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三全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0-12-07孟雷王美

关东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价值

孟雷 王美

[摘要]步入新时代,地方院校三全育人的价值意蕴体现在德育为基、内涵为要的发展目标,补齐短板、培育特色的价值导向以及全面发展、主体彰显的育人追求。地方院校三全育人的目标指向则为打造省域合作化育人圈域、构建可复制化育人机制,以形成可推广化育人品牌。地方院校要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和资源,挖掘各类育人元素,把“致力于离学生最近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全面落实“三全育人”体系,缩短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做到时间近——全天候接触;空间近——全方位共处共学;心间近——打通心与心之间“最后一公里”。构建十维并举融通共育的“三全育人”实践模式,实现最近的教育、最好的管理、最实的服务。

[关键词]三全育人;价值;路径

[作者简介]孟雷(1963-),男,长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王美(1988-),女,长春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长春130012)。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高校亟须构建“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这对培育当代优秀大学生,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地方院校三全育人的价值意蕴

在适应新时代和建设新时代的过程中,地方院校基于德育为基、内涵为要的发展目标,补齐短板、培育特色的价值导向以及全面发展、主体彰显的育人追求,通过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协同机制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一)德育为基、内涵为要的发展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大学功能日臻多样化,但无论大学功能如何扩展,其核心功能还是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才。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是高等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但地方院校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现实错位和理念偏差,导致教书与育人、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割裂开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育人实践的深入开展,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当下,地方院校努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立足以生为本,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树立四个坚持的育人理念,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促使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并进,增强“三全”育人的教育合力,为地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基础,推动地方高校育人工作由平面向立体、一维向多维方式的转变。

(二)补齐短板、培育特色的价值导向

目前,地方高校的思政教育不仅在资源、生源、师源等方面均受到一定的限制,且面临着新时代、新经济、新环境、新生态的多重挑战,如果不能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则无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无法凸显育人特色和优势,难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地方院校若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必须紧密围绕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着力厚植基础,从开发、规律的角度破解“三全育人”工作的“片面性、脱节性、缺失性”问题,不断增强育人主体的育人意识,打破思想认识、工作摆位上的误区和偏隘,实现“三全育人”整体性、一体化,着力提升全员育人的工作“广度”;同时,破解育人过程中的失位和断点,实现“三全育人”持续化、连贯性,着力提升全过程育人的工作“宽度”;整合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等,克服育人方位上的盲点和空位,实现“三全育人”全覆盖、无死角,着力提高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精度”。只有努力实现“三全育人”的思想共识、资源共享、政策共向、力量共聚,才能补齐短板和不足,彰显自身的育人优势和特色,让立德树人真正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禁锢,开创地方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三)全面发展、主体彰显的育人追求

大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独立个体,其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困难、产生困惑、感到迷茫,也极易受到成长环境、社会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发挥教育的价值引领和信念支撑作用。教育是围绕善的理念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品德的熏陶的活动,使之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获得智慧的提升、技能的增进,还能获得道德情怀的张扬和生命感悟的丰富。但传统的育人机制还稍显僵化,说教方式欠缺温度,导致大学生无法将理性的概念“人脑”“人心”,主体性地位也难以彰显。地方高校是培养区域产业人才的主要机构,如果其培养的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弱化,是不能担负起地方经济振兴发展使命的。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形式体现在“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地方高校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通过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将课堂教学、课下活动、组织文化、社会实践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区域特色文化让学生了解、接纳、认同、体悟,帮助其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构建美好生活的能力,促进身心和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形塑成热爱国家、忠于人民、积极乐观、自尊自爱的新时代青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地方院校三全育人的目标指向

新时期,地方院校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战略地位,积极打造省域合作化育人圈域、努力构建可复制化育人机制,最终形成可推广化育人品牌,提升育人实效,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一)打造省域合作化育人圈域

地方院校在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时,不要仅仅将其作为一项阶段性的工作去完成,而要当成一个合作化、持续化的项目去研究、分析、深化。探索如何建立共享价值,形成全员育人的系统合力。地方院校应采用科学的途径和方式激发起全校教师、管理人员、职工的育人积极性,真正把育人任务落到实处。探索如何架设沟通桥梁,形成全过程育人的有效融合。地方院校要把立德树人融人和贯穿进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性”逻辑与教育教学的“知识性”逻辑合理衔接,改变以往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各個环节中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诉求和期待。探索如何进行点面结合,多个领域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联动。地方院校中内部各机构虽在目标功能、逻辑策略上各有不同,但应使其在思想意识层面达到最大限度的统一和共识,最终凝聚成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和核心精神。由于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涉及多个维度、多个层次、多个领域,在实施中不一定在短时期内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应让不同的高校、机构、团体参与到三全育人的研究项目中来,打破单一学校微观格局和视野的限制,进行渠道、资源、队伍的彼此协同,实现互补互动,构建共同需要和利益共契的省域育人同心圈,体现地方高等教育育人活力和潜力。

