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巧设初中数学课堂的“趣”点

2020-12-14张小华

考试周刊 2020年93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

摘 要: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知识的源泉和动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课堂上的个性语言、恰当类比、形象演示、自编口诀等四个方面能够产生“趣”点,确实对数学教学效果起到提升作用,因此试图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挖掘数学课堂的“趣”点。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趣点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公式推导,严密的逻辑推理,繁杂的推演计算,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觉得难学,以至于不少学生的失败就是从数学成绩不理想开始的,甚至有人说:当下数学成了学生学习生涯的“拦路虎”。诚然,数学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它抽象、概括,不易感受到,逻辑性强,思维含量高,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很烧脑”的一门学科。如何走出数学学习困境?要想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不再恐惧,作为教师应该设法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数学的动力。

一、 个性语言生“趣”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本身也许是枯燥的,尤其是一些概念很抽象,不易弄懂,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阐述和解释,此时的教学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下面就以两个案例来说明如何让教学语言生“趣”:

(一)“函数”的诗意表述

初中对于函数的描述:两个变量x、y,当变量x的值发生改变时,对应的y的值也随之发生改变,那么我们称变量y为变量x的函数。其中x叫自变量。这一段对函数的描述令学生一头雾水!为了把这个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教师试着编写一段诗意描述:我变你也变,你因我而改变,你是我的唯一!学生听了老师的描述后都笑了,一方面是学生这个年龄对这三句话中隐含的情感寓意的领会;另一方面,这三句话说清楚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我变你也变!最后“你是我的唯一”指明了函数对于自变量的唯一性,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学生在下课后对这三句话近乎“疯狂”,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从中可以窥见,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起到了的作用。

(二)“0”的传奇

众所周知,0是个特殊的数,在有理数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重视0这个特殊的数,教师编制了一段關于0的打油诗:

说你有你却无,说你无你却有,到底是有还是无?不用计较有或无!

说你正你非正,说你负你非负,到底是正还是负?不要错当正或负!

我靠正叫非负,我靠负叫非正,到底非负还非正?不能遗漏才是真!

这一段绕口令似的描述,学生觉得很好玩,很感兴趣,相互尝试着背一背,加深了对“0”的理解,在解决有理数的相关问题时就不敢忽视“0”这个特殊的数,在数的分类方面自然就会多一个心眼,不敢遗漏对0的考虑。趣味表述产生的数学趣味,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 恰当类比生“趣”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采用类比的方法,将不同的知识点通过某种相似性或关联性进行类比教学,会引导学生用已知促进理解新知,加深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一)点动成线的生活实例

在教学几何入门知识《点、线、面》时,对于点动成线,大家多数都是以生活中的下雨、眼泪、喷泉、射水枪等等来描述,学生也见怪不怪了。对此,教师想了一个妙招:

师:大家下课后一般都要去哪儿?

生:去洗手间。

师:那大家想想,这个过程是以上哪一种运动?

生:哈哈大笑(部分男生调皮的互相逗笑,女生窃笑……)

下课后,一些学生就用“点动成线”代替了“去洗手间”,无意间一个类比将学生学习理解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趣”就在身边,“趣”从形象类比中来。

(二)因式分解的三部曲

因式分解教学中,学生感到困惑的就是分解不彻底,总感觉做不完。于是在讲解分解因式的题目时,教师把这个过程做这样一番描述:分解因式犹如误入桃花源的渔翁,一眼看到题目时,不知所措,感觉无从下手或难以找到合适的方法,这就是第一部曲——初极狭,才通人。于是慢慢尝试,提公因式、平方差、完全平方等几种常见方法都试一试,状态进入第二部曲——复行数十步;按照尝试成功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进一步思考,逐渐清晰,有了思路,顺利找到解题的第三部曲——豁然开朗。带着学生体验解题的三步曲:(一)初极狭,才通人——审题思考;(二)复行数十步——尝试探索;(三)豁然开朗——收获成功。在这场因式分解的“惊心动魄”中,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人生三部曲,从中领悟:人生如题,解题即解人生。

