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运用“引导技术”助跑养成教育

2020-12-03陆超云

名师在线 2020年19期
关键词:学习用品整理书包

陆超云

(江苏省江阴高新区实验小学,江苏江阴 214434)

引 言

众所周知,一年级新生入学初期是养成教育的黄金期,也是低年级班主任最累的时候。因为要让学生从幼儿园的“自由嬉戏”状态顺利过渡到“中规中矩”的小学生活,是不容易的:学习、劳动、用餐、礼仪……涉及方方面面,班主任都必须亲力亲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要花费班主任多少心血可想而知。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比如:上课铃声已经响起,教室里还是闹哄哄的,学生旁若无人地聊天、嬉闹,各得其乐,对进班上课的教师视若无睹。无奈之下,教师只好挥舞教鞭,敲击着讲桌,扯着嗓子喊“静下来”。终于,在漫长的等待后,学生渐渐安静下来,教师才可以讲课。

引导技术是积极德育中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是指辅导人以鼓励和启发性的语言,引领班级团体成员厘清思路,聚焦核心问题,改变思考方式,对自我做出深入了解和剖析,其目的是让学生趋向问题解决的核心。笔者认为,班主任运用引导技术不同于以往的苦口婆心或大声呵斥,必须挖掘语言中的积极因素,追求语言的价值[1]。

一、鼓励引导,营造“有乐可图”的静听氛围

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总是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能聚精会神地听讲,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刚进入小学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约束力较差。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比较,无意注意占优势。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这就表明他们在静听习惯的养成上比较困难。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首先应努力营造一定的静听氛围,不断用语言引导学生静听,让静听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生。对于课堂上听得特别认真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比如:“从你专注的表情,老师看出你是听得最认真的!”“你能在听完别人的发言后再说自己的观点,可见你很懂得尊重别人!”“哎呀!这样一个小小的不足都被你听出来了,真是了不起!”……这样热情洋溢的话语,可以调动学生静听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表明:教师充满激励性的引导语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让他们感到轻松愉快,如沐春风,乐于亲近、接受,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利于学生静听习惯的养成。

二、故事引导,运用有的放矢的静听手段

美国故事家吉姆认为,听故事能够打开那些直接教育无法触及的区域,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稳妥办法。在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时,班主任可以让有趣的故事成为与学生沟通的中介,成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不竭资源。

刚开学时,几乎每天早上都有家长把学生遗忘在家的学习用品送到学校,如一支笔、一本书、一把尺等。原来,班里有不少学生不会整理书包,平时都是家长一手包办。有时家长不在家,这些学生就只好胡乱地将东西往书包里一塞。还有一些学生,竟然在上学前才整理书包,因为时间紧张,匆忙之中难免丢三落四。

针对这种情况,晨会课上,教师给学生讲了小猴乐乐的故事:小猴乐乐是森林王国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每天放学回家,他用过的学习用品总是随处乱放,也从不主动整理书包。每天,都是妈妈帮他整理。可是,这几天妈妈出差了。瞧,小猴今天还是像平常一样将学习用品乱丢乱放,根本没想自己整理。第二天一早,他发现书包没整理才慌了神,只好胡乱收拾了一下。结果,忘了带尺子。他被一向温和的山羊老师批评了……从学生专注的表情中,感受到故事引导增强了他们的沉浸式体验。不知不觉中,学生开始生成自己的心理能量。

接着,教师话锋一转:“妈妈还没有回来,小猴乐乐苦恼极了,请大家给小猴献计献策。”“乐乐不应该乱放学习用品,这样找起来很麻烦。”“乐乐应该学会自己整理书包,不能依赖妈妈!”“早上才想起整理书包,太匆忙了,容易漏掉东西。”……微笑着听完学生的建议,教师知道学生正在积极应对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于是,趁热打铁:“小猴决心改掉坏毛病了。你愿意和小猴比一比,谁整理的书包最棒吗?”“愿意!”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果然,从此以后,早上到学校送学习用品的家长渐渐变少。

实践证明,深入儿童生活,有针对性地用感性的故事引导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形成积极的认知方式,实现积极德育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2]。

三、方法引导,养成有法可依的静听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坐得端端正正,从不做小动作,也不跟同学讲悄悄话,看上去在认真听课。可是,这些学生课堂上的静听质量却不高,回答问题常常找不到重点,答非所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研究发现:影响这些学生静听质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听谁的”“听什么”“怎样听”。要解决这些问题,切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静听习惯,关键要在平时的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静听方法的引导。例如,当课堂上有人发言时,要求学生看着发言的那个人,对其他插嘴的人不予理会,这样学生就知道要“听谁的”了。那些插嘴者因没有倾听者,也觉得无趣,自然就会偃旗息鼓。当课堂上有人发言时,要求学生听别人的发言时抓住要点,知道有几层意思,每层大致讲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就知道“听什么”了。当别人发言时,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点。听人发言时,告诉学生可以适当加上肢体语言,或微笑,或点头,这是对发言人最好的鼓励。若在静听过程中,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不要急于打断别人,应等人讲完再说,这是最基本的礼貌……有了凭借的方法,学生就不会显得无助,他们的静听也不再盲目,静听效果就会提高。

结 语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它的“道”很多,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但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道”。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当前,教育形势下构建的新型教育结构,内在的双主体平等关系要求班主任的教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班主任能否智慧地运用积极德育中的引导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沟通引导中充分展现语言魅力,追求语言价值,是班主任培养学生静听能力的“法宝”,最终可以助跑养成教育。那么,让我们都来做个“言值派”的班主任吧!

猜你喜欢

学习用品整理书包
我的书包
谜语
我的书包
文具在哪里
藏在书包里的回忆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风躲在哪里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