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时期的工业化探索

2020-12-14车辚岳献荣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苏维埃工业化经验

车辚 岳献荣

〔摘要〕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了补给军需、推动革命根据地经济发展,尽管受限于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中国共产党仍积极推动军需和民用工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苏维埃政权特点的工业化道路。仔细梳理历史文献我们发现,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探索具有以下特点:立足于农村环境实现农业与工业(含手工业)的和谐共生,以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很明显的顶层设计特征。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工业化;经验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5-0043-07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就大力发展军需和民用工业,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农村环境中开创出了一条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相匹配、具有苏维埃政权特点的工业化道路,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苏区的工业化立足于农村环境,实现农业与工业(含手工业)的和谐共生①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自身实力弱小的情况下坚持武装斗争,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党充分利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选择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同时具有大革命基础的偏远山区和农村创建革命根据地,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的游击战争环境使得苏区的工业化必须立足于农村的客观条件,把发展原生态手工业、轻工业作为工业化的主要内容,无法发展严格意义上的重型制造业。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10多块大小不等的革命根据地,这些根据地的共同特点是远离大城市和敌人统治中心,通常是几省和各路军阀的结合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非常适宜休养部队、建立政权、开展山地游击战争。毛泽东指出,巩固根据地要“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1 〕57,这是革命根据地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经济力取决于自然地理、气候、人口、技术、物产等多重条件。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南部17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指出:“大家要努力去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多造农具,多产石灰,使明年的收获增多,恢复钨砂、木头、樟脑、纸张、烟叶、夏布、香菇、薄荷油等特产过去的产量,并把它们大批地输出到白区去。” 〔1 〕121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之后,中央紅军已发展到10余万人,赤卫队员有20多万,苏区人口有300多万,每年食盐进口额就有900多万元,布匹进口额也有600多万元 〔2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中央苏区的食盐、燃料、棉制品、火柴、药材一直处于稀缺状态,但盛产钨砂、木材、樟脑、纸张等特色产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与白区进行贸易和商品交换。地处赣江上游的江口是苏区与白区交界的地方,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中央苏区所需的盐、布、药品等,60~70%是通过这里进口的 〔3 〕44。中央钨砂公司收购的钨砂也是从江口出境,“出售给广东、湖南、湖北等地矿商。通过这些矿商资本家购进矿工所需要的生产、生活物资” 〔3 〕555。中央苏区生产的纸张一部分“运至潮汕出售,获利甚丰” 〔3 〕557。赣东北也有公营纸厂,“产量很大,每月的出口量达三千至五千担” 〔3 〕557。依托中央苏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特色产品的生产用于商品交换和流通,有效地维持了苏维埃政权的运转。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约有10万红军的给养需要从当地汲取,红军在吴起镇创办了一个“工业的中心”,给停滞落后的西北带来了工业化的冲击,“在这个中世纪的世界里,突然看到了苏区的工厂,看到了机器在运转,看到了一批工人在忙碌地生产红色中国的商品和农具,确实使人感到意想不到” 〔4 〕249。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记叙道:“在我访问红色中国的时候,苏区工业都是手工业,有保安和河连湾(甘肃)的织布厂、被服厂、制鞋厂、造纸厂,定边(在长城上)的制毯厂,永平的煤矿,所产的煤是中国最便宜的②,还有其他几县的毛纺厂和纺纱厂” 〔4 〕251。可以说,尽管苏区的工业化不彻底、不全面,但苏区的工业化充分地挖掘了根据地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给养潜力,支撑了当时相对弱小的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

二、苏区的工业化以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为中心

苏区工业化以满足革命战争的需要为首要目的。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红军的武器、通讯装备、药品、服装鞋帽等军需品获取困难,建立军需工厂是各个根据地开展军事斗争的前提,为了支援革命战争,苏区各级政府兴办了以军需工业为主的自给性的公营工业,如兵工厂、通讯材料厂、被服厂、皮革厂等,它们在战争中随着革命军队的壮大而壮大、随着根据地的发展而发展。

