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预防策略

2020-12-08高路陈明骏仝战旗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气血老年人疾病

高路,陈明骏,仝战旗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中医针灸科,北京 100853)

2019年12月我国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数据报告,截止2020年2月24日24:00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7 658例,累计死亡病例2 663例,现有重症病例9 126例[1],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国家卫健委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指出,老年人和有慢性疾病者预后较差[2]。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报告》也表明,老年人群更易患病且疾病进展快,有基础疾病者更易发展为重型和危重型[3,4]。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做好老年人群COVID-19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和紧迫[5]。COVID-19的防治尚无疫苗和特效药物,而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实践表明,中医药治疗COVID-19疗效显著,并已纳入现行诊疗指南。由于老年人群具有生理特殊性和疾病复杂性,根据中医理论及“治未病”思想,老年人群应用中医药预防COVID-19,也应与普通人群存在差异。

1 增龄和慢病共病为预防COVID-19增加了挑战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呼吸、消化、循环、免疫等组织器官功能逐渐衰老与退化,尤其是免疫系统的各类细胞在表型、数量、功能上发生变化,导致老年人对致病因素的免疫功能减低,更易发生疾病[6]。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差,对疼痛、冷热等刺激反应减低,患病后临床症状多不典型,病情常迅速恶化,由于各器官储备功能差,容易出现共病情况[7,8]。我国近1.8亿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病、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9],在65岁以上人群中,共病患病率为60%[10],住院患者中老年共病的发生率高达91.36%,平均患病4.68种,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居于共病构成比首位,其次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1]。研究表明,共病患者多器官损害导致的生理应激会促进病情发展,增大死亡风险[12],为老年人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老年人预防疾病,尤其要重视提高其机体的抵抗力,关注患者基础疾病,提高各组织器官的功能。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3]表明,我国老年人群患病率高,截至2012年2月11日,全国60岁及以上年龄患者占确诊病例的比例为31.2%,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为81.0%,60~69岁年龄组死亡率为3.6 %,70~79岁年龄组死亡率为8.0%,80岁以上年龄组病死率高达14.8%。报告还指出,无合并症的患者病死率为0.9%,有合并症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为10.5%,糖尿病为7.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6.3%,高血压病为6.0%,癌症为5.6%;而且老年患者疾病进展快,合并有基础疾病者更易发生危重症,其病死率为49.0%。

因此,我国老年人在预防COVID-19中面临巨大挑战,做好预防工作极其重要、紧迫而艰巨。

2 中医对COVID-19的认识

《说文解字》记载:“疫,民皆疾也”,指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种疾病。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疫病的论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经历了瘟疫频发的动乱年代,著成了我国第一部临床专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外感热病从六经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其创立的经方治病效如桴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推荐的清肺排毒汤组成处方皆出自《伤寒杂病论》。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记录了数个“辟瘟疫”、“辟天行疫病”方剂,其中还记载了用中药纳鼻中、佩带药囊和烧药熏居所等防疫办法,今人仍在使用。金元医家李东垣创立了甘温除热法治疗疫病,其名方“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就是在补中益气的组方原则中又直接加入芩、连、膏,以补中清热解毒[13]。朱丹溪在《金匮钩玄》中提出:“温病,众人病一般者是也,又谓之天行时疫。有三法:宜补、宜降、宜散”,并制定“大黄、黄芩、黄连、人参、桔梗、防风、苍术、滑石、香附、人中黄”方以寒温兼施、清补并用。明医吴又可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疫病学专著《瘟疫论》,提出“一病自有一气”的重要观点,指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所谓‘横连膜原’者也”,并创立达原饮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代医家杨栗山著有《伤寒温疫条辨》。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和治法。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和治。薛生白著成《湿热条辨》专论湿热病证。上述温病学著作中理论和方法对于当前COVID-19的治疗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次COVID-19感染具有较强传染性,造成大范围流行,属于中医疫病范畴。COVID-19患者早期发热、身热不扬、干咳、乏力明显,伴有纳差、恶心、腹泻,舌苔厚腻,根据这些主要症状,其湿邪致病的特点明显,可称为湿毒疫。该病病位在肺,与脾胃相关,重症涉及心、肾。主要病机要素为“湿、热、毒、瘀、气虚”,各期核心治法依次为芳化湿浊、宣肺透邪(初期),清热解毒、宣泄肺热(中期),开闭固脱、回阳救逆(重症期),清解余热、益气养阴(恢复期)[14-16]。老年患者是新型冠状病毒疾病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群体,因此治疗中要根据脏腑虚衰的具体情况,使用大剂量温补药物以健脾益肺、温阳固脱、回阳救逆。

3 中医药预防老年人COVID-19的要点分析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疫病预防阶段就是指通过提高机体自身免疫防御功能,达到扶正祛邪、免于感染的目的。正如叶天士《温热论》中所言“先安未受邪之地”,使阴阳平衡,脏腑气血充足,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

3.1 重视老年人的体质特点

人的生命顺应“生长壮老已”自然规律,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以女子七年、男子八年为一个阶段,就详述了正常衰老的表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而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3.1.1 阴阳失调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对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尤为重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阴阳失调,逐渐虚损,就会导致出现脏腑的衰老与退化。《千金翼方·养老大例》中就记载:“人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懈”。

3.1.2 五脏皆虚 《灵枢·天年》篇中记载了人体脏腑衰老的时间和表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虚损是老年人主要的生理病理基础,脏腑功能减低,气血生化不足,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则产生各种疾病。

3.1.3 气血生化不足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老壮不同气……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薄,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寐(《灵枢·营卫生会》)。” 老年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肾藏精,精血同源,精的生成要靠气血的充足来不断充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因此老年人精血精气不足,易于感邪。

