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西鬼节的节俗文化内涵及传播发展现状

2020-12-05

文化与传播 2020年5期
关键词:万圣节文化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随着当下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互相交流,一些西方的节日习俗对我国文化产生影响,文化呈现多元化。在诸多的世界节日文化当中,鬼节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类型,有着深厚而又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中西方代表性“鬼节”——中元节与万圣节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深化对文化价值取向的认识,提高跨文化学习的能力,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扩大文化视野。

一、节俗文化之比

中元节与万圣节作为中西方代表性“鬼节”,其源起都与宗教和鬼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即中国传统的“鬼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而在当月的中旬,农历七月十五则被专指为“鬼节”。[1]据道家经典 《修行记》记载:“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2]110在道教文化中,中元节主要是为了传播道德伦理,提倡人们注重修德。[3]此外,中元节的起源还与印度的佛教有关。佛教融入中元节,似乎始于魏晋。[2]111在武则天时代,根据由道入佛的僧人玄嶷在《甄正论》中记录,当时的道门流行的仪式有“三箓祈请、三元大献”,而在中国,月十五日除了传说西汉时创立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外,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每个月十五日都重要,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才有的现象。[4]由此可见,随着佛教传入中原并受到本土化的改良,中元节除道教之外,也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逐渐发展成为祭祀鬼神的节日。对于缘起西方的万圣节而言,康志杰先生曾指出:“西方节日多与宗教崇拜神灵的庆典相关联。”[5]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为圣徒之意[6],罗马天主教堂也于公元 835 年宣布11月1日为教堂的节日 (All Saint’ s Day),用以纪念活着的和已亡的圣徒。[2]111此外,在中元节时,人们会在水中燃放河灯,为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超度,照亮其前行的路途,这与南瓜灯的起源——恶灵给杰克烧的通红的炭,照亮他在地狱中的路途,在节日符号和传说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背后所透露出的,则是中西方民族所共有的火崇拜现象。如在中国古代就有着伏羲这一火神传说,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烹饪活动中出现了灶台,因此也由祭祀火神逐渐转变为祭祀灶王爷。时至今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神的习俗依然流传于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着火崇拜。例如在巴东族的神话中,火有三种起源,一是燧石取火,一是自然火,一是英雄盗火,在《东巴什罗火化经》中就记载道,火的父亲是雷,母亲是闪电,它们生下了火,取名叫崩乘鲁拉。[7]而西方的火崇拜,在英国学者詹·弗雷泽的著作《金枝精要——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中有记载:“克尔特人的主要篝火节日一直保持到现代,甚至保持到我们今天……火会有两个,彼此之间相隔六个月,一个是在五朔节的前夕举行,一个是在万灵节的前夕,也就是现在一般所谓的万圣节前夕……这些仪式不论是在一年的哪个时间举行,也不论是在欧洲哪一部分举行,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人们期望从篝火得到的好处也是类似的。”[8]但万圣节较之中元节,其节日习俗更为丰富,节日氛围更为轻松、狂欢,流传范围也更大。

钟敬文认为:“在中国,不管哪一个岁时节日,他们的形成,都有两项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一是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这种民俗活动年年重复、代代相传。”[9]中元节主要是祭祀节日,因此除了放河灯这一活动外,另一项则是祭祀活动,据《武林旧事》记载:“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缎、面棋,而茹素者几十八九,屠门为之罢市焉。”[10]从中可看出,中元节是以家庭为主体,节日氛围是庄严肃穆的。除以上习俗仪式外,中元节在流布地域还有一些颇有地方色彩的习俗。如浙江省是施食,河南省是将纸棋挂在门口,山东省是制作小船等等,虽然各地区习俗不同,但都是以祭祀为目的。

西方的万圣节是每年的10月31日,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11]1845年,大量爱尔兰人为躲避饥荒,逃离到美国,随着他们的移民定居,万圣节也随之传播至北美。随着时代的发展,万圣节仅仅保留了一部分原有的习俗,原有的祭祀仪式逐渐被人们所忘却,节日的宗教色彩也逐渐变淡,并不断向着奇特、怪诞和狂欢的方向发展。[12]万圣节中最主要的节日符号分别是南瓜灯和搞怪面具,在这一天,人们会装扮成恐怖的样子,小孩子也会提着南瓜灯,打着“不给糖,就捣蛋”的口号,挨家挨户的索要糖果,父母则会与子女一同制作服饰、南瓜灯、面具等节日用品,所有的人都会参与到这场狂欢盛宴中来。如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鬼节狂欢庆典曾有 7.5 万人参加了狂欢活动,鬼节在西方成了一年之中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狂欢的民俗节日,将万圣节变成了一年一度的狂欢节。[13]可见万圣节是一个全民性的狂欢节日,其氛围更倾向于戏谑化。

