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国际传播策略

2020-12-07邓德花

传媒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精准扶贫

邓德花

摘要:中国共产党带领14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伟大事业是当代最动人的“中国故事”。中国国际电视台在对外传播中,立足中国扶贫实践,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优势,精心打造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在讲好中国扶贫故事方面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传播经验。

关键词:精准扶贫 中国国际电视台 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

消除贫困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国际舆论场的焦点议题之一。中国不仅是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还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国的扶贫成就,是“中国方案”对贫困这一世界顽疾的成功解答,具有全球性的意义。讲好中国的扶贫故事对于向世界回答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阐释好中国道路,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均具有宝贵的价值。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英语频道立足于中国扶贫实践,精心打造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在讲好中国扶贫故事方面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传播经验。

一、根本立足——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的优越性

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为什么能成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如何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尤其是当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精准扶贫”方略,由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精准施策,创新方式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而面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扶贫故事,根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要深度挖掘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的优越性,面向世界说清楚中国为什么能成功,中国的制度为什么有优越性。

CGTN英语频道在进行中国减贫报道时,将中国的体制和制度优势巧妙地嵌于故事的背景和内核中,取得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网络如何助力中国脱贫》的系列报道中,英语频道在故事中嵌入了中国政府推行的“村村通”政策,由政府主导,国家财政支持在偏远山区铺设网络设施,使得中国的4G网络普及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遍布全国的网络,成为联通偏远农村地区和外界的信息桥梁,是成就网络扶贫的物质基础。在《新乡土中国》五集系列视频报道中,全景展示了异地搬迁扶贫、大学生村官、政府对参与扶贫的社会力量的政策支持等一系列精准扶贫举措的落地效果。节目中对这些政策的解读巧妙地植入细节丰满的脱贫故事之中,寥寥几笔,却能提纲挈领,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

二、基本路径——重塑中国扶贫故事的价值内涵

由于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国的扶贫故事在国际传播上也面临着有理讲不清,说了传不开的窘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讲好扶贫故事时针对境外媒体对我国的“认知错位”,主动设置议程,重塑中国扶贫故事的价值内涵。

首先,中国的扶贫成就不仅仅是中国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还是中国对解决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分配公平的“中国方案”的成功。因此在对外报道中应注意不刻意凸显中国一国的扶贫成就,而是将扶贫置于全球各国共同发展的视野之下,提炼“中国方案”的全球价值,引起情感共振,提升传播效果。从总体上看,CGTN英语频道的中国减贫报道,纯粹的成就报道占比极低,尤其是观点性的内容多数为对“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的提炼。如专稿《中国的扶贫工作如何影响发展中国家》中就指出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是通过工业化和发展贸易增加就业机会及辅以相关的职业教育,文章还进一步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经验”不是金科玉律,而是参考、借鉴。反映中国在老挝、缅甸、柬埔寨三国村镇扶贫实践的国内首部国际减贫合作纪录片《充满希望的村庄》则是对国际社会对中国扶贫方案期待的一次正面回应。纪录片生动地再现了自2016年以来中国减贫方案如何适应东盟三国国情,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改善生活,忠实地记录和回答了中国方案的全球性意义。

其次,中国扶贫事业的进步是中国政府保障人民“免于贫困的权力”,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重要表现。近年来西方媒体虽然也注意到了中国在扶贫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但是在相关报道中却割裂了中国扶贫成就与人权进步的关系,仍然用人权问题压制中国、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在进行减贫的对外报道时,应主动回击,设置议程,以事实为依据,以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的内容为指导原则,明确扶贫成就的重要价值内涵是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16年年底推出了《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代表了中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基本立场,CGTN英语频道也相应地加大了相关报道的力度,利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大会、北京人权论坛、南南人权论坛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以“发展是中国保障人权的路径”为关键词,强调中国政府推动的减贫行动是保障人权进步的重要举措,人权事业的进步是扶贫成就的一个重要价值维度。

最后,中国政府推动的脱贫行动是中国各民族地位平等,共同发展的体现。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复杂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地处边陲,地理上的偏远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因素交叠造成了民族地区的贫困。而外媒则往往从其既定的叙事框架出发,将民族地区的贫困解读为中国政府经济政策对少数民族的不平等与打压。

事实上,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发展权利的平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减贫工作一直是中国政府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具体的政策推行当中,结合民族地区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中国政府还推行 “旅游扶贫”和“文化扶贫”等最大限度保障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独特性的针对性扶贫政策。因此,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减贫报道是回击西方对中国民族问题质疑、抹黑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在涉疆、涉藏等西方媒体重点关注的区域,更应该主动出击,以发展、稳定这一叙事框架主动对冲西方的冲突、宗教压迫叙事框架,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民族政策和介绍鲜活的少数民族生活,展示我國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国家形象。

CGTN英语频道在进行相关报道时,将中国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巧妙融于其中,通过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多样化的手段,生动地讲述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扶贫故事,凸显出通过发展保障各民族生活方式多样性的中国路径,有效回应了西方媒体的偏向化报道。在《你或许不知道的新疆》节目中记者王冠开篇即提出,“中国政府宣布新疆已经三年没有发生过恐怖袭击,那么稳定为新疆带来了什么?”在随后的节目中通过对三位普通新疆人的访谈提炼出了“稳定红利”的观点,指出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下,新疆人才能摆脱贫困,实现真正的自由。《稳定促进新疆旅游业发展》一文,则以详尽的报道证明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于改善新疆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在《纵览西藏扶贫》中,主持人、美国资深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ance kuhn)实地走访了西藏异地扶贫搬迁的几组家庭和村干部、当地医生等相关人员,通过当事人之口揭示了异地扶贫搬迁对于改善西藏偏远地区居民的人居环境、方便其子女教育和提高其享受医疗服务便利性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深度挖掘了西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内涵,对西方媒体的易地搬迁扶贫污名化报道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三、方式手段——以小见大,借嘴说话

