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力书写“六稳”“六保”无锡答卷

2020-12-07杜小刚

唯实 2020年11期

杜小刚

无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坚持“实字为要、干字当头”,强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奋力书写“六稳”“六保”无锡答卷。

突出精准发力,守牢“保”的底线

善于“弹钢琴”,在抓好面上的同时,聚焦重点、紧盯关键,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牢牢守住工作底线,有力保障经济社会稳定运行。

确保“防得住”。抓好疫情防控是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前提,我们快速反应、迅速部署,在全省率先发布疫情防控Ⅰ级响应通告、率先开通核酸检测筛查服务、率先研发推出“锡康码”。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思路,落实“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防控机制,织密从“城市大门”到“居民家门”防控网,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活动的防控,全市自2020年2月17日起就没有新增确诊病例,3月14日最后一例确诊病例出院,实现“确诊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目标,切实用“防得住”保障“放得开”。同时坚决落实常态化防控各项要求,强化应急演练,力保疫情防控“零反弹”。

确保“兜得牢”。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出台“民生保障20条”,提高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和孤残儿童养育标准,实现大市统一、城乡一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出台人力资源“硬核8条”、实施大学生“锡引”工程,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充分挖掘线上经济新业态及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灵活就业潜力,今年1—8月全市引进各类大学生约3.8万人、新增城镇就业9.94万人,截至8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1.75%、全省最低。深入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梳理出8个方面28项重点问题,加快推进民生补短板,实施国企物业全面进驻无物业管理小区兜底保障,打造“先通后办”“接访变下访”等民生服务品牌,聚焦群众的身边事、具体事、操心事,更好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确保“转得通”。第一时间推动复工复产,出台“惠企20条”“服务业纾困10条”“商贸30条”等实效措施,让市场主体“活”起来、产业链“通”起来、社会运转“畅”起来,3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产业链“链长制”,成立产业链服务专班,开发“锡配网”产业对接服务平台,建立复工复产重点企业库,对重点行业、企业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精准帮扶,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补链强链扩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中小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稳岗返还、金融惠企等政策,精准助企纾困,1—8月,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33.6亿元;新增发放普惠小微贷款325亿元;落实综合减免社保费102.2亿元、惠及企业14.53万家,累计发放稳岗返还和失业保险资金近18亿元、惠及企业9.3万家。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思想,加大财政存量资金、资产、资源盘活力度,把更多资金用于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健全应急保供机制,保障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让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拎得更稳,水、电、煤、气、网安全稳定供应和运行。

聚焦关键环节,夯实“稳”的基础

紧紧抓住“三驾马车”,采取针对性、实效性举措,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经济迅速回暖、加快回升。

全力扩投资。发挥好投资“压舱石”作用,抢抓新基建机遇,持续加大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出台“扩投资20条”,加大“两新一重”建设力度,在全国同级城市中率先出台5G产业发展规划,截至9月底,全市新投运5G基站6220个,数量居全省第二。实施政府民生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攻坚拔点”行动,加大“双清”工作力度,推动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加速实施;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特别国债、企业债等储备项目挖掘力度,全力保障项目资金需求。1—8月,完成省重大产业项目投资281.3亿元,投资完成率99.5%,完成率居全省第一;完成市重大产业项目投资789.3亿元,投资完成率78.9%,超过时序进度。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优化提升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制定招商护商工作激励办法,设立运作投资服务云平台,强化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驻点招商,加快构建“24小时不打烊、360度无死角”招商护商工作体系。1—8月,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59个,较去年同期增加38个;1—7月,累计新批重大外资项目33个,较去年同期增加12个,其中投资超亿美元项目16个。

全力促消费。围绕消费业态和模式的创新、消费时间和空间的拓展,充分挖掘潜力、激发活力,打造多元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出台“消费15条”,升级“消费券2.0版”,大力发展线上销售、带货直播、场景体验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智慧商店、智慧商圈、智慧街区等新消费载体建设,打响“今夜梁宵”夜经济品牌,举办第二届大运河文旅博览会,争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力推进国家电商示范城市、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建设。

全力稳外贸。出台“外贸12条”,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支持外贸企业稳市场、稳订单,加快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出口退税、出口信保、出口转内销等政策,与阿里巴巴、抖音等知名电商和平台合作,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创新建立优秀外商投资企业(白名单)制度,为具有突出贡献的外资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障支持,积极协调解决外资企业签证、包机等具体诉求,全力支持外资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科学应变求变,强化“进”的态势

