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矫正行为习惯 促进学生发展

2020-12-03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桥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年5期
关键词:家校课题习惯

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桥小学 陶 燕

四年前,在苏州市十三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申报工作中,我校《拆迁配套小区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研究》获得批准立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美好教育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分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1.学生错误处理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是一种心理冲突,当个体面对一个目标的时候,目标既有吸引力让其想主动趋近,又有某种威胁使其想逃避,于是个体便产生了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在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面对不计其数的诱惑和影响,这样两难的抉择时时考验着他们。许多学生在谈话调查时表示,自己虽然知道要遵守行为准则,而且在发生不良行为时也产生纠结,可惜相对趋近于错误行为,经常小错不改,日积月累,最终养成了不良习惯。

2.家庭教育缺失和弱化

我校地处开发区和城区的交界,学生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89%是外地学生。家长学历不高,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再加上家长大都要上夜班,许多孩子靠爷爷奶奶照顾。在调查中,教师反映有两个极端:一种是放任不管型,家长说:“孩子交到老师手上,如果不乖、不听话,老师可以狠狠打,没关系!”与此相反,另一种极端现象就是过度溺爱型。迟到了,或者学生作业没写,家长就解释说家里有事情,孩子没责任;学生惹事生非了,家长尽力找寻借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么能不潜移默化地养成许多不良习惯?

3.地域文化习惯存在差异性

我校学生共来自29个省级行政区域,涉及7个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习惯差异性导致学生管理中产生了一些小冲突。比如,学生监督员在检查用餐情况时,看到少数学生扔掉肉菜而发生争执,教师在调解中发现回族人不吃猪肉,平息了这个“扣分风波”;开学不久,一年级的一位学生找到老师,普通话还不利索的他用家乡话表述自己的意图,一次沟通未果,他立马在老师面前脱裤子,老师以为这孩子的行为举止很是冒犯,边帮学生穿上裤子边教育他不能有此无礼的行为,场面一度十分尴尬,事后这位教师才明白,孩子要表达的是“解手”,原来他是想去上厕所……

二、实现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我校紧紧围绕新版小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注重教师日常教学组织策略,对不良习惯教育有效性进行学习研究。

我们根据学校主课题建立了课题组,每个课题组长在学校主课题基础上制定自己一级子课题,带领本组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展开研究,逐步做到每个教师都有围绕学校总课题产生的小课题,通过汇报课、论文交流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此外,每位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子课题,每学年完成“六项积累”,并装订成册,这也是我们检验教师完成课题研究的方法之一。“六项积累”要求教师每学期要完成一个个人课题研究方案、一节课题研究实验课、一份文献阅读摘记、一份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一份课题研讨活动、一篇个人课题研究成果总结。多年来,我们全体青年教师扎实地开展“六项积累”课题研究活动,结合日常教学、培训、课题研究等工作,逐项落实,取得实效,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培养良好习惯的理念切实地渗透到每一节课题研究课和教研课中,真正使得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有机整合,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共同成长,提高了“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实效性。

三、优化家校合作平台的共育机制

习惯是日常学习生活中日积月累、逐渐养成的一种惯性行为,不分时间场合,只要遇到相应外界刺激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的一种不易改变的应激表现。如要改变和矫正长久以来固化了的习惯,是一项具有巨大挑战性的考验,其本身就是一项十分注重细节的工作。家校携手即在针对我校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寻求家校育人的共同目标,在家校的合作策划和组织下,借由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将“良好习惯益终身”的理念内化于之于学生心中,将“良好习惯伴成长”的目的外显于学生生活中。

1.保证家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我校首先扩大宣传力度,将“‘生-亲-师’STEP细节共育”的理念解释到位,打破家长对于“家校合作”的理解误区。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合作下,健全家校合作的制度,确保家校沟通的实质性和延续性,将家校关系提升至高层次、长久性、双向性和共主性。例如:培养一年级学生整理书包的习惯。老师教导学生每天自己整理书包,并进行示范,让学生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整理书包。布置此项任务的时候,事先跟家长进行沟通,不可代劳,只在旁边作指导和协助。从低年级的整理书包等小事做起,循环提升,作业习惯、阅读习惯等等,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培训

教师能力的提升和家长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好习惯的关键。对家长的培训有两种:显性的培训一般以讲座的形式呈现,分别是外聘专家讲座和学校教师的讲座,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家长能较为明确地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做。但是此类讲座一般家长一年只参加一次。隐性的培训则主要以家长影响家长的形式开展。学校举办家长分享会、座谈会,组建微信群晒家长家教成果或者成功案例,这样的培训效果更加直达人心。我校还开展了“最美家长”评比,由家长们选举产生,促进家长素质的提升。

3.丰富家校合作的方法和形式

家长会、家访是学校与家长联系沟通的主要方式,这种家校合作的形式较为单一。家委会是连接学校和家长间重要的纽带,学校可以利用教学环境的优势组织多样化的活动,邀请家长带领孩子共同参与;家长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聚合社会和单位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帮助孩子设立量身定做的育人活动,寓教于乐;生活即教育,家长和学校亦能联系社区等社会部门,合作开辟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给予学生一方健康成长的净土。例如,组织家长一起参与三年级成长典礼,使得家校合作更为融洽。又如学校开设“民俗进课堂”课程,让家长组织学生做元宵、包饺子、包粽子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多年来,课题研究实践促进了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发展,在良好习惯养成的道路上越走越欢愉,产生了很好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家校课题习惯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我的微课题研究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上课好习惯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