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不久,就抽调了几名战士在宁冈茅坪的步云山办了一个修械所;1928年在永新也曾办过一个修械所,同年七月在茨坪成立了红四军军械处;莲花县赤卫队靠着一个铁匠、一个铜匠、一个银匠起家在上西区也办了一个修械所。红四军军械处后来人数增加到30多人,还能修理迫击炮;永新的修械所修理了不少枪支,还造了一些单响枪;莲花县的修械所到1930年时已发展成为数百人的红军兵工厂,尽管只能修理枪炮和制造一些简单的武器(梭镖、大刀、鸟枪、单响枪),但在根据地初创时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为之后红军创办兵工厂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积累了经验。

甘泗淇回忆湘鄂赣的红六军团的发展历程时提及了兵工厂的初创过程,“军区成立之前,没有比较正式的兵工厂,既无兵工技术工人,也无军工生产工具。自从在赣南缴获了一个小小的修械所后,才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为一个兵工厂。能修理各种武器,如步枪、机关枪、迫击炮等,还能翻造子弹、手榴弹,特别是子弹和马尾手榴弹对于弹药的补充供给,起了很大的作用。弹药原料如熬硝,搜集碎烂铁,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帮助。兵工厂设在永新黄岗附近,有五六百工人” 〔5 〕970。匡家老墩的兵工厂设有机修和机械制造两个车间。党组织从上海、武汉、长沙等地调来了一些具备军工生产经验的技术人员,并设法购置了一台90匹马力的动力设备,生产了相当多数量的长短枪支和各种子弹,补充了红军枪械弹药的部分需要。川陕苏区总部、军、师三级的兵工厂、修械厂共有10余个,职工总数在3 000人左右 〔6 〕。红四方面军解放达县后,接收了军阀刘存厚的兵工厂,把工厂设备、器材、原材料、工人、技术人员全部迁到通江,建立后方兵工厂,内含修械厂、子弹厂、炸弹厂,共有职工1 400余人 〔7 〕。

在这些兵工厂中技术力量最雄厚的是中央红军兵工厂。1930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红军总部直属白石修械所、红三军团修械处、东固淘金坑兵工厂、养军山修械所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修械所等单位合并,在兴国县官田村成立了中央红军兵工厂。1931年12月,中央红军在寻乌和会昌县召收了30多名修枪工人,1932年4月占领漳州后又动员了20多名技术工人来官田兵工厂工作。中央红军兵工厂在官田村成立之初,厂内生产组织有铁匠股、枪炮股、木壳股、牛皮股、机械股、炸弹股、炮弹股。随着规模扩大、设备改进和技术力量逐渐充实,兵工厂“不但能修理步枪,就是修理驳壳枪、机枪、迫击炮也不成问题,甚至可以自己造步枪了” 〔3 〕542。到1933年春,中央红军兵工厂生产规模到达顶峰,下辖3个分厂:枪炮厂、弹药厂、杂械厂,全厂有职工约500人,是当时中央苏区最大的军需工厂。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央红军兵工厂为主力红军和地方部队修理步枪4万多支、机枪2万多挺、迫击炮100多门,制造子弹40余万发、手榴弹6万多枚、地雷5 000多颗 〔8 〕。此后,中央红军兵工厂经历了从官田、银坑、寨上到江面的搬迁过程,总厂和分厂经历了合并、分开、再合并的变迁,最终汇集到江面(又称“冈面”)。这个时期兵工第一厂有职工600多人,其中枪炮厂400多人,弹药厂200多人;有厂房8栋,还有1栋大祠堂。枪炮厂分为枪炮股和修理股,枪炮股下设步枪股和机枪股,任务从制造转为修理。工厂的技术水平有很大提升,只要有零部件,每个工人都能单独修好一支枪。除了修枪(手枪、步枪、机枪),迫击炮、高射炮、平射炮也能修理。中央红军兵工厂的工人技术水平较高、工厂设备相对齐全、管理制度较为完备,是中央苏区时期相对成规模的军工企业,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家大型综合性兵工厂。

