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行为学课程信息化教学之三个“三二”改革探索*

2020-12-05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南开大学

教书育人 2020年36期
关键词:个体信息化课程

李 奕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南开大学)

一 引言

组织行为学是高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高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课程组织和实施,随着专业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组织行为学”领域和“信息化教学”领域研究发展的文献梳理和分析,探求高校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在聚焦“组织行为学”和“信息化教学”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课程信息化教学的三个“三二”教改理念,并试图给出若干对策建议。

二 组织行为学相关研究发展

本研究以“管理心理”和“组织行为”为主题词,搜索2019 年以前CNKI 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研究CSSCI 核心期刊论文并进行分析。该领域相关研究,从引入我国至今,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稳步增长和提高,日益成为管理学领域的热点领域。很多研究结合国家、区域或者社会实体的发展实践,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具有较好社会应用价值和意义。

1 关键词分布和共现情况

本研究深入探寻了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分布情况和共现情况。较多出现的关键词,除组织公民行为等一些基本词汇外,主要为该领域不同层次的聚焦和新发展,譬如个体层次的心理资本、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情绪和积极心理学;群体层次的角色外行为和群体认同;组织层次的组织学习、组织文化、组织健康、组织网络、社会网络、组织绩效以及组织变革等。而关键词共现分析指出,研究中共同聚焦的关键词,除一些基本词汇外,主要包括:影响因素、信任、心理资本、组织承诺、心理契约、积极组织行为学、工作绩效和反生产行为等。关键词共现网络反映出相关研究尽管涉及不同领域,但研究较多涉及探讨个体层面的情绪、压力感受和反应(心理资本、组织承诺和心理契约),也较多探求个体层面的要素对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影响。

2 研究的最新发表情况

从近几年的最新研究内容分析,组织行为学领域日渐成为管理领域研究热点;其中团队行为及人格特质,也日渐成为该领域的热点聚焦[1]。具体来说,在世界范围内,关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个体动力机制、员工主动性行为、组织氛围、工作团队、个体认同机制以及包括恶性组织行为(包括辱虐管理、不文明行为和职场排斥等)在内的其他研究。同时,国内除具有以上相同研究趋势外也聚焦了工作生活质量、绩效、领导力、创新/ 创造力在内的热点前沿[2]。

三 信息化教学相关研究发展

检索2019 年以前CNKI 数据库中有关“信息化教学”的CSSCI 核心期刊论文,数据显示,有关信息化教学从2001 年开始持续增长,到2008 年开始略有波动但总体上趋于稳定。应该说,相关研究,从2001 年开始就收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质量不断提升,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1 研究的关键词分布和共现情况

有关信息化教学研究的关键词,除一些基本词汇外,关键词较多出现的,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素养、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师培训以及策略与应用等。关键词分布整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包括“信息化”和“技术”相关的基本词汇的关键词。此类关键词主要表征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第二类,包括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教师培训、各类型教师等有关教师自身的关键词。此类关键词探讨在信息化教学中从教师自身角度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学信息化能力,开展教学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第三类,有关教学设计、策略、应用、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发展策略等关于信息化教学实施的相关关键词。此类关键词主要探求信息化教学如何开展和实施。进一步,研究也深入分析了关键词共现情况。出现较多的共现词,包括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能力、教育教学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信息素养、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策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和基础教育等。共现情况,也整体反映了本研究有关关键词分布的分析。

2 研究的最新发展情况

有关信息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和spoc 等技术成为信息化教学的一个趋势。同时,适应新时代信息化教学的教师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应如何调整以及信息化教学的组织方式、培养重点和教学评价的改变,都成为理论和实践聚焦的重点。李芒、郑春萍等四位学者在其最新研究中指出在信息化教学时代教师在专业精神、知能结构、学习方式、人际沟通与教师生活等五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高校教师要重新审视自我,调整身心,适应时代对卓越教师的基本要求[3]。王月会老师在自己的课程《商务英语文秘》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使用信息技术创建一定商务模拟环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各种能力和素质,掌握未来工作的相关技能[4]。陈峻、程建川、王卫三位老师也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对信息化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指出“优秀的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而应当是独立思考人格的建立,或更主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信息化教学改革应重点关注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思想,东南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构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大课程教学过程的研讨环节,为学生增加海外交流和专题讲座,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设课程”[5]。胡小勇,朱龙,冯智慧,郑晓丹等学者在研究指出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对象多元化、评价依据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元化)和发展性是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特征[6]。