(二)构建可复制化育人机制

不同的地方院校可能在自然环境、经济形势、区域特点、人员结构、学科优势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宗旨是一样的,都希望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来达到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范青年学子的思想行为的目标。这就要求地方院校要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把握师生心理特点与发展诉求,进一步完善系统化三全育人长效机制,让思政教育真正“融”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增强文化积淀、锤炼意志品质、提升协同意识、培育创新人格提供丰厚滋养。高校党委要为三全育人工作把关定向,加强顶层设计,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纳入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建立“三全育人”领导负责机制;还要不断完善思政教育“责任链条”,做好教学质量监控、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德育考核、教师素养培训、学生心理疏导、教学资源保障等工作,强化不同部门间协调和不同队伍间协同,确保各项工作衔接紧凑,建立“三全育人”执行督查机制;更要把“三全育人”作为部门工作和学院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之一,对“三全育人”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制定“三全育人”考核评估机制。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教学单位要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打破课程壁垒,发挥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功能与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的协同效应,推进一体化课程群建设,逐步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相互协调,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三全育人机制,以积累可复制经验,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三)形成可推广化育人品牌

当前,地方院校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省域要求,立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发展思路,聚焦学生的价值导向和需求指向,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程合理衔接,将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网络思政、社会思政整合贯通。地方院校可通过课程思政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用正确的知识理论和道德概念来武装青年学子的头脑;在日常思政、网络思政中借助各种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熏陶环境,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历史文化范畴话语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结,引导其产生情感认同,由知而行;在社会思政中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在职业实践中提升见识修养、强化责任担当。地方院校只有在目标策略、试点改革、组织管理、过程调适、效果评估等方面次序推进,不断在教育改革和育人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使立德树人拓展到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延伸到学校工作的每一条支线、融合进校园文化的每一项活动中,将三全育人方案完善成系统化模式,构建成常态化、泛在化机制,最后树立成可推广化的育人品牌。这种品牌效应不仅能让地方院校在同质类的竞争者中获得发展的主动权,也会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助力。

三、地方院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地方院校要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围绕学生开展人性化的关照,在时间、空间、心间、网间打通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一公里”,在课程、科研、实践、组织、文化、网络、管理、服务、心理、资助“十大”育人方面统筹推进,构建十维并举融通共育的“三全育人”实践模式。

(一)以课程育人与科研育人为依托,实现“科教融通共育”

在课程育人方面,地方院校可通过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来达到育人的目的,根据育德导向和要求确定思政课程、教材、教法,注重思政课程的理论性、思政教材的时代性、思政教法的科学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不留盲点、不遗死角。课程育人需要教师的统领和引导,地方院校要加大力度培育思政教育教学示范团队、科教骨干、青年学术带头人,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听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同时,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地方院校要突破思政教育等于思政课的狭隘学科本位意识,“确保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成为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理论自觉”,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挖掘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贯通点,梳理专业课程蕴含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在育人方面形成内容互相补充、理论层次衔接递进,促使各门学科产生同频共振,建立“大思政”格局。

在科研育人方面,由于目前很多地方院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科研育人则是为了适应这一现实需要而提出的。因此,地方院校应抓住科研活动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这一契机,加快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的“双特色”建设,借助大团队育人和科研优势,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使学生接受科学精神的滋养和科研道德的熏陶。同时,积极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发挥导师在立德树人、学业指导、学术指导、规划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培育一批科研育人突出团队。

地方院校应以课程育人与科研育人为依托,实现“科教融通共育”,使其在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思想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改造世界,体现自身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二)以实践育人与组织育人为依托,实现“知行融通共育”

在实践育人方面,马克思强调人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是帮助人获得精神丰盈的有效途径,更是助力人获得自觉、自信、自强的基础。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让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构建和完善社会关系,以彰显人的社会属性和本体价值。地方院校较为注重所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实践操作性,若期望达到目标,须积极推进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深入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设“校企、校地、校所、校軍、校校”人才培养共同体和产学研共同体,建立一批校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国防教育等实践基地,形成社会、基地与学校协同育人体系。逐步健全实践育人体系,打造双创教育体系;完善“爱心+专业”志愿服务模式,坚持“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常态化发展,以项目化、课题化等形式,培育建设精品公益项目;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深耕大学生“学习筑梦”行动,开展“红色之旅”等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提高实践育人质量,提升实践育人效果,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精髓。