此外,苏区的军需工业企业还有通讯材料厂、被服厂、造币厂、印刷厂等,尽管规模不大,但却是苏区工业化的发轫。据史料记载,中央苏区的“通讯材料厂,职工约有二十余人,主要任务是修理无线电台收发电报机和电话机” 〔3 〕559。到1932年,红六军团除军团的直属被服厂外,各分区还有被服厂19个,被服厂的总员工有600~700人 〔5 〕970。

三、苏区的工业化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即使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闭性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依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苏维埃社会理想的国家形态,积极推进苏区工业化,改善苏区人民的生活。

在土地革命前,井冈山地区的人民生活贫困,90%以上的农民只占有40%以下的土地,终年辛苦,不得温饱;高利贷剥削也十分残酷,利率高达30%、50%,甚至100%以上;没有现代工业,只在县城和圩镇上有少数手工业作坊。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土地革命前人民生活同样十分困苦。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调查,“若把游民和娼妓合计,便等于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合计,这表示失业群众之多是怎样的可惊” 〔9 〕63,寻乌70%的农村人口是贫民 〔9 〕68。当地主要出产物产值:米,288 000元;茶,70 000元;紙,48 000元;木,10 000元;香菇,10 000元;茶油,3 570元 〔9 〕27。这些出产物的产值基本反映了寻乌的农业生产能力。寻乌农民每年种田入不敷出,无力承担衣服、油盐、社会交际(婚丧年节)的日常用度,还需要“兼为资本家做工(采香菇、做纸工、采茶等)” 〔9 〕121才能得以度日。兴国的情况也差不多,第十区60%的人口是贫农 〔9 〕148。

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近代工业是让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支持和拥护的物质基础。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苏区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还因地制宜建立了公营和私营民用工业企业,如印刷厂、造纸厂、纺织厂、五金厂、盐矿厂、钨矿厂等。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从三个方面推动了苏区工业化发展,以改善当地民生。

