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舟山进士史料考订
——以清光绪《定海厅志·选举表》为中心

2020-12-08石一民

关键词:登科进士

石一民

(浙江海洋大学 图书馆,浙江 舟山 316022)

我国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成型于唐朝,完善于宋朝,一直绵延至清末,前后存在了将近1300 年,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宋以降,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尤以进士科最为重要。一个地区进士数量的多寡,是衡量该地区科举竞争力和人才产出的重要标志,同时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文化教育水平。因此古方志中大多设有“选举”一目,按科年记录本地进士等科举人物,对研究区域科举史和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宋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宋代的科举制度较唐、五代更为完善和成熟,进士录取人数也大大增加。就四明地区①而言,宋代也是该地区科举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因而颇值得关注。目前学界针对宋代四明地区科举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迄今尚未见到专门研究宋代舟山进士的论著。在舟山旧方志中,记载进士信息最为详备的是清光绪《定海厅志》卷七《选举表》,然笔者发现该志所载的宋代舟山进士名录存在一些错讹。因此笔者不揣固陋,在搜集整理相关科举史料和今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定海厅志·选举表》中记载的宋代进士名录进行考订,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定海厅志》记载的宋代舟山进士

舟山在唐前本为鄮县地,“周环皆海,穷东一涯,而地不相属”,②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明州,析鄮县东部的舟山群岛置翁山县,为舟山有县级建制和政府开发之始。大历六年(771),翁山县因海岛农民起义被撤废,重新隶属于鄮县。北宋熙宁六年(1073),宋朝廷采纳曾任鄞县知县、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王安石等官员的建议,在翁山故地重建昌国县,隶属明州。昌国复县,极大地促进了海岛的开发,特别是南宋时期,舟山的教育、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南宋绍熙四年(1193),舟山人应傃登进士第,为舟山有进士之始。

宋代每次科举考试结束后都会刊印完整的进士登科录,但现存的宋代进士登科录仅有南宋的《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和《(宝祐四年)登科录》两种,其余均久佚无存。目前可考的记载舟山进士最早的史料是南宋张津等纂修的《乾道〈四明图经〉》,该志卷十二专设《进士题名记》,内中有舟山进士名录,可惜该志所录进士均未说明其县籍,此后宋元时期修纂的四明方志如宋《宝庆〈四明志〉》、元《延祐〈四明志〉》、元《至正〈四明续志〉》等均是如此。

现存最早的舟山独立方志为元人冯福京于大德二年(1298)所修的《大德〈昌国州图志〉》,该志凡七卷,卷六《叙人·进士题名》载南宋舟山进士题名有:应傃、徐愿、余开、赵时慥、赵时恪、孙枝、孙起予、应 、余天锡、王文贯、赵崇侜、赵崇佾、任严、孙愿质、赵时悟、林虙、王安道、刘应老、应埜、王一桂、应翼孙、赵若诚、赵时吉、赵若諘、赵必 、赵必暰、范应发、陈廙、陶回孙,③同卷《叙人·名贤》又载有庆元五年进士薛寘,总计30 人。④

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之后,舟山方志在明清二朝皆有续修,现存明天启《舟山志》、清《(康熙)定海县志》和《定海厅志》均有进士题名录,其中《定海厅志》为史致驯等修,陈重威、黄以周等纂,创修于清光绪三年(1877),阅三年告成,至光绪十年(1884)以木刻本刊行。由于该志修纂时间较晚,故所录舟山进士最为详赡。《定海厅志·选举表》著录南宋舟山进士33 人,与《大德〈昌国州图志〉》比较,增加赵汝珽、赵必成、赵与 3 人。现将《定海厅志·选举表》所载宋代进士迻录如下:⑤

