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时代,以心象写气象
——田黎明访谈

2020-12-04

国画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国画人文绘画

马春梅:“85美术新潮”之后,西方的文化思潮和美术观念涌进中国,对中国传统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期间,既有对中国画的质疑和否定,也有对此种质疑和否定的激烈反驳。三十余年过去了,您如何评价中国画这一发展历程?

田黎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渴求知识,满怀理想,奋力拼搏,又极具艰辛创业与忘我奉献的年代。有学者说,85思潮主题思想是关于“人性解放和自我复出”,还有学者讲,“80年代,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每个人都有一种激情。”那时,中国画创作也发生着悄然变化,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中国画教学都带有时代的自觉,这种自觉是从日常读画、画画、上课、读书和田野考察渐渐开始的。记得那时美院图书馆进了一批日本印制的《世界绘画全集》,共二十多册,非常精美,基本收录了文艺复兴前期至后期乃至现代一大批西方著名画家的经典作品,许多老师排队订购。可以说,这是第一次能够较系统地看到西方绘画艺术的大体面貌,也是第一次个人能够这么集中地拥有西方古典和现代绘画的印刷品。这对于80年代渴求在艺术上传承与创新的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同时,80年代在北京展览馆推出了“法国绘画百年作品展”,那时我们一边看着西方的画册,从画面的整体到局部的印刷,都能让人反复地咀嚼;另一面我们又能看到西方油画原作,面对西方古典油画原作,突出的感受是,西方人画出了人皮肤的质感,如手上的筋脉,细微的血管和微妙而又强烈的衣褶,都能在笔触中透出一种对人性的解读。同时,在书店里,也能买到许多系列的西方哲学和文学著述的翻译版。我印象较深的像《蒙田随笔》《卢梭忏悔录》等,以平和而又严谨的文笔,多向内自省,那种从容的向内看的文笔也对我们影响很大。可以说80年代引进西方人文成果有如浪潮一般,一浪高过一浪,冲击着每一个人。中国画在面对这样的浪潮时,若深深植根于土地的海岸礁石一样,在浪潮冲击下形成巨大的震动,浪花四溅。这种冲击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对中国画创作的许多思考,也带来了诸多的这样或那样的画面性实验。我在自己的创作上也有着许多想法和探索,想让笔墨面朝自己生活常态,使其属于自己的心体,或属于表层的一些感触,这一时期,实验性的习作画了很多。在教学上,中国画在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仍然持守着“传统,生活,创造”和“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原则。在教学理念上,我们的先生主张更强化中国画的特性,强调学院人文传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与传统学理相融合。我记得写意人物课要求将具象造型与意象造型融合,要在中国画传统意象思维方式与现实人物造型中寻找自己的感知。临摹课采取拓临、对临、意临的递进学习方法,让同学渐自体会传统绘画的奥妙。创作课是面向生活,到乡村、到工厂、到社会熟悉生活,深入生活,同时也提出“画自己身边的生活和熟悉的生活”。

记得80年代课堂上,先生们教我们临摹范宽的山水,从一笔一墨一点开始,由淡到浓,层层积染,老师教我们要用心体会其中笔墨所含的气韵,体味山水的言外之象。正是有了这样的学习过程,我在写生课中将对象所给予我的感受转化为用范宽山水画的雨点皴来表现今天人物棉衣的皴法及人物整体的造型,把传统绘画语言和课堂写生联系起来,渐渐体会到临摹和写生与创作交融的感觉。同时,西方绘画现实主义造型方法也在课堂上被有机地融入,这种学习方法一直贯穿在写生课与创作课中,如我画的《碑林》,将人物写生方法融入创作里。

从80年代的画画经历看,在时代人文进取精神影响下,对传统绘画的领会和来自西方绘画的影响既矛盾又相融。这个融合过程,是在自觉与不自觉探索状态下,更注重生活、传统,创造带来对现实生活的体验、理解和转化,让平常心至生命意义向着审美的人文内涵来体悟。想把一个时代的人文气象体现在画面中,必定是一个求索的体验和对矛盾进行整合的文化体验,由此我也能感受到,时代与创作者就是一个生命的整体,互不可分。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古代经典作品中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先生们所创作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是以这种方式在影响我们。

记得在80年代的美院,每天晚上,讲座大厅里都挤满了求知的人。讲座的内容从中国哲学到西方哲学,从传统绘画欣赏到西方古典与现代绘画分析,从中国的彩陶民间艺术到传统雕塑和建筑等,那一时期的讲座开拓着我们的视野,如同去领略江河湖海的壮观景象,去感受万物生机盎然的自然气象一样。

马春梅:传统绘画与西方的碰撞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评论中国画时,我们通常会以传统的中国画审美标准或对西方观念与绘画的形式资源的借用视为褒贬其创新的一个基准。中国画继承的是过去的遗产,显然不能以外来的文化体系作为基础来寻求文化上的创新和认同。但如果我们将中国画理解为“笔墨”,也必然不能忽视其背后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思维规律。所以当代中国画存在着固有的笔墨范式与当代精神生活之间的落差和矛盾。学理概念的复杂和琐碎,价值认知的游移和模糊,让我们在进行审美思辨时常常收效甚微,甚至徒劳无功,所以当代中国画发展虽然日趋多元化,但是也常常变成一种自行其是。您认为中国画目前需要一个核心的尺度吗?如果需要,这一尺度是什么?

