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生命关联,悟生命自觉

2020-12-11艾秋宁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通达情意关联

艾秋宁

单看这个题目,就被安黎先生的睿智所吸引。“人,生活于看不见的关联中”,他怎么就能看见?他看见了什么?怎么看见的?反反复复地读,被先生敏锐的觉知力和透彻宏阔的洞察力所折服,也为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无觉而羞愧。

我也是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那种“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苦,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因而对农人的辛苦、贩夫走卒的艰难,也时常会有“心灵的惯性悸动”。读罢此文才知道,此等觉知也只是从别人的辛劳里照见自己曾经的不易,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狭隘的“自我同情”。

相比之下,作者却像一个满怀情意的宇宙巨人,他深情地凝望着这生活里、社会中、自然界每一个微小的生命——一粒种子、一碗面、一个手机、一本书、一棵棵花草树木……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关联——种子脱胎于种子;树木的荣枯也有光雨风的输送;人类吃饭、穿衣、远足都来自陌生人的供给;甚至人的精神需求,也来自古今中外无数先贤的“塑形与浸染”。在这千丝万缕的关联中,作者窥见的是人与人的息息相关、生命与生命的休戚与共。

此等深邃的洞见,作者借用拟人、类比、铺排等手法和层层推进的逻辑分析来达成。我想,这不仅是技术的力量(尽管表面上是以技术的姿态出现),单凭技术,力量太单薄了。这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是随时随地随处对待万物、关联万物的心灵状态!想一想,作者就处在万物的生命磁场中,连通了天地宇宙,在他眼里,万物皆平等,万物皆同体,万物皆有情,这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场!

此等力量源自“有觉”之人。他明白万物是有生命的,生命是休戚与共的,才会以对待自己生命一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们,感受它们,才会拥有孩子一样的眼睛与内心:人是怎样,物就是怎样;内心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作者心懷赤子之情,对万物“宽厚以待、仁善以敬”,用一双情意的眼睛看世界,思想便开悟,灵魂便通达,作品便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作者把我们“看不见”的让我们“看见”,是想唤醒我们对生命的觉知,呼唤我们成为“有觉”之人。

只关乎生计的我们,无知无觉,甚至幼稚地以为,只要自己不吃不用,卖的地沟油、农药菜、黑心棉就伤害不到自己。殊不知,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别人。当伤害遍野时,哪一片“雪花”又能幸免于难呢?

看不到生命与生命的关联,人类眼里只有自己,乱砍乱伐、肆意杀戮,生态失衡,人类又哪能逃得过自然的责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只有明白了丑与不善,才知道美与善,才想要回归,回到纯洁善良,成为“有觉”之人。

成为“有觉”之人会怎么样呢?万物皆似我,万理皆同一。我们就能认识到:蝌蚪也要找妈妈;干裂枯瘦的花朵也需要呵护与浇灌;陌生人也需要时时靠近,感受到彼此的气息与相互的心灵磁场……

明白这个认识,接受这个认识,才是醒来;醒来之后,便是一种日常的修炼,修炼成一种生命自觉的常态,修炼成一种宽仁以待、为人着想的习惯。

让我们努力把内心修炼成一滴柔软的水,浇灌养育一个个与他人与世界关联的习惯吧!因为,与世界一旦关联,万物可恋,生命便通达而圆融,心生喜悦,人间也便能“像个保温房,弥漫善良、挚爱与关怀”。

猜你喜欢

通达情意关联
文字让情意轻舞飞扬
生日答谢高朋
天价药引子
奇趣搭配
拼一拼
杨世玲
浅析柏拉图之善
心愿之选
智趣
逆旅之馆,终非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