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敦颐在文学研究上的意义

2020-12-12李花蕾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周敦颐刻本故里

李花蕾 敖 炼

周敦颐在文学研究上的意义

李花蕾1敖 炼2

(1.湖南科技学院 图书馆;2.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周敦颐在儒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但早在宋代亦有文名,有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传世。周敦颐的文学作品传达出他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简淡冲和的审美风格、随性自然的理趣特征。在周敦颐去世之后,历代都有纪咏他的诗文刻印传世,尤其是其故里较为兴盛,代代积累,形成了数量可观、主题类似的文学创作现象,为周敦颐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材料。

周敦颐;濂溪故里;濂溪集;濂溪志;历代纪咏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避英宗藩邸旧讳,改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北宋道州营道人(今湖南永州市道县)人。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在儒学史的地位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历来受到史家学界和文人的普遍赞誉推崇。《宋史》专列《道学传》,论理学源流,指出周敦颐为续接孔孟之道的圣贤之人,论曰:“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婺,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吕陶《送周茂叔殿丞并序》曰:“舂陵周茂叔,志清而材醇,行敏而学博。读《易》《春秋》,探其原,其文简洁有制,其政抚而不柔。”

一 “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文学创作

周敦颐被誉为“理学鼻祖”“道学宗主”,在儒学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学著作《太极图说》《通书》历来备受推重。在他少之又少的作品中,亦有一定数量的诗文传世,潘兴嗣《濂溪先生墓志铭》说周敦颐有“诗十卷”,但大部分已佚,现存诗歌仅三十余首。这些作品短小精湛,理趣兼备,塑造了周敦颐的人格形象,传达了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度正在《周敦颐年谱》中说:“少时得明道、伊川之书读之,始知推尊先生。而先生仕吾乡时,已以文学闻于当世。”度正是朱熹弟子,南宋学者,可知周敦颐在宋代已有文名,文学成就在当时获得认可。

宋元之际金履祥辑《濂洛风雅》六卷,梳理了理学诗的传承,收录四十八位理学家的诗歌,卷首有《濂洛风雅世系图》,此图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所有作者,将周敦颐排在第一位,张伯行的《濂洛风雅》九卷,卷一为《周濂溪集》,二者皆推尊周敦颐在理学诗中的起源地位。周敦颐的诗被列入理学诗,但胡云翼却品评道:“毫无理学的酸腐气,自有一种幽趣,绝不是理学派的诗可比”。可见周敦颐的诗既有理学风范,又有文学色彩。周敦颐的文学创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

吴文治主编的《宋诗话全编》收录了周敦颐的《彭推官诗序》,但实际上此篇并未提及其文学理论,周敦颐的文学理论主要在其《通书》和诗文创作中体现。中国古代文论中,文道关系一直是重要的命题,尤其是“文以载道”这一概念。《文心雕龙·原道第一》指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韩愈的《争臣论》说:“思修其辞以明其道”,均未明确提出“文以载道”,到周敦颐才首次明确,这是周敦颐在文学理念的重要贡献。其《通书·文辞第二十八》有详细的表述:“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然不贤者,虽父母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弊也久矣。”又在《通书·陋第三十四》中论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巳者,陋矣!”周敦颐认为不应偏溺于文词,而应以文辞载道,知道德之重,孔子曾说“辞达而已矣”,不必过多追求文辞的美饰,但周敦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美则爱,爱则传焉”,以辞美来追求道传久远,其实并不轻视文辞的作用。

这种“文以载道”的观念也体现在其文学创作中,周敦颐的散文极少传世,但几乎都以精湛的文辞寄托了他的道德情怀和理想追求,如《养心亭说》表达以“无欲”来“养心”的道德;《爱莲说》表达有为的价值观;《拙赋》表达高远的政治理想。度正《周敦颐年谱》中记载周敦颐在为官之任上,已有归隐之志:“通判虔州,道出江州,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志。因筑书堂于其麓,堂前有溪,发源莲花峰下,洁清绀寒,下合于湓江,先生濯缨而乐之,遂寓名以濂溪。”其《经古寺》诗则直接道出这种志向:“琳宫金刹接林峦,一径通幽竹径寒。是处尘埃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