第一,各级苏维埃政府强力主导工业化。军需工业、造币业、印刷业、采矿业等主要由苏维埃政府经营,依托农业的传统手工业和轻工业基本以私人经营为主,苏维埃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税收、采购、贩卖等环节给予支持。1931年8月30日,《中共湘鄂赣省委第一次执委扩大会决议案》提出了四项发展工业的举措:一是要发展属于苏维埃管理的生产事业(进行煤矿、金矿、陶业、纸业、石灰等物产的生产,并组织管理委员会);二是政府没收来的生产企业,得出租予私人经营;三是奖励适应群众需要的私人生产;四是允许私人企业、作坊、工厂在不违反苏维埃政治纲领的前提下继续存在,但必须由工人监督,建立劳工监督委员会,防止私人资本破坏金融、操纵物价、怠工停业、虚报营收 〔10 〕111。1932年3月20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给湘鄂赣省委的信中指出:“苏维埃政府必须采用种种方法奖励手工业的生产和商业的流通,在你们的苏区有茶油、红茶、纸、大布、夏布、麻、豆支(豉)、炮竹、磁器许多生产,现在都衰落下来。这里解决主要的方法是商业流通的问题,你们必须不妨害私人营业自由和允许白区商人到赤区来经商的种种便利。……煤矿和金矿要设法经营,可招商人租办。” 〔11 〕82-83湘鄂赣省委纠正了管得太死的“左”倾错误,苏维埃商店一律撤销,尽量租给合作社或私人资本经营,普遍发展群众的合作社运动,以广大群众的力量来发展苏区与白区的物资交流,尽量把以前收归国有的工商企业,如纸厂、染织厂、大商店、矿山等,有计划地出租给私人资本经营,或由工人和手工业者组织合作社加以管理,尽量避免苏维埃政府直接管理。在苏区“铁匠、粮商、米商,受到保护,甚至放贷者都获准做生意,但受到严密监督” 〔12 〕35。正因为各级苏维埃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干预,公营和私营生产才能在苏区蓬勃发展起来。王首道回忆湘赣苏区自办银行和造币厂,“苏维埃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克服湘赣苏区的经济困难,1932年1月通过自筹和入股的办法成立了湘赣省工农银行。开始时,银行有资金两万元,并号召群众储蓄入股,并规定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各革命团体的公款都要存入工农银行,后来发展到七八万元的资金。同时,创办了湘赣省造币厂,制造银洋、铜板和纸币。据资料记载,银元就造了四万元” 〔5 〕849。湘鄂赣苏区的民用工业企业有硝盐工厂,每天产硝盐百余斤,供应当地群众食用;矿业企业有硫磺厂、煤矿厂、石灰厂、金矿局(1932年上缴砂金33两)等;纸张是湘鄂赣地区特色产品,包括文化用纸、洋伞纸、皮纸,纸厂有大冶龙泉寺纸厂、通山第四区的纸厂、阳新湖市和沿河纸厂、平江徐家洞纸厂、辜家洞纸厂、灶门洞纸厂、万载纸厂等;染织厂在大冶、阳新等县均有开办,所出的布匹除供应军需外,尚有小部分供应民用;平江黄金洞开办有制药工厂,利用中草药原料,提炼出100多种药品。此外还有夏布厂、花炮厂、碗厂、制笔厂、制伞厂、樟脑厂、篾货厂等。刘少奇在1934年3月指出:“现在中央苏区的苏维埃工厂已有三十二个,包括工人二千多人,还包括有几千的钨矿的生产”,“许多生活合作社的工厂(如铸铁、刨烟、造船、农具等合作社)”。〔3 〕532目前的史料已经很难考证出全部工厂,但至少包括中央印刷厂、中央造币厂、中央红军兵工厂、纺织厂、第一被服厂、第二被服厂、卫生材料厂、通信材料厂、军事工业局修械所、粮秣厂、军委印刷所等单位。由于战争和封锁的影响,各单位的生产任务都十分繁重。例如,第四次反“围剿”以后,中央苏区财政日趋困难,中央造币厂和印刷厂不得不大量制造银元和铜币,发行纸币。纸币“到长征之前发行总数约达八百万元” 〔13 〕。银币的生产量至少超过一百万枚 〔12 〕55。长征前,中央苏区的经济支柱产品是钨矿,红军到达陕北后,苏区因地制宜将食盐和石油作为经济支柱产品。红军占领甘肃的盐池后突破了国民党对红军的食盐封锁,而且还有富余产量进行贸易。红军占领永平后,开凿了两口新油井,石油产量比以前增加了40%,埃德加·斯诺曾记叙到,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增加了“二千担石油,二万五千担头等油,一万三千五百担二等油” 〔4 〕252。除满足自身需求外主要是出口,以换回棉布、药品、日用品和军工材料。

