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融通视角下的高校简介翻译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

2020-12-08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外文融通译文

周 海 林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对外宣传是向外界展示自己,使他人了解自己的有效手段,而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翻译效果好的对外宣传材料能使外文读者有效地了解自己,避免交流障碍、理解误区,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话语融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避免对原文逐字的机械翻译,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采取必要的手段,使外文读者在获得必要信息的同时,使对外宣传材料获得积极、正面、良好的传播效果。在高校简介的翻译中,译者有效地运用话语融通策略,能够生成理想的外文文本,使外文读者获得所需信息。本文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英文简介为例,探究话语融通策略在高校简介翻译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一、 话语融通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地位的日益提高,利用翻译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提高软实力,获得同国际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成为当务之急。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外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不假思索的将相关的中文材料逐字翻译,那么,涉及中国文化背景信息的内容不仅不易为人理解,而且汉语中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也会让外文读者难以接受,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外文读者的话语接受程度,采用话语融通的翻译策略生成高质量译文,达到宣传的目的,这样有助于建立起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主旨在于:用受众喜欢的方式和语言介绍你自己、你的国家、你的经历、你的文化、你的与众不同,这样才可能有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1]。同时,为了做到有效的传播,不仅要求翻译的权威和精准,也对可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可读性,才能促使他国公众主动倾听,进而正确理解我国的政治、历史与文化[2],才能使我国获得应有的国际话语权。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方式决定了各自的语言特点,并产生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3]。译者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同时,在翻译实践中要格外留意中外语言表达方式差异背后存在的文化差异,不能进行直译、硬译,要重视话语融通策略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话语融通,其内涵是指理念相通、话语相汇;从翻译层面来讲,是以目标语读者为取向,为迎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思维习惯而采取的翻译变通策略[4]。翻译过程中,原文翻译者不应奢望外文读者对于中国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多么深入的了解,也不能要求外文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其理解能力不受其母语文化的影响。话语融通这一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充分进行话语融通的译文对于读者来说是友好的,它能使读者首先在心理上乐于接受这样的文章,且不论其内容涉及哪些方面,首先至少能够使读者看得下去,愿意接受这样无阅读障碍的文章。换句话说,能够充分地考虑读者,基于中文材料用话语融通的策略翻译出一篇对于外文读者来说无阅读障碍的文章,这一姿态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公众的语言和行为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促进理念、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这是外宣文本要达到的重要目的。

二、 实现话语融通的方法

首先,实现话语融通要做好外文文本的整体建构工作。文本的整体建构既包括对于文章整体结构的建构,也包括对于文章内容的建构。虽然涉及同样内容的中、外文本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但获得外文文本的过程并不是将中文文本逐字逐句、不加取舍地翻译成外文。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于中文读者习惯的文章结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外文读者不一定能理解和接受,如中文里常见的高度凝练、概括性的表达,若对于这类文本强行直译,没有任何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删减,只会破坏和干扰文本意欲达到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效应,得不偿失[5]110。所以在生成外文文本的过程中,需要建构外文文本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在翻译对外宣传文本之前,译者首先要做到对原文充分的理解,如有必要,可以向原文作者请教。在此基础上,在保证原文核心信息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外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调整并建构外文文本的整体结构,对原文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删减,确定哪些信息出现在外文文本中,哪些是外文文本中要重点突出的信息。做好外文文本的整体规划和建构,使其更加符合外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加文本可读性,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其次,做到“内外有别”,保证外文文本的可接受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时刻不忘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去把握翻译,以期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一过程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内外有别”[6]41,中文文本中语言表达往往偏文学性,虚化的描写较多,而其传递的核心信息蕴含于其中,需要读者在阅读时进行有效“筛选”,进而获得所需信息。对于中文读者来说这并不是问题,而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存在过多的修饰成分,核心信息之外的描述较多,都会使信息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因此,外宣的译者有时需要对外宣文本避虚就实,尽可能用中性、平实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使外文读者易于接受所传达的内容[7]。保证外文文本的可接受性是实现话语融通的重要目的,是实现预期传播目标的重要条件。总之,译者要时刻心怀受众意识,做好中文材料和外宣材料的“转换器”,以实现预期的传播目标,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再次,正确处理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5]10。中文作者与中文读者交流时,许多信息为默认的共同文化信息,无需再另行解释。而在翻译时,译者首先要意识到中文读者和外文读者身处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能够对于中文文本中的文化缺省情况有所了解,掌握省略掉的文化背景信息;其次要对译文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做出正确判断,明确译文读者需要了解哪些文化缺省信息;最后采取直译加注、文内补偿、归化等多种办法[5]31补偿文化缺省,以使外文读者在阅读中没有文化信息障碍。

