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人合一”视阈下“十二经脉循行走向规律”知识点教学探析⋆

2020-12-14郭太品刘自力

南方医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三阳阴气天人合一

郭太品 刘自力

(云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康复学院 针灸临床教研室,云南 昆明 650500)

《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扁鹊心书》亦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如伤寒三阴三阳,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经脉可定死生。既讲明其经络,然后用药径达其处,方能奏效。”因此,无论是针灸还是中药处方治病,诊疗思维均离不开经络,均必须掌握重点。

1.“十二经脉循行走向规律”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经络知识教学体系中,十二经脉是针灸学中经络系统的核心成分,常称为“十二正经”,直接把人体的内部五脏六腑和外部躯体连接成为一整体,直接构成中医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并为针灸临床辨证思维的核心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十二经脉循行走向规律”为一难点和重点。这部分内容即为“手之三阴,从藏走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这部分内容在《针灸学》或《经络腧穴学》各版本教材均安排在教学的开始经络总论部分,同时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经络部分也会出现。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改部分知识比较困难,大部分采用死记硬背形式,并且很容易忘记。因此,对该部分的理解掌握一直为学者思考的焦点[1-5],笔者从本科读书阶段一直思索如何更有效地对该知识的掌握,于近日从中医传统思维进行推导解读并运用于教学,大部分学生均能很快掌握,并且难以忘记。

2.基于中医天人合一思想解读“十二经脉循行走向规律”知识点

2.1 人体经络之气在天地之气循环解读

经络命名元素为手足、阴阳、脏腑,经络系统具有网络全身、沟通内外、联系脏腑之功能。十二经脉循行走向的核心是上下气血流动,按照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可以把上下方位再放大,跳出人体,与天地相通,即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天地阴阳之气相交相感,万物化生,天之阳气必须下降,地之阴气必须上升,人处于天地之间一成员,天地升降之气与人体之气密不可分,即天人相参。有观点认为经络的发现与“导引”相关[6-7],以《易经筋》第三式“掌托天门”为讲解图例,手掌向上,脚趾抓地。假设人体经络之气与天地之气相通,此刻手采天之阳气,即形成手三阳之气,阳气必须下降,故手三阳下降至头面,即为“手之三阳,从手走到头”。头面之阳气需要继续下降,故足三阳继续承接,足三阳之气从头下降至足,即为“足之三阳,从头走到足”。同样,地为阴气,脚采地之阴气,地之阴气经人体上行,故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阴气继续上升,手三阴承接,阴气从胸腹走到手,与天气相交,即“手之三阴,从藏走到手”。

2.2 采气知识点教学解读

此处还需要向学生阐明手采阳气与足采阴气这一观点,此观点本身哲学思维逻辑比较复杂,深入阐明较难让学生理解,整体上可能是天人地的一生态系统[8-9],局部上可能是五腧穴与十二经脉流向相关[10],可简单化举例让学生明白。如人之身体全身均穿衣御寒,唯独头面和手大部分情况不需要衣物避寒,原因就是手采阳气,故阳气盛,头面为阳气输注,手三阳和足三阳交接处,如同阳气的蓄池,故阳气盛,甚至在冬天寒风中都可抵御。此外,当人感觉到冷,本能反应均搓手摩擦生热,烤火时均用手去烤,这样热就可以传导全身,人全身就暖和了,这就是手采阳气现象。同理,当人感觉热时,一般是穿凉鞋,使足部包裹较少,甚至直接脱掉鞋子,把脚放于溪水中,这样全身即感觉凉爽,这就是足采阴气之现象。

2.3 临床思维解读

在临床疾病中,头面疾病多因阳气所致,阳表征为热,故俗语常言“头痛脑热”,而不说“脑寒”,故头面疾病多因热气聚集不下降所致,在针灸治疗原则上也是以上病下取为主,如头痛常循经取下肢穴位。笔者曾经治疗过一例更年期患者,表现失眠、头面出汗发热、下肢冰冷,多方求医未果,故建议患者在淘宝网上买鹅卵石毯,然后嘱咐患者每天坚持赤脚踩鹅卵石毯20分钟,结果1个月后患者痊愈。在人体下肢和腹部疾病,常以寒证居多,如宫寒痛经、下肢寒痹等。

3.结语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规律为学生记忆理解难点,笔者基于中医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进行推导教学,借助导引、日常行为现象和临床进行辅助讲解,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并且难以忘记,可作为教学参考。本文不足点在于涉及的一些哲学思想比较复杂,具体化实例可能有所欠佳,具有一定主观性,故在教学中应注意不能把这些知识和现象作为客观化。

猜你喜欢

三阳阴气天人合一
罪恶聊天群
从“阴气”概念探讨芍药“益气”功效在经方中的应用
“三阳”辉映党旗红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青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