3.2 健脾益肺,提高正气卫外功能

COVID-19性质属于湿毒疫,早期病位在肺,与脾胃相关。薛生白《湿热论》曰:“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属太阴”。因此句末太阴当属足太阴脾和手太阴肺。

叶天士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预防COVID-19最重要的是“先安未受邪之地”,“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使表气充实则卫外固密。太阴脾为湿土之脏,中气盛衰决定着湿热的转化,中气健旺,脾胃功能运化水谷水湿功能良好,则不会停聚湿饮,即便客邪再至,也不至内外相引而发病。

因此预防COVID-19,必须始终贯穿健脾益肺的治则,《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肺司呼吸……而谓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实赖胸中大气”,可使用黄芪、太子参、白术等健脾补中,壮实肺气。必须注意用补药宜缓和,万不可峻补太过,使气血壅滞,阴阳失调。

3.3 重视祛除湿毒邪气

疫病要针对其特殊病因来施防施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吴又可《温疫论》认为“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因此,COVID-19的预防就可以在扶正的基础上,同时祛除湿毒邪气。正如《温热暑疫全书》引喻嘉言所言:“邪既入,则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祛湿应当以苦温燥湿、芳香化浊为主,如苍术、藿香理气燥湿解表均为首选之药,达原饮、藿香正气散、升降散等方剂也可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加减化裁。

老年人服用解毒之品则不宜过于寒凉,有伤阳助湿之嫌。预防用药可选用连翘清热解毒,透热达表,逐邪外出。也可使用贯众,陈士铎有言:“贯众,实化毒之仙丹。毒未至而可预防,毒已至而可以善解,毒已成而可以速祛”(《本草新编》)。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贯众对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包病毒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7]。

3.4 审证求因,辨证用药

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及共病的比例较高,因此老年人疾病的中医病机通常较为复杂。老年人常常会有多脏腑虚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并伴有痰、瘀、火、毒等病理产物。由于疾病自身也有其特殊的转归、传变规律,因此在处方用药时一定要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并结合症状、体征、舌脉、气候、居处地点等情况综合分析,明确目前机体所处的疾病状态、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如何,同时预判疾病的发展方向,随证加减用药。

预防COVID-19时,南北方要注意湿热和寒湿邪气的差别;针对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平肝养阴、滋补肝肾等;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针对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养阴清热、健脾补肾等;针对肿瘤患者要注意养正消积散结、化痰祛瘀解毒。金元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中就认为治疗疫病时应“三因治宜”:“凡解利伤寒,时气疫疾,当先推天地寒暑之理,以人参之。南陲之地多热,宜辛凉之剂解之;朔方之地多寒,宜辛温之剂解之……少壮气实之人,宜辛凉解之;老耆气衰之人,宜辛温解之……夫地有南北,时有寒暑,人有衰旺,脉有浮沉,剂有温凉,服有多少,不可差玄。”

3.5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灵枢·本神》中记载:“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老年人五脏虚衰、气血不足,皆容易引起情绪的变化,出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又称为七情。在COVID-19疫情中,由于各方面严格的抗疫措施、疫情的信息传播等,给老年人带来了严重的“怒忧思悲恐惊”负面情绪,反过来,七情失常使得气机逆乱,又损害了相应脏腑机能,给老年人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机。根据老年人的情绪,要调动老年人自身的积极心态,加强心理疏导,也可根据需要,给予柴胡、郁金、百合、酸枣仁等药物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养心安神等。

4 中医预防COVID-19的具体方法

《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因此,中医药预防COVID-19是一套调节身心和起居饮食的全面系统的干预措施。

4.1 做好防护

《素问·刺法论》指出要“避其毒气”。老年人要注意保暖,减少外出,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杜绝外来人员拜访。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保持良好个人卫生。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及消毒。

4.2 口服中药预防

老年素体虚寒者,可见畏寒肢冷、大便稀溏等症状,宜服用:黄芪10 g、苍术10 g、防风10 g、桂枝6 g、白芍10 g、生姜6 g、甘草6 g、大枣10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连用3 d。

老年气阴虚者,可见气短乏力、口干舌燥等症状,宜服用:生黄芪10 g,南沙参10 g,麦冬10 g,连翘12 g,苍术10 g,桔梗6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连用3 d。

老年痰湿较重者,可见体型肥胖、肢体困重、痰多等症状,宜服用:生黄芪10 g,藿香10 g,苍术10 g,豆蔻8 g,薏苡仁15 g,苏叶10 g,芦根10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次,连用3 d。

4.3 中药外治法预防

4.3.1 熏药法 熏蒸中药:点燃单味药苍术30 g或者艾叶30 g进行室内熏蒸,每日1次。佩戴香囊:建议将苍术、艾叶、藿香、细辛、佩兰、菖蒲等适量捣碎或研末,1剂为1包,装于致密布袋中制成中药香囊,随身佩戴或置于室内。

4.3.2 艾灸和按摩 可选迎香、合谷、太渊、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起到调畅气机、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4.4 其他

可选择调心与调身相结合的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法预防,微微汗出即可。注重生活调养也十分重要,包括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保持睡眠充足,按时作息,勿过度疲劳;饮食宜清淡而有营养,忌食生冷,少食油腻、辛辣、香燥食物。

5 小结

COVID-19疫情防控依然紧迫,中医药防疫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全面系统地根据老年人个体情况辨证施防,通过调畅气机、补益脏腑提高机体免疫力。我们坚信,中医药在防治COVID-19工作中大有可为,将为人民的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气血老年人疾病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搓手”可充盈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