如果译文一味对于原文中存在的文化缺省进行补偿,那么也不一定会带来理想的传播效果。原因在于,所补偿的信息内容不一定是外文读者想要获得的重要目标信息,这些冗余信息的存在会影响外文读者阅读体验,对获取目标信息造成不必要的阻碍,从而导致传播效果不佳。因此,译者要在明确宣传目的,了解中文文本和外文读者实际需求之后,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和核心内容不相关的文化缺省内容可以不予补偿。

三、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文简介文本分析

高校网站的外文版是高校重要的对外宣传手段,它是外界快速了解高校的窗口。高校网站外文版面对的是生活在海外或者中国的外文读者,他们或出于求学目的,或出于想要了解这所高校的目的,浏览高校网站的外文版。在高校网站的外文版中,高校简介系统而简要地介绍学校各个方面的信息,展现学校的亮点、特色,能使外文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对于这所高校最为直观的认识。因此,做好高校简介翻译工作,对于外文读者有效地了解高校信息,提升高校的对外开放水平来说十分重要。

高校的中文简介是中文宣传文本的一种,也具有辞藻华丽,冗余信息较多,修辞格较多等特点。如果对于中文简介逐字直译,不加任何手段处理,生成的译文要么枯燥乏味,要么晦涩难懂,很难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进行翻译时,运用有效的话语融通策略与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生成对外文读者友好的译文,使其能够顺利获得相关信息,达到符合预期而又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简介的中文版[8]和英文版[9]为例,探究话语融通策略在其简介翻译中的运用。

经过对比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文简介文本和英文简介文本,关于话语融通策略的运用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

1. 重新建构原文文本结构和内容

从整体来看,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文简介为4 647字,英文为1 062词,中英文字数明显不对等。中文简介分为历史传承、办学优势、人才培养、卓越研究、国际视野、校园设施、社会服务七个部分,和英文简介基本对应,后者分为 Our History(历史传承), Leading Academics(办学优势), Research Excellence(卓越研究), Global Presence(国际视野), Campus Facilities(校园设施), Social Engagement(社会服务), Core Values(核心价值)七个部分。需要注意的是,英文简介中没有中文的“人才培养”这一部分,同时又多出了 “Core Values”(核心价值)这一部分。中英文简介字数明显不对等,以及中英文简介中主要部分不完全匹配,都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中文简介中的部分内容没有被采用到英文简介中,和中文文本相比,英文文本的整体结构和内容都经过了重新建构,中英文简介的内容并不完全匹配、对等,但并不影响信息的传递。

从具体表达来看,在“卓越研究”部分中,中文简介中的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典型的中式长句:“上外立足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综合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战略,不断传承和彰显外国语言文学的传统特色,依托政治学全新的学术增长点,汇聚中外高端研究团队,协同创新打造高校学术智库群,在语言文学、国际关系、全球传播和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第一个分句表明主语“上外”,然后从第一个分句开始依次出现了“立足”“对接”“传承和彰显”“依托”“汇聚”“打造”等动词。如果机械的对原文进行翻译,不仅是这些并列的动词不好处理,而且在一句英文中出现这么多动词会显得重点不够突出,即使译文能够做到语法正确,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使读者难以抓住重点。经过一番处理,在英文简介中对应的英文为:“With a mission to “introduce the rest of the world to China” and “present China globally”, SISU has won an unparalleled reputation in China’s linguis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playing an active role in the country’s diplomatic decision-making.”这句话主次分明,主干为 “SISU has won an unparalleled reputation in China’s linguis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上海外国语大学在中国的语言学和外国语研究方面取得了无可匹敌的声誉),另外两个分句分别道出了学校的使命(学校的使命是把世界展现给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国)和在外交领域扮演的角色(在国家的外交决策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经过译者对原文内容灵活地改写后,生成的译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避免了多个动词的堆砌使用,使译文读者能够更容易接受英文内容,既了解了学校的声誉,又了解了学校的使命和在外交领域扮演的角色。