田黎明:我理解,创作者要与审美、与时代共呼吸,审美与情怀要扎根于我们文化的根基,自觉地体验和领悟传统的和今天的人文境界。其一切表达方式的形成,或一切笔法、造型,都应在审美而赋予它有生命的生发。中国文化里所透彻的审美品格是需要全身心地体验并将此真切地融入自己作品的情感里,才有可能使造型、笔墨、色彩与审美相融相合,尤其是审美的情感与文化的积淀形成合力,才有力量。我们的前辈在五十至六十年代饱含审美激情,创作的歌颂劳动者和反映现实生活的许多经典作品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批作品在审美的立足上与时代、与祖国、与劳动者和自己的情感紧紧地贴在一起。80年代,卢沉和周思聪老师到辽宁矿区深入生活,画了一批矿工写生,是用炭笔画的。当这些朴素矿工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时,透着一种向内震撼的美感。这种美,它含有苦涩、沧桑、辛劳、默默无闻与默默奉献的一种朴素大美,今天读老师们的经典作品,深深感受到先生们作品中透彻的中国文化与时代的审美品格。

中国画审美建立在中国文化精深的人文思潮里,审美是立足于时代的,审美是立足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与心性所想所感相融,在生活中所感,在生命中感知,审美向内生发并与情感相连。中国画的审美与意象是分不开的,由此,审美也影响着笔墨语言与创新,审美的方位不同,也带来中国画语境、语言和风格的多样性。我们知道,创作一幅画,所呈现的具有雄浑的审美或平淡的审美等等,是把审美与品格联系在一起。今天,中国画创作呈现了多元的审美状态,西方绘画与文化影响的确也给中国画创作带来了许多思考,由此,中国画创作,尤其关于都市题材创作所产生的矛盾与困惑也带来审美上的模糊性。对中国画来说,面对现代生活的情境,其表达方式是以中国文化体验和中国文化审美之品位来把握的,创作中许多的困惑或矛盾也仍然以此为品评的标准和内涵。中国文化的整体观是我们立足审美、立足品格、立足画法的根基。中国画讲立品,尤其面对现实性,更是要把握中国文化内涵,去品自然、品人生、品生活、品情感、品真诚。这里内涵着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自然,也内涵着中国画面对现代所铸存的创新性转换和开拓性。

马春梅:中国画学会作为一个专门的全国性的中国画学术社团,一直致力于对中国画的交流、发展和推广,也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燎原之势,作为中国画学会新会长,您觉得中国画当前的时代切入点是什么,它的时代基点,时代命题是什么,它在新时代想要促成新气象的推动力是什么,中国画学会会在既有的成果上进行哪些推动和深化呢?

田黎明:这个课题提得比较大,我只能从自己的局限性浅谈一点感受。

中国画的文化性,立足伟大的中华文明,以自强不息的家国情怀,弘扬时代精神和劳动者的真善美。中国画以时代人文进取境界为依托,始终在传承与创造中把握着,既有传统出新,也有中西融合,坚持致中和,讲敦厚,以开放性的文化胸襟,使中国画审美与开拓,一切语言和表现方法始终立足时代的人文史诗,写时代大气象、写时代新篇章、写时代人获得的幸福感,也写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国画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每一位画家的重要课题,尤其在中国画时代创新,走向世界的今天,更需要文化的自觉和自主的创造意识。正如袁行霈先生在《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一文中讲到的:“没有文化自主的意识,没有文化创新的精神,我们就很难在这个竞争剧烈的世界中立足与生存。”所以,中国画也不可能完全从外来的创作理念与思维方式中去创新,它只能作为一种借鉴,为我所用,中西结合,以中为体。中国文化的主体是我们艺术创作生命之根源,中国画的许多课题仍然成为我们今天要去体味的内在因素,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味外之旨”等,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个老生常谈但又是时代所需的新课题。问题是,我们怎么去理解认知,怎么进行创造性转化,这又成为今天的新课题。中国画审美与笔墨造型在继承与创造性转化中要从研究性到实践,历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实践,历经深化主体自省的人文修养与积淀,历经自己在许多学术问题上所经历的遭遇或境遇,历经个人生命的体验与呼唤,历经时代的奋斗精神,时代的创造激情等,在深入领会中国文化思维的特性,将其融入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常态。在经历对形式与语言的学习研究中,尤其是开启传统绘画的人文语境,对今天笔墨造型创新能更深一层把握中国画的“品”和审美范畴,领悟和感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内美,并在形式与语言探索中开拓出属于时代大美的中国画新境界、新气象,这成为每一位中国画学人的自觉使命。

中国画学会制定了以学术至上为主体的学会章程,我们要认真以学会章程为依托,向前辈学习,以老一辈艺术家的治学精神、创造精神为榜样。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始终是向内观,他们的画品与人格、与时代、与劳动者、与自然、与心性是同步一致的,这对今天中国画创新产生了极大影响和推进,尤其是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追寻和立足,呈现为向着时代的审美来传承创新开拓。在先生们的作品中,中国画与生命的精进始终是一致的,这是中国画学会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后学认真学习和弘扬学术精神的方位。

中国画学会要立足中国文化之根,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画学会以学术立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中研究艺术创作规律和中国画自律性发展。中国画学会的学术指向仍然在既有的传统、时代、创新的学术课题上下功夫,深入探索中国画现代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画创作及理论研究。从审美多元的创造和诸多学术课题的当代境遇来推动中国画的学术繁荣。我们要深入体验和探索时代人文精神,弘扬时代真善美的中国画继承性、创造性。我们要向着深深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向着开拓创造和融入中华文明审美的时代,以家国情怀把艺术规律、艺术传承创新创造融入劳动者、时代和文化最精深的人文思想境界中,让中国画焕发出伟大的时代精神之美,焕发出中国人的心灵之美。

猜你喜欢

中国画人文绘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中国画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人文社科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