在讲述中国扶贫故事时,小的故事更容易使外国受众产生情感链接和情绪共鸣,利用外国人的视角和思维讲述中国故事也对外国受众更具吸引力。

1.以小见大,见人见事。扶贫是当代中国最动人、有力的故事。但是对外讲述中国的脱贫故事时若采用宏大叙事的手法,则很难找到和一般外国受众的情感共鸣。当代中共的脱贫故事其实也是一个个村庄、一个个中国人努力奋斗实现自身价值和梦想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更容易使外国受众产生情感链接和情绪共鸣,进而通过这些小故事了解当代中国,对中国价值产生认同,最终实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目的。

CGTN英语频道在对外讲述中国扶贫故事时,特别注意采用以小见大,见人见事的方式手段。在对外报道扶贫故事时,栏目组都会深入到扶贫一线,锁定一个村庄或者个人,通过大量的访谈、跟拍寻找故事与国外受众情感的交汇点。而在呈现故事时,又往往以小的切口进入,引起受众的兴趣后再娓娓道来。比如,《一个玫瑰园是如何帮助数个家庭走出贫困》讲诉了四川省三台县年轻的创业者带领乡亲通过经营玫瑰园脱贫的故事。和世界上很多国家一样,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年轻人离开农村,带来农村衰落,也成为农村脱贫困难的一个原因。节目锁定了回乡创业的钟朝霞夫妇,近距离地拍摄了他们返乡之后的创业生活,尤其是经营玫瑰园中途遇到水灾后面临重重困难后的奋斗。节目并未单纯地美化乡村,也并没有回避青年人乡村创业面临的困难,而是从实际出发,既展示了在扶贫政策利好的形势下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机遇和可能性,也正视了在农村创业的风险和困难。通过朴实、真挚的故事讲述了普通中国年轻人的困惑和努力奋斗摆脱贫困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在许多国家也是普遍存在和真实发生的,因而这样的选题和叙事手法就能产生动人的力量。

2.借嘴说话、借船出海。对外讲好中国扶贫故事需要打破两大壁垒:一是受长期偏向性报道的影响,导致外国受众形成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二是由于国外传媒集团的渠道封锁,造成我国内容产品的有效落地困难。要打破这一困局, “借嘴说话”和借力国外传播平台的“借船出海”是两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CGTN英语频道的五集系列节目《新乡土中国》就是一部“借嘴说话”的力作,节目充分利用外国专家专业背景和国际化的报道思维,为对外讲述中国故事增加了可信度。节目邀请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副国别主任、非洲制造倡议国际发展部主任芮婉洁(Hannah Ryder)和曾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事扶贫工作的汤姆·沃特斯(Tom Wolters)等外籍专家担纲策划制作。芮婉洁和汤姆·沃特斯都曾亲身参与过众多扶贫方案的落地执行,与很多愿景美好但是最终因水土不服或缺乏可持续性而折戟沉沙的扶贫项目相比,“中国方案”为何能够成功,“中国方案”可以为全球减贫贡献怎样的灵感,成为两位扶贫专家在节目中的着力点。节目依托中国成功脱贫的乡村实践,借力两位外国专家的国际化、专业化视角,呈现了与西方媒体完全不同的具有全球价值的中国扶贫故事。

近年来,为了打破西方传播渠道垄断,CGTN英语频道一方面发力推特和脸書等国外社交平台,同时加强了与西方主流媒体的合作,推动中国故事的海外有效落地。在对外讲述中国扶贫故事时,CGTN英语频道精心研究适应国外社交媒体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表达方式,通过播发简洁、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内容争取舆论的主导权。同时,还在把控内容制作的前提下,加强了与国外主流媒体的合作。2019年7月31日,CGTN英语频道主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脱贫攻坚》(Chinas War on Poverty)在美国公共电视网南加州电视台19∶00时黄金时间播出。该片由中美合作拍摄,英语频道进行内容把控,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ance kuhn)博士负责主持撰稿。纪录片拍摄历时两年,走访了甘肃、贵州、山西等扶贫一线乡村,以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整呈现了中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等理念。这是美国主流媒体首次播出深度介绍中国扶贫的电视专题节目,节目的总观看量超过了600多万次。

四、结语

扶贫故事是当代中国最有力量、最动人的中国故事之一。中国国际电视台在进行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报道时,立足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优势,以“中国方案”贡献全球脱贫事业为切入点,为中国扶贫故事注入改善人权和促进民族平等的价值内涵。在具体的扶贫节目制作中,中国国际电视台努力贴近外国受众习惯,将宏大的国家叙事化整为零,以小故事呈现大时代,细节丰富,见人见事。中国国际电视台还充分发挥外国专家和国外主流传播平台的作用,用“借嘴说话”“借船出海”的方式,保证了中国扶贫故事在海外的有效传播。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G20峰会国家对外传播理念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6ZDA21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史安斌,王沛楠.断裂的新闻框架:《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扶贫”与“人权”议题的双重话语[J].新闻大学,2019(05).

[2]刘毅,钟新.讲好中国“精准扶贫”故事的三个着力点[J].对外传播,2017(09).

[3]荣娇娇.如何提升中国扶贫新闻对外报道的有效性[J].对外传播,2017(09).

[4]周建明.我国民族宗教问题对外报道策略探析[J].对外传播,2011(04).

[5]严怡宁.中国民族问题的国际传播出路——以2015年外媒涉疆报道为例[J].对外传播,2016(01).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精准扶贫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