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2020-12-07赵丹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0期
关键词:重大疫情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 要:2019年12月“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爆发,文章探讨了在该背景下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从网络授课学习效果欠佳、群体传播下心理恐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三个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针对挑战提出三个方面的对策:加速网络思政发展,提升“云上思政”效果;加强正能量传播,消除心理恐慌情绪;警惕西方言论渗透,坚定“四个自信”信念。

关键词:重大疫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命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世卫组织将此病毒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面对这次突发性的世界性公共危机,党中央明确要求,在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中“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民心、聚人心[1]。”“新冠肺炎”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2020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主持召开就做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再部署专题会议,明确了教育系统应当守好“责任田”,护好“一校人”,做好延期开学的安排,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

一、重大疫情背景下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积极投身于“抗疫战”中,在英雄的城市不断涌现出英雄的人物,一大批“90”后、“00”后舍小家,为大家,冲锋在抗疫前线,在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当中功不可没。我国上千万在校大学生,既是防疫对象也是防疫力量,作为社会青年的中坚,这一群体的社会力量不容小觑,若是正能量,能加速取得“抗疫战”的最后胜利,若是负能量,则会阻碍打赢“抗疫战”的进程。

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必须牢牢抓在手上,强调6个“下功夫”,其中包括要在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服务于当下时期工作重心的需要,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实现从防疫对象向防疫力量的转变,从而助力于疫情防控的狙击战,为取得“抗疫”全面胜利奠定坚实的思想防线,并培养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开展“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任务,“停课不停学”并不是指狭义的网络教学网络授课,而是指广义上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和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各大高校开展了依托于网络教育平台的教学,在网络教学普遍化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授课学习效果欠佳

各大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组织教师们利用各大网络软件,比如钉钉、雨课堂、中国慕课网、腾讯会议、QQ等直播平台开展线上授课,有序组织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学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线上授课方式带给同学们新颖感的同时,也给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带来挑战。比如,思政课通常是大班教学,对于网络思政课的开展,存在监管问题,由于网络和软件等客观原因,通常不允许全班同学同时在线视频教学,因此,通常是教师端进行视频直播,学生端被动听课。加之,对于大多数思政教师来讲,虽知晓接触过网络教学,却是第一次全面开展网络授课,对于各大软件的操作方法处于探索阶段,如若教师发起的网络互动不多,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反馈,对于依据学生思想动态作出的教学调整就会有滞后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具有时效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会大打折扣。

谌雷元,左婷对4715位大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数据中得出结论,67.7%的大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有1705位学生出现了兴趣下降的困扰,部分同学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3]。对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到网络授课这种“云课堂”教学的转变,教育者不断适应因教育背景改变带来的教育路径的变化,如何提高学生网络上课效率,提升学生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化程度,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项挑战。

(二)群体传播下的心理恐慌

群体传播是指群体进行的非制度化的、非中心化、缺乏管理主体的传播行为[2]。这种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的自发性的交互性的信息传播行为,由于缺乏管理者,存在匿名不被約束的缺点,因此,群体的从众性盲目性可被利用。

大学生群体在思想观念、心理需求、性格特征、社会实现等方面有趋同性,相互作用之下,普遍对疫情信息较为敏感,部分同学经常查看疫情相关报道,呈现出沉溺在疫情信息中的特征。当同学们接收到的疫情信息超负荷时,将会出现心理恐慌。杨嬛等人对武汉高校82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最新调查数据得出结论,有一半学生对疫情感到焦虑和恐慌。[4]勒庞在《乌合之众》当中写过:“群体不善于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5]大学生群体的深度融合性形成了群体规范,产生同辈群体之间的交互影响,在同辈群体压力之下,由此产生群体从众性,进而引发集体对疫情产生恐慌心理。部分大学生可能因此出现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愤怒绝望、厌学等,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对“复学”不确定的担忧,对毕业答辩不确定的担忧等等。

