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OP.13》演奏技巧

2020-12-08李青鑫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引子触键奏鸣曲

◎李青鑫

一、贝多芬《悲怆奏鸣曲OP.13》创作背景

《悲怆奏鸣曲OP.13》创作于1797年—1798年,主要是献给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的,在1799年由艾德尔社初次竖版,这一作品是贝多芬在面临耳聋的折磨下创作出来的,可以说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在作品中贝多芬以戏剧化的方式进行了处理,以独有的个性与魅力展现了与命运斗争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贝多芬在面临耳聋问题时的心理。《悲怆奏鸣曲OP.13》属于32首奏鸣曲中比较出名的一首,不仅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的反抗,同时也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说这一首曲子中展现了斗争力量与对美好、幸福等方面的追求。贝多芬作为著名的作曲家,有着新的思维,能够实现时代的变化,将情感以音乐的方式展现出来。《悲怆奏鸣曲OP.13》对于贝多芬来讲,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二、贝多芬《悲怆奏鸣曲OP.13》演奏技巧

(一)触键方法、音色

通过对《悲怆奏鸣曲OP.13》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本身有着一定的独特性,所以也就要求演奏人员需要运用指尖、手指等身体部位,在把握用力合理的基础上来展现。如在引子部分中,就可以借助带有附点的小调和弦,很容易让人感到极力地沉闷。因此在演奏中需要调动身体力量,将其从大臂转移到小臂上,然后以指尖发力的方式进行弹奏,使得和弦听起来更为沉重,在深度方面明显提升,如同叹息一般。只有充分发挥出身体的重量来进行弹奏,才能展现出悲怆所具备的情绪变化特点。因此在弹奏过程中,需要保证乐段触键上的集中在轻快性,确保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上的对比。在52—53小节中主要是运用了断奏的处理方法,为了更好地 展现情绪,需要在弹奏中保证手腕力运用的合理性,形成明显的节奏,在避免过度放松的同时运用相应的动作完成弹奏,同时还要保证触键中的稳准。

(二)节奏把握与速度

节奏作为音乐的脉搏也可以被称之为是音乐的生命所在,通过使用手腕均匀摇动地弹奏出来,以此来保证演奏的持续性。同时还需要配合右手,以奋进的旋律与起伏形成一定的气势,让听者能够感受到精神力量。如果没有节奏律动,单纯使用平板均匀的八分音等,即便运用同样速度的演奏,依然会让人产生极大的差异感。速度作为乐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有着难以把握等特点,如在引子部分中标记了Grave的表情符号,在情绪方面也是比较沉重的,具有悲剧性特点。在演奏过程中许多人存在着速度处理不足等问题,使得其如同葬礼进行曲的风格一般。从实际上来讲,贝多芬在这一段音乐中所想要表达的就是在沉重的压抑下所产生的抗争心理,并不是完全要展现悲哀情感的,所以在引子阶段中,除了两个上行音节、半音阶等,都是运用不断上行的方式来形成的。

(三)情感

《悲怆奏鸣曲OP.13》在弹奏中需要着重做好情感上的处理,通过《悲怆奏鸣曲OP.13》能够展现出贝多芬音乐崇高的境界,同时也展现了其充满斗争的激情。在第一乐章中有着比较严肃的特点,且在开始阶段中以沉重的缓板进行了处理,而在重板引子的作用下能够产生较强的情绪等。所以说通过《悲怆奏鸣曲OP.13》能够展现出贝多芬的愤怒,表达了对现状道德看法,彰显了对命运的激愤。可以说这一部分对于整首乐曲来讲,能够让人产生出深刻的感受。第二乐章属于如歌的慢板,需要以缓慢的方式展现,同时还具备了悠闲的特点。从风格上来讲有着柔和、优美的特点。伴奏中主要是运用三连音的方式,展现了旋律上的广阔性特点,同时也可以提升旋律的流畅性。可以说这一旋律能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保持了内心上的愉悦习惯,在节奏上也展现了多样性的特点,能够让人们产生出深刻的印象。

三、结语

《悲怆奏鸣曲OP.13》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十分流行的一首,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贝多芬在音乐发展历史上是一位十分重要的奠基人、核心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位作曲家所具有的创作风格都离不开其自身的人生经历,贝多芬也是如此。其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丰富细腻的情感,用音符展现出来。可以说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推动了音乐事业,音乐历史的发展,也充实了人类的精神宝藏。

猜你喜欢

引子触键奏鸣曲
钢琴演奏中触键方法分析
手机上的奏鸣曲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饥饿奏鸣曲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
浅谈《月儿高》的演奏技法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