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探讨

2020-12-06梁爱婵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同伴关系随班就读

【摘要】本文调查南宁市4所小学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的同伴关系现状,寻找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的建议,帮助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融合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随班就读 多动症儿童 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008-03

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形式。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明确指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优先运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1]

在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中,多动症儿童所占的比例较为突出。在我国,儿童多动症的总体发病率为5.7%[2],出现率约占就学儿童人数的3%~5%[3],而且逐年上升。由于人们对特殊儿童的认识仍停留在残疾儿童的范畴,对多动症的认识极其有限,认为多动症儿童只是“调皮”“顽劣”,因而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寻常的教育带来的效果微乎其微,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对学校日常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多动症儿童的教育成为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要啃的“硬骨头”。同伴关系是多动症儿童养成良好习惯,适应学校、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若不正确处理则容易造成二次伤害,严重威胁多动症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此,本文对当前普通小学存在的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人数扩大,而这类学生普遍存在同伴关系适应不良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同伴关系一般包括三个维度,即同伴接纳(个体在相近或相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中被认可的程度)、友谊关系(两个个体相互喜欢的一种稳定亲密关系)和班级社会网络(个体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关系以及个体在班级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接下来的研究正是以此为基础。

一、相关研究概述

关于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的文献资料极少。从柴丽慧(2017)的文章中可以看到,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在普通班级中存在同伴关系不良的状况[4]。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在普通班级中感受不到爱和接纳,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渐渐产生了焦虑、孤独的情绪。因此,多动症儿童消极的同伴关系现状需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融合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帮助多动癥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突破的一道难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是南宁市G小学、M小学、C小学、T小学4所小学二到五年级有多动症儿童随班就读的部分班级的全体学生,这里指的多动症儿童是经过医院确诊为多动症的学龄期儿童。南宁市作为广西的首府,相对来说教学水平较高,融合教育比较普及,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这4所小学分别处在南宁市的4个城区,样本覆盖面较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研究的可信度。选择二到五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因为本研究要用到的同伴提名问卷需要被试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水平,一年级学生还没有具备足够的认知水平,而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小升初的阶段,学校方面表示不便于进行调查。

本研究选择随机抽样方法,在4所小学二到五年级有多动症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随机发放问卷1847份,回收问卷1835份,回收率为99.35%,有效问卷1802份,有效率为97.56%,问卷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见表1:

(一)同伴接纳情况

同伴接纳情况反映了群体对个体的态度——接纳或排斥,喜欢或厌恶。因此本研究采用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相结合的方式,提名“最喜欢的同学”和“最不希望成为同桌的同学”。而积极和消极的提名数量要以班级为单位标准转换成被试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的指标。收集数据后,统计出全班每名学生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的次数,分别计算出全班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的平均值作为接纳或拒绝的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定义如下指标:“受欢迎学生”对应的指标为被5名及以上学生提名喜欢;“被拒绝学生”对应的指标为被5名及以上学生提名不喜欢;“被忽视学生”仅被1名及以下学生提名,包括喜欢或不喜欢;“受争议学生”则是被5名及以上学生同时提名喜欢和不喜欢的,其余被提名2~4次的儿童为一般学生。经过数据统计,多动症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分布情况详见图1:

如图1所示,在102名多动症儿童中,没有一名多动症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被划分为受欢迎学生,却有72名儿童被归类为被拒绝学生,比例高达70.59%。受争议学生的比例为5.88%,被忽略学生的比例则占10.78%。由此可知,多动症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存在极为明显的消极态势,同伴接纳水平不高。

(二)友谊关系情况

在本研究中,友谊关系是指有无朋友以及朋友的数量多少。本研究采用提名好友的方法,要求学生提名“你的好朋友”,只有存在着相互选择的关系才能定义为友谊关系。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的朋友数量情况见表2:

如表2所示,在102名多动症儿童中,有69名多动症儿童没有互选好友,占了大半。有22名多动症儿童有1个朋友,有8名多动症儿童有2个朋友,有3名多动症儿童有3个朋友。这表明,多动症儿童缺少基本的友谊关系,没有稳定的交往对象,友谊关系薄弱。

(三)班级社会网络情况

班级社会网络可以反映各成员在班级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及其网络角色,只有双向选择才能确定为稳定的交往关系。本研究将多动症儿童的班级社会网络角色划分为团体成员、联络者、双向者和孤立者。当班级人数为50人左右(浮动范围为5人)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角色划分的数量标准:团体成员在班级中有4个及以上互选的同伴;联络者有2~3个互选的同伴;双向者只有1个互选的同伴;孤立者没有相互选择的伙伴。具体分布情况见图2:

由图2可知,有70名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是班级社会网络的孤立者,占总人数的68.63%,他们很难融入班级,无法和同学打成一片。双向者为21名,他们在班级中有1个相互选择的伙伴。多动症儿童中的联络者为11名,他们拥有一定的人际交往活动。团体成员为0,这表明多动症儿童人际交往状况普遍不佳。

三、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多动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发育行为障碍,其症状表现有:一是注意力缺陷——与年龄不一致的明显注意力集中困难和注意力持续时間短暂,这是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在问卷收集到的消极提名原因中,部分普通学生表示与多动症儿童在一组学习或活动时,发现多动症儿童不能专心完成自己的任务,拖了全组后腿,所以不想跟他一组。二是小动作过多——无论在什么场合,多动症儿童都会手脚动个不停。调研时观察到,他们无法长时间安静地坐着,能坚持安静地坐着的时间比普通学生短很多,甚至还会到处乱跑、大喊大叫等。三是行为冲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做事不顾及后果。四是品行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品行障碍的共病率高达30%~58%。[5]多动症儿童往往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如不听从教师和父母的管教,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爱辱骂他人、打架、说谎、偷盗等,因而不受同学欢迎,人际关系较差。

(二)外部原因

1.多动症儿童与普通学生缺少沟通与交流

大部分多动症儿童的家长因为担忧自己的孩子被“特殊化”,选择隐瞒或不承认孩子的问题。大部分教师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也不会向学生提及班上多动症儿童的特殊情况。当普通学生与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就很容易发现多动症儿童存在与大部分同学不相同的特点。在消极提名的原因中,部分普通学生觉得多动症同学“可怕”“会发疯”“爱打人”,从而远离多动症同学。

2.随班就读环境对多动症儿童的支持较弱

本研究通过对教师的访谈,调查随班就读环境对多动症儿童的支持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支持类型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感统训练、教师辅助、家长辅助4种,具体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有59名随班就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支持和帮助,占总人数一半以上比例。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的帮助体系及相关措施,只是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的从教经验对多动症儿童进行帮助。学校没有营造出帮助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的氛围,当“特殊儿童”病情发作时,其他学生的反应普遍是漠视、远离。

3.普通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师极少,普通教师缺乏专业性

大部分普通学校没有招募特殊教育的教师,只是安排心理健康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普通教师在上学期间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的课程,入职后又缺乏系统的特殊教育培训,因此他们普遍缺乏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普通教师表示,常规教学及班级管理已让他们应接不暇,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慢慢引导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导致绝大部分教师对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的处理方式是“冷处理”,最低的要求就是“不惹事”,因而不少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在普通学校的日常状态为“随班混读”。

4.家长教育意识薄弱,教育方式不当

由于缺乏了解和学习,大部分家长对多动症重视不够。学校存在不少疑似多动症的儿童却没有确诊。有调查显示,全国多动症患儿的就诊率不足10%,其中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患儿接受了规范治疗[6]。有不少患儿在医院确诊后,其家长却不愿意让孩子接受药物治疗,由于不了解相关知识而过度担心药物会影响孩子大脑及身体的生长发育;部分家长表示“工作太忙”,无法带孩子去做康复训练,有学校教师教育就行;还有一部分家长存在教养方式不当的问题,对孩子缺乏爱心、耐心,或放养或溺爱,不能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常常沉溺于电子产品而忽略了孩子,孩子感觉不到关爱和安全感。

