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孜孜不倦结硕果,痴心不改谱篇章
——贺恩师刘祖生教授90华诞

2020-12-13梁月荣黄华涛周巨根史玉荣夏桂荣

茶叶 2020年3期
关键词:茶树茶文化教授

梁月荣 黄华涛 周巨根 史玉荣 奚 彪 夏桂荣 赵 东

(1.浙江大学,杭州 310029; 2.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WHO, Lyon, France;3.浙江长裕茶制品有限公司,绍兴 上虞 312363; 4.Introduction of Albert Einstein Medical School,NY 10461,美国;5.浙江耀江集团,杭州 310014)

2020年农历七月十一日是著名茶学家、茶学教育和茶树育种栽培专家刘祖生教授90华诞和学茶事茶70周年,特撰文表示热烈祝贺。

1950年秋,刘祖生先生以同等学历报考并被录取进入武汉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先后师从我国植物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教授和茶学家庄晚芳教授、冯绍裘教授和张堂恒教授等,系统学习了遗传育种学和茶学专业知识,1953年2月毕业并留校任教。1954年10月,随茶专科的专业调整与合并来到浙江农学院。66年来,尽管学校、学院、系进行了多次的调整、搬迁、合并,刘祖生先生初心未改,在茶树育种栽培领域孜孜不倦结硕果,对茶学学科痴心不改谱篇章。

1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刘祖生教授从事茶学教育半个多世纪,一贯从严执教。他认真备课、仔细撰写每一堂课的教案,准备直观教具;并根据学科发展及时补充新成果、新知识、新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推行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分析问题、总结科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他课堂一丝不苟,课后和蔼可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迄今年逾耄耋,仍与不同年代的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数十年来,他累计培养的本(专)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3人和留学生多名。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和韩、日、俄、法、美、澳以及越南等国,可谓桃李满天下[1,2]。因教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1989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荣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的荣誉奖章,是全国茶学界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教师。同年,他的名字被载入英国剑桥出版社编著的《世界名人录》。

教材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材。刘祖生教授非常重视茶学教材建设,于20世纪60年代主编出版了《茶树育种学》教材[3],后来相继参编全国统编教材《茶树育种学》(一、二版)[4],主编全国统编教材《茶用香花栽培学》[5],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茶树栽培学》(第二版)[6]。这些教材为茶学教育体系构建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全国统编教材《茶树育种学》获全国优秀教材奖,《茶用香花栽培学》获浙江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2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1 注重育种资源收集与创新,育成系列茶树新品种,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建国初期茶产业对耐寒、优质红茶品种的迫切需求,刘祖生先生自毕业留校工作之日起,即开展’云南大叶茶’引种驯化以及优良单株选育工作,并将入选材料于1954年秋从武汉迁移到杭州。1957年春,又从浙江平阳引种的‘云南大叶茶’采集种子于杭州播种繁殖[7,8],并于1963年从驯化后的‘云南大叶茶’群体中筛选出6个新品系,1967年定植于浙江农业大学余杭潘板实验茶场进一步筛选,1973年和 1974年分别将入选的3个品系 (‘浙农21’、‘浙农23’、‘浙农25’)布置品种比较试验,同时在省内试种,最终育成优质红茶品种‘浙农25’和花香、多果红绿茶兼制品种‘浙农21’[9]。

在育种资源创新领域,刘祖生先生于1963年利用耐寒优质绿茶品种‘福鼎大白茶’与优质红茶品种‘云南大叶茶’自然杂交后代,筛选获得了“福云”系列优良单株48个,最终育成‘浙农12’、‘浙农113’、‘浙农117’、‘浙农121’、‘浙农139’ 等系列茶树新品种[10-13]。其中‘浙农12’、‘浙农113’、‘浙农117’、‘浙农139’通过国家审(鉴)定,成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浙农25’和‘浙农121’被认定为省级良种。同时以‘福鼎大白茶’、‘黄叶早’、‘水古茶’、‘紫芽种’、‘浙农12’、‘浙农21’、‘浙农23’、‘浙农25’、‘浙农109’等品种(系)为亲本,先后进行了6批、23个不同组合的有性杂交试验,共获1200余株杂种单株,筛选出20多个杂交新品系[14],布置了3批品种比较试验。为茶树新品种选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刘祖生教授主持“浙江省苦丁茶资源研究”,带领课题组成员深入浙西南调查收集苦丁茶资源,并对苦丁茶开展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繁殖特性、化学特征、加工工艺和品质特点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苦丁茶开发技术[15-17],为浙江省苦丁茶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注重基础研究,引领学科方向

