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式中文“因应”语法化过程研究

2020-12-11刘鸿雁马毛朋

关键词:港式因应连词

刘鸿雁 马毛朋

汉语从有文献可据以来,就是分析型语言,语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甲骨文中,已有介词的用例,比如“自”“于”“以”“在”等。汉语的介词,从古至今,数量不断增多。甲骨文的介词,大概十几个,今天的现代汉语已有近百个之多。这些介词大部分都是从动词虚化或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而来。现代汉语的介词与其他类功能词(function words)一样,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包含的词是固定有限的。作为现代中文社区变体的港式中文,其常用的介词也与通用中文有所不同。例如“因应”“面对”“针对”等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为动词(有些语料库,比如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语料库检索出的“因应”的介词用例,均源自台湾、香港的报道,并非通用中文的用例),港式中文常作介词用,也可用作连词。港式中文“因应”等词词性转变的历程,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究语法化现象的例子。

一、“因应”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及语义基础

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的介词和由其构成的介词短语,既可出现在谓语动词前,也可出现在谓语动词后。如由引入动作起始时间的“自”和表凭借义的“以”所构成的短语,位于动词之前。例如:

(1)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左传·隐公元年》)

表示动作相关处所的“于”位于动词之后。例如:

(3)召庄公于郑而立之。(《左传·桓公二年》)

(4)子墨子闻之,起於齐。(《墨子·公输》)

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形成,对汉语句法结构有全局性的影响,动补结构建立后,句子信息组织的原则变为:伴随特征+谓语+结果特征。[1]而介词短语表示的正是句子的施事、受事、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与谓语动词表达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伴随特征,除了表示结果外,这些介词短语都迁移到谓语之前,形成了“S+PP+V”的结构。连动短语的第一个动词,在句法位置上正与PP相同,在S+PP+V这种句法结构的类推(analogy)作用下,逐渐失去时体特征,成为次要动词,进一步变作了介词。[2]185现代汉语绝大多数介词都是从动词发展演变而来,而可以在连动结构的前一个动词位置出现,也正是这些发展为介词的动词变为介词的句法环境之一。王力先生对处置式中将动词宾语提前的“将”和“把”由动词变为介词的过程就有精彩的分析。“将”,作为动词是“扶”“扶进”的意思,比如“无将大车,祇自尘兮”(《诗经·小雅·无将大车》),唐代时仍用作动词,比如“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李白《侠客行》)。“把”,动词义为“执”“握”,比如“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战国策·燕策三》),唐代亦用为动词,比如“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王先生解释说:“‘把茱萸仔细看’应当解作‘拿着茱萸而仔细观看’。但是,‘拿’是为了‘看’的,而‘看’的也正是‘茱萸’,于是句子的重音逐渐转移到‘看’上,‘把’字也就渐渐虚化了。”[3]也就是说,当位于“仔细看”之前的“把茱萸”这个动宾短语被语言使用者理解为是一种伴随特征时,“把”就成了介词。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因应”的词性是动词,释文为:“❶适应(变动的情况);顺应:~变局,~市场的需求。❷采取措施应付:~挑战,针对形势的变化而妥善~。”[4]这两个义项都是从古汉语继承下来的。港式中文的“因应”除作动词外,还常作介词用,表示做某事的“依据”,例如:

(5)“牛丸”透露目前人脚充裕,会因应战术需要作调整,但强调不会轮换。(《银牌8强激战打孖上!》,载2018年10月27日《东方日报》体育版)

(6)因应指数与基金的价格的转变,反向ETF须每日重新平衡其投资组合,以将杠杆倍数恢复至特定水平。(《股市入熊,反向ETF助对冲跌市风险》,载2018年10月28日《大公报》经济版)

港式中文“因应”发展出介词词性的过程,也正符合汉语介词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古汉语中的“因应”,使用频率不高,其构词语素“因”,有“沿袭”的意思,比如《左传·昭公二十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史公因之。”所以“因应”最初是“顺应”的意思。又如:

(7)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汉《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第三》)

要“顺应”某一事物,可以是消极地接受,也可以是积极地根据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下例中的“因应”,可以理解为“顺应”,也可以理解为积极地“采取措施应付”:

