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通渭地区书画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2020-12-04魏斌邵继萍朱家仪姜荣雅

甘肃科技纵横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创新

魏斌 邵继萍 朱家仪 姜荣雅

【摘要】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具有深厚的书画文化底蕴。同时通渭地区属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欠发达地区之一,经济产业化水平低,急需形成一定的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背景,结合通渭当地历史文化优势元素,选取通渭县远近驰名的书画文化为依托,探索适合当地民情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进一步促进当地书画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将通渭民众的业余爱好变成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治愈贫困的一味良药。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跨学科研究法、观察法,分析通渭书画产业的发展优势以及可行性,探讨其发展所依托的时代背景。并通过SWOT分析法,阐明通渭书画产业发展的优势(S)、劣势(W)和外部的机会(O)与存在的威胁(T),探索通过书画产业创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方案。研究认为,通渭书画产业环境,存在相应的协调机制和民间资本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等问题。同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包括通过政府、书画传媒企业等民间资本之间的相互配合,利用“互联网+”模式的优势,改变传统书画行业的营销方式,扩大销售规模,帶动通渭书画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甘肃通渭书画产业;创新;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J29

1. 背景介绍

1.1 通渭县基本情况

通渭县位于甘肃中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183万亩,海拔1410—2521米,年均气温 7.5℃,年降水量 380 ㎜左右。现辖332个村,118个乡镇,10个社区。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421089万元,以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396万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52899万元,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284794万元,增长7.1%,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299元,三类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3.8∶12.9∶63.3转变为19.8∶12.6∶67.6。[i]通渭县2018年末户籍人口为43.86万人,常住人口为40.98万人,比上年净增0.19万人。其中:男性为20.89万人,占50.97%;女性为20.09万人,占49.03%,0-14岁人口为7.7万人,占18.8%[ii]。

通渭县书画文化产业现状

数据资料显示通渭县大力发展书画产业,建立了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创作基地、清华美院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创作高研班通渭写生创作基地、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培训基地、中国新水墨书画研究会通渭采风创作基地等12个书画专业培训基地[iii]。通渭县还组建了全省首家画廊协会和画廊联盟,有260多家画廊和168名市级以上书协、美协会员加盟协会,入驻悦心书画村集中经营,36名书画名家在悦心国际书画村建立名师工作室。全县发展文化企业80多家,画廊、书画装裱店、文房四宝店等经营实体800余家,通渭籍书画经纪人在北京、上海、新疆等地经营画廊280多家,直接或间接带动从事书画文化产业的人员达到38000余人。

2. 通渭书画产业发展SWOT分析

  1. 通渭书画发展的自身优势

成熟产业基础积淀:由于通渭书画产业有相对成熟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初见书画产业规模,有12个书画专业培训基地;截止目前已成立硬笔书法协会、收藏家协会、文房四宝协会、文化产业协会、教育书画协会等13个行业协会;有丰富的书画人才资源,通渭全县书画创作人员13000多人,其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43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6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05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84人、县级以上协会会员1200多人;书画文化氛围浓厚,通渭人民有悠久的崇尚书画的民间文化传统,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收藏名人书画,形成了通渭的特色风俗;上一代有相对较好的意识去培养下一代学习书画创作,书画装裱技术等;有相对较好的书画之乡形象,在甘肃当地的知名度较大;有较好的政策扶持,结合当地书画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为进一步发挥政策优势,帮助书画文化产业深入发展,通渭出台了《关于提升书画文化产业品牌质量的意见》、《关于加快书画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通渭县“全国书画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筹建规划》,并编制了《通渭县“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渭县墨香温泉小镇建设规划》和《通渭县平襄书画小镇建设规划》等扶持性政策,还有国家其他支持发展西部地区的政策优势。借助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有或正在形成的合作机制与平台,通渭也可以紧密依靠“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抓住机遇,将书画产业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上的的通渭名片。

文化和地域属性优势:甘肃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习俗,甘肃历来属于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多民族融合发展是甘肃独特的文化特点,独特的地貌与民俗文化给书画创作者带来不同风格的创作素材,例如甘南高原的民俗风景题材、敦煌莫高窟的佛教文化题材、黄土高原特殊地貌题材,淳朴民俗的题材等等。

