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让语文阅读教学增添韵味

2020-12-07宗培红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审美阅读初中语文

宗培红

【摘 要】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对事物本质特性的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把生动有趣的人与事通过审美的方式呈献给读者,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与鉴赏中感受其韵味。本文围绕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一理念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应当得到应有的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渗透审美教育,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美育元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并且不断提高学生的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中华几千年来流传的古诗词和散文,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语言凝练,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例如,课文《春》中,作者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又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这篇文章的语言以口头语为主,也用书面语,而叠词叠句的应用、动词的应用、短句的应用、倒装句与“的”字句的应用、修辞的应用等,使文章准确生动、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百读不厌,表现出作者真挚的感情。再如,《观沧海》这首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展开其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学生通过诵读,可以体会诗歌的哲理意味及作者豁达的态度,同时还有对未来希望的寄托。

二、把握节奏,奏出文章美的旋律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指出:“美总是与内在的特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教学的艺术,在于张弛有度。因此,语文教师要着力把握课堂节奏,从而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提升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是一篇驳论文。在摆出敌方的谬论后,作者采取先驳论点,层层深入的驳论点,使敌人的论点无立足之地,再批驳敌人论据的方法,深刻揭露了极端凶残的国发党反动派投敌卖国的罪行以及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有力地揭穿了敌论点的欺骗性,达到了驳论的目的。文中将敌人的论点与事实并举,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大量使用排比、反语、摹拟等手法,使语言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气势。文中排比的使用使语言增强了气势,反语和摹拟手法的使用,含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再如,《背影》这篇散文,表现了父亲爱孩子的深摯感情,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学会辨别,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是一种深层次的、高水准的阅读,但这种能力,并不是专家学者才能具有的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能力,而是每一个阅读者,在每一次的阅读活动中,都应该具有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其鉴别欣赏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为之努力的目标。例如,《孔乙己》是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孔乙己是封建文化教育的殉葬品。《孔乙己》一文以“我”的口吻来写,体现了故事的真实性。“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孔乙己在那群无聊的酒徒和小市民中间找不到丝毫的人间的温暖。成人社会的冷酷无情,逼着他将自己真诚的情感倾注在孩子身上,他也迫切地希望能从孩子中间获得一些温暖和谅解。他真心诚意地考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给孩子们每人一颗茴香豆,这些地方使我们发现他的迂腐人物特点中还包含着诚恳和善良。可是即使在孩子们中间,孔乙己也还是丝毫找不到人间的温暖。

四、阅读探究,领会文学作品形象美

著名教育学家凯洛夫曾说过:“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众所周知,好的作品总是离不开生动可感的形象,而初中语文课本中便有数不尽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因此,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发挥文学教化人心、陶冶性情、塑造灵魂的功能。例如,在《木兰诗》一文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既热爱亲人也不忘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孝顺父母、勤劳善良、机智聪明、勇敢的人。实践证明,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五、展开想象,感悟作品的意境美

文学作品具有意境美,能对读者产生一定的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意境美的能力,力求通过思维的想象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以读出作品的韵味。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感受作品中的意境,从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天的景色时,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里的“老城”本来是无情物,作者却通过拟人的手法写它“晒着”阳光,暖和安逸地“睡着”,还被春风“唤醒”。这样的描写让老城有了灵性,让读者有了生命的感受与意味,这都说明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学生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还有像“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样的拟人与比喻手段的应用,充分展现了小雪后矮松那秀美的形态,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样的思维联想中,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意境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六、诱发情感,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审美总是与审美情趣与情感体验有关的。美好的事物总会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而语文教学中有感情的诵读,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审美氛围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巧设问题,也能引发学生的思维联想,进而激发学生情感。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时,文中的“背影”只是一个表象,但作者能通过这样的表象来表达父爱。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但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能在时隔八年后才写这篇文章呢?是什么因素诱发作者的情感?这就是创造美的能力,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世界上每个父亲都疼爱自己的儿子,但如何去体现这种爱?这就需要通过外界事物诱发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便能把读者带入特定的环境之中。根据资料我们知道当时作者家中正逢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生活惨淡,儿子便成了父亲唯一的生活依靠和精神寄托。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离开家。此时,他的依恋之情便会在离别时油然而生,作者的审美情感由此得到了诱发,再通过联想与想象,便写出了这样的美文。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在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的鉴赏美,准确创造美,从而使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雷瑜.试论新语文教学中审美素质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

[2]平玉松.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华章:教学探索,2018(1).

[3]吴文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6(8).

猜你喜欢

审美阅读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