综上所论,可见在节俗文化上,中元节与万圣节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元节是以“祭祀”为核心,节日氛围是肃穆的且以家庭为主体;万圣节是以“狂欢”为核心的,节日氛围是戏谑的且具有全民参与性。但两者也有着相似性即宗教与鬼神、“灯”这一节日符号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中西方火崇拜现象。

二、节日内涵之比

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除了传统的庆祝活动外,节日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12]中元节和万圣节在起源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在节俗文化上呈现出不同姿态,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节日内涵差异。

中元节的主题是祭祀,其祭祀的鬼神,一般分为两种,其中就有“善鬼”,主要指离世的亲人,而这一活动反映出了祖先崇拜,祖先成为庇护平安的神灵。一切文化都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节日文化的载体即是能够承载、传达节日主旨并具有节日特色的物品。[14]18因此,人们会通过祭祀活动和相应的仪式,在特定的节日招呼死去的亲人享用祭品,并祈求这些鬼魂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15]此外,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文化在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结构和家族制度逐渐成熟、完备,等级分明的运作体系也成为古代社会治家和治国的标榜,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观中,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托家族,家族的兴衰荣辱与个人紧密相连。[16]古代三纲等级制度也使得这一节日具有鲜明的族群性与阶级性的特点。因此在这一天,孩子们要作为家族的重要成员参与其中,共同进行祭祖活动,烧纸、扫墓、放河灯等等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祭祀是“孝”的表现形式,更是对几千年所遗留下来的血缘崇拜的延续。而西方国家与拥有悠久历史和封建传统的中国不同,西方国家深受平等、自由、民主意识的影响。万圣节与基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方认为,虔诚的祷告可以让他们与上帝对话。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等级之分,也无贵贱之别,人人都是上帝的子女。[12]西方父母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等级观念的注入,家长和子女的关系更注重平等,因此,西方人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较为民主、平等、自由的。他们尊重子女的想法和选择,也更注重和子女的沟通,在万圣节这一天,也会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其中。

此外,两者节日氛围的差异与中西方生死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元节的整体氛围是庄重、肃穆的。中国传统思想中往往更加看重群体生命价值,对于个人生死,更多的是回避。如为表示对死者的缅怀和尊重,不直接说“死”而是以“去了”“走了”“没了”等词代替,[17]过年时不能够说“死”“去世”这种不吉利的话。在中国人看来,人死后会变成鬼魂,并去往地府。据民间传说,在七月一日这一天,阎王会打开地狱的大门,让那些被禁锢自由的魂灵获取片刻的自由,他们可以去人间游玩,因此这一天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从儒释道来看,都强调了生前价值。儒家思想中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强调了“乐生安死”的生死观,道家总体而言虽没有儒家思想里的那份功利色彩,但也十分看重现世的幸福,追求生命的长度,[18]而佛教一直以来便强调生前行善积德,死后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形成了回避死亡的肃穆的节日氛围以及重整体、轻个体的生死观念。

与中元节不同,万圣节的整体氛围是狂欢、戏谑的。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文化浇筑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教会则成为社会结构的中坚并以其独特的组织规范和行为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14]20因此,不同于宗法制下中元节所体现的祖先和血缘崇拜,万圣节受基督教影响,体现出唯神崇拜——上帝崇拜。基督教中把人分为身体、魂和灵三个部分,灵是终极追求,而身体不过是灵在人世间的容器。他们也强调“善人”,但是他们并不强调生前的功劳与价值,只要你有一颗虔诚善良的心,死后便能入天堂。海德格儿说人是向死而生的,在人的生活中,死亡对他是一个“不可能的可能性”,是一个底线,也是个目标。[19]因此,不同于中国对于死亡的回避,面对死亡,西方更多的是一种直视的态度,他们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直面死亡以及重个体的生死观,活着是为了个人的幸福,而死后也是属于个人的解脱,因此万圣节的氛围往往是狂欢的氛围,对于鬼神更多的是戏谑的方式,而非畏惧。