第二,采取“手工业+合作社”的模式推动工业化。合作社具有集体经营的性质,符合苏维埃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政治理想。闽西苏区民用工业包括中华造纸厂、硝盐厂、樟脑厂以及各种手工业合作社,改变了以往闽西落后的工业局面,创造了闽西最早的工业基础。1931年至1932年春,湘鄂西苏区设立了13处“海关”,每月税收高达15.5万元,汉川的府河、沔阳的新滩口、监利的白螺等关口月收入达万余元,营业税3 000余元。苏区政府还帮助人民组织了生产、信用、消费等合作社,手工业协作社,渔业、柴林合作社 〔14 〕,促进了生产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保证了战争需要,粉碎了敌人的封锁。1932年3月20日,湘鄂西中央分局给湘鄂赣省委的信中指出:“要广泛的发展合作社运动,帮助群众自动的进行各种合作社组织,苏维埃商店还不是主要的方式,政府要设法运进食盐,减低食盐之价格。关于谷米要设法在苏区流通,在不妨害苏区自给条件之下,还应允许出口,米价不应由政府规定市价为原则。” 〔11 〕82-83由于长期战争和敌人的封锁,有一段时期,湘鄂赣根据地经济异常困难,需要将以纸张为主的工业产品输出到白区换回硬通货,再从白区运进粮食。1933年2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关于检查党在二代会以后的工作和党在一九三三年开端紧急战斗任务的决议案》指出:“健全各级苏维埃劳动部的工作,尤其工会要以组织力量领导群众,发展苏区生产,多多集股开办生产与消费合作社,加紧春耕运动与发动白区春荒斗争。在平、浏、万、宜、铜几县以纸为生产大宗,党更要督促工会鼓动工人集股开办纸业生产合作社,并注意找到白区商人来开办(与苏维埃订立条约),以救济失业工人和扩充政府的税收。” 〔11 〕37 1933年10月,《中共湘鄂赣省委自今年八月执委扩大会议以后的工作报告》又指出:“进行必要的经济建设,加紧合作社运动、收集粮食运动、各种春耕运动,提高手工业与军事工业的生产。”〔11 〕111 1933年9月,中央苏区一共有1 423家“产销合作社” 〔4 〕250。“国联调查人员的报告使人没有怀疑,共产党搞这种集体企业是成功的,哪怕是在他们为了生存仍在打仗的时候。” 〔4 〕250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说:“两年以来,特别是一九三三年上半年起,因为我们开始注意,因为群众生产合作社的逐渐发展,许多手工业和个别的工业现在是在开始走向恢复。这里重要的是烟、纸、钨砂、樟脑、农具和肥料(石灰等)。” 〔3 〕528实践证明,采取手工业+合作社的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发挥闲散资金和分散劳动力的作用,在特定区域造成占局部优势的特色产品。1933年中央苏区“对外出口贸易”规模曾达到1 200万元以上 〔4 〕250。“大部分制造业是手工艺和家庭工业,产品通过生产合作社出售。” 〔4 〕250红军到达陕北后继续采用这种模式发展工业生产。据埃德加·斯诺的观察:“其他几县的毛纺厂和纺纱厂——所有这些工厂都计划生产足够的商品供红色陕西和甘肃的400家合作社销售。” 〔4 〕251这说明,当时陕北苏区至少有400家合作社。

第三,通过军事斗争争取工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空间。由于各红色根据地都被敌人重兵围困,空间太小无回旋余地,资源量不足,必须依托主力红军的战斗打出一片生存空间。毛泽东和朱德之所以率领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出击开辟新的根据地,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 〔1 〕68,物资供应不足以支撑上万红军的发展。其他苏区也存在类似情况,川陕苏区在红四方面军攻占南部县之前,军民吃盐异常困难。当时,川陕革命根据地内食盐奇缺,有的农民甚至终年吃不到一粒盐。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发动仪(陇)南(部)战役,解放了素称“川北盐乡”的南部县。许世友部队进占盛产食盐的洪山、三合、碑院寺地区,占盐井九十余口,缴盐十余万斤,后又开办盐场,才彻底解决了军民吃盐问题。三合盐厂出水量比较高的盐井有二千二百四十口,月产盐十五万六千斤,是川陕苏区最大的盐厂。碑院寺盐厂初期经营管理不善,产量不高,经过整顿,每天可以熬盐五、六千斤。1933年11月,红军占领嘉陵江北岸的谢河乡,很快恢复和发展当地的盐业生产,开发了一百二十口优质井和广水井,月产盐达到三万斤。这些盐厂生产出来的盐巴,一部分运到前线,送往后方,一部分就地交易和出售,保障群众的供给。红军到达之前,每担盐(一百斤)价大洋十二至十五元,征税大洋五元。穷人无钱买盐,只好喝盐水。红军解放当地后,红军生产的盐,每担降到十至十二元,征税八串钱。后来,随着红军收紧阵地,许多盐业工人撤到根据地中心区继续勘井熬盐 〔15 〕。三大主力红军汇聚陕北后,军事工业开始恢复,但是,现代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自然资源和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规模和技术水平还是不能和瑞金时期相比。彭德怀在回忆录中说:“陕北是小红军的好根据地,大红军的落脚点,但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东侧黄河,北靠沙漠,西面荒凉,人烟稀少,虽不易形成白军四面‘围剿的局面,而红军本身的发展也有困难。” 〔16 〕为了打破空间和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红军相继发起东征和西征战役,以解決给养困难,补充兵员,宣传抗日主张,为日后出征山西抗日前线打下了基础。