(三)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中国在此次抗疫中承担起了发展中大国的担当,履行了大国责任。在积极防控本国疫情的同时,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对世界上需要援助的国家给予了物质和医疗人员等的援助,“一省援助一国”,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受到国际社会和世卫组织的高度赞誉。可是,仍有西方政客将疫情政治化,贴之以“中国病毒”的标签,对于中国政府呼吁戴口罩,恶意评论为损害人权自由,抨击中国政治制度,丑化中国形象,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在“百年未有大变局”的背景下,以往以欧美为绝对中心的世界秩序坍塌了,在疫情爆发后,中美关系“自由落体”状态加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经济发展乏力,内部社会出现矛盾,所以需要将这些矛盾政治化,向外转移,跟中国打“认同政治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国内抗疫屡屡战败的情况下,为转移国内社会矛盾,赢得话语权,频频设定新冠肺炎疫情的话语议程,无论是内部抗疫还是外部支援,我们都是得分的,但是在言论上,我们把行动得分消费掉了。高校大学生容易陷入西方设定的话语圈,掉进话语陷阱,呈现西方设定我们回应的被动局面。

三、重大疫情背景下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速网络思政发展,提升“云上思政”效果

2020年3月9日教育部组织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艾四林、秦宣、王炳林、冯秀军四位教授在线“云”开讲,各大网站总访问量达1.25亿人次,四位“思政大咖”为青年学子就疫情相关问题解疑答惑,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这堂思政大课为高校网络思政课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作为教育者,第一、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网络思政课堂中鼓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虚拟”实践活动,加强生命观教育,争取把每一堂思政课讲出理论深度;第二、需要加强网络载体使用技巧培训,与时俱进,多开展课堂互动,直面学生尖锐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第三、用通俗的网络语言生活案例阐述深刻哲理,结合大学生的爱好和需求,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开设相关公众号,入驻当下最活跃的平台,培养网络名师。多使用“柔性语言”,多倾听、多关怀、多共情,生产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思政内容,体现情感温度。第四、注重教学效果的反馈,开展“云班会”、“云党会”、“云辅导”等主题教育活动,在交流互动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提升“云上思政”效果。

(二)加强正能量传播,消除心理恐慌情绪

通常恐慌来源于未知,应对大学生产生群体恐慌心理,我们应该让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疫情防控知识,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新冠肺炎疫情可防可控,缓减学生紧张焦虑情绪。第一,官媒、校园网、教育者应做到信息的精准投放,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社会的温暖、学校的关怀、教师的惦记。引导学生从官方渠道了解最真实的疫情防控信息,多关注积极正面的报道,从抗疫案例中获取正能量,缓减自身负能量。第二,引导学生应当做好自身防控,保护好自身和家庭成员的安全,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第三,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健康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摆脱对疫情的恐惧。第四,避免学生之间产生消极从众心理,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意见领袖”作用,通过班委、党员同学的积极“意见”传播,让同学们对积极“意见”产生认同。

(三)警惕西方言论渗透,坚定“四个自信”信念

重视对大学生的舆情引导,既在行动上得高分,也在语言上得高分。第一,讲好中国故事,以情共情增加感染力,赢得“抗疫”话语权,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充分利用“抗疫素材”,让大学生对钟南山、李兰娟等民族英雄和许许多多背后的无名英雄们产生情感共鸣。第二,净化网络空间,提升大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提高是非辨别能力。面对西方媒体的“糖衣炮弹”,避免掉入陷阱,比如西方媒体对李文亮医生事件的恶意炒作,带偏舆论节奏,应当警惕疫情战役背后的“认同政治战”。第三,鉴定“四个自信”,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尽管我们在疫情期间发现存在一些官员不作为现象,但是不能以偏概全,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不能代表中国政府的行为。应当对中国政府充满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相信我们一定能取得“抗疫”的最后胜利。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20-02-04.

[2] 隋岩,曹飞.论群体传播时代的莅临[J].北京大学学报,2012(5).

[3] 諶雷元,左婷.突发疫情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线上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0(1).

[4] 杨嬛,宾朋,和经伟.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基于武汉四所重点高校学生网络调查的研究报告[J].治理研究,2020(2).

[5] 古斯塔夫.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赵丹(1992.10- ),女,四川成都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

猜你喜欢

重大疫情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总体安全观下的中国重大疫情安全治理战略研究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研究
重大疫情背景下农村地区应急管理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