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

2020-12-04马玉平安徽三祥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安徽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院所科技成果安徽省

文/马玉平 叶 辉(安徽三祥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经济与科技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安徽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19 年全省共吸纳技术合同20297 项,合同成交额610.01 亿元,输出技术合同19563项,合同成交额452.72 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大幅增长,大批重大科技成果涌现,技术市场有序发展。但安徽省也面临技术转移链条不畅、人才队伍不强、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成果转化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对推动安徽省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现状

1.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不断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的引导作用,健全政策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大力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主要做法有: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支持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大力支持大院大所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活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二是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活动,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开展专家诊断,组织各种产学研用对接活动,有效促进技术需求与成果对接;三是大力建设科技大市场,2018 年9 月,安徽网上技术市场正式上线运营,为企业、高校院所、科技中介提供“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的平台,2019 年4 月,安徽创新馆开馆,打造“聚集展示、捕捉寻找、研发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

2.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高校院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一是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大力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聚焦创新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创新探索“研发+知识产权管理+示范推广”转化模式,成立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有限公司,采取就地转化、自负盈亏的方式。此外,安徽省还建设了一批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有力地促进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成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浙江大学在阜阳、黄山、合肥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围绕地方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其中,合肥技术转移中心依托浙江大学校友会等资源,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此外,吉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均在安徽开展设立转移中心,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3.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安徽省及各地市政府积极鼓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引进各种技术创新服务机构、技术评价机构,面向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服务平台。截至2018 年底,全省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61 家,其中国家级25 家,省级81 家,在孵企业5807 家,当年新增在孵企业1558家,在孵企业总收入149.5 亿元。共有众创空间301 家,其中国家级42家,省级144 家。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28 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7 家,拥有资产总额22.01亿元,主要为中小企业开展咨询诊断、信息、技术、培训、人才和技术中介等服务。共有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49 家,其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3 家。共有科技信息服务机构11 家,其中省属4 家。这些科技服务平台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 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

1.高校院所方面

一是缺乏科技成果筛选披露机制。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多,但有的成果尚不成熟,需要加强科技成果筛选,编制适于转化的高校科技成果汇编。二是成果中试熟化环节缺乏。高校院所的成果大都是实验室成果,其产业化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由于资金设备限制,缺乏有效的中试熟化。三是缺少专职人员。高校院所科技管理部门任务繁重,要负责组织各类科技项目的申报和管理,缺少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职人员。四是与科技中介机构合作不足。受体制机制影响,大部分高校院所与科技服务机构合作不足,导致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跟市场脱节[1]。

2.企业创新方面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2018 年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有18760 家,有研发机构的比重为22.8%,研发经费投入497.3 亿元,R&D 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1.28%。安徽省企业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创新投入强度还不高,企业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时主要还是依靠自身力量,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协同创新的主动性还不够,对科技成果的二次创新能力不足。

3.科技大市场建设方面

安徽省科技大市场建设还不完善。一是缺乏有效运行机制。安徽省网上技术市场、安徽创新馆均建设不久,管理和运营模式还都在探索,组织职能、技术转移规范标准都有待完善。此外,科技大市场的黏度弱,网上技术市场宣传推广投入严重不足,安徽创新馆位置距市中心较远,服务黏性较低。同时,各地市还缺乏技术市场的有效协同。二是服务功能与服务质量有待完善和提高。科技大市场对外服务功能齐全,但科技大市场具体提供哪些系统化服务或者链条服务没有设计整合,网上技术市场专利服务和技术经理人数量不多,层次不高,在技术需求与成果匹配中,服务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高,这也与安徽省技术经理人严重缺失有关[2]。

4.科技服务机构方面

一是科技服务机构发展不均衡。安徽省技术转移机构主要集中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发展较好的地区,其他地市科技服务机构缺乏,整体服务范围有限。二是科技服务机构整体服务能力较弱。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教育和专业培训,科技服务机构各自为战,缺乏有效协同和分享交流机制[3]。三是专业技术转移人才缺乏。安徽省技术经理人目前多为兼职,广泛分布在高校院所科研处、知识产权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投资机构、孵化器园区中,整体呈现“小、弱、散、乱”,很难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综合性、保姆式全流程服务[4]。

三、 促进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1.提高高校院所有效科技成果供给

高校院所是安徽省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应积极发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产出优势,扩大有效科技成果供给。一是加强需求导向型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高校院所亟需搭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体系,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二是创新源头产出。重点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类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在源头上加大科技成果的产出,打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策源地[5]。三是建立技术转移管理和运营机制。高校院所配备科技成果转化专职人员,培养高效兼职技术经理人,建立职务发明披露制度,明确利益分配机制,引导专业人员从事技术转移服务,加强与科技服务机构合作[6]。

2.建设技术市场,发展科技服务

一是完善技术市场功能,加快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围绕促进安徽省技术服务市场、技术转移机构及专业人才、科技金融三方面,利用安徽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和安徽创新馆线上线下平台,促进技术转移机构的服务链和创新链紧密结合,深度融合促转化。围绕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发挥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作用,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与金融结合的创新模式。二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机构。依托线上线下技术市场,通过政策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搭建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金融等技术转移网络体系,着重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打造金牌技术经理人队伍,提升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三是探索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支持科技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鼓励高层次人才在安徽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带动科技成果转化。

3.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通过相应政策法规、模式、资金支持,促使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成果持有方和应用方都产生成果转化的意愿,中介方和推动方都产生推动转化的动力,驱动各种要素向科技成果转化集聚,使各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互利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要突出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激励奖励措施,充分保障科技服务方的收益[7]。

4.加强长三角技术转移协同合作

一是利用安徽省区位优势和长三角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加快承接创新共享、产业转移,模式创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和质量,助力安徽创新发展。二是充分依托长三角科技、经济优势,加强科技基础设施、研发机构、专业服务机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人才交流、技术经纪、风险投资等科技成果转化要素合作,引进优质的科研院所、实验室,合作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安徽转化[8]。

猜你喜欢

院所科技成果安徽省
成长相册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