四、苏区的工业化具有很明显的顶层设计特征

苏区实现了非农业生产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对增长,改善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人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受教育水平比土地革命前都有大幅度提高,尽管受制于资源不足、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军事压力等不利条件,苏区的工业化水平不高,但苏区的工业化仍具有很明显的顶层设计特征。

首先是计划性。苏维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生产有较强的计划性。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指出:“工业的进行需要有适当的计划。在散漫的手工业基础上,全部的精密计划当然不可能。但是关于某些主要的事业,首先是国家经营和合作社经营的事业,相当精密的生产计划,却是完全必需的。确切地计算原料的生产,计算到敌区和我区的销场,是我们每一种国营工业和合作社工业从开始进行的时候就必须注意的。” 〔3 〕528各苏区的工业生产都是在计划指导下进行的,例如,1935年5月20日,《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六、七月经济建设工作计划》中提出了发展国营企业与提高手工业生产的若干举措:“(1)国营企业已有组织的,如兵工厂、被服厂、石印局,要积极扩大并从改善工人生活中来提高生产。(2)国营企业统一管理。在省国民经济部与军区供给部之下,组织国营企业管理委员会负责。除兵工厂、被服厂外,其余各企业一律改为营业性质。(3)在苏区的矿产,可租与允许遵守苏维埃法令的资本家,投资经营。(4)各地所有能开挖的矿山,应立即将矿产情形报告省经济部。(5)各地原有手工业,应鼓动提高其生产。(6)凡没收来的工业原料与工具,应交由国民经济部处理。” 〔10 〕198

其次是集中性。苏维埃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资源集中配置。近代工业系统是资源和能源高度集中配置的场所,除了利用当地的空间资源——土地、航运水道、道路等外,其他生产资料和能源大多依赖外部供给,非物质资源中的相当多一部分如资金、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也要依赖外部流入。因此,近代工业系统是资源、能源、要素高度聚合的产物,大量能量与物质在人类意志影响下,开采、运输、加工、储藏、消耗、废弃,沿着人为确定的途径流动。大量劳动力向工业系统聚集,系统要素相互之间的依存度很高,社会化程度驱使工业系统产生“虹吸效应”。据1934年的统计,中央苏区及其附近几个苏区的工会会员共有约229 000人,其中,中央苏区约110 000人,湘赣苏区约23 000人,湘鄂赣苏区约40 000人,闽浙赣苏区约25 000人,闽赣苏区约6 000人,闽北苏区约5 000人 〔3 〕529。旧式的手工业工人、作坊工人、机器工业工人绝大多数都加入了工会组织,没有加入的不足5%,这是人力资源集中配置的体现。由于苏区严重缺乏专门技术人才,使得苏区政府出台特殊政策对技术人才进行留用、选聘和调配。一方面是党组织从白区选派,如中央红军兵工厂的三个熟练技师:崔定武(朝鲜族)、韩日升、郝希英就是党组织从沈阳奉天兵工厂调来的,这三人后来都成长为兵工厂的厂级领导干部。另一方面,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启事以现金从白区聘请技术人才,包括“医师,无线电人才,军事技术人员……订立合同后,护送入苏区” 〔17 〕。1935年5月20日,《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六、七月经济建设工作计划》中关于干部调配指出:“(1)开展经济建设,是要很多健强而积极的干部。由省负责训练,咏生、平江、浏阳、平浏长、湘鄂边等县各五个,其他县各三个,限六月内到省。(2)要尽量物色对经济建设有经验的人材,介绍到省,并需找取与经济建设有关系的书籍缴到省部来作参考。” 〔10 〕199可以说,在资金、技术、管理、人力资源都极度稀缺的情况下,资源的集中配置是苏区工业系统发展的重要保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埃德加·斯诺在陕北吴起镇见到了很多来自外地的兵工专家。“这里大多数机工也都是‘外地人。其中有许多人曾在中国最大的日资汉阳铁厂工作,少数人曾在国民党的兵工厂工作过。我见到了两个上海机工师傅,和一个钳工能手,他们给我看了著名的英美商行如怡和洋行、慎昌洋行、上海电力公司的很出色的介绍信。另外一个工人曾在上海一家机器工厂当过工头。还有从天津、广州、北京来的机工,有些还同红军一起经过长征。” 〔4 〕255