译文要做到“叙事可信”不是问题,要做到可读性强,则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译者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建构。正如上面所举的例子,英文文本避免出现了对应中文中多个动词并列使用的情况,选用了外文读者更容易接受的主次分明的表达方式。这样重构内容的目的是建构出目标读者易于接受而且乐于接受的文本,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叙事者的观点立场[6]93,而非靠多个动词的强硬灌输,让读者在短短的一句话中被动接受多个动词。通过重新建构、整合句子等手段,对于中文简介内容的结构进行适当修改,以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译者要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原文的文本构建方式,主动运用好各种叙事技巧,积极建构目标语的叙事文本[6]57。

2. 中文简介和英文简介“内外有别”

在原文写作的过程中,作者不必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完成中文文本的写作即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中文的宣传材料中往往出现一些对主体自身地位与层次的介绍、富含文化信息的描写及对于自身亮点的介绍,这是中文文本的一个特点,对于中文读者来说也无可厚非。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译文读者对这些信息并不了解或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如果译者一味地弥补这样的文化缺省,则译文会因为多了这些外文读者并不需要的信息而显得拖沓、冗余。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内外有别”,对于一些在目标语读者文化中没有的概念,如“211工程”“双一流”等不必费力解释,删减即可。而对于中、英文化概念下共有的一些信息如“多学科”“多文化”等要保留而且要突出,以获得译文读者的共鸣。如在中、英文的学校简介中均有对学校的总体介绍,但是两者强调、突出的重点不同。在中文的总体介绍中,突出学校的地位“教育部直属”和层次“进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其目的是想向中文读者突出学校办学质量和层次,提升社会影响力。而在英文的总体介绍中并没有介绍这两点,因为对于英文读者来说,“211工程”“双一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需要掌握充分的背景信息才能够理解,并且就算经过补偿文化缺省了解这两个概念后,对于英文读者来说意义并不大。因为英文读者更关心如学科信息、学校文化、硬件设备这样更为具体的,与自身相关的信息,而非体现学校地位和层次的概念。因此在对应的译文中,突出了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多文化(multicultural) 这样与英文读者联系紧密的信息,提升了英文文本的可接受性,同时和中文简介中关注的重点又不同,做到了“内外有别”。

在校园设施这部分对校区的介绍中,中、英文简介也体现出了“内外有别”的话语融通策略。在中文简介中,分别突出了两个校区所处位置的文化氛围“和多伦路近现代海派文化圈相接”,以及优越的地理条件“位于上海市郊‘沪上之巅’佘山脚下,毗邻‘上海之根’广富林遗址”。这句介绍中富含大量的地理、文化背景信息,恐怕对上海本地地理与文化并不是很熟悉的中文读者也不一定能在头脑中形成“佘山脚下”“上海之根”等概念。况且,英文读者的信息需求主要集中于学校本身的一些信息,对于学校地理位置及其关联文化的信息需求并不多。因此,英文介绍中并没有描述这两点,没有对两个校区的地理位置和与其关联的文化背景等信息作进一步的说明,只是交代了校区总面积 “74.7 hectares”(74.7公顷)及在整体上介绍了两个校区各有特色:“The two campuses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 but distinct with their own features” (两个校区紧密相连,但各有特色)。通过这样的描述,使英文读者能够对学校的地理信息有了大概的了解,而不必费力去理解重要性不大的其他信息。

由于中英文读者文化背景信息的巨大差异和对信息的不同需求, 采用“内外有别”的话语融通策略是有必要的。 经过这样的处理, 一些对于英文读者来说并不重要的信息被删除或简化, 较难理解的偏文学色彩的描述转为自然、 客观的表达。