绍熙四年癸丑:应傃

庆元五年己未:薛寘

开禧元年乙丑:徐愿、余开

嘉定四年辛未:赵时慥

嘉定七年甲戌:赵时恪、孙枝、孙起予

嘉定十六年癸未:应 、余天锡

宝庆三年丁亥:王文贯、赵崇侜、赵崇佾

绍定五年壬辰:任严、孙愿质、赵时悟、林虙

宝祐元年癸丑:王宗道

景定九年戊辰:王一桂、应翼孙、赵若诫

咸淳元年乙丑:赵时吉、赵若諘、赵必 、赵必暰

咸淳四年戊辰:范应发、陈廙、陶回孙

二、《定海厅志》宋代进士史料订误

(一)误收非昌国籍进士

《定海厅志·选举表》“进士”栏中,宝祐四年(1256)进士列有刘应老、应埜、赵汝珽、赵必成、赵与 5 人。检宋《宝庆〈四明志〉》⑥、元《延祐〈四明志〉》⑦、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三志宝祐四年进士题名,其中有刘应老、应埜2 人,而赵汝珽、赵必成、赵与 3 人均未见著录。又查明天启《舟山志》卷三《选举》,宝祐四年进士除刘应光(为刘应老之误)、应埜外,还增加了赵汝珽、赵必成、赵时 3 人,总数为5 人。⑧清《(康熙)定海县志》卷五《选举》著录的宝祐四年进士6 人,大体沿袭明天启《舟山志》的记载,仅增赵与 1 人,其余人名均同,并注6 人“俱淳祐(为宝祐之误)四年文天祥榜”⑨。可见《定海厅志·选举表》著录的宝祐四年进士5 人,系继承天启《舟山志》和《(康熙)定海县志》二志记载而来,并稍作订正,如将刘应光更正为刘应老,删除赵时 ,保留《(康熙)定海县志》增补的赵与 ,此科进士总数仍同天启《舟山志》,为5 人。

今按,检现存《(宝祐四年)登科录》(以下简称《登科录》),除应埜外,其余4 人皆有载录,其中“赵与 ”作“赵与棏”。刘应老的籍贯,《登科录》明载其“本贯庆元府昌国县”,其为舟山进士可信而无疑。赵汝珽、赵必成和赵与 三人,《登科录》均载其“本贯玉牒所”,可见三人均属南宋宗室,但寄居地失载。⑩《宝庆〈四明志〉》《大德〈昌国州图志〉》既未著录,则此三人当非寄居四明可知。赵必成,明《万历〈绍兴府志〉》卷三十三《选举志四·进士》“宝祐四年文天祥榜”明载其为浙江上虞人,11上虞赵氏均为赵氏宗室,进士出身者甚多。赵与棏,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二十二《选举表·宋进士》著录其名,名下注“宗室”12,可见其寓居地在今江西省。据《登科录》所载,赵与棏还有一个胞弟,名赵与樀,也是宝祐四年进士,《光绪〈江西通志〉》亦有著录。

应埜,《登科录》中未见其人,然据《宝庆〈四明志〉》《大德〈昌国州图志〉》两志所载,可以确定其为昌国人。现存《宝祐四年登科录》虽然有该年绝大部分进士的登科信息,仍缺失第五甲部分进士的登科记录,应埜当在这些缺载的进士之中。

综上,南宋宝祐四年进士中,仅有昌国人2 名,即刘应老和应埜。《定海厅志·选举表》所载之赵汝珽、赵必成、赵与棏3 人当系误收。

2. 孙枝、孙起予、孙愿质

《定海厅志·选举表》沿袭《大德〈昌国州图志〉》等旧志的记载,“进士”栏中著录南宋孙枝、孙起予(孙枝长子)、孙愿质(孙枝次子)三人。其中,孙枝、孙起予父子同为嘉定七年(1214)进士,孙愿质为绍定五年(1232)进士。《大德〈昌国州图志〉》编成于元大德二年(1298),距南宋灭亡仅20 余年,故一般来说,其所载南宋舟山进士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性。惟该志著录孙枝、孙起予、孙愿质父子三人,却不无可疑。