  1. 通渭书画发展的劣势

经济因素[iv]:2017年,通渭全县实现年度生产总值40.7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5.61亿元、同比下降3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8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3.35亿元,财政支出31.4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97元。由于通渭县的人均GDP较低,且当地居民以农村人口为主,没有集约化工业生产的条件与基础,当地人民喜好和购买书画的文化习俗与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匹配;政策因素:当地政府对于书画行业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自然因素:由于深居黄土高原,交通相对闭塞,不利于通渭打造国际化书画名片的目标;文化因素:相对于经济文化发展较好省份的优质教育资源来说,甘肃省的教育水平较弱,没有有关书画艺术类人才培育的专门高等院校;不发达的宣传机制导致书画类艺术作品的知名度有限;社会因素:民间资本的利用效率不够,从事书画行业的大型企业较少;书画名片的打造力度不够,没有发挥名人效应的带动作用;老一辈书画创作者的创作风格不能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有效结合,不能符合当今年轻人的审美观点。文化市场催生了书画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和推动了书画产业。[v]通渭书画产业近年来有较大发展,在国家与地方双重的产业扶持与培育下,产业整体势头较好,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发展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渭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闪光点,但同时,通渭书画产业尚处在培育和发展的阶段,产业的整体实力不强,产业水平不高;书画产业在本地的经济活动中,还相对处于非中心甚至较边缘的位置,对财政的贡献率不够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够大,没有形成具备一定规模与实力的优势产业;本地书画产业的统合程度不够,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经营状况差异明显;书画市场的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书画艺术的氛围好,普及率和群众参与度高,但精品作品和行业领头人少等,这些业已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通渭书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通渭書画发展的外部机遇

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看,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期,第三产业规模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经济数据显示[vi],2013年中国GDP为568845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多出12520亿元,增速快了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了46.1%。据统计,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的产业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此后第三产业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中心位置。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说明从整体来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国人民已由对于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上升到自我实现与自我满足的需求,因此从审美需求来讲,书画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国家及相关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和弘扬,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书画艺术也是这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二〔2013〕1号)等重要指导性文件,明确了相关书法素质培养课程的开设要求,同时,按照中央和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与环节中将更多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有效推进书法教育的正规化、系统化和制度化,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书画行业的发展。

  1. 通渭县书画产业发展的威胁

同行业的竞争压力较大,定西等地区书画行业对于书画市场的开发,导致全省书画市场份额在一段时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其他地区的书画企业迅速占领市场;由于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线上购物对于实体经济市场的冲击,导致通渭大多数从事实体经营方式的个体户的利益受损,威胁通渭传统书画产业的发展;其他的装饰物对于传统书画行业的打击,例如十字绣,摄影作品等书画装饰替代物的发展;西方文化的渗入,西方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现代艺术运动”,带来了简约风格的发展,导致当今年轻人在装饰住所的同时,受到简约风格的影响,导致书画市场受挫。

3. 通渭县书画产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问卷方式:网络问卷、实地调查(通渭县悦心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调查时间:2020年四月十八号

调查人群:书画产业从业人员

实际调查情况(网络问卷填写详情)部分问卷如下:

3.1 安定区以及通渭县书画产业从业人员相关信息调查问卷

在该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到,从业人员的年龄分布基本是以19-35岁的占比最大,为48.39%,其次是36-50岁的从业人员比例较大,为32.26%,最后是66岁及以上的从业人员比例较小,可以得到结论,说明大部分从业者还是依靠经营书画产业来生活,66岁及以上的从业人员出于退休兴趣进行从业。

在书画产业从业人员中有效填写人次为93人,5000元及以下的月收入的人群占比为62.37%,占比最大,5100元到10000万元的人数占比为32.26%,10001到15000元的填写有效人数为四人,占比例的4.3%,15000元以上的共一人,占比例的1.08%,该收入是按照中国收入水平的划分的标准来进行设置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标准,低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月收入在2000-5000元;[vii]说明,该地区的从业人员收入依旧是以中低收入人群的占比最高。

