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协同推进的逻辑思考*

2020-12-13

关键词:绿色生态红色旅游生态旅游

陈 俊

(遵义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既要秉持社会主义理念,也要坚持生态文明理念。那么,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同时兼顾这两种理念呢?这就要求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进程中不断探索现实而具体的路径。新时期的“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制度规范,而“绿色生态”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之一,遵循了科学发展思路;“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既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前进方向,又明确了其时代内涵。因此,“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成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内容,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推进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相协同,有利于降低人类的不合理行为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来。具体而言,就是要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两个领域的重要内容,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将有利于推动现代化的精神重建与生态转向,使人类社会迈向更高级别的文明形态。由此可见,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进程中,将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有机融合、协同推进不失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条新思路,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注入新的活力。基于此,有必要对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协同推进的基本逻辑作深入探讨,以期为“红”“绿”结合构建双轮驱动发展新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一、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概述

“红色文化传承”和“绿色生态发展”分别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两个领域相对应,二者应当协同推进、共同发展,不可偏废。在深入分析二者协同推进的基本逻辑之前,有必要对二者进行简要概述。

(一)红色文化传承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实践中,以及和平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1]红色文化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广大人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具体而言,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三个层面对红色文化进行解析。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五四”运动以来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及其价值理念,同时还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五四”以来科学、民主的思想,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主要包括革命遗址、文献、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物质文化资源。这些实物凝聚了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和奋斗史。制度层面的红色文化主要包括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一些章程、纲领、文件等,以及在解放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建设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制度等。这些制度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总之,广义的“红色文化”是精神、物质、制度三个层面不同形态红色文化的统一体,它有着其他任何种类文化都无法媲美的独特魅力,具有革命性、先进性、实践性、创新性、民族性等特点。[2]红色文化凝聚着党和人民的理想信念,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先进文化。新时代更需要凝聚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这就决定了必须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力度。所谓“红色文化传承”,简而言之,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红色文化通过传授和继承的方式而使之得以延续和发展。当前,我们应当大力宣传红色文化,通过发挥它的引导作用,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

(二)绿色生态发展

“绿色”一词是持续反思传统工业化道路所导致的各种问题而提出来的,它强调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基本指标,并广泛应用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科技发展、环境治理等各个领域。“生态”一词主要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而言,要求人类行为符合自然客观规律,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中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从“绿色”与“生态”两个关键词的内涵来看,二者概念之间有着鲜明的区别,但也有许多相同点。因此,“绿色生态发展”包含“绿色发展”和“生态发展”两个概念,二者既交集融合,又相互独立。交集融合的是,二者都以追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共同目标。相互独立的是,“绿色发展”重“过程”,强调对资源利用要高效率;“生态发展”重“结果”,强调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要小,是发展最终目的。“绿色生态发展”作为二者的结合体,既注重“绿色发展”,更注重“生态发展”,简而言之,所谓“绿色生态发展”,是指在绿色理念和生态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粗放经济进行修补式、应对式的反思和调整,以及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从而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无污染发展,从根本上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生态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彰显了人类文明演进的新方向、凸显了发展道路的可持续性、体现了产业布局的科学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因为它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征途上必须采取的发展方式。

二、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红色文化可以借鉴绿色生态发展的某些功能,绿色生态发展亦可借鉴红色文化的相关功能,实现二者在功能发挥上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使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实现良性互动,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一)红色文化传承为绿色生态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撑和政治动员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优秀文化基因,蕴含了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气概,凝聚了无私奉献、为民服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引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辉煌的思想源泉。从这一理论视角审视可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也需要红色文化作为价值观基础引领广大人民投身其中,所以红色文化能够为绿色生态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并凝聚成强大的政治动力推动绿色生态发展。此外,红色文化与生态文明在理念上相通,红色文化是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源泉。随着时代发展,红色文化不断创新,孕育了新的时代内涵,使红色文化的政治功能得到极大提升,为推动绿色生态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政治动员力和精神感召力。尤其是红色文化蕴含的大局意识、集体主义和平等观念等价值取向,为绿色生态发展提供了文化浸润,成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支撑和政治动员。[3]

(二)绿色生态发展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发扬红色精神,追求红色文化所代表的价值目标,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合目的性与时代性的实践路径。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当年红军由于借助了当地山势险要、森林茂密的有利环境优势,才得以建立根据地,据险而居,抗击国民党反动武装的“围剿”,不断发展壮大。正因为红军借助了井冈山的天然屏障,才使革命事业由“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胜利走完长征,既体现了红军善于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天险阻击敌人,又彰显了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以,党和人民军队对自然生态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这正是今天培养生态意识所需要的思想源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人民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生态治理行为,传承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这也是绿色生态发展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其中蕴含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见,在文化领域传播生态理念,在为绿色生态发展营造文化氛围的同时,如果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那么将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

(三)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能够优势互补

作为“中国梦”实践体系的两个重要维度,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虽然各具特点,所拥有的社会功能也存在差异,但二者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在“中国梦”共同目标的引导下,能够使二者在发挥各自功能过程中达到优势互补。这里仅以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例来阐释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在功能上的互补性。就社会功能而言,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虽各有侧重,但存在互补性,如果将二者联合起来开发,取长补短,达到优势互补,实现良性互动,那么必然能够形成发展的合力。一方面,红色旅游能够为生态旅游搭建平台。生态旅游可以借助红色旅游的名气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生态旅游能够为红色旅游发展赢取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战略高度,所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吸纳更多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红色旅游地区的生态治理工作,从而使红色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服务质量得到提升,进而提升红色旅游的发展效益。