(三)异号两数相加如拔河

在学生学习七年级《有理数的加法》时,学生对符号的确定有困难。当异号两数相加时如何确定符号,学生初学容易出错,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确定符号并准确计算,教师打个比方:异号两数相加,就相当于两个人拔河,力气大的一定会把力气小的拔过去。异号的两个数就相当于拔河的两个人,力气大的就相当于绝对值大的那个数,所以绝对值大的那个数的符号就决定了结果的符号。通过这样的形象比喻让学生很容易确定结果的符号。

三、 形象演示生“趣”

(一)看得见的“0”

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学习《有理数》时,对于“0”的描述: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那么0到底是个什么数?学生摸不着头脑。在小学里,学生只知道“0就是没有”这个意义,而现在对“0”的描述突然发生改变了,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为了对“0”做个详细解释,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让“0”变得有趣易理解:

在PPT上展示层次分明的鸡尾酒,上面一层颜色为正数,下面一层颜色为负数,那么两种颜色的分界是什么?学生立刻回答:是0!形象直观。

教学中能把看似毫无关系的内容建立联系,通过看得见的实物或现象对某个数学概念进行直观表达,这种化抽象为具象的方式不仅直观形象,而且生动有趣。

(二)幂的概念教学

在学习幂的表示an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立刻记住并深入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形象的姿势:双脚并立,左手下垂,右手上举,做出托举姿势。告诉学生,老师这就是:顶天立地男子汉就是Me(谐音:mi——幂)!右手指天——指数;脚下立地——底数,整个人——幂。将an这样一个抽象化的符号表达的形象直观,简单明了。学生自然觉得有趣,课后也跟着学起来,对底数、指数、幂的理解也就很快很自然。

(三)“三线八角”的手势法教学

在学习《探索平行线的条件》这一节时,当三个基本概念: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给出后,学生一时就乱了阵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些基本概念,辨别角的不同类型,教师利用两只手教学生玩起了手势游戏。如下图,三种不同手势代表三种不同的角,学生纷纷模仿,觉得好玩,而且好使,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基本上能准确判断出图形中的三类角。直观易学的手势无形中提升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这类做法应该得到鼓励。

四、 自编口诀生“趣”

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归纳提炼,将一些本质性的数学规律或特点总结出来,便于学生利用这些高度概括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相似的问题,避免走弯路。提炼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编制一些短小精炼的口诀,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一)分解因式的口诀编制

“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是因式分解教學的第一课,如果这一课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那一定会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得更有激情和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讲完了例题后,接着问了以下几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1)如何确定各式的公因式?

(2)各字母的指数如何确定?

(3)当首项为负号时应该如何处理?

(4)某项为公因式时,提取后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继续问:“如果将这些内容浓缩一下,编成口诀,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说:“好!”(立刻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口诀:系数最大公约数,字母相同指数低;

首项为负首先提,提后剩1莫忘记!

当教师写完之后,学生便自觉吟诵,立刻记住。这节课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合并同类项的口诀

教材中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相加减,将它们的系数相加减的结果作为系数,相同的字母及其指数保持不变。

以上这段话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不够顺利。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且对整式运算感兴趣,教师编写了两句话共10个字:系数相加减,相同即不变。言简意赅,直击本质。学生遇到同类项合并的题目时,自然套用这两句话表达的原理,合并同类项的准确率立刻提高了,学生也觉得数学课更“好玩”了。甚至在这堂课后,学生还主动尝试对其余的整式运算类型进行口诀编制,效果很好。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能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合理选择恰当的方式,在课堂上生成各种“趣”来,相信我们的数学就不再是学生学习旅途上的“拦路虎”,相反就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好伙伴”。在寓意深刻的语言中、在深入浅出的类比中、在形象直观的数学情境中、在教师智慧编制的口诀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数学课堂的魅力,消除对数学的惧怕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体验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真正做到:趣在数学,数学有趣。

参考文献:

[1]肖柏荣,周焕山.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M].四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2]赵振威,章士藻.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张小华,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丽华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