品种早期鉴定技术是解决茶树育种周期长的关键技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刘祖生教授带领课题组在茶树育种早期鉴定技术开发进行了不懈努力,提出了利用茶树叶片解剖结构预测茶树品种抗寒力潜力[18]、用茶树插穗母叶束缚水和自由水比例预测茶树品种扦插繁殖力潜力[19-20]、用茶树扦插苗性状和叶片解剖结构预测品种产量潜力等早期鉴定技术[21-22],对加速茶树育种进程产生积极作用。在茶树遗传育种基础研究方面,刘祖生教授指导研究生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茶树染色体及其分类学意义研究[23-24]、茶树茸毛性状及其数量遗传特性研究[25-26]、茶树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等[27-28]; 90年代初与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茶树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研究[29-30];90年代末率先开展茶树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31-32];同时在茶树次生代谢途径调控和茶树耐铝机理研究也有新发现,并取得了重要成果[33]。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茶树遗传育种理论。

2.3 开发良种良法,加速良种推广,提升良种效益

为了加速良种推广,提升良种推广效益,借助果、桑矮化密植的成功经验,刘祖生教授联合茶树栽培学专家童启庆教授等,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过不同品种、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配套栽培技术等一系列试验的10年持续研究,总结了茶树良种茶树矮化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通过改变茶树传统种植方式,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单位面积光能利用率,有效提高茶叶单产。实现了“一年种,二年收,三年获高产”的“早投产、早高产、早收益”目标[34-35]。树立了良种良法新标杆,也丰富了茶树高产栽培理论。1979-1981年间,实验基地接待了来自18个省(市、区)的355批累计12436人次的现场参观学习。刘祖生教授还不辞辛苦,应邀到浙江省20多个县、市以及湖北、江苏、河南、江西等省讲学,介绍并推广茶树良种矮化密植新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山区茶农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36]。

茶树繁育是良种推广的关键环节,为了加速育成品种推广[37-39],在刘祖生教授的关心和支持下,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与浙江省新昌镜岭镇人民政府组建“浙东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推广无新土扦插育苗技术,繁育推广浙农系列茶树良种‘浙农113’、‘浙农117’和‘浙农139’等,镜岭镇曾一度成为我国“茶苗镇”,全镇16个村,738户农户从事茶树良种繁育,2004年苗圃面积1300亩,繁育茶苗2亿多株,浙农系列良种约占70%~80%,为当地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和促进我国茶树良种化作出了重要贡献[40-41]。

刘祖生教授科研成果丰硕,主要论著有《刘祖生茶学文选》、《茶树育种学》(主编)、《中国茶学辞典》(常务副主编)、《茶韵》(第一作者)、《中国茶知识千题解》(主编)、《茶·茶科学·茶文化》(第二作者)、《茶叶》(主编)等;还参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树栽培学》和《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等重要茶学专著。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2001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良种化先进工作者。

3 整合资源,促进茶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1984~1992年,刘祖生教授担任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期间,带领全系师生,开拓进取,在整合资源和建设学科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一是聘请校外兼职教授,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学科资源合作申报博士点,1986年建成了国内第一个茶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并于1989年成为全国第一个茶学领域唯一国家重点学科。二是适应社会需求,开展多层次办学。努力争取当时国家商业部的支持,1985年和1987年创办了二届“茶叶经济贸易干部专修科”;他抓住机遇,与湖北农学院联合办学,合作培养两届本科生;多方努力,恢复茶学函授专科全国招生。三是主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签订系所合作协议,开展合作研究、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四是尊老爱青,强化学科梯队建设。分别在庄晚芳教授和张堂恒教授从教50周年之际,举办大型学术交流活动,编辑出版《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和《张堂恒选集》,扩大学科影响力。同时选派中青年教师分别赴英、美、日、澳等国和国内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深造,形成合理的学科梯队,确保学科健康发展。