孙枝父子的籍贯,一向有昌国县和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两种说法。《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进士题名》著录孙枝及其二子孙起予、孙愿质;同卷《名贤》又有孙枝传,二子附传,即以孙枝父子为昌国人,13嗣后的明清舟山旧志皆从之。又元《至正〈四明续志〉》卷二《人物·孙枝传》谓“孙枝,字吉甫,鄞县人”14,明《成化〈四明郡志〉》、清人黄宗羲《宋元学案》等皆从之。

今按,元代文学家柳贯曾为孙枝之孙、孙愿质之子孙璹作墓志《故宋孙明府碣铭》,墓志载孙枝一脉世系甚详,现摘录于下:

君讳璹,字寿朋。孙氏系出河朔,九世祖全照有功澶州,当补牙校,以让其季,而南游吴越,占籍于鄞之甬东厢,为鄞人。是生宗显。宗显生忠,忠生周,周生义端,义端生谔,谔生允。谔布衣,领旁县昌国榷酤而卒。……允于君为曾祖,特授承务致仕。承务生枝,与其子起予同登嘉定七年进士第,于君为祖,以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累赠朝散大夫。南岳二子:起予、愿质。愿质,君父,仕至朝散大夫,工部侍郎。南岳早从宣献楼公、端宪沈公、正献袁公游,及见徽国文公,而证其所受,学雄文,望于一时。……孙氏八世二百年,善植而益滋,孝钟而屡显,积诚累徳,天实临之,人实信之。15

墓志明载孙枝之父祖为鄞人,他的孙子孙璹亦为鄞人;又记孙璹与其母黄氏(孙愿质妻)俱死于宋元鼎革间战乱,“奉衣冠祔鄞县环村吴岙先茔之次”。16由此可见,孙氏自迁鄞始祖孙全照至孙愿质之子孙璹历经八代,这一家族居鄞县长达200 余年,家族墓地亦在鄞县环村吴岙,孙氏父子原籍为鄞县,已无庸置疑。《大德〈昌国州图志〉》以孙枝、孙起予、孙愿质父子三人为昌国人,可能与孙枝祖父孙谔曾领昌国榷酤(管理酒业的官),且卒于昌国有关。但目前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孙谔之后孙允、孙枝父子曾移居昌国,而孙枝一家居住在故里鄞县的证据至少有以下二则:其一,据《至正〈四明续志〉》卷二《孙枝传》记载,孙枝的父亲孙允早年师从沈铢,“教授乡校者十年”。17上引孙璹墓志亦称孙枝“早从宣献楼公(楼钥)、端宪沈公(沈焕)、正献袁公(袁燮)游”。孙允、孙枝父子所交游的沈铢、沈焕(沈铢子)、楼钥、袁燮等都是四明郡治鄞县一带的人。因此即便孙允、孙枝父子在昌国生活过,寄居时间也不会太长,他们很早就居止在故里;其二,孙枝与长子孙起予同登嘉定七年(1214)进士第后,郡守程覃曾为孙枝父子俩立“重桂坊”。重桂坊就在四明郡治鄞县城内东南厢新寺巷口,《宝庆〈四明志〉》卷三《叙郡下·坊巷·东南厢》载:“重桂坊,新寺巷口,嘉定七年,摄守程覃为孙君枝与子起予同第立。”18《至正〈四明续志〉》卷二《孙枝传》说得更具体:“嘉定七年登进士第,其子起予同榜。允时尚无恙,郡守程覃匾其里曰重桂,乡人荣之。”19据此,嘉定七年孙枝、孙起予父子同登进士第的时候,孙枝的父亲孙允尚在人世,当时他们就居住在郡城中。另外,鄞县和昌国同属一郡,而发解名额是以州府军一级为单位分配的,也不存在科考时寄籍冒贯的问题。因此,孙枝、孙起予、孙愿质父子三人的籍贯,无论是原籍还是科举考试时的居住地,皆当以鄞县为是,《定海厅志》和《大德〈昌国州图志〉》应属误收。

