的完整性。课中,直击课堂实际问题,找准切入点,扩大参与面,扎实开展形式多样“一人一课”活动,与全员赛教、同课异构、一课二上等相结合,以学定教,以赛促教。学科组内教师人人参与听课议课,拓宽了课例研讨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尝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从学生资助管理和构建自主课堂两个方面入手,借鉴名校名师经验,对高效课堂模式进行探究实践。课后,拓展深度,授课老师课后教学反思,观课老师各抒己见,找亮点,说收获,提意见。真正做到共同進步。

作為语文老师,杨安平一直重视阅读,他深知读书可扩容启智,可养心冶性,既是增进个人修为的需要,也是提高专业素养的需要。因此他在全校乃至全镇范围内大力倡导教师读书活动,印发了《铁锁关镇教职工读书与健身活动实施方案》,以“快乐阅读·幸福生活”为主题,以“让读书和健身成为一种习惯”为口号,落实了图书资源、阅读时间和管理考评,每年为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教育刊物,适时用书籍给师生发奖品,想方设法为大家提供优质的图书资源并为老师们每人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为老师们在线阅读提供支持。同时,杨安平要求全校老师每学期阅读不少于两本教育专著或其他著作;每月完成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笔记;每周写一篇原创性的教育随笔或生活札记;每天读书不少于半小时。在这样的要求下,老师们坚持自主阅读,并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在各类刊物上投稿发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校本研修带来的最直接收获是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多年来形成的浓厚的研修风气,促进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良性成长,教师爱岗敬业,精研善导,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提升文化建设,师生共建人文校园

除了管理模式较为传统,教师教育观念保守,专业水平不高以外,上任初期的杨安平还发现学校文化气息不浓,文化建设较为单薄,育人特色不明显,缺乏可以引领学校长远发展的文化体系。

为此杨安平专注提升学校文化建设,以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为主题精心构建学校环境文化,努力让每一个角落都有美的闪现,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片绿叶都会抒情,让每一个季节芳香四溢,彰显着静美、雅致、怡人的校园风光。紫竹苍翠,绿草如茵,花开满园,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走廊上,墙壁上,橱窗里,处处张贴着师生风采、励志感言、一训三风、读书标语、精彩瞬间、光荣榜;学生自主创设的独具特色的宿舍文化,养殖的数百盆花草郁郁葱葱;漫步于庭院楼台之间,朗朗的读书声、甜美的歌声、笑声、精彩的师生对话声不绝于耳,整个校园整洁优美、文化氛围浓郁,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温馨幸福的家园和静心学习的乐园。

一方面,学校注重教师精神文化生活,关注教师精神文明成长,尽力为教师营造归属感: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听取名师教育讲座,撰写师德主题征文,举行“身边的感动”师德演讲等活动。每年利用教师节庆祝活动、三八妇女节等契机,开展评优树模、表彰先进,从教育大视野引领教师精神成长。另一方面,学校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修订完善了教职工伤病、产假、生日祝福、离退休等看望慰问制度;加强对教师的生活关怀,成立了“教工之家”;组织开展:庆祝教师节、妇女节登山及游艺活动,诗歌朗诵会及越野赛、球类比赛、象棋比赛、太极拳兴趣班,等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增进了教师间的情感交流。

本着“以学为本,以师为基”办学理念,学校开创了“全人教育”观,并以此为总纲,狠抓德育,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六大德育文化主题教育”从文明养成教育、立德修心教育、励志励行教育、全民阅读教育、体质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这六个方面入手,以生活体验探究为重点,多角度开发社会资源,让学生回归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开展内务整理比武、家务劳动体验、野外生活训练、企业实践参观等活动,进一步了解社情民意,融入社会,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增长见闻,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培养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实用能力。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杨安平坚持办一所适合农村孩子的精品学校,让学校成为“普惠”万家、有人文内涵、有品质追求、有品位特色的——现代学校、生态学校、阳光学校。做有温度的教育,做最适合的教育,做有生长力的教育,杨安平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猜你喜欢

安平研修学校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生的希望
安平:万亩油菜丰收
学校推介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
第一次学做生意
我的“猪倌”老爸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