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概念与创新思维

2020-12-07董秀红

学周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小学数学

董秀红

摘 要:在当前社会中,企业对于人才有了全新的要求,除了自身专业知识过关之外,还要有着较强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需要尝试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展开优化,除了进行课堂知识传递之外,还要尝试对学生的空间概念进行培养,使其思维更具创新性特色,进而为之后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小学教育之中,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科目。对此,教师可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概念与创新思维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概念;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4-00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4.013

对于小学教育而言,主要目的便是扎实基础,培养良好的兴趣,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特别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理应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予以合理引导。由于数学的许多内容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几何知识部分,很多学生在接触之后,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完全理解。为此,教师便需要调整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空间观念予以培养,优化其创新思维,进而使其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一、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过大

现如今许多数学教师在实际授课的时候,往往会将目标更多放在学生的成绩方面,单纯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便算是成功。因此,教学讲解的内容往往都以试卷为基础,考试有哪些考点,教学的重心便是哪些。只要和考点没有任何关联的事物,均属于无用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一因素,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也全都放在了考试方面,对于自身综合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关注。这样一来,学生的个人发展便会受到诸多限制。即便未来离开了学校,由于学到的知识内容都没有实现内化,自然也不懂得如何合理运用,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很难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1]。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便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对学生的正常理解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便对数学失去了兴趣,觉得自己没有机会学好数学,也没有足够的信心。不仅如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没有尝试对学生的兴趣展开激发,一直在应用一些陈旧的教学方式。在整个课堂之中,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强行向学生进行知识传递,而学生只能被动吸收,如此自然会使得学生很难有效融入课堂之中,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所在。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厌恶情绪,进而影响了学习质量。

(三)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缺失

现如今教育部对于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理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展开培养。毕竟社会当前对于创新型人才有着较高需求,只有当学生的整体水平达到了基本目标,才能更好地适应。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教师普遍并没有对此予以重视,仍然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授课,不仅没有引入新内容,也没有尝试优化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创新发展受到了限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潜能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来说,除了需要帮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掌握之外,还要让其完成知识内化,通过应用自己学到的内容,认真展开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而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促使其突破自身创作能力层面的限制,将自身潜能全部释放出来,从原本的有限思维,逐步演变成无限思维,同时原本的常规思考也会转化成创造性思考,从而对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带来诸多帮助。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态度便会有所转变,由原本的排斥逐渐变成喜欢,在轻松的氛围之中,接受全新的逻辑思想,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思维

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本身可以看作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全面结合。这其中,发散思维占据着主体部分。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在授课时,理应尽可能尝试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展开培养,促使其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课堂中安排学生共同探究,或者针对一道题目,让其尝试应用多种不同的解题方式,促使学生的思维模式不断发散,向多个角度延伸。如此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的解题思路变得更为开阔,时常会有一些特殊的想法,另一方面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能带来诸多帮助。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模式便会得到全面优化,为其个人发展带来了诸多益处[2]。

三、空间概念的具体培养方法

(一)基于生活展开培养

数学知识本身便来源于生活本身,因此教师在知识讲解时,理应尝试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联系,将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并对于空间概念能够更好地展开理解。特别是在进行几何知识教学时,通过引入一些生活化素材,用一些学生习以为常的事物展开解释,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其学习热情。

例如,在对“平行”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将汽车行驶的案例引入进来,由于学生都坐过车,因此很快就能理解。又如,在进行“圆锥”的知识学习时,教师便可以拿出漏斗让学生展开观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空间概念便会得到有效培养,进而能够更好地完成知识学习。

(二)依靠观察展开培养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对学生自身的空间概念展开培养,首要工作自然是对学生展开引导,促使其具備较强的空间理念,并使得自身实际能力得到增强。依靠观察引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意识,从而使其能够积极投入到事物研究工作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基本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年龄尚幼,基础水平有限,如果单纯安排其自主观察,实际效果自然无法令人满意,很容易出现浪费时间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为其传授具体观察的方法,如果有学生出现了错误,可以及时指出[3]。例如,在进行正方体的知识讲解时,教师便可以提前准备一个魔方,让学生轮流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把握正方体的各个边长,彼此之间是否都完全一样,有没有可能有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不一样。同时还要了解正方体的每一个面,是否面积也都一样。整个过程全部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有效激发。而教师仅仅只是点拨,从而使得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提高,在大脑中对于正方形体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促使自身能力有所增强。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小学数学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