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科学学业成就发展的四个层次

2020-12-04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曹燕南

青年心理 2020年26期
关键词:回形针磁铁学业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 曹燕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门学科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学业成就感不仅能维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撑学生快乐地学习,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树立更深远的学习目标。

在小学六年的科学学习中,小学生的能力、心智、知识掌握度在逐渐变化,学业成就感的获取来源也有相对应的变化。小学生学业成就感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层次:掌握一般性科学知识;用有结构的材料完成课堂探究;运用生活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发明中体验成功。

一、掌握一般性科学知识

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会掌握很多科学概念、习得许多探究方法。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累积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学业成就感初步形成。

“观察一瓶水”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贴图等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观察方法以及所要观察的内容:用眼睛看(颜色、透明度);用鼻子闻(有无气味);用手摸(黏稠度);用耳朵听(流动时的声音)等。同时,学生掌握了“扇嗅法”这种闻气味的方式,并知道了一般情况下不能使用尝味道的方式来进行探究(不安全)。这些方法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早有一定认识,但通过自己的学习,如此系统、规范、完善的归纳还是第一次。接下来,他们用自己掌握的这些方法,对水这一物质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得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的液体。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水这种本就熟悉的物质有了如此全面崭新的认识,孩子们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中,这种观察方法还将多次被使用到。例如:三年级上册“水和食用油”、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等。在不断的巩固中,这种观察技能被学生熟练掌握,此类探究变得得心应手,学生的学业成就感得以实现。

在六年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到很多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涵盖面很广,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工程四个领域,这需要学生不断用心、动脑去掌握、识记,并实现灵活运用。在面对“如何用多种方法区分一杯盐水和一杯清水”的问题时,学生能够用已有知识轻松地进行解答。如方法一:用滴管分别取少量不同液体于玻璃片上,让其蒸发,最后在玻璃片上留下白色颗粒的是盐水,没有留下颗粒的是清水;方法二:在两杯液体中分别放入马铃薯,能使马铃薯漂浮起来的是盐水,不能使马铃薯漂浮起来的是清水;方法三:在两杯液体中分别放入一枚铁钉,使铁钉生锈速度快的是盐水,慢的是清水……学生熟练掌握科学知识,不仅解开了心中的很多谜团,拓宽了知识面,还能轻松运用到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学业成就感逐步提升。

二、用有结构的材料完成课堂探究

探究活动中,教师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究材料。学生能够根据本组的实验方案需要,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材料,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验需要,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学生的这种从自主选择材料到完成实验、最终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是能力的体现。学生能从中获得深深的满足感,学业成就感得到进一步加深。

在教“做个小开关”这一课时,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橡皮、木块、回形针、图钉等)结合所掌握的电学知识,轻松地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开关。有的小组用了回形针、图钉、木板,有的小组用了回形针、橡皮,有的小组用了图钉、铜丝、橡皮,各种造型不一的开关体现了不同小组的智慧。当学生拿着作品上台展示时,都无比的自豪。随后,教师又抛出更高难度的问题:利用这些材料做出红、绿灯开关。各小组热烈讨论、积极尝试,并用电器元件对所做开关进行反复检验,探究氛围异常浓烈。最后,全班有三个小组完成实验目标,教师对他们给予表扬的同时也鼓励了其他小组。最后,教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能否制作一个红、黄、绿灯的开关。有了前一组实验作为基础,各小组都很快完成了探究任务。教师给予了全班学生莫大的鼓励和肯定,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挫折,但最终完成了目标,获得了极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一节“磁铁的两极”的公开课上,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来设计实验,最终完成对磁铁两极磁力的研究。利用材料,学生设计了很多种方法,如方法一:用磁铁支架支起磁铁(水平),依次在磁铁上的几个位置挂上小篮子(一次性纸杯和棉线做成的,顶部有一枚回形针,能吸住磁铁的各个部位),再往篮子中一枚一枚地加回形针,直到篮子掉落为止。回形针的数量体现出该位置的磁力大小。方法二:用五枚回形针对应磁铁的五个位置排成一条直线,磁铁在不远处慢慢地靠近它们,看回形针被吸引过去先后顺序,磁铁上越早把回形针吸引过去的位置磁性越强。方法三:在磁铁的中心部位放一颗小钢珠,看小钢珠的运动路线。发现小钢珠总是会向两边滚动,说明两端的磁力大,中间的磁力小……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努力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来得出实验结论。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都充满了自信和自豪。在本课的学习中,他们无疑享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三、运用生活材料解决实际问题