再次是组织性。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先进工人阶级政党,所以能领导苏区工业化,推动苏区的革命斗争和社会经济发展。1931年11月,以中央根据地为中心,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各苏区内普遍建立了工农政府,下辖300余县,最盛期人口约达3 000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按照国家形态来组织、管理和运作的,其政权组织结构就是日后新中国政权组织结构的雏形,管辖规模、管理层次、职能部门数量、职能划分程度都向着大型化、复杂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立法、执法、行政各子系统都呈现出扁平化和垂直化交叉的结构特征。苏区内部的工业组织和经济建设主要由政府和军队两个系统进行组织和管理,军需工业品主要由军队的经理处、供给部负责各种军需物资的征集、制造、运输和分配,大型国营企业如造币厂、印刷厂、矿山等由政府内部的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制定计划、调剂物资、产品外销、人事安排,集体性质的合作社事业和私营经济由地方苏维埃管理。中央、大区、省、县、区、乡六级架构的系统层级管理可以分解目标和任务,各部都有组织大纲和工作条例。军队系统的组织更为严密,如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下设军需、粮秣、军械、被服、会计、出纳、保管和总务等科。军械科主管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的修造、储藏和分配。被服科主管被单、军服和鞋袜的制作、分配。

工业化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人员密集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工作实践中立足于农村环境,促进了农业与工业(含手工业)的和谐共生,以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为中心着重发展军需工业,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地方经济,以顶层设计强化生产的计划性、集中性、组织性,这些都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注 释〕

①所谓“共生”,原来是指生物种群、群落之间的种间关系,即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惠互利、相互依赖、共同发展。这里借用“共生”概念来表达工业生态系统与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密切关系。

②苏区行情是一银元800斤——约半吨。见毛泽民著《甘陕苏区的经济建设》,刊载于《斗争》1936年4月24日陕西保安。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王 烈.钱之光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34.

〔3〕许 毅.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湘贛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协作小组.湘赣革命根据地: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

〔6〕温贤美.川陕革命根据地论丛〔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190.

〔7〕温贤美.川陕革命根据地英烈传〔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95.

〔8〕吴汉杰.官田兵工厂〔M〕//星火燎原:选编之二.北京:战士出版社,1979:210.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毛泽东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调查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10〕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1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2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过家鼎,程镇球,张援远,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13〕许 毅.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77.

〔14〕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146.

〔15〕成都部队川陕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史编委会.巴山烽火:川陕革命根据地回忆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07-114.

〔16〕彭德怀.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10.

〔17〕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苏维埃中国〔M〕.内部翻印,1957:135.

责任编辑 王亚峰

猜你喜欢

苏维埃工业化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维埃
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候选人之规定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戈尔巴乔夫民主化改革失败原因之我见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