(二)登科年份讹误

《定海厅志·选举表》“进士”栏记王文贯、赵崇侜、赵崇佾三人俱为“宝庆三年丁亥”进士,王一桂、应翼孙、赵若诫三人俱为“景定九年戊辰”进士。

今按,查《宝庆〈四明志〉》20《延祐〈四明志〉》21《大德〈昌国州图志〉》三志,王文贯、赵崇侜、赵崇佾三人均为宝庆二年(1226)王会龙榜进士,《(康熙)定海县志》卷五《选举》亦称三人“俱宝庆二年王会(应为“王会龙”)榜”。王会龙为宝庆二年状元,史载确凿,《定海厅志》误。王一桂,《延祐〈四明志〉》22和《大德〈昌国州图志〉》均载其为景定三年(1262)方山京榜进士;应翼孙、赵若诫,《延祐〈四明志〉》未载,当系特奏名进士(详后),查《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进士题名》,二人科年亦均系景定三年。以上三人科年厅志均误记为景定九年,系沿袭《(康熙)定海县志》致讹。《(康熙)定海县志·选举》载王一柱、应翼孙、赵时诫三人“俱景定九年方山京榜”,23错讹颇多:景定为宋理宗年号,凡五年,不存在“景定九年”,且方山京榜即景定三年;此外“王一柱”“赵时诫”分别为“王一桂”“赵若诫”之误。24总之,此处应以成书年代较早的《延祐〈四明志〉》、《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为准。

(三)进士人名讹误

《定海厅志》卷七《选举表》“进士”栏中有宝祐元年(1253)进士王宗道,名下注“文贯弟”,卷九《人物·王文贯传》中亦称:“弟宗道,字与文,亦以文名,后徙居奉化,与文贯同领乡荐,擢宝祐元年进士。”25今按,“王宗道”实为“王安道”之误,略辨如下。

王宗道是奉化人,不是昌国人。《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定元年郑自诚榜”条载:“王宗道,时会侄。”26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七《王季嘉墓志》载,王时会“字季嘉,庆元府奉化县人,……与兄时叙同登乾道五年进士第”。27王宗道既是王时会的侄子,则王宗道是奉化人无疑,而且他是嘉定元年(1208)进士,不是宝祐元年进士。其实,《定海厅志》亦认王宗道为奉化人,然称王宗道原籍昌国,“后徙居奉化”,此说误甚。从上引《王季嘉墓志》可知,王宗道家族最迟从其父辈王时叙、王时会兄弟起就已定居奉化,王宗道本就是奉化人,又怎会有自昌国“徙居奉化”之事。

王宗道不是王文贯之弟。《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宝祐元年姚勉榜”条明载:“王安道,文贯弟。”28《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进士题名》亦载:“王安道,宝祐元年姚勉榜,兄文贯。”以上两志均载王文贯之弟为王安道。王安道、王宗道亦非同人异名,一是王安道、王宗道的名字同时见于《宝庆〈四明志〉》进士名录,二是两人中进士时间不同,王安道是宝祐元年进士,而王宗道却是嘉定元年进士。可见王文贯之弟不是王宗道,而是宝祐元年进士王安道。

王文贯、王安道兄弟是昌国人,与奉化人王宗道无涉。《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进士题名》中不仅有兄弟俩的名字,而且同卷《名贤》中有王文贯传(弟安道附),传中对王文贯仕履的记述较为翔实,如其所记“司钥左帑,寻除架阁”29等事不见于他书,其所载可信度较高。

三、《定海厅志》未区分宋代正奏名进士与特奏名进士

宋代登科进士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奏名进士,必须经过发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另一种是特奏名进士,所谓特奏名,《宋史·选举志》说得很清楚:“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30可见,凡解试合格而省试或殿试落榜的举人,积累到一定的举数,又到达一定的年龄,由礼部核准,特予奏名,就可以不经省试,直接参加殿试,殿试的考试内容也较正奏名殿试简单得多。南宋隆兴元年(1163)规定,“今举省试,进士、贡士年四十以上,六举曾经御试,八举曾经省试;年五十以上,四举曾经御试,五举曾经省试”,31允许赴特奏名考试。“特奏名”制度是宋代专为照顾累举不中的士人而设,也称“恩科”“特科”,为两宋所独有,其考试方式、授官待遇都与当时的正奏名进士和后来的明清进士有很大的区别,龚延明《宋代恩科论述》32一文论之甚详,此不赘述。因此有必要区分宋代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进士。

在《定海厅志·选举表》“进士”栏中,并没有对正奏名进士与特奏名进士加以区分,那么我们如何区分这两种进士呢?