(二)简淡冲和的审美风格

周敦颐的礼乐思想中已有“简淡冲和”的论述,《通书·乐上第十七》曰:“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嫌心释。”这点也统一于他的文学创作中。周敦颐的诗文均是简短的篇幅,呈现出淡雅冲和的审美。他的《养心亭说》一百三十八言,《爱莲说》一百十九言,《拙赋》更是仅仅六十五言,皆可谓“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的极佳文学经典。《拙赋》中有:“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他的政治理想是朴素的“上安下顺,风清弊绝”,也呈现出简单冲和的风格。他的诗如:

《题寇顺之道院壁》:“一日复一日,一杯复一杯。青山无限好,俗客不曾来。寄语地上客,历乱竟谁催。”《同石守游》:“野鸟不惊如得伴,白云无语似相随。”《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书四十字》:“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万安香城寺别虔守赵公》:“精舍泉声清随滁,高林云色淡悠悠。”《瀼溪书堂》:“田间有流水,清泚出山心。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沈。潺湲来数里,到此始澄深。有龙不可测,岸木寒森森。”《题惠州罗浮山》:“红尘白日无闲人,况有鱼绯击此身。关上罗浮间送目,浩然心意复吾真。”《题春晚》:“花落柴门掩夕辉,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没有奇特诡谲的想象虚构,没有浓墨重彩的颜色着力,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叙述,没有节奏动感的声音模拟,而是多以状景平淡,意象简洁,意境深远取胜,给人以平和舒适安静之感,可谓“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三)随性自然的理趣特征

周敦颐的好友蒲宗孟曾寄诗周敦颐“山水平生好,尝来说退居”,又他写墓志铭中说:“雅好山水,复喜吟咏。”度正在《周敦颐年谱》中也说:“先生性好山水。”周敦颐曾指点二程寻“孔颜乐处”,《河南程氏遗书》载:“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二程遗书》载程颢曰:“诗可以兴。某自再见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吕陶《送周茂叔殿丞序并诗》:“舂陵周茂叔……然而常自诵曰:‘俯仰不怍,用舍惟道,行将遁去山林,以全吾志。’”周敦颐在《通书·颜子第二十三》称赞颜子:“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并且对“所乐何事”作出“道德有于身”的回答。周敦颐推崇的“孔颜乐处”在乎指向内在的道德境界,在乎指向外在的山水自然,这种以山水为寄托、为价值标准的取向取代了“富贵”,是“心泰”的外在表现,正如清代越南使者阮熽所写“乐处寻孔颜,静趣观月风”。所以在周敦颐的诗中,大多是内心流露,体现了淡泊自适、无欲而静、自得其乐、随性自然的理趣,诸如:

《任所寄乡关故旧》:“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也一般。”

《题门扉》:“有风还自掩,无事昼常关。开合从方便,乾坤在此间。”

《夜雨书窗》:“秋风扫尽热,半夜雨淋漓。绕屋是芭蕉,一枕万响围。恰似钓鱼船,蓬底睡觉时。”

《题春晚》:“花落柴门掩夕辉,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喜同费君长官游》:“寻山寻水侣尤难,爱利爱名心少闲。此亦有君吾茂乐,不辞高远共跻攀。”

《瀼溪书堂》:“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此俗良易化,不欺顾相钦。庐山庐久爱,买田山之阴。田间有流水,清泚出山心。山心无尘上,白石磷磷沈。潺湲来数里,到此澄澄深。有龙不可测,岸竹寒森森。书堂构其上,隐几看云岑。倚梧或欹枕,风月盈中襟。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数十黄卷轴,圣贤谈无音。窗前即畴囿,圃外桑麻林。千蔬可卒岁,绢布足衣衾。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名溪朝暮侵。元子与周子,相邀风月寻。”

《赠虞部员外郎谭公昉致仕》:“清时望郎贵,白首故乡归。有子纡蓝绶,将孙着彩衣。松乔新道院,鹤老旧渔矶。知止自高德,宁为遁者肥。”

周敦颐留有“窗前草不除”“庭草交翠”的典故,均体现了他的自然理趣,周敦颐言行统一,内外统一,其文学创作与思想都是统一的,他生性幽趣,崇尚自然,故而他是诗中也多是这种自然理趣。

二 濂溪故里的范围

濂溪故里指周敦颐出生地,广义指当今湖南永州市,具体指湖南永州道县楼田堡。濂溪故里在宋代为道州营道县营乐里,又称“濂溪保”,道光《永州府志》卷二《名胜志》载:“宋时名濂溪保,保分上下,周子所居,则下保也。”

