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枝的探索:好吃不贵的苹果之路是否走得通?

2020-12-07清扬

西北园艺·果树 2020年3期
关键词:玉成红富士蓬莱

清扬

【編者的话】   “好吃不贵”,是现实要求,还是理想主义?是顺应发展趋势,还是违背经济规律?在编者看来,“良枝”苹果的发展模式里,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多,比如规模化经营、技术降本、营销模式、市场定位、生态链维护……

相信读者朋友们也可以从这篇文章里各取所需,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和思考一些     问题。

6年前,深圳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造访山东海阳津成泰,与方舜真相谈甚欢。席间聊到山东苹果,方舜真感叹道,在山东扎根20年,眼看着山东苹果越来越不好吃,果农收益越来越差,心里不是滋味。余惠勇也感叹,门店的苹果越来越好看,但却离他提出的“好吃是检验水果的首要标准”理念渐行渐远。聊着聊着,忽然冒出火花,“要不咱们自己种种看,能否让这个产业趟出一条新路来。”于是,就有了位于山东海阳徐家店的110亩良园示范基地。

到2018年,津成泰联合优果联成立山东良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良枝公司”, 图1),正式启动“良枝”苹果项目。起名“良枝”,源于余惠勇在2017年尝到基地所产红富士苹果之后说的一句话:这是有良知的人才能种出来的果子啊!

那一年,我也尝到了“良枝”苹果。寄苹果的人很用心,9个装的1盒苹果中放了8个“良枝”苹果,特意装了1个作为对照的普通红富士。与那个普通红富士相比,“良枝”苹果的糖酸比、汁液丰富度和果肉松脆度都有了极大提升。只是那一年我尝到了很多好苹果,“良枝”的口感并不突出,但也在好苹果之列。就像我这趟到公司时,第一口尝到“良枝”苹果时并不感觉“惊艳”,但尝了普通山东苹果之后再尝“良枝”苹果,其口感优劣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在种植技术上有什么不同?”我问王玉成。他是良枝公司订单管理部苹果项目负责人,也是良园示范基地6年发展历程的见证人。“首先,我们强调多用有机肥改良土壤,减少大化肥使用,补充微量元素,包括用酵素灌根、补充氨基酸……”王玉成特意带我去参观酵素制作车间(图2),一个个硕大的塑料桶,里面装着牛奶、红糖及台湾技术老师带过来的菌种。

“这个有作用吗?”我对酵素一直持怀疑态度,所以向一起过来的木美土里集团公司董事长刘镇请教,他是肥料专家。“所谓酵素液其实就是复合菌群,你可以理解成我们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复合菌剂,比如‘根宝贝。区别是工厂化生产的工艺很严格,自己发酵存在杂菌问题。杂菌控制不好,会影响菌种纯度,最终可能会影响到苹果的味道。但总比只给化肥强。”刘镇解释。“我今年秋天也想试试看。”胡波在一旁插话,他在蓬莱种了50亩苹果,今年进入投产期,“我想把挑剩下的残次果,按照刘镇说的方法加上花生麸、豆粕,拿‘根宝贝加水给它泡上,发酵之后再回填到土壤中,产生的价值肯定比卖两三毛一斤的残次果高得多。”

“你们有没有单独做过试验,评估这个酵素对提高苹果品质的作用?”我问王玉成。“没有,但这几年我们一直在用,总体感觉这东西的效果还是有的。”

“然后是果园生草。”王玉成继续介绍,“除了保湿、调节小气候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作用外,还可以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跟我们合作的果园,我们是不让用除草剂的。第三是不用反光膜,这也是基于对环境和生态的考虑……”

“从你们公司对产品要求的角度来说,因为不追求外观着色,所以可以省略(铺反光膜)这项措施。”我比较“世俗”,也不喜欢别人老谈“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些情怀,所以直接点出了经济目的。

“对!对我们的合作果园来说,也可以省一笔开支。”王玉成点了点头,继续讲述种出好吃苹果的技术方案,“然后是我们的半遮光袋。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不套袋,但因为生态和植保等原因,目前还做不到这一步,所以我们先用半遮光袋代替全遮光复合果袋,作为一种过渡。一方面可以减少纸张用量,节约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让果实全程接受阳光照射,提高品质。”

“那套袋成本呢?”我依然紧盯“钱”字不放。“这个袋子是三分八,普通袋四分五,袋子成本降了一些。另外,工人套袋效率也提高了。我们做过对比,一个好的套袋工,复合纸袋1天能套3 000多个,套我们这个袋1天将近4 000个。而且这个袋子的套袋和摘袋时间都可以比普通纸袋晚一些,可以缓解果园用工压力。”王玉成分析。

“1亩地要套多少袋?”我问的其实是合理负载的问题,这也是种出好吃苹果的重要措施。“1亩地1.5万~1.8万,留果太多会影响品质,不利于稳产。”“比你1亩地套2万袋要少一些。”我笑着跟胡波说。

除此之外,良枝公司还要求把采收时间从10月上中旬推迟到10月底11月初。这一整套措施也正好符合我提出的种出好吃水果的5大关键措施:多施有机肥、多晒太阳、可控环境(生草栽培)、可控产量和完熟栽培。这种效果在烟台少数果园也得到验证,比如守拙园的   苹果。

“按照这样的技术方案,他们负责收购,你愿意跟他们干吗?”我问胡波。他是生产者,最有发言权。“在我们蓬莱这个地方可能不合适。”胡波问了一下良枝公司的收购价,摇了摇头说,“蓬莱的全红果能够卖到14元/kg,一二三级果平均下来也可以达到9~10元/kg,你们这种做法只给6元/kg,我肯定不会去做这种模式。我可以做到既好看又好吃,还能卖更好的价格。”

“我们前两年在蓬莱做过一些尝试,确实不大成功。”良枝公司副总经理李美青刚从外面赶来,听我们聊起良枝模式的适用性,她解释:“我们的目标是‘好吃不贵,像蓬莱这种产区可以通过突出外观来卖高价,所以不是良枝适合发展的区域。良枝这种模式什么时候介入最合适?是在整个产业形势往下走的时候,这个时候良枝模式有一个突出的吸引点,可以使种植者收益趋于稳定。”

猜你喜欢

玉成红富士蓬莱
蓬莱小面有性格
一担银圆示忠诚
怪丐
过大梅沙
冬天的太阳是香的
老妻
羊毛里擀出的岁月味道
你不知道的蓬莱书法那些事儿
三道粱
村里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