宋《宝庆〈四明志〉》卷十《叙人下·进士》称:“旧志以特奏名杂载,题名碑亦然。今悉按《登科记》厘正之。”33这里的旧志指宋《乾道〈四明图经〉》,这说明《乾道〈四明图经〉》所载进士名录中混入了不少特奏名进士。而《宝庆〈四明志〉》所载进士名录已按《登科记》剔除了这些特奏名进士,这就为我们甄别宋代舟山特奏名进士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宝庆〈四明志〉》修成于绍定元年(1228),但进士名录部分后来历经宋人多次增补重刊,现通行版本记载到南宋开庆元年(1259)周震炎榜为止。《延祐〈四明志〉》卷六《进士》继承了《宝庆〈四明志〉》的体例,同样剔除了特奏名进士,正好续载了《宝庆〈四明志〉》所缺的南宋景定三年(1262)方山京榜至咸淳十年(1274)王龙泽榜进士名录。因此,可以利用《宝庆〈四明志〉》《延祐〈四明志〉》两志来对校《定海厅志》所载进士,在这两志中没有收录的进士,一般就可以认定是特奏名进士。

据此可以确定以下11 名舟山宋代进士为特奏名进士(括号内为科年):薛寘(庆元五年)、余开(开禧元年)、应翼孙(景定三年)、赵若诫(景定三年)、赵时吉(咸淳元年)、赵若諘(咸淳元年)、赵必(咸淳元年)、赵必暰(咸淳元年)、范应发(咸淳四年)、陈廙(咸淳四年)、陶回孙(咸淳四年)。

以下再举薛寘、范应发两人为例,对特奏名进士略作个例分析。

薛寘,字持志,号耕斋,庆元府昌国县人。少以文鸣,后以一篇《圣人执权赋》预乡荐,并因此声名远扬。庆元五年(1199)进士,嘉定中任衡阳县(今属湖南)主簿。薛寘的进士登科情况仅见诸《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薛寘传》,而同卷《进士题名》却未列其名,其余《宝庆〈四明志〉》等宋元四明五志亦均不载薛寘题名情况。薛寘实为特奏名进士。薛寘嘉定间(1208-1224)任衡阳主簿时,距他登进士至少已有9 年的时间。在宋代,诸州上中下县主簿为从九品,官阶很低。何以这么长时间仍为县主簿?这应跟他是特奏名进士出身有关。当时特奏名进士的授官很低,其中只有三分之一勉强可以出官担任实职,其余三分之二不过诸州助教,实同黜落。另外,鉴于特奏名官员多为年老之人,为防地方不治,早在淳熙六年(1179)六月,宋孝宗就下诏:“特奏名毋授知县、县令。”34因此,特奏名进士即便能出官,大多数也只能做到判司簿尉之类低等职官为止,这应是薛寘登第多年仍为主簿的主要原因。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城市综合客运枢纽逐渐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市之间交通的衔接,能够有效地转换各种客运方式,为人民群众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交通运输系统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发生着很大的改变,逐渐从传统的运输方式单站点的城市发展成为综合运输理念为基础的交通一体化枢纽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人民群众乘车难的问题,进一步推动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范应发,字纯甫,号著林,庆元府昌国县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授迪功郎、嘉兴府崇德县尉,官至临安府节制司干办公事。入元不仕,归老于里,卒后南宋诗人陈著铭其墓。据陈著《故节干范君墓志铭》记载,范应发生于嘉定二年(1209),则他登第时已六十岁。墓志亦称其“再宾秋荐,晚始第名奉官”35,说他曾两次参加发解试,很晚才登进士第授官,然又未言登科年份,正隐言其为特奏名进士。《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亦无范应发名,由此看来,范应发应为特奏名进士。

