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学习对后继化学课程学习的支持性作用探究

2020-12-14黄娱辰陆国志

考试周刊 2020年93期

黄娱辰 陆国志

摘 要:初中化学学习对于后继化学课程学习来说极其关键。笔者先从缺少初中化学学习入手,分析会产生的问题。继而从引导学生螺旋式进阶学习、强化学生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绿色化学”理念三方面论述初中化学学习对于后继化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最后论述了初中化学学习对后继化学课程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支持性,得出初中化学学习对后继化学课程学习具有支持性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后继化学课程学习;支持性作用

一、 缺少初中化学学习所带来的问题

初中化学学习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是学生进入化学世界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通过初中化学学习,能够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实现进阶学习,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环保意识。若缺少这一阶段的学习,一定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缺少初中化学学习,会导致学生的化学学科认知结构不完整

当学生学习新的化学知识时,无法将其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学生便不能充分地理解、加工以及记忆化学知识。比如,如果缺少初中阶段“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的学习,学生便无法开展后继化学课程的学习。即使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了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的实例,但也不能深刻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不能从“有新物质生成”“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以及“旧键断裂,新键形成”多维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化学理论体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化学认知结构。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逐渐降低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甚至丧失信心。

(二)缺少初中化学学习,学生不知道保护环境的原因

初中学习阶段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最重要时期。若缺少初中化学学习,学生不知道保护环境的原因,不能形成环保意识,也不能找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缺少初中化学学习,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若缺少这一阶段学习,学生不会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失去了很多锻炼自己批判性思维的机会。学生缺少思考,主观能动性发挥受到限制。

二、 初中化学学习对于后继化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一)初中化学学习有助于学生在后继化学课程学习中逐步实现化学学习进阶

1. 化学知识学习进阶

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化学知识都是基础知识,难度较小,但却极其关键。比如,初中化学知识中含有“酸”“碱”的相关内容,如果学生学过这部分知识,就会知道“酸”与“碱”能够发生中和反应。高中化学“中和热的测定”这部分内容便是对之前所学“酸与碱能够发生中和反应”知识的学习进阶。而大学所学的“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这部分内容,又是对前面二者的进一步学习进阶。倘若没有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学习后续内容会感到一知半解。若学生从初中阶段便踏踏实实学习化学,他们在知识的学习进阶中会获得越来越大的收获。

2. 化学能力进阶

在初中化学学习阶段,教师不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在后继化学课程中能力的培养。例如,实验室安全防护能力是师生做实验时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它在平时易被师生忽视。在初中化学学习阶段,教师应先向学生强调实验室安全问题,并提醒学生时刻遵守实验室规则,这是化学实验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若学生在这一环节做得好,便会避免很多事故的发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生再去进行实验操作。再比如,随着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越来越多,出现的化学学习问题也越多。从初中阶段起,学生就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自己的化学学习反思能力。根据学习效果时刻反思原因,是因为化学概念没有掌握牢固,还是因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等等。对于后继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化学反思能力越来越重要。因此,初中化学学习对于后继化学学习能力的进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初中化学学习有助于学生在后继化学课程学习中强化学习内驱力

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周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常常对一些现象产生疑问,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更多涉及的便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占有酒精溶液的手帕为什么烧不坏;蒸好的馒头为什么疏松多孔;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等。教师可利用中学生具有较强学习内驱力特点,有效增添化学学习的新颖神秘之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也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验室探究这些小实验或借助多媒体工具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一直保持强烈的学习内驱力,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步入后继化学课程时,会强化学习内驱力而积极探索。

(三)初中化学学习有助于学生在后继化学课程中深入理解“绿色化学”理念

在初中阶段,学生初步掌握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以及簡单的防治措施,深入理解“绿色化学”理念,并逐步提高环保意识。等到学生进入后继化学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平时的学习中,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这不仅益于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还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 初中化学学习对后继化学课程学习的支持性研究

(一)初中化学学习支持后继化学课程学习的螺旋式进阶

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先要由“元素符号的书写”相关知识学起,进而转化到“纯净物化学式的书写”内容的学习。学生学习“纯净物的化学式的书写”,既是对前面“元素符号的书写”知识的进阶学习,同时又应用了旧知识。接着,学生又学习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相关知识。同样,这一部分知识又是对前面二者的螺旋式进阶学习。螺旋式进阶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若将这一进阶学习方法应用于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会产生什么效果呢?以高中课程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为例。在初中化学阶段,学生主要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判断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学生进入到高中阶段,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从“得氧失氧”角度上升到“化合价升降”角度,最后又上升到“电子转移”角度,在知识学习上经历了两次升华进阶。而后面所学习的原电池和电解池内容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高中阶段要求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可将各阶段的化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反复思考,螺旋式进阶学习,将知识掌握牢靠,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二)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培养批判性思维,支持后继化学课程学习

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开朗,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学习知识喜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教师应不断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学习初中化学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会发现问题。一方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应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不规范的地方。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一些传统实验的操作过程等提出质疑,大胆创新,认真设计改进方案并进行实验。不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这也是符合高中阶段对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有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逐步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也为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教师逐步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支持后继化学课程学习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课堂内容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针对初三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保护空气”课题,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等几方面入手,继而通过“学生分享—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二,在实验室中,教师不断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一些实验可能会产生非常多的有害物质,一定要及时处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实验产生的有害物质处理的关注不够,若处理不当,影响人体健康。在初中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处理好实验废弃物,促进学生形成“绿色化学”理念。

第三,学生可利用课外时间参加“绿色化学”实践活动。学生形成“绿色化学”理念,绝不可能仅仅通过教师单向讲授就可以,还要通过不断练习深切感知并加以认同。例如,暑假期间师生可参加“三下乡”活动。学生既可以将环保知识普及给村民,又深入理解了所学知识。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查找、总结“垃圾分类”的知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教师不断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在后继化学课程学习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 结语

总之,化学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各个阶段不断积累、加工和思考,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循序渐进、螺旋式进阶学习,逐步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不断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这不仅为青少年学生打开了化学世界的大门,还为学生在后继化学课程中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做了充足的准备。初中化学学习对后继化学课程学习具有支持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任利.浅析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20):1-2.

[3]张丽,杨晓军.浅谈中学化学教學衔接的关键点[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20):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潘杰.绿色化学理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4):6.

[6]叶长军,李丹,张娟.中学化学中绿色化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17):18-21.

作者简介:

黄娱辰,陆国志,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