四 三“三二”教学改革探索

通过以上对“组织行为学”和“信息化教学”研究领域研究发展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本研究认为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紧密结合以上两者的研究发展进行。其教学改革的方向应为以组织行为学专业知识和理念为教学改革围绕的核心根本,以信息化教学理念、知识和技术为教学改革探索之辅助实现的媒介和手段,实施三个“三二”探索。具体来说,包括:第一个“三二探索”——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着手的“教学知识体系”和“教学过程组织”两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第二个“三二探索”——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着手学生“教”的参与和“学”的参与的两个方面并进的教学改革探索以及第三个“三二探索”——从“学生自己”“学生以外其他同学”和“老师”三方力量获得的知识形成与思维和能力培养两提升的教学改革探索。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管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讲授知识、锻炼思维和培养能力的课程。该课程从个体、群体和组织等层面帮助学生系统性的理解和分析组织当中的个体在组织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以帮助其培养和形成一种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预测、引导和影响员工实现组织目标。课程教改活动,应该紧密结合本课程专业特点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着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组织革新变革,实施“三二”探索。

第一,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探索教学知识体系的与时俱进以及实时的学生自主性吸收获得。要把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比如个体动力机制、员工主动性行为、组织氛围、工作团队、个体认同机制以及恶性组织行为等以及工作生活质量、绩效、领导力、创新/创造力等热点前沿及时的引入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同时,构建课程网络平台,实时更新丰富前沿知识,使学生们能够不拘泥于课堂随时随地接触、掌握该课程领域的知识更新。

第二,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探索课程组织过程的变革和创新。变革课程组织过程,从传统上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被动学习的组织方式,变革为学生深入参与互动的组织方式,并引入企业管理方式和市场竞争机制,进行过程性成绩评定和最终考核。教学中模拟组织实践情境,学生分组完成若干实践项目。在项目实施中,个体参与体验专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参与体悟项目管理角色扮演、团队合作和团队建设;参与体悟实际工作环境中的组织氛围、情绪与文化,参与体悟工作压力处理、领导与被领导和绩效考核等等。在课程组织实施的全过程,教师利用微课、慕课等多媒体技术和手段增加教学引导;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构建全方位网络互动交流平台、网络记录测评平台,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互动性,并实时监控评价和反馈结果,给学生强化和激励。

1 从三阶段探索两参与

会教是学会的更高层次。不仅应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更应让学生感受教学,进入学懂弄通的更高境界。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相长”。应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结合信息技术和手段,设计不同学习项目,让学习经历个人先自学然后组内互教再组外互教,循环推动直至全班都学会的教学相长过程,实施“三二”探索。

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教改中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任务,让学生们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参与“教”和“学”的活动。在课程开始前,布置小组前导性学习任务,让小组自主性学习,制作视频和展示课件,并展示、互动和分享。课程教学中,提问、互动以及完成各种项目任务,皆以小组形式完成。引入小组连坐回答,小组帮扶回答,以及小组间竞争回答等各种方式,引导组内和组间各种相互之间的“教”与“学”行为。课程结束后,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归纳整理复习总结并自制微课素材分享学习,巩固学习效果。在组织实施中,教给学生检索下载专业数据库资料,选取并剪辑编纂适合教学的多媒体视频资料,制作微课、PPT 等多媒体教学材料,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室多媒体设备展示讲解等。

2 从三力量探索两提升

组织行为学信息化教学改革,应从老师、自己和其他同学三方力量着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实施“三二”探索。教学改革,应运用包括“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基础领域知识,对学生实施影响教学引导和教育。去除学生消极思想,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引导和培养学生更积极和建设性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并着重教授学生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工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持续性自主性学习。同时,在课堂上促进学生们乐观积极的情绪,打造一种良好的互帮互助的氛围并倡导一种相互之间欣赏学习的风气。让一同学习的其他学生成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的促进力量和补充力量,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促使学习“1+1>2”产生更大的合力。

同时,应着力对教师的培养。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力量,但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更应是教学中的提升力量和支持力量,不是单纯的“教”者,而是设计者、监控者、引导者和激励者。老师应该引导、激励、验证和启发学生们更正确、更积极学习,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提升和能力的提升。这种不拘泥于主动性讲授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极大挑战。教师应该首先立足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格和情绪,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激励能力;在此基础上,不断钻研专业前沿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更结合时代发展学习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使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为“组织行为学课程”所用,更好的服务“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安排。

猜你喜欢

个体信息化课程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月“睹”教育信息化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