在该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到,在书画产业从业人员中,通过媒体(电视、网络视频、微信、及公众号等)获取书画信息是相关书画爱好人员的主要获取渠道,其次为报刊、书籍杂志等传统的传播媒介,接着是通过相关的书画艺术展览来获取书画信息。

在该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到,在书画产业从业人员的填写中,我们的了解制约书画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书画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然后是二级市场管理混乱问题,其次是产业链过

于传统、单一。

在该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到,在书画产业从业人员中,认为当前书画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媒体推送与现代文艺等结合进行传播,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75.27%,共有70人填写。认为依靠政府及各种文化机构组织活动进行传播,共有54人填写,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58.06%。

在该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到,在书画产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专业的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较少,多数人出于业余爱好投身相工作,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该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到,在书画产业从业人员中,一半以上的人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免费的公益性画展,在有效填写的93人中,参加过免费的公益性画展的人数为54人,占采访总数的58.06%,但还有相当的一部分人没有参加过公益性画展,还需政府组织好好作为。

在该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到,在所调查的书画产业从业人员中,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书画创作人员,占统计人数的51.61%,由于该题为多选题,部分从业人员可能会填写好几项。书画用品销售从业人员占统计人数的34.41%,相关书画产业参与者占统计人数的26.88%,字画装裱从业人员占统计人数的25.81%,最后为书画用品销售从业人员,占统计人员的20.43%。

在该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到,在书画产业从业人员中,完全持乐观态度的相对较少,占11.83%,多数人对书画产业发展抱有谨慎的担忧的态度,希望对行业进行改革,克服现阶段书画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

4. 数据分析

根据随机抽查30名调查人员的问卷,利用stata统计软件进行调查问卷表(主要针对第14、15题)的数据分析

4.2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与其收益/成本对比分析

在对比分析中,我們将受教育程度分为两类,一类为低学历,包含高中及以下学历,另外一类为高学历人群,其中包含本科及以上学历。

在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高学历人群的相关系数仅为0.174,而低学历人群的相关系数为0.539,这也就意味着,在通渭地区,书画产业状况较好的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并不是低学历造成高收入,而是由于一些年龄较长、水平较高的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而年轻一代从业人员学历相对较高,但是书画水平较低,其从业所得的净回报率相对只有年长者的三分之一,这也就说明,在行业整体状况相对不乐观的前提下,如何留得住年轻人和新到该行业试水的从业人员,并为其创设良好的发展机遇,是重中之重。

在高学历人群的散点图中,我们不乏看到高投资人群,但是其收益大多没有破万,仅有个别达到较高收入(5万左右),低学历人群中,在投资额度相近的前提下,大多人都可以做到破万,甚至有达到60万的个体,在仅有17%左右的超额回报的前提下,这部分收益很难超过其边际成本,尤其是面对相对年轻的群体,其转业的可能性相对增大;而对于年纪较长、学历较低的群体,较高的收益水平、较大的转业摩擦,都会促使其留在该领域。所以我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通渭县书画产业依然会表现出以年长者为主导、年轻一代大面积更迭淘汰的趋势。

5. 对于通渭书画产业发展的实际建议

5.1 利用自身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依靠现有的自身优势,不断发展与拓展书画产业规模;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盲目追求追求规模效应,努力提高书画产业培训基地与行业协会的数量和质量;除此之外,也需要学习外省其他书画产业发展较好地区的优势经验。

以山东青州等地区为例:利用当地自身独有的优势,打造了以红色地区为依托的书画特色小镇——通渭榜罗镇、榜罗红色书画小镇。也可以利用通渭当地温泉旅游资源,打造假日书画展与温泉休闲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让休闲旅游与文化熏陶结合,给消费者更好的文化体验。同样,在通渭书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产业已有相对成熟的产业化发展,并已经初见书画产业规模,以此可以结合通渭书画所具有的黄土高原人文风情,依托其特色文化、背景对外输出、传播,促进通渭书画产业蓬勃发展。

在实现书画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在通渭本地文化中汲取书画产业发展的精神食粮,将通渭人民尚书崇文的精神深入融合进产业发展中,体现本地精神文化特色,避免在书画产业大潮中陷于同质化,突出地域风范。同时,要始终勤于和善于挖掘本地书画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使书画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不渝书画为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打造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型书画产业文化。