(8)飞灰布律,履霜戒冰,皆所以审机而因应也,而况于人事乎?(明《陈学士先生初集·卷二》)

及至晚清,官吏书信、公文中“因应”一词开始用得多起来。例如:

(9)弟履任弥月,乏善可陈。中外交涉曰见烦琐,夙未尝用功此道,只得遇事因应,难于恰当,惟有勉力支持,求无贻误斯至幸耳。(清《曾忠襄公书·札卷十六·复倪豹帅》)

(10)臣已密商张树声,随时相机因应,并将越南国王咨函钞送总理衙门查核。(清《李文忠公奏稿·卷四十六》)

(11)丁巳,谕军机大臣等,吴大澂已否到津,着即来京复命,日使不日北来,应如何妥筹因应,着与李鸿章详细会商,到京而奏用备采择。(清《东华续录·光绪六十八》)

以上例(9)至例(11)中的“因应”是“根据情况应对”的意思。

根据我们的考察,古汉语中“因应”大都用作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用例较少,上述几例中,都是出现在连动结构的第二个动词的位置,类似的表达还有“随时因应”“随宜因应”“随方因应”“审机因应”等。

“因应”后也可以出现补语。例如:

(12)日人见中国赴机迅速,因应咸宜,其谋顿沮。(清《李文忠公奏稿·卷四十四》)

(13)外吏苟因应无方,即不加以总理各国事务之名,亦岂能免贻误?(清《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十八职官考四》)

“因应”出现于连动结构第一个动词位置的例子有待查考。倒是在一些用例中,“因应”用在顺承关系的复句中。例如:

(14)古之以学被世而复为斯世兴教,以大所学,意在斯乎?故事学使君至,凡在受治分,应进一言为贺,因应诸君请而序之如此。(清毛奇龄《西河集·卷三十八》)

(15)伦行虽衰,不必即逊于牧牛之行孝。住僧虽无缘,不必骤几于弘慈普济之动帝王而锡名号。则一念及亲,而重为之感激而慷慨焉,未为无是也。因应寺僧请而告善信以是言。(清毛奇龄《西河集·卷四十二》)

(14)和(15)两例中,“因应”构成的短语与“序”、“告”构成的短语之间有连词“而”,这在句法上还不是连动结构,但其表示两个动作接连发生,与连动结构是类似的。语义上,前一个动作“因应”构成的短语是“序”、“告”的原因或依据。“因应”的这种用法是其动词用法向介词用法的过渡,并显现出这种变化趋势,后来逐渐演进到用在连动结构中并发展为介词。

从我们找到的例句看,到了早期现代汉语(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到三四十年代[5]),“因应”出现了用在连动结构中的用法。例如:

(16)奉省政府令,转奉行政院令,凡既任公务人员,如因应高等考试请假者,准作因公请假,照支原薪。(《湖南省建设月刊》1933年第39期)

(17)生于上月初来此,因应高等考试,无暇修书罪甚。(《刘兆清校友致校长函》,载《暨南校刊》1936年185期)

(18)这几年来,考试制度,因应抗战建国的迫切需要,正在积极×(笔者按:此处字迹不清)立中。(道达《考试及格人员介绍》,载1945年《辅导通讯》第8期)

(19)去年八月,本刊因应读者要求,特扩充篇幅,改出半月刊,到今天刚好出满二十期。(《红绿灯》1948年第20期)

例(16)是典型的连动结构,例(17)至例(19)“因应”短语与后一个动词短语用逗号隔开,例(18)的后一个动词前有状语“正在积极”,后有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补语“中”,例(19)的后一动词“扩充”前有状语“特”,这说明后一动词是句子的主要动词。实际上,例(16)的“因应”尚可算作动词,例(17)至(19)的“因应”则可以理解为表示做事的“依据”“原因”的介词了。

我们赞同刁晏斌的看法,港式中文的不少语法特点,源自对早期现代汉语的继承,港式中文的“底本”是早期现代汉语。[6]就“因应”来说,港式中文促进了早期现代汉语“因应”介词用法的流通。