周敦颐世居宁远,生于道县。度正《周敦颐年谱》载:“周氏自汉封周后于汝南,世为著望。先生远祖崇昌,唐永泰中为廉、白二州太守,解组居道之宁远县大阳村。裔孙虞宾之中子从远,始徙营道,生子智强,智强生子五。长识,天圣五年,王尧臣榜二甲及第,汀州上杭令。次铎、次正皆不仕。次辅成,大中祥符八年蔡齐榜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贺州桂岭令。次辂,举进士,特奏名迪功郎。辅成,则先生父也,以先生贵,赠谏议大夫,先娶唐氏,生砺,砺生仲章。唐卒,继娶左侍禁成都郑灿女,是生先生。宅边有水萦纡如青罗带,曰濂溪,先生濯缨而乐之。晚寓庐阜,构书堂,前临溪水,亦名以濂溪。学者宗之,称为濂溪先生云。”

历代关于濂溪或濂溪故里的记载颇多。

朱熹《濂溪说》:“后又得张敬夫所刻先生墨帖后记,先生家谱载,濂溪隐居在营道县营乐乡石塘桥西。而舂陵胡良辅为敬夫言濂实溪之旧名,父老相传。先生晚居庐阜,因名其溪,以示不忘其本之意。近邵武邹旉官舂陵,归为熹言,尝亲访先生之旧庐,所见闻与何、张之记皆合。但云其地在州西南十五里许。盖濂溪之源委,自为上下保,而先生居其地,又别自号为楼田。至字之为字,疑其出于唐刺史元结七泉之遗俗也。”

龚维蕃《重建先生祠记》:“其乡曰‘营乐’,其保曰‘濂溪’。”

邹旉《游濂溪辞并序》:“道州城西十五里,有村曰濂溪保,盖周茂叔先生之居也。”

何弃仲《营道斋诗并序》:“营道三十里而近,有村落曰‘濂溪’,周氏家焉,族众而业儒。”

魏了翁《道州濂溪书院记》:“营道西十八里为濂之源,又东二十里为濂溪保。”“去庙数百步,有岩石林立,其中数十丈平,濂山峙其西,濂水径其南,列巘荥环,九疑隐约,若夫作地藏而有待焉者。”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八“濂溪”条:“在州城西三十里,周茂叔故居也。”又“舂陵濂溪九江濂溪”条:“《(濂溪)年表》云:濂溪在道州营道县之西,距县二十余里。先生既不能返其故乡,卜居庐山之下,筑室溪上,名曰濂溪书堂。南轩《道州祠堂记》云:先生舂陵之人,言曰:濂溪者,吾乡之里名也。先生世家其间,及寓于他郡,而不忘其所自生,故亦以是名溪。晦翁《江州书堂记》云:世家舂陵,而老于庐山之下,因取故里之号以名其川曰濂溪。”

鲁承恩《濂溪志序》:“濂溪在道州西南三十里,昔为营道县,今为濂溪保,宋道国周元公先生实生其地,故世皆称曰濂溪先生。”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九》载有对濂溪故里的描述:“又一里而濂溪祠在焉。祠北向,左为龙山,右为象山,皆后山,象形,从祠后小山分支而环突于前者也。其龙山即前转嘴而出者,象山则月岩之道所由渡濂溪者也。祠环于山间而不临水,其前扩然,可容万马,乃元公所生之地,今止一二后人守其间,而旁无人焉。”

周子恭《游濂溪故里记》记叙了濂溪故里的几处标志景观:“七泉子游濂溪故里,自月岩而下,至于安心寨,历圣脉泉、风月亭、濯缨亭。月岩,得濂溪悟太极之因;圣脉,得山下出泉静而清之旨;风月亭,得光风霁月之趣;濯缨亭,得濂溪濯缨之处。始自濯缨亭,谒其家庙。自家庙而下,巡至于大富桥,家庙得濂溪肖像,大富桥得濂溪诞生之地。世传濂溪诞生,左龙山,右豸岭。天垂象,五星聚奎;地献灵,五星绕宅。”还阐发这几处景观的义理:“月岩浑然太极,太极象吾之心也,圣脉泉象吾心之有本也,风月亭象吾心之乐也,濯缨亭象吾心之洁也,肖像象吾之像也。左龙右豸象两仪,五星象五行,五行象吾之动静五常也。”