3. 适当删减细节信息,突出不同重点信息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不应将大量信息“硬塞”给译文读者,造成不必要的信息过剩,从而大大降低传播效果。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对原文中繁琐、过于细节的信息做适当删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原文的内容可以作为翻译活动的素材,在不改变客观事实的情况下,适当地改写、删减、削弱在原文中突出,但对于外文读者不好理解或相关性不大的内容,突出和外文读者联系较为密切的内容或者着重向外文读者宣传的内容。这种话语融通的翻译策略,可以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阅读心理,又能实现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

如在历史传承这一部分中,中文简介中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历史变革,历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而这些细节信息在英文介绍中用三个单词一笔带过,“throughout its history”(在其整个历史进程中),并没有向英文读者一一介绍以前学校有过的名称。同样在后面的中文介绍中,列举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三十多位名家大师,而在英文介绍中只列举了四位。

在“卓越研究”这一部分中,中文简介着重介绍了学校所拥有的部、市级研究基地,列出了具体名称和数量,如“1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基地”。在英文介绍中,没有对这些基地进行列举,但是提出了大概的总数 “more than 80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enters”(超过80家研究机构和中心),且与中文介绍中的重点“在语言文学、国际关系、全球传播和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相似的同时,突出了这些基地对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贡献:“These academic entities have contributed landmark research and are also dedicated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这些学术机构做出了里程碑般的研究贡献,并且致力于提升中国的社会科学发展)。

同样在这一部分中,中文简介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的14种期刊,并把期刊名字罗列出来。在英文简介中,没有出现 14 种期刊的具体名称,但却出现了中文简介中没有的,针对期刊的高度评价:“14 highly regarded and rigorously peer-reviewed academic journals”(14种受到高度认可,同行严格审议的学术期刊),而且重点突出了《外国语》期刊,并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如得到高层次的资助:“funded by China’s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和其期刊地位:“Top 30 University Journals in Social Sciences”(社会科学类高校期刊前30强),而在中文简介里并没有这样针对《外国语》的重点介绍。可见,虽然英文简介中简化掉了某些细节信息,但是对于想让英文读者重点了解的信息,并没有吝啬词汇,而是对《外国语》这本期刊从多个角度向读者进行了介绍。这对于英文读者深入了解这本期刊,增加这本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上述两例表明,译者为了能够使英文读者获得所需信息,避免过多不相关信息的干扰,对一些细节信息进行了适当删减。译者有权决定“译”或“不译”甚至“改译”原文文本的形式意义、社会文化意义[10]。译者针对英文读者的信息需求和学校宣传的需要,向英文读者重点介绍了在中文里没有突出或重点介绍的信息。通过这样的话语融通策略,既保证了英文读者在阅读时没有障碍,又有效地传播了关于学校的重点信息,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文简介是一篇优秀的高校简介。它不拘泥于原文,重点突出,针对性强,而且经过对比中文和英文简介可以看到,话语融通策略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它从英文读者的角度考虑,在译前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整体建构,在译中做到“内外有别”,保证了英文文本的可接受性,同时向英文读者突出了重点信息,正确处理文化缺省,把与核心信息不相关的细节内容删除,从而形成一篇优秀的高校英文简介。

四、 结 语

在高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交流日益加深的今天,高校的对外宣传工作十分重要。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外文版本的高校简介承载着向外文读者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突出学校特色、吸引优秀师生的重要任务。在翻译高校简介的过程中,切不可对中文版本简介不采取任何处理,一译了之。而是要充分考虑外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接受程度,运用话语融通策略,生成译文,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文简介中可以看出,话语融通策略在简介的翻译及生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英文简介脱胎于中文简介,但整体建构、表达方式、宣传重点等均围绕英文读者展开,传播效果良好,与其建设“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定位也十分相符。可以说,上海外国语大学英文简介能够作为其它高校进行简介翻译的一个参考样板,而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话语融通策略也应受到重视和采纳,从而避免在高校外文简介翻译中出现的误区,提升高校英文简介的质量。

猜你喜欢

外文融通译文
四链融通 创新发展 推动新商业人才培养改革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外文字符标准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什么是绥芬河
Gender Differences in Expressing Gratitude
弟子规
弟子规
风险警示:香溢融通、物产中拓、申达股份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