二、语体色彩、使用频率与“因应”在通用中文和港式中文的不同发展路径

早期现代汉语是通用中文、港式中文和台湾“国语”的共同源头。刁晏斌认为,早期现代汉语的分化始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49年之后,分化日益加剧,最终形成两岸三地语言及语言运用多方面差异。[5]如前所述,“因应”在早期现代汉语中已经有了介词的用法,可现代汉语通用中文却并没有将这一用法继承下来,其原因当与1949年后中国内地书面中文的发展历程有关。

何九盈指出,自1917年胡适提出以白话代替文言的文学改良倡议到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段时间,虽然白话文登上了大雅之堂,可是在公、私应用文中,文言还很有地位,文人、官员都能读、能写文言。社会语文整体上呈现出半文半白、文白相间面貌。1934 年,上海文化界由陈望道、 胡愈之等人发起了“大众语运动”,提出清算文腔白话和欧化白话,提倡“大众说得出,听得懂,写得顺手,看得明白”的大众语。“大众语运动”主要在文学界开展,虽然取得不少理论成果,获得相当高的评价,但主要是在“方向”与“路线”上的提倡与呼吁,在文学以外的其他领域影响比较有限,在文学创作上的实绩也并不突出,并未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大众语文”。[7]1949年之后,大多数民众文化水平偏低,既欠缺文言修养,更不喜文言,而能写文言的作家,也为了迎合时代,贴近民众,转写彻底的白话文了。作为现代汉语书面语词汇的三个来源之一的古汉语文言(另两个源头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口头语、百余年来的翻译文本)呈偏枯之势。再往后,受政治运动影响,整体书面语言贫乏、空洞。[8]可想而知,文言词语自然是格格不入了。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汇增添不少新鲜血液,也主要是反映新事物、新观念的新词新语。从语体风格的角度说,庄重、典雅不是1949年后中国内地中文使用者在书面写作上的一种总体追求。要取得“庄典”[9]效果,援文言词语入白话是途径之一。[10]“因应”是来自古汉语的传承词,晚清至近代常见于公文书信,具有“庄典”的风格色彩,与大陆白话文趋“俗”(通俗、直白)潮流是不一致的。结果“因应”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没有将早期现代汉语出现的介词用法发展开来,只继承了其作动词的用法。

“因应”在早期现代汉语中出现的介词用法被港式中文继承了下来,在频繁的使用中,“因应”作介词已是一种稳固的用法。这与“因应”在港式中文中出现的频率有密切的关系。港式中文的“因应”是常用词,出现频率很高(据我们初步统计,其作介词用的比例高于作动词用)。这是因为“因应”已经褪去了“庄典”的色彩,可用于不同的文体和语境中。当然,“因应”文言色彩的消失与使用频率的提升是互为因果的,使用频率增加后变成常用词,文言色彩自然淡化,而褪去了文言色彩,又增加了其出现的频次。例如“因应”仍可用于公文:

(1)公共运输服务营办商可能因应情况适当调整服务。运输署呼吁市民留意该署及公共运输服务营办商发放最新的交通资讯。(《特区政府声明》,载2019年8月4日《香港政府新闻》)

(2)粤港两地政府会因应大桥的车流及两地口岸和连接路情况等因素,决定两年试用期后的安排。(《粤港跨境私家车使用港珠澳大桥往来粤港两地事宜》,载2019年4月8日《香港政府新闻》)

下面几例谈的是饮食、生活、数码产品等日常话题,仍使用了“因应”:

(3)秘方腌料有6、7种材料,因应腩肉质地,腌够8小时才入味,再烧得焦香松化,件件都有燶边。(《CHOP CHOP食神叉烧》,载2019年5月24日《U magazine》)

(4)据知,当你拿旧衫来店铺,店员先检视衣物,因应物料的重量,给予再造成全新纺织物折扣优惠。(《首创!荃湾旧衣回收再造店》,载2018年9月28日《U magazine》)

(5)耳机上有6个收音咪阵列(A rejection-array),可因应外界噪音输出反相讯号作抵消,使用户能聆听到宁静的音乐。(《内外细听 Bose Headphones 700》,载2019年8月26日《e-zone》)