濂溪故里山川拱抱,潇湘环碧,峰峦列翠,濂溪萦纡,可谓天地储精,风气攸萃。故里因周敦颐有月岩、圣脉泉、道山、元山、濂溪书院、濂溪祠、交翠亭、爱莲亭、有本亭等自然人文景观。古舂陵十二景,古道州八景有“濂溪光风”“元峰钟英”“月岩仙踪”“含晖石屋”景观,均与周敦颐相关。后人景仰和追慕周敦颐,历代都有赋诗撰文,赞美纪述濂溪故里的景观,以此来纪念周敦颐,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文学创作。濂溪故里的山水芳馨因周敦颐而名于世,故而后世又称此地为濂邦、道国。

三 濂溪故里历代《濂溪集》《濂溪志》的编纂

周敦颐去世后,南宋嘉定十三年,宋宁宗赐谥“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其流风遗泽,令后人感慨怀慕,濂溪故里后人思其遗爱,立祠祀之,吟咏不绝,历代皆有《濂溪集》《濂溪志》(以下简称《集》《志》)的编纂刻印传世。这些著作的编纂体例,大部分都是先载周敦颐的作品,次载后人对周敦颐吟咏纪念篇章,文体上包括记、序、跋、说、颂、赋、辞、诗、祝文、祭文等等,表达后世对周敦颐的景仰缅怀之情,也寄寓古代士人的道德文章之心。《集》《志》代代相因,构成了研究周敦颐及濂溪学的庞大文献系统,而编纂刻印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周敦颐为官之地、晚年寓居之地、后裔聚居之地以及濂溪故里。其中,尤其以濂溪故里,即湖南永州的编纂刻印最为繁荣。

濂溪故里自宋代就有《濂溪集》的编纂,如南宋淳熙十六年道州州学叶重开的《濂溪集》,其序中所言:“是书集于先生之乡,凡片言只字知所尊信者,犹恐或失之,取之不得不广。又况先生之道,愈讲愈明,学者仁智之见虽有浅深,然自远而即近,由粗以至精,月异而岁不同,今而毕录于此,观之者宜知所适从矣。”

明代理学思潮的发展,朝廷崇儒重道,使得濂溪故里在明代兴起编纂刻印《集》《志》的盛举,《集》《志》的几个重要版本系统在明代得以完成。寻霖《周敦颐著述及版本著录》指出:“明代周敦颐著述刊刻仍以周氏籍贯地湖南永州、道州及周氏后裔聚居地如江苏苏州为多。”这些《集》《志》的序中有重要的参考信息,如弘治四年(1491)道州知州方琼刻《濂溪遗芳集》,序中载编纂之时代背景:“及其既往,上而追封有制,下而奉祀有祠,或序或记,不一其文,是皆散在群书,或传录于家者,人未之悉究。他如世之文人才子,经舂陵睹遗迹,而慕濂溪者,称赞有佳句。士大夫亲见我朝崇儒重道,为我祖而赐冕以博士之官;其垂爱及冕者,亦赠有佳什。是皆我祖之芳,默寓于山川,发越于吾儒,崇重于圣朝,垂裕于吾身,而图书所载之未尽者也。”并说明取名“濂溪遗芳集”之含义:“及古今人之赞咏而赠及其后裔者,乃其芳中之余芳,是犹孔经之外复有所谓《家语》,实又“六经”大芳中之余芳也,集以‘遗芳’名,宜矣。虽然,博士是集,源流始末,井井有条,初非自多其一家之芳也。原其意,盖欲发明周子之所以生于舂陵,而明其道以著其芳者,实本诸天;舂陵山水之芳馨,所以显扬于天下者,实本诸元公。元公之芳,广远益著,而世承博士之宠芳,又本诸山水之胜。”嘉靖十九年(1540)永州府同知鲁承恩辑《濂溪志》,胥从化《濂溪志》载鲁承恩自序一篇,详述其体例:“首之图像,以正其始。次之序例、目录,以明其义。次之御制,以致其尊。次之遗书,以昭其则。次之著述、践履,以纪其迹。次之事状、事证,以详其实。次之谱系、谱传、谱稽,以衍其裔。次之奏疏、公移,以取其征。次之表、说、辨、赋、诗、记、序、跋,以备其考。次之祭文、附录,以稽其终。”嘉靖二十三年(1544)道州知州王会的《濂溪集》,序中交待了编纂缘由及体例:“癸卯岁,拜道州之命,意故里家塾当必有之,幸当获睹其全。既抵任,拜先生祠下。退而访其嗣孙翰博绣麟,求家传遗书,出《濂溪遗芳集》一册相示。荒杂不伦,并《年谱》及先生述作,亦复阙遗。因叹文献凋落,当图改刻。乃复出《年谱》抄本及搜录诗文凡若干。会受归而读之,其间又多讹脱。乃谬以己意,略加考定而编次焉。曰遗书,曰事状,曰年谱,曰历代褒崇,而贤士大夫先后表彰著在纪述者,亦附录之,使后之人有考,并图其山川、书院于卷首。”万历三年(1575)永州知府王俸、署道州府推官崔惟植刻《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在体例和书名的处理有新的创举,郡人蒋春生作序,曰:“志则博而泛,其失也杂;集则简而朴,其失也疏。皆弗称。乃参取江州集,荟萃诠次类分焉。”天启四年(1624)道州知州李嵊慈辑刻《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陈述编纂之由,序曰:“予小子慈,莅先生之故都,宦况未浓,儒酸不改,虽洗冤泽物,遑遑未能,而文献凋残,则予滋惧焉。敢爱编摩之力,而不为此邦存此掌故,故于旧本之藏于先生后裔者,删其蘩芜,如淘金植木,惟沙砾荒秽之是务去,毋使冗杂而令人烦倦,于黄本所挂漏者稍为增益。”