四、教育建议

(一)帮助多动症儿童减少行为问题,提升品德修养

品行障碍是影响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要想改善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的同伴关系,教师就要从“品”和“行”着手。教师要加大教育的力度,给予多动症儿童更多的帮助,当他们出现不良行为时,要及时干预,根据强化和消退等原理予以行为矫正,如使用“代币制”强化积极行为,通过惩罚措施减少多动症儿童的不良行为。教师应为多动症儿童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发辅助课程,更高效地促进多动症儿童交往能力的提升。

(二)从实际出发,增进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与普通学生之间的了解

隐瞒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的病症不利于他们同伴关系的发展,教师通过恰当的方法转变普通学生对多动症同学的消极认识,集全班之力帮助多动症儿童才是努力的方向。教师可以利用多动症儿童不在教室的时机,对班上的普通学生讲明多动症同学的障碍类型、特点,指出该生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只是因为他“生病”了,引导普通学生接纳、关爱多动症同学,多多沟通,增进了解。

(三)多元干预,建立全面的随班就读学校支持体系

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尚未建立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支持体系,没有对多动症儿童进行统一的管理。学校应采用多元的干预方式,首先,多开展系统的特殊教育培训、讲座、交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理念,提供更为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其次,鼓励各界专业人员参与到多动症儿童的帮助活动当中。学校可以与某家医院的相关医生建立联系,医教结合,建立随班就读学生管理系统,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要有个人档案。再次,引进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专门负责整个学校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的辅导和干预,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精准的技术支持和方法指导。最后,建立系统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组建负责特殊教育的领导班子,明确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任务:班主任在本班发现“疑似儿童”,记录下该生日常的“特殊”行为(笔记、视频等),反馈给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经过了解也觉得疑似时,与建立联系的医生共同探讨,再联系家长说明情况,在家长的陪同下让孩子去医院诊断(有条件的话也可在学校里诊断);确诊后建立个人档案,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根据病症深浅程度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普通学校还可以与高校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师联系,建立培训、答疑团队,提高普通教师和家长教育特殊儿童的能力。

(四)家校合作,共同促进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发展

学校只有与家长通力合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家长应配合教师,经学校系统初步判断为疑似多动症儿童的孩子,应及时带去医院诊断。若确诊,应将病症等信息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建立档案并安排辅导计划等。学校应定期组织多动症儿童家长学习和培训,帮助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干预。班主任、特殊教育教师应与家长多沟通,使双方都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情况。家长应多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给予孩子充足的关爱和安全感。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在随班就读工作中还存在融合教育理念普及不到位、学校不重视、城乡特殊教育发展不均衡等现象。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将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普通学校该如何迎接和应对这样的挑战成为当务之急。小学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存在消极的同伴关系,需要从学校、教师、家庭等方面加以改善,通过多方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融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七部门.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EB/OL].(2017-07-18)[2020-03-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1707/t20170720_309687.html

[2]童连,史慧静,臧嘉捷.中国儿童ADHD流行状况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9(29)

[3]盛永进.特殊儿童教育导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柴麗慧.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7

[5]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EB/OL].(2017-10-30)[2020-04-10].https://baike.baidu.com/item/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6]扬子晚报网.“多动症”关爱周在南京启动,首个“多动症”治疗愿景发布[EB/OL].(2019-04-27)[2020-04-07].http://www.yangtse.com/app/health/2019-04-27/699961.html

作者简介:梁爱婵(1995—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同伴关系随班就读
对随班就读中SEN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研究
对随班就读中SEN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研究
论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职能
普通小学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
同伴关系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探究分组自主游戏促进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途径及启示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浅淡如何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同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