三、节日传播之比

德国著名学者扬·阿斯曼曾指出:“当节日把时间的河流加以结构化和节奏化后,它就创立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时间秩序,日常生活在这种秩序中才得到了自己的位置。”[20]可见,节日储存着本民族文化记忆,是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而其广泛地传播与发展,更是向世界展示本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中元节与万圣节源远流长,是蕴含着不同文化的重要传统节日。同为“鬼节”,万圣节发展至今,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可谓是声势浩大,不仅仅局限在西方世界,在日本、韩国、越南甚至中国都有着一定影响。与中元节而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五十日止,观者增倍。中元前一日,即卖楝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又卖转明菜、花花油饼、馂豏、沙豏之类。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之道场。[21]

可见在唐宋时期的中元节是十分受到重视的。而流传至今的中元节,虽然在本土依然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并在2010年5月18日,被我国认定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较之其他传统节日如七夕、端午、清明等而言,现状并不乐观,较之于西方代表性“鬼节”——万圣节而言,虽有流传至海外地区如新加坡、日本等,但其传播区域主要是汉文化圈,文化影响力显然不够。同为中西代表性“鬼节”却有着不同的传播效果,其背后的原因值得去探究。

首先,中元节起源于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传统封建时代,以祭祀为节日主题,反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情感烙印——孝文化。较之原始人类,现代人的生活内容发生了变化,生存环境发生改变,而相对稳定的是人的情感结构。[22]因此,中元节产生之时所带有的民族烙印,使其在传播过程中无法有效与其他地域文化相融合,这应当是中元节的传播带有局限性的原因之一。万圣节则不一样。节日本身所带有的基督教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且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就传播到了北美地区,因此其流布范围广,参与民众多,在世界范围内,其文化影响力远远超过中元节。

其次,万圣节节日载体更能迎合时代需求。节日的载体是能传达承载物质文化的途径。[13]物质资料生产力的提高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的同时也增加了生活压力。中元节的节日载体如纸钱、祭品等所形成的是一种凝重、严肃的节日氛围,较之万圣节的节日载体如奇装异服、南瓜灯等,已经舍弃了当初的祭祀功能,不仅能够别出心裁的进行创作,同时搞怪、诙谐的节日氛围也为现代人的压力释放打开了窗口,很好地满足了当下人们在生活中释放自我的愿望。

再者,万圣节节日内涵更符合当下的价值追求。值得肯定的是,宗法制下的中元节带有与当下价值尺度相吻合的集体意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当下的教育更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交流,中元节所体现的严格家庭等级观念于当下教育观显然不符。万圣节的活动则是以孩子们为主要参与者的活动。在节日里,父母会帮助孩子们一起制作面具、南瓜灯等节日用品,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创造力,同时父母也一同参与其中,拉近了亲子间的关系,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创造了一个平等、自由的对话。

最后,万圣节的社会经济价值相比中元节更大。中元节庄重、肃穆的节日氛围让人们在这一天很少出门,消费者的缺失使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大,因此商业传媒对它的宣传自然微乎其微。而万圣节狂欢的氛围为创造商业价值提供了可能,例如之前万圣节前夕,广州天河城的永旺商场玩具销售区的万圣节货品专区面积较一周前增加了一倍,增加的货品主要是鬼怪的衣服披风等产品,而在一德路玩具饰品批发中心、万菱玩具城则有几家商铺已经将店铺货品全部转成万圣节专售。[23]可见万圣节的全民狂欢性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而商家以万圣节为噱头创造财富时也成为了节日传播的媒介。

四、结语

综上所论,中元节与万圣节作为中西方代表性的“鬼节”,在起源上都带有鬼神与宗教色彩,但由于文化土壤的不同,二者在节日习俗与内涵上都有着差异并导致当下传播效果差异。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实力的竞争是必然的,但文化的渗透力量同样不可忽视,传统节日文化中虽然有和当下价值追求不符之处,但分析两者差异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例如可以借鉴万圣节的狂欢性和包容性,淡化中元节的敬畏性和封建性,改变节日氛围,增加本民族各年龄段认同感的同时,也能使这一节日文化能更好地与其他文化交融,真正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万圣节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万圣节狂欢派对
Sundry Features of Halloween 杂谈万圣节
万圣节
谁远谁近?
万圣节大猜想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