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各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20-12-07李春林李幸

商场现代化 2020年19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李春林 李幸

摘 要:我国制造业虽然规模庞大,但是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而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本文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例,從五个维度构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深入研究了各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得出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名前五的地区有: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以及广东,其中广东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另外,不同区域间的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差距较大,我国东部地区的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我国各类地区在不同因子上的水平层次,最后针对我国这一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创新能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5年我国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以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为目标,这一行动纲领的出台也成为中美贸易战打响的一个导火索。美国认识到这一政策将会威胁到美国的出口贸易主力市场,意图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打压,使得美国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商品市场的优势得以保全,同时阻碍中国高新技术行业产品的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大而不强的局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有明显差距,因此要完成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目标任重道远。

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维度开展了区域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梁琳、吴昊在评价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时,首先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纳入指标体系,然后从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和转化能力考虑,最终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维度。卢锐、陆芸选择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产出能力、转化能力以及创新环境支撑能力这四个可以反映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作为潜变量,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不同变量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卢彤、孙晓雅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科技活动能力以及经济转化能力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

本文在借鉴众多学者重要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将各个指标进行综合与整理,构建出适合本研究的较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设计选取原则

本文按照科学性、系统性、量化性、可行性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将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以下五个维度,详见表1。

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17年的各项指标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

三、实证分析

1.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将原始数据导入SPSS中,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由于变量指标间不同数据类型引起的统计分析误差,使数据无量纲化。

2.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检验,判断该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KMO值为0.821>0.6,且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0.05,因此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因子命名与解释的总方差

通过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见表3),更容易解释各因子的意义。因子1在变量X1、X2、X3、X4、X5、X11、X12上有较高的载荷,主要由技术创新科技活动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决定,所以将该因子命名为创新科技活动因子;因子2在变量X6、X7、X8,X9上有较高的载荷,主要反映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故命名为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因子;因子3在变量X10,X13上有较高的载荷,命名为技术创新环保因子。

由表4可以看出,经旋转后的因子,解释总方差的百分比依次为47.272%、29.862%、13.142%,三个主因子累计解释了原有变量方差的90.276%,说明这三个主因子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包含了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4.计算综合得分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和标准化各变量的观测值,可计算出各个地区在三个主因子上的得分,再以各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可计算出反映各个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值F,计算公式如下:

F=47.272%*F1+29.862%*F2+13.142%*F3

5.各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将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综合得分加以排名,即可知各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上海技术创新能力位列前五,其中广东省技术创新能力最强,江苏省次之。由各地区在各主因子的得分排名情况可知,技术创新能力排名前五的地区,除了在创新科技活动因子排名较后的上海和在创新投入和产出因子排名较后的山东外,其他地区的技术创新科技活动能力和投入产出能力都较强,尤其是广东省,技术创新科技活动能力和投入产出能力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由此可以得知,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科研活动投入量和研发经费投入量的大小,并且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另外,广东省的技术创新能力虽然位居第一,但技术创新环保能力较弱。其次,综合得分排名为最后五名的地区分别为: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和海南。由各地区在各主因子的得分排名情况可得知,这五个地区在创新科技活动因子、创新投入和产出因子以及创新环保因子上的排名均比较靠后。并且,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位列前五的省市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排名最后五名的省市自治区中多数位于中、西部地区。

6.基于主因子的聚类分析

仅根据上述排名情况,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各地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合理评价分析,因此,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将三个主因子作为聚类变量,对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最终得到七类的分类结果,详见表5。

进一步计算类均值表,得到类别特征如下表6。第一类为广东省,广东省的技术创新科技活动能力最强,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较強,但是创新环保能力较弱;第二类为江苏省和山东省,这一类地区的创新科技活动能力最强,创新环保能力较强,而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较弱;第三类为天津、上海、重庆和浙江,这类地区的共同特点是技术创新科技活动能力处于较弱水平,创新环保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处于较强水平;第四类为宁夏、西藏和山西,这些地区的技术创新科技活动能力、投入产出能力以及创新环保能力均处于较弱水平,其中创新环保能力最弱;第五类为北京、湖南以及安徽等地区,这些地区创新投入产出能力与创新环保能力水平均处于一般水平,而创新科技活动能力较弱;第六类为吉林、广西以及黑龙江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创新环保能力一般,创新科技活动能力与投入产出能力均较弱;第七类为内蒙古、甘肃省、贵州省、青海省等地区,这些地区在三个主因子上的均值均较小,其中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最弱。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第一,科研活动投入量、研发经费投入量越高的地区,综合得分排名越靠前,技术创新能力也越强。

第二,由各地区综合得分排名情况可知:广东省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江苏省;海南、甘肃、新疆、青海以及西藏的综合得分排名为最后五名,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第三,综合得分排名前五的省市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很强;而综合排名最后五名的省市自治区中多数位于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因此,不同区域间的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仅与科研活动投入以及研发经费投入有关,地区的地理位置也对产业吸收先进技术及再创造有着重要作用。

第四,广东省的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一,但是创新环保能力却相对较弱,说明有些地区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没有兼顾到对环境的保护。另外,山西、宁夏、西藏、内蒙古以及甘肃等地区的创新环保能力有待提高。

第五,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还处于较弱的水平,如山东、吉林、内蒙古以及河北等地区。

2.建议

第一,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同时,必须贴合地区特性及优势,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能脱离地区特点进行盲目投入。

第二,加大各地区的科技与经费投入力度,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

第三,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切实发挥政府的作用。例如,为了帮助企业分散风险,政府可以采取构建创新平台的方式,并不断加强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与创新中心的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第四,重视人才引进,提高行业人员素质。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政府应通过机制创新,薪酬制度改革,创新文化营造等方式,不断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以提高自身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技术创新绩效。

第五,我国各地区制造业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国产业结构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各地区政府应该鼓励扶持企业加快技术的改造升级,同时加大环保投入。

参考文献:

[1]刘楠楠.面向“中国制造2025”中德制造业的比较分析[J].价值工程,2019,38(27):45-47.

[2]梁琳,吴昊.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制约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8(10).

[3]卢锐,陆芸.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

[4]洪俊杰,杨志浩.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及中国策略[J].国际贸易,2019(08):21-27.

[5]卢彤,孙晓雅.基于因子分析的省域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13):18-20.

作者简介:李春林(1963- ),男,汉族,河北任县人,博士,现任河北经贸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调查与大数据分析;通讯作者:李幸(1995- ),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经贸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应用统计专业,研究方向:调查与大数据分析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体系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基于聚类分析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研究
“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统计一套”表辅助决策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