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高原病的最新治疗研究进展

2020-12-10轶,罗

关键词:氧分压高原地区低氧

马 轶,罗 伟

(1.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0;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青海 西宁 810000)

慢性高原病(CMS)是世居者或移居者长期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而对高原低氧环境逐渐失去习服而导致以红细胞增多(女性Hb≥190 g/L,男性Hb≥210 g/L)、低氧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青藏高原慢性高原病(CMS)发病率相对较高。慢性高原病(CMS)导致严重低氧血症和红细胞过度升高,伴随病情进展可能进一步影响心肺功能,严重者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成为严重的系统性疾病。随着青藏高原民航建设、高原旅游业的兴起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国防建设、国家体育事业的需要,大量来自平原的务工人员、建设者、旅游者、军人和运动员等等相关人员进入高原,未来很有可能会使我国高原地区的慢性高原病(CMS)公共卫生问题变得突出,严重者会制约劳动力、地区建设和经济发展。因此,CMS的治疗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CMS治疗方式简要介绍

长期以来,我国高原医学科学研究人员对慢性高原病(CMS)的防治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在不脱离高原环境的前提下慢性高原病(CMS)难以治愈。到目前为止,最为可靠的防治措施也就是将慢性高原病(CMS)患者转移至平原且不再返回高原地区。对于慢性高原病(CMS)患者而言,血液稀释疗法可以暂时降低患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但会反弹。吸氧是治疗CMS的首选疗法,缺氧在吸氧或高压氧条件下可以得到改善,吸氧降低慢性高原病(CMS)的发生率。硝苯地平被应用于慢性高原病(CMS)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是钙拮抗剂的代表药物。虽然硝苯地平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多诸如一过性低血压、肺水肿、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头晕、恶心、腹泻等等。[1,2]。

2 常见的具体疗法

2.1 乙酰唑胺

乙酰唑胺(ACZ)是通过增加通气导致的更高的动脉血氧饱和度来调节的。ACZ降低了红细胞压积,这很可能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的增加。ACZ副作用小,这是由于ACZ在调节活性氧生成和充当抗氧化剂方面的作用,其他具有1-3-4-噻二唑环结构的化合物也是如此。作为一种碳酸酐酶抑制剂,服用后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碳酸酐酶,使HCO3-的重吸收减少,H+升高,引起体内代谢性酸中毒,以致兴奋呼吸中枢,增加肺通气量,从而增加氧分压、氧饱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压。ACZ 250 mg治疗慢性高原病疗效明显,可明显提高PO2,降低PCO2、HCT。ACZ是治疗CMS的一种有效、安全且相对便宜的治疗方法[3]。

2.2 血液稀释疗法

高原地区伴随海拔升高气压下降,所以高原地区人体肺部大气压与肺泡中氧分压差较平原地区小,而这种分压差降低会使得肺泡内气体交换能力、血液中红细胞携氧能力以及在组织中结合后的氧气的释放速度均较平原地区明显下降,产生的结果就是机体缺氧,而高原适应生理的重要环节就是产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而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则是各种类型高原疾病的发生的重要基础条件,肺动脉高压程度与病情程平行正比关系。对此时的住院患者应用血液稀释疗法,可使血液黏稠度明显下降而血液流动性则明显上升,红细胞携氧能力组织氧供均会获得显著改善。在血液稀释的同时,可以静脉滴注例如二硝酸异山梨醇酯和丹红注射液等药物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又可以降低右心室后负荷和肺动脉压[4]。

2.3 长期氧疗

慢性高原病(CMS)最重要病因是高原较平原环境低氧而引起机体缺氧,慢性发展而来。虽然高原与平原相比大气中氧浓度也约为21%,但高原氧分压较平原地区明显下降。所以,人体初入高原会出现一系列缺氧损伤和缺氧反应。而当人体长期居住于相对缺氧的高原地区,长期低气压、低氧分压,另外伴有寒冷及强紫外线照射等不利条件会引起垂体-肾上腺髓质轴的激素水平异常,促进儿茶酚胺类物质大量分泌,入血会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而阻力增加,肺血管的收缩和重建也会继发或加重原有的肺动脉高压,中心循环血容量明显升高;同时低氧刺激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使体钠水潴留,缺氧同时会引起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加而引起红细胞增高。而红细胞过度增加,导致血液黏滞度增加和血流阻力增大,产生和加重肺动脉高压。所以,在预防和治疗慢性高原病(CMS)过程中适度降低肺动脉压有重要意义。治疗慢性高原病(CMS)的首要措施是增加氧浓度、提高氧分压。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连续1年以上,每天至少进行1h低浓度(2 L/min)的氧疗,对于慢性低氧血症不仅有延缓和纠正作用,在缺氧得到部分缓解时,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液粘稠度会得到明显改善,机体氧供较不吸氧相对得到满足,肺动脉压也会因此下降,从而延缓和改善慢性高原病(CMS)的发展,实现患者高原生活质量的提升。慢性高原病(CMS)脂质抗氧化减弱,过氧化增强。慢性高原病(CMS)患者机体组织、结构、功能受损除缺氧以外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来自于氧自由基对机体不断的累积性损害。崔等人[5]2020年的一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慢性高原病(CMS)患者经过长期氧疗,其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SOD、NO、NOS升高和MDA降低,该作用机制可能与氧分压、氧化酶活性增高有关外,也可能与氧自由基代谢平衡以及线粒体氧化呼吸功能改善有关。血清酶中CK、LDH、r-GT、AST、ALT均为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催化酶,在细胞损伤时这些指标会升高,由此可以判断心肌细胞损伤成都。如果血清中心肌酶含量增加,则提示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明显,预示可能存在心机损害。

3 小 结

慢性高原病(CMS)为高原地区常见病和多发病,对高原地区居民身心健康危害严重。多种危险因素诱发该病的发生,与民族、年龄、性别及海拔高度有关。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人群的慢性缺氧暴露和遗传易感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各器官供氧减少引起运动耐量下降,包括头痛、头晕、气短、胸闷、腹胀、腹痛、乏力、关节痛、厌食、消瘦、记忆力减退、失眠、手足麻木或胀痛感等。患者容易引发凝血功能紊乱,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瘀斑等。慢性高原病引起血压增高、心脏功能减退、肺动脉高压等临床症状[6]。慢性高原病的发病过程是相对比较慢的,是因为受长期缺氧状态的影响,多组织器官代偿适应条件变化,如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器官失代偿可引起高原性脑水肿、高原性肺水肿、高原性心脏病等疾病; 持续性缺氧环境刺激也可以导致肺血管壁增厚、狭窄、肺血管重建,从而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 心后负荷增加、右心肥大,最终导致慢性高原病(CMS)的发生。[2]因此,本文总结了慢性高原病的治疗进展,为临床上的治疗奠定了进一步的基础。

猜你喜欢

氧分压高原地区低氧
低氧阈刺激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
低氧抗阻训练诱发身体生理应激及力量适应的研究进展
高原地区肺动脉高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俯卧位通气在ARDS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观察
基于《TiO2基阻变存储器件性能》的教学实践探索
AV500系列无人直升机在高原地区完成试飞试验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
高原地区736例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分析
高原地区与非高原地区胸乳路径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对比研究
α-硫辛酸对H9c2心肌细胞低氧及低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