清代濂溪故里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道州知州吴大镕刻《道国元公濂溪周夫子志》十五卷,道光十九年(1839)道州周诰辑《濂溪志》七卷,《濂溪遗芳集》一卷。清末至近现代以来,濂溪故里编志、集之事业愈少。

四 濂溪故里纪咏诗文的文献来源

濂溪故里纪咏诗文见于传世的古籍文献刻本,如历代《濂溪集》《濂溪志》,地方志,也有通过考察发现的石刻遗迹。据初步统计,濂溪故里纪咏文章约150篇左右,诗歌约300篇左右。

据粟品孝《历代周敦颐文集序跋目录汇编》,已知《濂溪集》《濂溪志》共有:

宋代7部:

1淳熙十六年《濂溪集》七卷叶重开刻本 2嘉定十四年《周濂溪集》度正刻本 3嘉定末至宝庆初《濂溪先生大成集》七卷萧一致刻本 4绍定元年《濂溪先生大全集》七卷易统刻本 5淳祐初年《濂溪先生大成集》七卷周梅叟刻本 6宝祐四年至景定五年《濂溪先生集》 7咸淳末年《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十二卷

明代19部:

1弘治四年(1491)《濂溪遗芳集》周冕刻本 2弘治五年(1492)《濂溪周元公全集》十三卷周木辑刻本 3嘉靖五年(1526)《周子抄释》二卷吕柟刻本 4嘉靖十一年(1532)《周子书》宋圭刻本 5嘉靖十四年(1535)《濂溪志》十卷鲁承恩刻本 6嘉靖十九年(1540)《濂溪集》六卷黄敏才刻本 7嘉靖二十三年(1544)《濂溪集》三卷王会刻本 8嘉靖三十七年(1558)《濂溪集》六卷丁永成刻本 9万历三年(1575)《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卷王俸、崔惟植刻本 10万历二十一年(1593)《濂溪志》十卷胥从化辑刻本 11万历二十四年(1596)《周子全书》六卷张国玺刻本 12万历二十七年(1599)《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卷刘汝章辑刻本 13万历三十四年(1606)《周子全书》七卷徐必达刻本 14万历三十七年(1609)《濂溪志》四卷林学闵刻本 15万历四十年(1612)《周子全书》七卷顾造刻本 16万历四十二年(1614)《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卷,《世系遗芳集》五卷周与爵刻本 17万历末《濂溪志》四卷李桢编刻本 18天启三年(1623)《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卷黄克俭辑刻本 19天启四年(1624)《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三卷李嵊慈辑刻本

清代9部:

1康熙二十四年(1685)《道国元公濂溪周夫子志》十五卷吴大镕刻本 2康熙三十年(1691)《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卷,《世系遗芳集》五卷周沈珂重輯本 3康熙四十七年(1708)《周濂溪先生全集》十三卷张伯行刻本 4雍正六年(1728)《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卷周有士刻本 5乾隆二十一年(1756)《周子全书》二十二卷董榕刻本 6乾隆四十五年(1780)《周元公集》八卷《四库全书》本 7道光十九年(1839)《濂溪志》七卷,《濂溪遗芳集》一卷周诰辑刻本 8道光二十七年(1847)《周子全书》九卷邓显鹤刻本 9光绪十三年(1887)《周子全书》四卷贺瑞麟辑刻本

历代地方志则包括洪武《永州府志》、弘治《永州府志》、康熙《永州府志》、康熙《零陵县志》、光绪《道州志》。

濂溪故里的石刻遗迹,包括月岩摩崖石刻、含晖岩摩崖石刻、澹岩摩崖石刻、九龙岩摩崖石刻、朝阳岩摩崖石刻以及一些零散碑刻留存,与濂溪先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且在历代古籍中少有记载著录,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结 语

周敦颐的著作极少,留存的真迹也极少。周敦颐去世后,其地位日益凸显,后人到濂溪故里纪咏创作,积代相传。濂溪故里纪咏诗文,在文章大类中,记文、祭文、序跋、辩说是较多的文体,这些文体,有对濂溪故里名义景观的解读,有对濂溪祠堂、书院、故居的记叙,有对濂溪思想的阐发,有对《濂溪志》《濂溪集》编纂过程的记载。诗歌的纪咏极为丰富了理学诗的内容,后世对周敦颐的诗歌题咏,或是以瞻仰濂溪遗迹为题材,如月岩、濂溪等,或是拜谒故里建筑为题材,如濂溪祠堂、濂溪书院等。对周敦颐的赞仰,多数提及其继承之德、开辟之功。如张栻《先生像赞》:“於惟先生,绝学是继。穷原太极。示我来世。”刘魁《谒濂溪先生祠》:“孔孟以来推此老,程朱之上更何人。”韩阳《谒元公》:“道学源流宗孔孟,师儒传授赖程朱。”薛纲《谒元公》:“吾人得寓儒流者,敢忘开先觉后功。”冯錤《谒元公》:“孔孟寥寥世窃名,苍天特意起先生。开来继往承当重,极本穷源演画明。”此外还有不少诗是对他哲学思想的解读,对他人格魅力的崇敬。诗的体裁主要有古诗、律诗、排律、绝句,诗的作者以地方官员和文人为主。诗文内容繁富,浩浩汤汤,足见濂溪故里文学德兴之盛业。

濂溪故里的诗文传承,先后持续一千年的历史,体现后人对周敦颐的重视。《集》《志》的编纂,历代相沿,传承不绝,内容逐步丰富,体例逐渐完善,给后人带来丰富的研究材料,对于研究周敦颐及濂溪学,有极其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集》《志》已然成为堂庑特大的“濂溪学”之关键。后人在濂溪故里的诗文纪述题咏之作,相对《集》《志》的庞杂而言,更侧重“故里”的地域特性和“纪咏”的文学特性。所以,周敦颐在文学研究上的意义,一是由其本人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体现,一是由后人对其纪咏,所创作一定体量的文学作品体现。

[1]周敦颐.元公周先生濂溪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王晚霞.濂溪志(八种汇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3]王晚霞.濂溪志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4]粟品孝.历代周敦颐文集序跋目录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5]潘雁飞.周敦颐诗校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

[6]寻霖.周敦颐著述及版本述录[J].图书馆,2017,(9).

[7]粟品孝.历代周敦颐文集的版本源流与文献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2020,(1).

I222

A

1673-2219(2020)04-0013-05

2020-03-03

湖南省社科基金基地委托项目“濂溪故里诗文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JD35)。

李花蕾(1979-),女,河南鲁山人,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文献学。敖炼(1989-),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湖南石刻文献。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周敦颐刻本故里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密韵楼藏元刻本《南丰先生元丰类稿》版本关系初探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周敦颐教子:立于诚信,懂得仁爱
相如故里在蓬安獻疑
周敦颐赏莲图
黑城所出《地理新书》刻本残片考
故里山西
探访林语堂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