“因应”在这里完全没有文言色彩和典雅的风格,成了与“根据”“按照”等介词一样的普通词语。

语法化理论中,频率与语法化过程的关系,是一个有趣的课题。Hopper和Traugott 介绍有关研究时,将某一语言形式出现的频率分为类型频率(type frequency)和条目频率(token frequency)。一般而言,语法化研究主要关注后者,即某一特别的语言形式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或者不同的形式在历时进程中出现次数的消长。词义淡化(semantic fading)、语音弱化(phonological reduction)、位置凝固(positional fixing)、词界删除(erasure of word boundaries)这些词语语法化的典型特征都与某一语言形式出现的频率有不可分割的关系。[11]石毓智在分析汉语动补结构的形成时指出,动补组合惯用语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动词和补语的高频率共现,最终动词和补语间的词界消失,成为一个结合紧密的动补结构的词。[4]95频率在“因应”的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语义的淡化方面,作介词时,“因应”的“顺应”或“采取措施应付”的词义已经不明显了,也没有了古雅的语体色彩。此外,高频率应用也使“因应”用于谓语动词前或句首的位置稳固了下来。

三、句首位置与连词词性的生成

“因应”成为介词后,语义上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依据,与凭事介词“按照”“根据”等以及因事介词“因为”“由于”类似。港式中文的“因应”在使用中更进一步发展出连词的词性。以下例子中“因应”用作连词,表示原因、依据:

(1)因应各学校在未来数日陆续恢复正常上下课时间,运输署会继续密切监察交通及公共运输服务情况,并与各主要公共运输服务机构及有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开学日交通大致畅顺》,载2019年9月2日《香港政府新闻》)

(2)因应日本政府今年2月落实新机规管及给予3 年宽限,Dynam 正着手减低购置新机成本,以维持利润。(《Dynam拟拓飞机租赁业务》,载2018年11月23日《明报》财经版)

(3)因应近年公院医护转介纪律聆讯趋增,医管局拟为公院医护加大责任保险保障。(《医管局拟推新责任保险,涵盖纪律聆讯》,载2018年11月30日《晴报》时事版)

我们以为,“因应”发展出连词词性的原因与因事类介词的特性有关。陈昌来分析了谓词性短语作介词宾语的情况后指出,从出现的频率看,关事、比事、因事介词带谓词性宾语的比例比其他介词要高,从介引的谓词性短语的结构来看,这几类介词后除了可以是状中、述宾、述补短语外,还可以是主谓短语。[12]130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介词语义上的共同点即可以拿一个事件作为引介对象,表示对事件的依凭,或以事件作为话题等。拿“因应”来说,“因应”及其后成分是做出另一个动作行为的依据,“因应”后自然可以是一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主谓短语所陈述的状况。例如:

(4)代理最近因应市场需要,追加了P200新版($399 000起),内外包装跟P250没大分别,只是二公升Turbo引擎输出较细。(《活泼新入门 Jaguar E-Pace S P200》,载2019年7月24日《东周刊》)

例(4)中“市场需要”是主谓短语,与“市场的需要”意思相同,作“因应”的宾语,在语义上是通的。“因应”等关事、因事介词本可以带主谓短语,当“因应”后出现小句时,就可以认为“因应”已经是连词了。陈昌来将主谓短语等同于小句。[12]136邢福义则从表述性、独立性的角度将小句与主谓短语区分开来。[13]邓思颖对主谓短语、小句(clause)和句子(sentence)做出了区分,主谓短语只表示事件意义,小句既包括事件意义,还有时间和句类的信息,句子就是在小句的基础上再加上语气。主谓短语与小句和句子相比,之所以不成句、没有表述性,就在于主谓短语的事件意义与现实没有联系,即与现实没有直指性(deictic)关系,而句子中具有直指性的成分就是时(tense)。[14]我们以为,根据邓思颖的这一界定,可以清楚地把介词和连词区分开来,如果其后的成分是主谓短语,则仍为介词,如果其后的成分是小句或句子,就是连词。所以例(4)的“因应”,仍为介词。例(1)、例(2)、例(3)中,“因应”后面的主谓结构均包含时间信息,所以是小句。

主谓短语与小句仅一步之遥,但是什么原因使“因应”迈出了这一步呢?这应该与关事、因事类介词在句中的位置有关。在语用上,这类介词介引的对象、根据或原因大都是句子的话题,因而常常位于句首。例如:

(5)因应市场最新的营运模式,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向小组解释放宽有关食物业牌照对外卖食具的要求,让业界可更具弹性去应对实际运作需要。(《方咨会欢迎政府利便创新科技的应用》,载2019年8月28日《香港政府新闻》)

(6)因应这次翻新工程,伍若瑜夫人普通科门诊诊所早前已通知及安排所有定期覆诊的长期病患者,转往暂迁地址继续接受跟进治疗。(《伍若瑜夫人普通科门诊诊所暂迁诊所服务》,载2019年8月5日《香港政府新闻》)

(7)因应预约手术轮候人数不断增加,令轮候时间持续延长的情况,医管局会继续推出改善措施纾缓情况。(《优化预约手术轮候时间资讯》,载2019年7月31日《香港政府新闻》)

在语义上,句首位置的“因应”跟 “因为”是很接近的,“因为”的类推作用使得 “因应”也具备连词的引导小句的句法功能,当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四、与“因应”相类的 “面对”与“针对”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面对”与“针对”都标注为动词。陈昌来认为,通用中文中,这两个词已发展出介词的用法,属于关事介词下的介引对象成分的对象介词。[12]77如上所述,关事类介词具有标记话题的功能,经常出现在句首,港式中文作介词的“面对”和“针对”也常在句首出现。例如:

(1)面对目前5G安全危机,坊间回响并不显著,但已有不少企业逐步关注5G技术缺乏安全考量的问题。(《5G如箭在弦,攻击威胁不容忽视》,载2019年11月5日《香港经济日报》科技版)

(2)面对这些超级学霸,王师奶真系要搵窿捐,考试但求pass,成绩表不见红字会开心到小圣堂念圣母经。(《考第二喊,考尾二笑》,载2019年9月24日《明报副刊教得乐》)

(3)针对收入和住屋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已着手推出扶持政策,如洛杉矶县政府同意将部分联邦第八款优惠券用于为露宿者提供租金补助。(《政府怪招清场,杀手子弹轰头,美国露宿者哀歌》,载2019年9月18日《东周刊》)

(4)针对当前世界经济问题,习主席上述讲话可说一语中的,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更是对贸易保护主义当头棒喝。(《进博会助力全球化发展》,载2019年11月6日《大公报》国际版)

港式中文“面对”和“针对”二词发展出连词的路径与“因应”是相同的,下面例子中,句首位置的“面对”和“针对”引导小句,是连词。

(5)面对Boulding质问2016年2月潘曾提醒若再见剪钢筋要汇报港铁,当时毕有无汇报,毕先称无,后改称“唔记得有无讲”。Boulding炮轰他的供词非真相,质疑“想象及虚构出来”。(《中科管工被质疑口供反复》,载2018年10月26日《晴报》时事版)

(6)面对地产商坐拥大量土地储备、囤积居奇,政府要收地发展绝非易事。(《“明日大屿”前景美好》,载2018年10月22日《香港商报》新闻版)

(7)针对老废角质积聚于肌肤表层,有机会阻碍到护肤品的吸收,大家在秋冬时份也别忽视去角质的护理,以促进养份彻底渗透至肌底。(《转季 Skincare Tips》,载2019年9月25日《东周刊》)

(8)针对前东家近年堕落,卡比路在《米兰体育报》专访中,炮轰前班主,又不同意频频炒教练。(《卡比路叹难望AC复兴》,载2019年11月10日《明报》体育版)

从“面对”和“针对”表示的逻辑语义关系看,它们构成的是偏正复句。“面对”和“针对”作介词时,引入的是谓语关涉的对象,这往往是谓语动作行为的依据,它们作连词时引导的小句,表示原因、根据的语义更明显。所以我们以为可将“面对”、“针对”和“因应”构成的复句算作因果复句。

猜你喜欢

港式因应连词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突然DPI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农业移民的舆论因应
BUBBLETROUBLEBY HATTY LIU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共度好时光
新时期检察监督的强化
TPP知识产权规则:高标准保护与中国的因应
北京首都机场朗豪酒店:打造纯正港式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