在组织育人方面,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因此,地方院校应在组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本领才干,构建以党团组织为核心的组织育人体系,增强松散组织的耦合联结,发挥不同类别的组织育人成效,提升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积极促进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层级联动,发挥党组织育人保障功能,提升党组织议事决策水平。强化基层党建育人作用,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创建标杆院系和样板党支部,加强党员教育培养和对师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构建群团组织育人体系。发挥工会、共青团、关工委、学生会等育人作用。坚持党建带团建,使团组织与党组织在思想和步调上保持一致,巩固一体化推优入党工作格局。

地方院校应以实践育人与组织育人为依托,促进层级组织的协同合作,构建高度理性化的组织结构,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展目标明确的实习、实训实践,让具有相同特质的组织成员在鲜活的活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的认同,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自信和自觉,完成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的转换,拓展教育发展空间的同时实现“知行融通共育”。

(三)以文化育人与网络育人为依托,实现“文媒融通共育”

在文化育人方面,地方院校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现象结合在一起,实施大学文化精品战略,打造高雅的文化育人环境,营设良好的文化育人生态,促使教育者被文化现象感召和内濡。通过编制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编写中华传统文化选辑,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加快文化建设成果化、产品化、品牌化,形成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文化“金名片”,以文化的力量影响学生的个人成长,优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分发挥文化向心力凝聚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挖学校的红色基因,加大文化标识、景观景点建设,增加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门数,践行校训、了解校史、传唱校歌,开展好文体活动,让师生共享学校文化发展成果,坚定自己的文化使命感、自豪感,强化自己的价值信仰与集体记忆。

在网络育人方面,地方院校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开展校园自媒体督查,加快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室建设,建立涉校舆情监控系统,提升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同时,积极推进网络媒体融合发展,成立融媒体中心,丰富正面舆论供给,建立校报、校园网、新媒体一体联动,巧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形式创新和载体创新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推动思想教育工作的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优势有机融合,创新三全育人的手段与途径,将政治术语、规范道德转码成鲜活、生动、时尚的“网言网语”,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以贴近学生的兴趣点和共鸣点,实现教育内容的有效传递,引发学生思想的震动。

地方院校要以文化育人与网络育人为依托,利用网络媒体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创设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软环境,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沟通交流,传递给学生丰富的理论滋养和人生启迪,实现“文媒融通共育”。

(四)以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为依托,实现“管服融通共育”

在管理育人方面,地方院校应进一步健全依法治校制度体系。依据学校的章程完善学校管理、服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对師生关于校规校纪及各类规章制度的学习,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同时,梳理各岗位育人元素,完善各部门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职责,根据其不同的工作属性和内容范畴建立差异化的育人责任清单,建立工作台账,细化分解落实工作方案与任务清单,制定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育人内容、程序和标准。此外,在干部教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各类评优奖励工作中,要把落实育人工作情况以及取得的实际育人效果结合起来,并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

在服务育人方面,地方院校应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做好分类分层培训,强化管理、服务部门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育人队伍,发挥服务育人功能。健全领导干部深入联系学生工作制度,开展服务人员岗位素质提升工程,让教学工作系统、学生工作系统、后勤保障系统、安全保卫系统都能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的必要服务。同时,鼓励学生及学生组织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多让学生担当“主角”,提高协同管理、服务学生的能力水平。

地方院校应以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为依托,培育“管理育人示范岗”和“服务育人示范岗”,改变现行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惯性思维,使学校各项工作做好真正贴近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实现“管服融通共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化的要求。

(五)以心理育人与资助育人为依托,实现“护助融通共育”

在心理育人方面,地方院校应结合当地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完善高校心理课程体系,精心打造“5·25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节、校园心理剧、心灵手语操等特色品牌活动,帮助学生对各种心理材料进行综合建构,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高质量的心理空间。同时,地方院校要不断心理咨询服务。完善“校、院、班、寝室、社团”五级心理危机预防管理体系,搭建“心理畅通”平台,开展心理危机应对研讨演练,满足学生多样化咨询需求,达到心理育人的效果。

在资助育人方面,地方院校要建立全面的考察观,关注其现实需求和发展期待,解决贫困学生底线生存困境的同时,要发挥育人的作用,健全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双线工作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到奖助学金评审、国家助学贷款办理、勤工助学等各环节,培养学生自强、自律、自立、感恩、诚信意识。同时,改变以往简单的贫困救济做法,须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强调资助发挥的实际效果,可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爱心加油站”等活动,形成“受助-自助-助他”良性资助育人循环。

按照赫兹伯格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地方高校应以心理育人与资助育人为依托,根据“人本身”发展需求的类型,立足于对大学生生命的关爱,促使“物质扶助”和“精神资助”相结合,既帮助学生度过物质生活的难关,又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实现“护助融通共育”,为其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价值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