面对国内外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科学把握危与机的辩证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进”在强化新动能。深化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全面增强发展新动能。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深刻内涵,坚持“四个面向”要求,全力打造更为强劲的创新引擎。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太湖湾科创带,把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头号工程”、关键抓手,努力争创国家级新区,高标准筹建太湖实验室和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高水平推动全市各类科创园区载体整合、功能优化、能级提升。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与大院强所的深度合作,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加大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深化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强“太湖人才”“锡引惠才”计划实施力度,放大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太湖人才峰会活动效应。截至9月底,全市拥有高层次人才超13.2万人,培育省“双创人才”559人、“双创团队”57个,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3家,位列全省第二,雏鹰、瞪羚及准独角兽企业入库数分别达到1286家、864家和72家。深化科技产业融合,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加快发展“三大经济”,大力发展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興产业,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实施“千企技改”“千企上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1—8月,全市新设“四新经济”主体户数同比增长186.9%,4393家企业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备案入库,较去年全年增长了18.62%,1921家企业入选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较去年全年增长了39.9%。全市现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57家,数量列全省第二,26家企业入围“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列全省第一。

“进”在适应新格局。坚决顺应发展大势,有效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推动无锡成为服务“大循环”“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主动融入市场循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大力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模式、完善消费促进机制,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聚焦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美丽无锡”建设等重点领域,补齐短板、拉长长板,推动“新老基建”协同发力,扩大有效投资。主动融入产业循环,加大基础原材料、核心技术、关键设备零部件企业招引力度,促进产业链畅通稳固,赴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开展信息技术产业、“两机”产业等的深度对接,落实重点合作项目,提升产业链稳定性竞争力。主动融入区域循环,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流通体系、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着力提升无锡在长三角区域中的能级和地位。同时围绕更好融入“双循环”,积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大局,支持企业拓展全球市场,加快集聚全球先进要素,召开无锡日本产业链合作对接大会,加强与日本、韩国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交流,积极融入东亚“小循环”、国际“大循环”。

“进”在锻造新优势。无锡在今年4月发布的全省营商环境试评价中位列全省第一,但营商环境建设没有“终极版”,只有“升级版”。我们加快推动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多规合一”业务协同、省城市综合行政执法等改革试点、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效率。将每年11月1日设为“无锡企业家日”,畅通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渠道,用心用情倾听解决企业家诉求,建立招商护商专员制度,细化实化各类招商护商举措,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响“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工作品牌。坚持客户思维、用户体验,对标深圳、上海、杭州等先进城市,着力健全创业服务、资金支持、科技金融等“全周期、全方位”支撑体系,让“无难事、悉心办”的营商环境成为无锡最大优势。

强化闭环管理,加大“落”的力度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坚持实战化导向、项目化落实、清单化推进、闭环化管理,以雷厉风行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加快落实速度。及时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六稳”“六保”的决策部署和相关政策,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渠道、政务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编印发放《惠企政策速查手册》,开展进企业、进园区、送政策、送服务的“双进双送”活动,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全面提高政策知晓度。悉心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惠企补助,简化申报流程,加快纾困资金、产业资金兑付进度,畅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加大研发力度。政策是工作的生命线。我们结合无锡实际,细化实化政策举措,着力提升创造性贯彻落实的能力。谋划设立“六稳”“六保”政策研究改革创新专班,加强信息集成、调查研究和顶层设计,加大政策研发力度和对上争取力度,提升政策集成效益,出台“打造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10条”“太湖人才”顶尖人才顶尖支持等硬核举措,给予丁汉院士团队1亿元支持奖励,努力推出更多实战性、爆发性、标识性政策。抓好自贸区以及其他先进地区政策举措的吸收、消化、再创新,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入研究事关无锡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制度赋能、政策赋能、改革赋能。

加密推进频度。坚持全市“一盘棋”,加强高位统筹、高位协调,加强对条线、板块工作的指导帮助,对出台的政策、确定的目标,实施“项目化、目标化、节点化、责任化”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工程式安排,推动环环相扣、闭环管理。压实工作责任,督促各板块切实履行属地责任,增强信心,鼓足干劲,奋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持续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政府投资工程和重大产业项目实行“周周聽、月月推、季季督”,发挥“红黑榜”“抄告单”制度激励作用和倒逼作用,敢于揭短亮丑、动真碰硬,确保“六稳”“六保”政策全面落实到位。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