由于宋代科举史料的缺失,舟山特奏名进士旧志可能有不少遗漏,如范应发之父范镕,墓志称其官终“迪功郎、滌州清流县主簿”36,疑亦系特奏名进士出身。

四、考订后的宋代舟山进士名录

现将考订后的宋代舟山进士名录胪列如下:

(一)正奏名进士

光宗绍熙四年癸丑(1193):应傃

宁宗开禧元年乙丑(1205):徐愿

宁宗嘉定四年辛未(1211):赵时慥

宁宗嘉定七年甲戌(1214):赵时恪

宁宗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应 、余天锡

理宗宝庆三年丁亥(1227):王文贯、赵崇侜、赵崇佾

理宗绍定五年壬辰(1232):任严、赵时悟、林虙

理宗宝祐元年癸丑(1253):王宗道

理宗宝祐四年丙辰(1256):刘应老、应埜

理宗景定三年壬戌(1262):王一桂

(二)特奏名进士

宁宗庆元五年己未(1199):薛寘

宁宗开禧元年乙丑(1205):余开

理宗景定三年壬戌(1262):应翼孙、赵若诫

度宗咸淳元年乙丑(1265):赵时吉、赵若諘、赵必 、赵必暰

度宗咸淳四年戊辰(1268):范应发、陈廙、陶回孙

根据上列名录统计,宋代舟山进士共计27 人,其中正奏名16 人,特奏名11 人。

按朝代划分,则南宋光宗朝1 人,宁宗朝7 人(含特奏名2 人),理宗朝12 人(含特奏名2 人),度宗朝7人(均为特奏名)。

五、余论

纵观宋至清舟山科举史,北宋无进士,南宋舟山进士数量最多,达到27 人(含特奏名11 人),而元、明、清三朝进士则相对较少。据《定海厅志》和《(民国)定海县志》记载,舟山元代进士1 人(颜应欢,科分无考),明代进士3 人(张信、赵濬恭、徐潭),清代文进士4 人(唐廷赓、陈庆槐、沈熙廷、王修植),37武进士3 人(史节文、陈元亮、吴峻)。由此可见,舟山进士在时段上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性。

北宋舟山无进士登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建制较晚,熙宁六年(1073)始置昌国县。降至南宋,昌国县的科举文教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南宋遂成为舟山科举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包括昌国县在内的四明地区成为近畿之地,农盐生产和海外贸易都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社会经济日益繁荣,成为“东南之要会”38,从而为科举文教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两宋之际北方大量移民避战乱来四明地区,带来了中原文献与中原之学,使本地区重学读书的风气更加浓厚。还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赵氏宗室移居昌国,宗室子弟在参加发解试时能得到一定的照顾,有的宗室子弟补入宗学,还有可能获得朝廷的免解优待,因而他们更有机会在科举中胜出。这在宋代舟山登科进士中有显著的体现:南宋27 名进士中,其中就有赵姓进士10 人,约占南宋全部进士的1/3,他们多数应是宋室南渡后寓居昌国的赵氏宗室的后代。再次,南宋州、县学尤其是书院、家塾、义塾等私学的发展,使四明地区的教育和学风为之发生巨变,文化教育事业进入鼎盛时期。昌国县虽孤悬海外,至南宋理宗、度宗朝也先后建立了虹桥书院、翁洲书院、岱山书院等3 所书院,还有为数不少的家塾和义墪。私学的兴盛,使昌国学子大为受益,助其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此外,南宋舟山登科进士多,还跟当时的科举解额有重要的关系。如上所述,宋代正规途径的进士考试分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宋代在发解试中实行解额分配制度,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明州的解额为14 名,至理宗端平二年(1235)增至28 名。39解额的增加,使昌国学子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省试考中进士,这也是南宋后期舟山进士数量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元代自延祐初始有科举考试,但录取进士很少,每榜不过七八十人,全国总数仅1100 余人,其中汉人比例很低,远非宋、明、清三朝可比。因此在元代,整个四明地区的进士都很少,不独舟山一地是这样。《定海厅志》据康熙《新昌县志》卷十五《职官志》,补录新昌县教谕颜应欢1 人。元代的官员多为非进士出身的吏员,且颜应欢登科年份无考,其进士身份颇为可疑。