三、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在态势上相互促进

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伟大征途中,我们所要完成的各项事业都要与时俱进。同样,红色文化传承、绿色生态发展必然会打上新时代的烙印,赋予新的内涵和特点。一方面,红色文化要吸收更多绿色元素、生态因子;另一方面,绿色生态发展要坚持更多的红色文化理念。只有这样,二者才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例如,红色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都说明了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在态势上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一)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在发展态势上具有共生性

任何一种文化要永远存在下去,就必须自我创新,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涵,注入新鲜血液,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活力。同样,红色文化只有不断深化和拓展自身内涵,才能获得永恒发展。例如,红色文化最初包含了人际之间的平等友好这种革命同志式的关系,今天可以将这种关系由人拓展到物,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平等相待的特定关系纳入红色文化所包含的这种平等关系中,这就使红色革命传统蕴含了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平等、和谐、团结、友爱的红色文化理念,才能使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民群众,如此才能获得人民拥护,绿色生态发展才能行稳致远。此外,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还要发挥好红色文化的政治品牌功能,通过提炼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红色文化基因,构建与绿色生态发展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引导人们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新的审美情趣,凝聚新的精神价值,反过来又能深化和拓展红色文化的内涵。由此可见,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在态势上具有共生性,能够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红色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

我国开发红色旅游的地区一般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对较好的地方,并且有些红色旅游地还保留了原始风貌,这为原汁原味地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红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能够带动当地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地方政府再将红色旅游的盈利资金投入生态治理,由此促进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红色旅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4]一方面,游客们在旅游过程中深入大自然,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领略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亲身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真谛,从而增强生态意识,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对当地各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使自然资源由直接开发转为间接利用,既节约了开发成本,又能够减少直接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由此可见,只要正确处理好红色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就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三)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能够实现相互促进

红色旅游旨在让旅游者接受红色文化与精神的熏陶和洗礼。生态旅游是人们通过对旅游目的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的感受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当物质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人们就会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红色文化正是净化游客心灵、传承红色基因、内化红色文化涵养的灵魂涤荡,生态旅游也正是愉悦游客心灵、感悟自然精神、内化生态文化本质的精神洗礼。因此,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具有一致性,二者能够实现协同发展。第一,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都属于文化旅游范畴,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并且都是具有教育功能的特色旅游产品。这种“红”“绿”结合的多元化生态旅游,使人们体验到革命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双重精神愉悦。第二,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致性,在吸引客源上具有协同共荣性。红色旅游地往往是生态资源良好的地区,这决定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具有相互依存关系,可以对二者整合开发,“红”“绿”结合、交相辉映,提高生态旅游的品质与品位,用“绿色”吸引游客,让“红色”留住游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证明了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在态势上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四、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既需要传承红色文化,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又需要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竭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一)“中国梦”的核心观念包含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中国梦”不仅要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且要求生态和谐、中国美丽,而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正好契合了这些基本要求。红色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蕴,绿色生态彰显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它们既规定了“中国梦”的前进方向,又拓展了“中国梦”的时代内涵。红色文化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体现为求实、创新、开拓、敬业、诚信等现代意识,这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将为全社会树立一面鲜明的追求公正的旗帜。“中国梦”也是“生态梦”,既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追求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共建人类美好的生态家园。当今时代,绿色、生态是文明的象征,绿色生态发展是一种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发展模式,秉承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梦”,就是要在绿色生态发展中创建美好的生态家园。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也蕴含了走向生态和谐的价值追求。

(二)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体现了“中国梦”实践中的精神重建和生态转向

社会不公和生态危机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两大公共问题。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难题,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答案是肯定的。社会公正是由人际关系所呈现出来的人的存在方式,生态和谐是由人与自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生存状态。由此可见,社会公正与生态和谐都体现的是人的某种生存样态,二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因此,可以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正,又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和谐,一举两得。“中国梦”也包含了“生态梦”,所以在“中国梦”的实践体系中包含了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双重目标。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用红色文化的社会主义理念充实绿色生态发展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底蕴,既有利于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又有利于改变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使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均得以调节,最终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生态家园。这充分说明,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两种实践路径,将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重建与生态转向。

(三)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重要维度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秉持社会主义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而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正好体现了社会主义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红色革命精神既包含了团结同志、与人友好相处、平等相待的人际关系,也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样式;不仅包含了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也包含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因此,红色文化中蕴含了绿色生态发展所遵循的价值理念,而绿色生态发展只有坚持平等、友好、团结、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红色文化理念,才能取得实效。工业文明虽然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然而也使人类陷入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困局。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国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使“中国梦”的内涵得以深化和拓展,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又展现了生态文明的时代意蕴,从而更清晰地阐明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所要完成的重要使命。

五、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既追求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现代转型,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代转型,即追求的是一种人文型和生态型相统一的现代化。而正在开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正好适应了现代化转型的需要,其作为一项崭新的事业,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5]对此,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平等、和谐、求实、创新、协作等精神,全面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红色旅游生态旅游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淡水养殖中的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绿色生态小镇,不可错过的投资圣地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绿色生态发展:破解德育低效难题之路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