刘祖生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1992-2002年)学科评议组成员,积极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工作;尤其是对茶学专业文理结合的学科特色,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使跨行交叉学科专家增加对茶学学科的全面了解。他还受农业部委托,主持修订“茶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首次制订“茶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为我国建立完整的高等茶学学科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开拓创新学会工作,科普成绩斐然,被授予“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自1985年以来,刘祖生教授先后担任浙江省茶叶学会秘书长、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他在学会任职的16年(1985-2001)间,团结全体理事和会员,针对茶学科和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开展一系列学术研讨、科学普及、学术交流和茶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茶叶科技普及和茶产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他策划开展的“斗茶”、“茶宴”活动,开启了国内外名优茶质量评比热潮;他组织“饮茶与健康”学术研讨会,牵动了茶功能成分深入研究;他提议结合科普周开展饮茶知识宣传,推动了茶文化影响力和茶消费;为了推广浙江省名茶并弘扬“以茶会友、以茶敬老”的茶人精神,他倡导举办“敬老茶会”,每次推介一个名茶,邀请在杭“老领导、老专家、老茶人”三老品评名茶,介绍名茶,宣传名茶,自1999年开始,每年一次,至今已经举办20次,参会人数由当初的数十人发展到近千人规模,业已成为“茶名品-茶文化-茶精神”交流平台,也是杭州每年的四大茶会之一。在他领导下,学会工作蒸蒸日上,浙江省茶叶学会被评为1992和2002年“全国学会之星”。为了表彰他在学会工作中做出的重要贡献,1989年刘祖生教授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学会干部”,2001年在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授予“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1988年12月,刘祖生教授被聘为中国茶叶博物馆筹建处技术顾问。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正式开馆。30余年来,他这位既常顾又爱问的老顾问一直延续到今天。他积极参与不同时期全馆陈列方案的讨论;他主动协助创建种植100余个不同类型茶树品种的“嘉木苑”;他多次介绍各地著名茶企向中国茶叶博物馆捐赠展品;他以省茶叶学会理事长身份组织学会与中国茶叶博物馆联合举办《茶叶》期刊和各种形式的茶科学和茶文化活动;他和师母胡月龄副教授多次向中国茶叶博物馆捐赠珍贵的数以百计茶学教材、图书和期刊。他更满腔热情地出席中国茶叶博物馆举办的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如今中国茶叶博物馆是美丽杭州的“金名片”,已成为向海内外展示、交流和弘扬优秀中华茶文化的重要平台。

5 退而不休,老有所为

因学校工作需要,刘祖生教授直到2001年末(70岁)才办理退休手续。近20年来,他退而不休,一直与茶为伴,仍然默默地为推动茶科技和茶文化的发展发挥余热。一是深入研究,广泛宣传与大力弘扬吴觉农茶学思想。他撰写了全面论述当代茶圣吴觉农学术成就的重要文章——《20世纪中国知名农学家——吴觉农》[42]和有关论文[43-47]6篇,不辞辛苦在浙江大学、浙江树人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福建天福茶学院(后更名为漳州科技学院)等高校向青年师生宣讲吴觉农茶学思想和他倡导的茶人精神。二是担任天福茶学院筹建顾问和首届校务委员(2006-2009),讨论专业设置、研究培养方案,还深入课堂,点评教与学,为高层次茶学人才培养探索新路。三是经常关心浙江大学茶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系所领导出谋划策。四是一如既往,继续参加各种茶事和茶文化活动,咨询答疑,建言献策,促进茶科技、茶文化和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五是担任《茶叶》期刊名誉主编,协助主编参与审稿、定稿工作。六是笔耕不止,编辑出版了《刘祖生茶学文选》(2007),和他人合作、共同主编《中国茶知识千题解》(2010)等专著,并发表茶文20余篇。此外,他还积极参加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宗旨的浙江省老茶缘茶叶研究中心组织的既有利于发挥余热、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茶文化和科技咨询活动。

刘祖生教授治学严谨,体现在他的人生信念:“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负责;作为专家,要对学术的尊严负责;作为学会工作者,要对社会的‘两个文明’负责;唯有如此,才能问心无愧” 。刘祖生教授事业的成功,出于他的勤奋和坚持,也有他生活和工作中的伴侣胡月龄副教授关心、支持和默默奉献;荣获的各种奖励31项,是他倆共同努力的结晶。

恭祝恩师刘祖生教授和胡月龄副教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猜你喜欢

茶树茶文化教授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中国西南 茶树和中华茶文化的起源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刘排教授简介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茶的箴言
美丽的山茶树
从德昂族茶文化的现状看少小民族茶文化的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