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症儿童安全感建立的个案研究

2020-12-03潘巧莉

名师在线 2020年19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教师

潘巧莉

(福建省永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福建永安 366000)

引 言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总是让人无法理解,如离群、喜怒无常,没有缘由地哭泣、尖叫,伤人或自伤,多动等。经常出现这些异常行为,是因为孤独症儿童长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他们不理解这个世界及其带来的各种变化。正是因为对外界信息不能合理过滤,他们对这个世界缺乏安全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训练中,首先要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安全感。

一、对象和表现

(一)对象

收集学校孤独症儿童13 例,其中男10 人、女3 人,男女比例为10 ∶3,年龄为6—13 岁。纳入对象都出示正规医院确诊的病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全部症状均出现于4 岁以前。

(二)表现

调查研究的13 例孤独症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缺乏安全感的症状和表现。

孤独症儿童乐于固守同一生活环境,总是小心翼翼地探索着这个世界。不熟悉的环境和陌生的人,都能让他们产生焦虑和不安。例如,孤独症儿童每天上学走的是同一条路线,若由于某种原因要换一条路,就会让他们感到焦灼、害怕,甚至在学校上音乐课要换教室,或者在教室换座位等,不熟悉或变化的环境都能使他们感到不安。其主要表现为:坐立不安、烦躁、哭泣、拒绝……有的甚至表现出各种过激的行为。

刺激、尖锐的声音,都能让孤独症儿童烦躁、不安。例如,父母的争吵、嘈杂的环境、大声的斥责、教师重复的要求,都会让孤独症儿童感到害怕、恐惧。

平时依恋的人不在身边。虽然孤独症儿童情感淡漠,对亲人缺乏正常的依恋,但当熟悉的人离开身边时,他们就会感到无助,没有安全感。这时他们的反应会很激烈,如开始撕书本、摇桌子、离开座位甚至哭闹等。

当认为不能达到要求时。当孤独症儿童在完成教师的任务时,如果他认为无法达到要求或遇到困难,或者遇到未知的事物,都能让其感到不安、恐惧,

二、孤独症儿童安全感建立的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的著作《动机论》中提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包含爱与被爱、归属与领导)、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1]。安全需要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位居第二,仅次于生理需求。正是由于安全感的严重缺乏,孤独症儿童在生活、学习中的种种举动都显得过激和不可理喻。因此,在孤独症儿童的教学训练中,首先要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起安全感,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及时地给予解决,以使训练达到最佳效果。

(一)营造安全氛围

营造安全的氛围是使孤独症儿童获得安全感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孤独症儿童感到身边的环境安全时,一切训练才有可能实现。首先,要消除孤独症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戒备心理。孤独症儿童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感到不安,情绪也会不稳定。教师可以带他们熟悉校园环境,认识其他的教师和同学,找到自己的座位等,有条件的最好采取单训的方式,每天保证和孤独症儿童单独接触一定的时间,以驱除孤独症儿童对新环境的抵触和惧怕心理。

(二)建立友善关系

教师要和孤独症儿童建立良好的、友善的师生关系。虽然孤独症儿童害怕和人亲近,但是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训练的前提。教师在孤独症儿童入学时最好和他们多接触,让他们熟悉教师的声音,习惯并与教师亲近,熟悉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微笑的表情和温柔、平和的话语,能让孤独症儿童感到安心。在训练时,教师的态度很关键。教师应始终保持宽容、平和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急于求成,克服焦虑、自责、急躁的情绪等,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安全感。

(三)关注身心需要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身心需要,要和家长做好沟通,了解孤独症儿童的生活习惯、主要缺陷、脾气性格;还要通过与孤独症儿童的接触,发现他们的喜好和行为特点,熟悉其发脾气的频率和原因,把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他们是渴了、累了,还是哪里不舒服了?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对教师语言的不理解,会使孤独症儿童感到无所适从;不断变化的学习生活,更使他们不能从容面对。因此,他们会表现出各种焦虑不安的症状。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孤独症儿童逐步熟悉变化、适应变化,以消除心中的不安因素。

(四)分解训练内容

在训练过程中,当孤独症儿童感到新知识困难、不容易接受或者厌烦时,就很容易发脾气,这也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教师要充分熟悉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程度和能力,尽量安排适合他们的知识,不要让孤独症儿童感到无所适从。教师还可利用孤独症儿童固执、刻板、机械的特点,把训练内容分解成最小单元,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反复进行训练[2]。如训练“洗手”,可以把“洗手”详细分解为:开水龙头、洗手、抹肥皂、搓肥皂泡、冲干净、关水龙头、擦手等若干部分,训练他们一步步完成。等到熟悉各项分解的步骤后,其心理上的不适也能够得到缓解。

(五)提供私人空间

允许和提供给孤独症儿童自我空间。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会发现有的孤独症儿童总是喜欢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发呆或转圈,或玩自己的手,或连续发出奇怪的声音,这都是他们在很惬意地自娱自乐。这时教师不要强迫他们融入集体,可以给他一个固定的角落,哪怕是属于他们的一张小板凳、一张废纸,都是他们内心的“安全小天地”。

三、结果

经过为期10 个月的训练,13 例孤独症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情绪方面:孤独症儿童的焦虑症状消失,情绪较为稳定,尖叫、哭泣行为有所减少;能较好地完成教师的指令,能自己到音乐教室上课等。

人际交往方面:与他人能短暂对视,愿意和同学亲近,能主动向教师问好;能遵守规则,能对要求做出反应。

语言方面:能用简单的话语和教师、与同学打招呼,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拒绝,或愿意。

四、讨论

通过10 个月的训练,孤独症儿童在情绪、语言、人际交往方面的行为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孤独症儿童安全感的建立对于他们的教育训练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是教育训练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安全感,教育效果才能更好地得到凸显。

由于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容易反复,所以教育训练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在平时训练中,教师应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充分掌握“多鼓励”的原则,要看到他们微小的进步,并及时强化;同时,尊重孤独症儿童的意愿,不强迫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否则会使其再次感到害怕、不安,影响训练结果。

在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安全感时,要得到家长和全体教师的共同配合,多方位、全面地进行训练和教育,共同协作,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结 语

实践证明,营造安全氛围、建立友善关系、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身心需要等,都有助于孤独症儿童安全感的建立,从而改善他们的焦虑情绪,使其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