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是一种温暖的表达(创作谈)

2020-12-08施建华

青海湖 2020年11期
关键词:陈旧细雨祖母

施建华

事实上,我从来没有进入过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我是一个懒惰的家伙,文字于我,像是不小心落入湖中的点滴细雨,亦仿佛一场水与水的交融,总在我不快乐的时候喷涌而出。这是一种自言自语式的文字,释放着一些极其自我的小情绪,这种东西常常讓我陷入一种更深的困惑,我究竟在写什么?我应该写点什么?

是环境,环境改变和塑造了这样的我。

在我生活的地方,有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有着月光一般静悄悄流淌的河流,有着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和服饰的人们。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难免会生出一些想要去远方的心,也难免会有一些疯狂而不切实际的梦想。但可能是我柔弱的个性使然,我始终处在一种走不进去,也奔不出来的尴尬境地,几乎是被动地接受和习惯着这里的一切。在这样的困境里,我只好把文字的触角探向自己的内心,安静地写一些随意而散淡的文字,安慰和温暖自己。

闲暇时间,我像个贪玩的孩子一样喜欢把自己放逐于山野,哪怕上着班,我也会突然跑出去,让自己呼吸一下大雪天或者细雨中的新鲜空气,感受自然带给我的好,自然几乎成为我成长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安慰剂(我不能想象,如果心灵失去自然将会怎样)。于是,我写了沉睡在大山里的村庄和村庄里顽皮的孩子,写了小城的阳光和寂寞的歌唱,写了旅途中遇到的一棵树以及丁香绽放的声音,写了永不寂灭的桑烟和亘古的石经墙。我也写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写了成长、接纳与伤痛……犹如空气和呼吸,这些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与我相互依存,共同造就了我的散文写作……这是一些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简单词汇。

在这里,自然让我的生活有了温度,文字又常常给予我心灵的安慰,两者和谐而统一。

还有一种深植于内心的记忆,它是属于南方的,属于我的故乡和蒙昧无知的少年时代。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夏天我回到故乡读书,开始与祖母相依为命,从此乡愁便蛰伏在我的心底……在多年以后,这些记忆终于变成我笔下的文字,我写了江南的雨巷和16岁时躺在屋顶上看到过的月亮,写了沉睡在我故乡的祖母和祖母的粗布围裙,写了铺着青石板的老街和梅雨季节的忧伤,写了少年时代让我馋涎欲滴的麻糖以及梅干菜饼的芬芳,还有,在我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美好而难忘的人……这是我曾经拥有过的一段多么难忘的记忆,现在它们开始陈旧泛黄,已然铺裹上回不去的忧伤。当我用朴素、平静的语言述说那些人和事的时候,常常会有独自看一场老电影的感觉,安静、温暖而陈旧。

用文字温暖自己,也让内心尽量保有某些我自己认可的品质。实际上,骨子里的我可能就是一个永远也不想长大的孩子,一边抗拒着日渐苍老的岁月,一边在老去的路上渐行渐远……在文字和做人方面,我似乎有着某种洁癖,它们统一得就像不曾分隔开的孪生姊妹,当一个遭遇不测的时候,另一个也必将会追随着对方远去。

这是一种必须坚持的态度,亦是一种美好而温暖的表达。

猜你喜欢

陈旧细雨祖母
陈旧
桂花
万物都不曾变心
赏初春细雨有怀
春日
陈旧的谎言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Shaanxi Dialects on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细雨
我用美好透明的话语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