当学生的科学知识内化成科学技能,并能用这些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时,他们的学习能力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学习的成就感便得以深化。

在教“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时,教师抛出问题:小灯泡不亮,可能有哪些原因?学生很快就想到了使用替换法,依次替换电路中的材料,找出故障发生点。教师在肯定之后又提出困惑:家里的电路这么复杂,电工用替换法的话太耗时耗材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地设计出了“电路检测器”。接着,学生用自己设计的“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不同小组的电路故障各不相同,但学生都能很快将故障排除。看到小灯泡再次发光,学生纷纷露出了喜悦的神情,学习的成就感显露无遗。

在教“找拱形”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用手掌来捏乒乓球,预设:学生很费劲地捏,但是怎么也捏不扁,从而得到“球形物体的抗弯曲能力很强”的科学结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方法不当,没有按照要求用手掌捏,而是用手指捏,导致乒乓球被捏扁了,实验无法继续。教师说明原因后提出困惑:老师只带了一个乒乓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个乒乓球重新鼓起来,重新做一次实验呢?马上有学生提出用热水泡的办法,教师顺势提问:为什么?学生流利回答:乒乓球内部的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原本的空间不够了,就会鼓起来。教师肯定该生并表扬,同时要求他利用身边的材料帮忙解决问题。只见他从保温杯里倒出一杯水,将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很快,乒乓球就鼓起来了。在全班同学赞许的目光下,该生露出了开心的神情。

诸如此类,学生利用生活材料解决生活问题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A在作文中表露,家里的门锁坏了,打不开,他想到科学课上学过“铅笔芯是石墨做的”,石墨具有润滑的作用,便尝试刮了些铅笔灰倒进锁洞里,结果门锁竟然被打开了。学生因此感到无比激动,产生了强烈的学业成就感。

四、在创新发明中体验成功

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他们常常会有一些灵感,但早期,由于知识、技能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这些创新的念头往往无法进一步转变成看得见的成果。随着学生科学学科知识学习的推进,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加上一些创新大赛的有效助推,学生的创新想法慢慢地开始有了成果,学业成就感进一步提升。

我的学生的创新发明成果不断地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佳绩。比如学生B 发现,吃火锅时经常要交替使用汤勺、漏勺,很不方便,就思考:能不能发明一把勺子把两种勺子的功能整合起来?于是,他跟我沟通了这个问题,并一起探讨一些技术问题,终于成功制成两用火锅勺,即将汤勺和漏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来使用。该作品获得本市创新大赛二等奖。学生C 认为洗手时会浪费很多的水,就发明了有储水功能的水池。她给水池设计了两个出水口,一个通往下水道,一个通往储水箱。污水和净水可流向对应的出水口,既环保又节能。该作品获得本市创新大赛二等奖并入围本区政府奖。学生D 发现学校保洁阿姨更换垃圾袋的时候非常费力,要把垃圾袋套入大型的垃圾桶,由于垃圾桶底部有很多空气,阿姨们装垃圾袋的时候还要把手伸到底部去抚平,很辛苦。于是,他发明了可自储垃圾袋的垃圾桶,在垃圾桶底部新增一个抽屉层,用于放置卷装垃圾袋,在两层之间设计了一个抽拉槽,垃圾袋可以从口子处抽拉出来。换的过程中避免了空气进入筒底,不需要用手捣鼓,十分方便省力。

学生的这些了不起的发明正是他们结合科学原理、利用生活材料来解决生活问题的实例,这是我们科学课上常常强调和追求的。在这一次次的探索中,学生体验到了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快乐和自我价值,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业成就感。

快乐地学习离不开学业成就感的支撑。小学生科学学业成就感的发展要从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这门学科就着手培养。从学生掌握一般性科学知识到能够用有结构的材料完成实验探究,达到能够运用生活材料解决生活问题,最终达到将创新想法转变成成果的高度,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感,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体验快乐。

猜你喜欢

回形针磁铁学业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阐释、构成与超越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漂浮的回形针
业精于勤
自己挂住的回形针
35
玩磁铁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
双别回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