明清二朝舟山进士登科数很低,有其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南宋以后,浙东不再是近畿之地,悬居东海的舟山在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就凸现出来,而中国封建王朝向来对海洋和岛屿开发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舟山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在南宋以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明洪武十九年(1386),由于海疆不靖,明朝廷实施“海禁”政策,强迁舟山46 岛居民3 万余人入内地,翌年又废昌国县,并入定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嗣后海禁时紧时松,但一直延续至清初,舟山的科举人文教育长期被边缘化,这些应是造成舟山明清进士数较少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四明为明州别称,本文所称的四明地区即宋代明州(南宋宁宗时更名庆元府)行政区域范围,相当于今浙江宁波市和舟山市。

②38(宋)张津纂:《乾道〈四明图经〉》,见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7 册,杭州出版社 2009 年版,第2915,2880 页。

③④13 29(元)冯福京纂:《大德〈昌国州图志〉》,见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10 册,杭州出版社 2009 年版,第4773-4774,4775,4775-4776,4777 页。

⑤25(清)史致驯、黄以周等编纂,柳和勇、詹亚园校点:《定海厅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版,第97-99,156 页。

⑥18 20 26 28 33(宋)胡榘修,方万里、罗濬等纂:《宝庆〈四明志〉》,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7 册,杭州出版社 2009 年版,第3321,3142,3306-3307,3300,3320,3281 页。

⑦21 22(元)马泽修,袁桷、王厚孙纂:《延祐〈四明志〉》,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9 册,杭州出版社 2009 年版,第4128,4114,4130 页。

⑧(明)何汝宾:《舟山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年版,第210 页。

⑨23 (清)周圣化原修,缪燧重修,凌金祚点校注释:《(康熙)定海县志》,舟山市档案局馆2006 年版,第190,191 页。

⑩(宋)佚名:《(宝祐四年)登科录》,《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28-82 页。

11(明)萧良幹修,张元忭、孙鑛纂,李能成点校:《万历〈绍兴府志〉》,宁波出版社2012 年版,第644 页。

12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656 册,齐鲁书社1996 年版,第510 页。

14 17 19(元)王元恭修,王厚孙、徐亮纂:《至正〈四明续志〉》,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10 册,杭州出版社 2009 年版,第4513,4513-4514,4514 页。

15 16(元)柳贯著,柳遵杰点校:《柳贯诗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年版,第250,249 页。

24赵若诫为赵时恪从子。《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名贤·赵时恪传》:“伯氏时栗,……其子若诫,于景定元年宗学推恩。”赵若诫一脉为魏王赵廷美之后,魏王九世孙以“时”字联名,十世孙以“若”字联名,《(康熙)定海县志》卷五《选举》误作“赵时诫”。

27(宋)陆游:《王季嘉墓志》,《陆游集》第5 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第2350-2351 页。

30(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五,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3606 页。

31(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校点:《宋会要辑稿》第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版,第5515-5516 页。

32龚延明:《宋代恩科论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3 期,第100-105 页。

34(元)脱脱等:《宋史》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670 页。

35 36(宋)陈著:《本堂集》卷九十一《故节干范君墓志铭》,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51 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136,136 页。

37《定海厅志·选举表》中还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黄敏。据《清高宗实录》,黄敏系乾隆五十七年举人,五十八年会试名落孙山,然因其年龄已到八十以上,故赏恩由举人直授翰林院检讨衔,并非进士,厅志误收。参见王炜编校:《〈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568 页。

39陈晓兰《南宋四明科举略考》,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宋代文化研究中心编:《宋代文化研究》第17 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475-484 页。

猜你喜欢

登科进士
曹陆军摄影作品
竞技足球比赛技术制胜因素研究
秀才捉弄进士
沭阳:一园三进士,深藏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四进士(上)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第五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正式启动
进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