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反垄断,这事干得好!

2020-12-07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44期
关键词:市场监管反垄断巨头

近日,互联网领域反垄断动作频出。11月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国家税务总局三部门约请27家代表性互联网平台(包括阿里、腾讯、京东、百度、字节跳动、拼多多、美团、微博、携程、滴滴等)召开规范线上经济秩序行政指导会;11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面向公众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对消费者来说,这件事意义可不小。

几大巨头有明显话事权 随着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许多消费者和商家都对一些平台企业的“大数据杀熟”、逼迫性“二选一”、获取消费者数据并形成数据垄断等有了切身体会,甚至因地位不平等、维权成本过高而“敢怒不敢言”。

同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旭统计,2012年至2019年间发生的46起互联网经营者集中案,经营者无一进行过事前申报,无一被公开立案调查惩处。这种苗头让人担心。互联网领域有诸多投资、合并,但整合之势已愈发明显,几大巨头有明显话事权,且在相似赛道展开对垒。他们强大的先发优势使后入场的中小企业不得不搞起“站队”式竞争。

目前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几乎所有头部垂直类公司均接受了幾大互联网巨头的投资。长此以往,不仅容易导致市场环境恶化、扼制后发创新力量,也会侵害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所说,推出《反垄断指南》的目的就是为“预防和制止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垄断行为,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大欺小、算法合谋 互联网领域的垄断与反垄断,对普通人的生活也有诸多影响。近年来,互联网巨头纷纷打造出枝叶繁茂的平台体系,用户在某一平台的数据时常被姊妹平台们“共享”。问题是,这种做法是否合理?用户的数据隐私是否遭到侵犯?此外,大数据变“杀生”为“杀熟”也越来越常见。再说远点,科技巨头可以收集信息,也能推送信息,通过算法与模型,科技企业能实现精准投放。投来的信息可能是广告,可能是无厘头话题,同样可能是充斥政治观点甚至影响政治局面的信息。

如今,几乎没有什么角落被互联网巨头的触角遗漏。电商、外卖、金融、出行、本地生活、市政……大量数据掌握在平台手中,在带来便利、促进经济的同时,负外部性也逐步显现:比如个人隐私信息泄露、黑产链条丛生,再如一些平台因管理和风控不足,致使恶性案件甚至潜在系统性风险频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熊鸿儒表示:“‘大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大背后的以大欺小、算法合谋甚至平台内部的治理风险。”

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规范,在鼓励其发展和创新的同时加强风险管控。互联网巨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贡献毫无疑问,但随着其市场边际的扩展、溢出效应的增强,如何避免“大树底下不长草”,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理应引起各方关注。

(据微信公众号“侠客岛”11.16)

猜你喜欢

市场监管反垄断巨头
直播带货问题分析及建议
药业巨头毁于谎言
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 反垄断“大年”新动作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重拳打击“傍名牌”
机会绝不仅仅属于巨头
全国首个市场监管互联网执法办案平台在杭州上线
小黄人“三巨头”档案 Adela
评博弈论在反垄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