5.2 做好政府帮扶,积极履职尽责

由于通渭当地的较为闭塞的地理位置和仍有待提高经济水平制约了通渭本地与外界交流合作的条件,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在招商引资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例如,通过采取各种形式加强通渭书画产业的宣介推广,增进招商引资,搭建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努力扩展本地与外地之间的沟通联络渠道;同时积极利用民间资本,培育和调动民间力量,扩大融资渠道,保持让民间资本在推动通渭书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参与性,并逐渐成为推动通渭书画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力量,最终打造“通渭书画”这一金牌名片。

当地政府应当根据通渭书画产业发展的自身特点与现实要求,“量身定制”一些富有当地特色的产业政策,从自身与实际出发,对相关从业人员在税收等领域进行一定程度倾斜。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抓住发展机遇,发展将通渭书画产业打造成为一张“一带一路”的名片。

做大做强通渭书画产业关键在人,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本地区书画产业的重视和教育培训力度,在常规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穿插书画知识和技能教育,加强书画界名师交流的引进力度,使学生增进对书画的认识与了解,同时注重对从业人员职业水平的培训,让书画精神与专业技能不断传承,全面提高书画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引导更多优秀书画人才投身通渭书画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本地书画产业市场规范化、系统化的监督管理,确保高质量的书画作品流通,打击市场中存在的低质甚至劣质书画作品,净化书画市场,促进通渭书画产业和谐健康发展。

5.3 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合作渠道

1.在如今各类大数据、“互联网+”模式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通渭书画产业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书画”的科技产业优势,进行线上书画教学和书画产业专门人才培训,探索与书画产业教育培训发达地区的资源合作与衔接模式,积极引进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如开办专门的书画教育培训网校,让本地从业人员不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到充分的教育培训资源。

2.可以与专业的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进行产业合作,特别是在书画学科建设中有着明显优势的高校和专门机构,促进相互交流,推动本地书画从业人员与此类机构的双向互动,设置专门的交流合作机制,发挥双方各自的专业优势。

3.充分吸收和利用新业态新技术,例如将人工智能与书画创作有机结合,打造本地书画产业的“人工智能+书画”模式,努力探索行业前沿。也可以设计通渭书画特有的书画交流合作app,打造书画爱好者都能参与创作的app,提供一个高效优质的交流平台,扩大通渭书画知名度。同时利用新技术开辟书画产品交易新渠道,形成专门的通渭书画作品线上交易平台,并将传统特色与现代技术充分融合,注重日益兴起的个性化商品需求,进行基于消费者个性需求的书画创作与书画装裱,方便消费者个性化的书画购置需要。

4.可以借助名人效应,邀请业界知名人士交流访问和进行商业宣传,并可以借助传播媒介的力量,提升通渭书画的知名度、打造通渭书画品牌新形象。

【参考文献】

[1] 夏艳萍,郭殿声.甘肃通渭书画艺术产业化发展探析[J].美术大观,2000,(11):80.

[2] 包强.通渭书画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付亚琴.通渭书画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美与时代(中),2015,No.625(10):150-151.

[4] 周源.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

[5] 张怀德, 安庆吉.“通渭现象”成因探究——兼谈书画之乡的创建(Exploration of the Causes of “Tongwei Phenomenon”——Also on the creation of township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J].甘肃高师学报,2015,(3):82-85.

[6] 李丽娜.“通渭现象”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C].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兰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及文献研究所,2005,(124):134-14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魏斌(1999.01-):男,汉族,甘肃定西人,兰州财经大学本科在读,主要从事行业经济、管理的研究。

第二作者:朱家仪,兰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毕业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工商管理博士,曾任碧桂圆集团投资部部长,甘肃省国投融资部长,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管理科学。

第三作者:邵继萍(1971.6),女,兰州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第四作者:姜荣雅(1999-):男,汉族,甘肃定西人,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在读,专业方向为政治学与行政学。

通讯作者:邵继萍(1971.6),女,兰州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A1]

单位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兰州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A2]

改通讯作者

修改单位联系学院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创新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