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中积累 以读促写
——浅谈小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能力的培养

2020-12-03徐文生

名师在线 2020年19期
关键词:燕子习作课外阅读

徐文生

(福建省福州市南台实验小学,福建福州 350000)

引 言

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从看图写话过渡到篇章习作,习作难度逐渐加大。在习作中,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不知道要写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写?学生之所以在习作中碰到这些问题,是因为缺乏丰富的语言积累、生活经验及写作技巧。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得以解决。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语感,收获丰富的习作素材。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还能解决他们习作中内容空洞、语言粗糙、语句不通顺、写法单一、情感表达单薄等问题。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有言:“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则得益于课外。”一个人如果想要做到“下笔如有神”,就一定得有“读书破万卷”的积淀。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个关键期,培养他们的习作素材积累能力。因此,在三年级的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能力应摆在重要的位置。当学生拥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写作时才会“言之有物”,自然而然地就会克服对写作的畏惧心理,从而下笔如神。现结合笔者习作教学经验,与大家一同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能力。

一、潜入美妙词句,激发写作灵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中国古代教育很早就认识到“读能促写”的办法,语文教学中“写”的训练应贯穿始终。从一二年级的说话训练到三四年级的段落练习,再到五六年级的篇章训练,呈现出了一个梯次训练过程。统编教材文质兼美,从内容、语言到表达形式都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提供了鲜活的母本。在揣摩语言之时,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形式自主仿写,并品味作者的个性化语言。

写作就是学生将积累的语言知识综合应用展示的过程,直接反映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课文中出现的篇章都是经过时间检验保留下来的佳作,这些经典课文都能成为学生模仿练习的对象。所以,语文教师的眼光要具有敏锐性,不放过每一个训练点,读写结合、以读带写,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写作训练落到实处。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燕子》,是一篇精读文本。作者通过对燕子的外形和它们生活习性的细致描写,来彰显燕子的可爱,最后表达了对燕子的喜爱之情。文章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叙述了燕子的外形,这和下文中写到的燕子习性有着密切的关系[1]。结合这一特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欣赏动物的图片,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主要特点进行细致观察。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后面的仿写(运用燕子的描写方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小动物)打下了基础。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我们既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要引导他们将这些方法得体地运用到习作中,注重对阅读方法的实践操作。如果能将阅读与习作紧密结合,以读促写,就能使读写训练相得益彰。

二、发掘文本秘密,迁移写作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提供了一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获得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知识是不会凭空得到的,习惯也不会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的就是国文教本。”如果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就会发现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每篇课文都有许多好词佳句和优秀写法值得学生借鉴,从积累到内化再到运用。教材就是日常教学的最好依据。

例如,执教《秋天的雨》这一课时,课文中描写银杏树和枫叶的句子文辞优美,十分富有诗意。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中,自然地发挥想象,便能从中体会到语言的节奏美和意境美,心通其意,甚至在读的过程中将自己无形地融入辞藻,将语言知识积累到位。接着,引导学生认识、把握句式特点,并借助本段内容进行模仿、迁移。学生如鱼得水,写得精彩纷呈,如“秋天把红色给了饱满的柿子,红彤彤的柿子像一盏盏高高挂起的灯笼,照啊照啊,照亮了农民伯伯的幸福生活”;“秋天把紫色给了晶莹的葡萄,紫色的葡萄像一串串玲珑的玛瑙,摇啊摇啊,摇来了丰收的喜悦”。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通过背诵、摘抄等方式积累了自己喜欢的文字,还有一部分学生更能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再现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样的语言训练,实际上就是以课文中的语言作为基本材料,再以典型的句式作为依托,这既能让语言表达实践得到落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及感悟更加深刻。

三、品味语言形式,习得表达技巧

学生在面对习作时,常常感到言之无物,因为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和相应的知识建构[2]。《鲁滨孙漂流记》是笛福根据阅读到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这个事例充分说明,只有积累了足量的素材,才有可能让文章行云流水。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努力指导学生多从阅读和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养成每天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读书成为引领学风的风向标。相信有了这般丰富的素材和词汇,学生定能“妙笔生花”。

素材的积累必然来自大量的课外阅读。要想促进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就得让书香像花香一样,弥漫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不仅在校期间要坚持,在家期间也要配合,家校合力,在家庭和班级中都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

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要始终努力为学生创造优质的课外阅读条件。与此同时,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阅读活动课上开展课外阅读。例如,每一学期都在班级开设图书角,通知学生带来自己推荐的课外书,这样就在班级中成立了一片阅读小天地。不仅如此,还可以将好书推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打印出来粘贴在图书角,来吸引学生阅读的目光。同时,在家长群里倡导并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的活动,让他们在家中也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四、激活情感世界,点燃写作热情

巴金先生说:“我不懂得什么文章做法,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文章后,自然而然就会写文章了。”学生在阅读时,会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学习、模仿作家的写法技巧、修辞手法、谋篇布局,并在具体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学生在表达情感时,通常不知道该如何通过恰当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会被名家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所感染。受到长期的熏陶,他们自然而然也学会通过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三年级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童话故事,教师提前两个月布置学生阅读《笨狼的故事》《狐狸和马》之类的课外书籍。阅读是读者和笔者内心世界交流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奇妙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了解了童话的特点,感悟到童话的神奇魅力。当教师开始教学童话作文时,学生不但不会惧怕,反而跃跃欲试,写出的习作也十分精彩。在习作中,学生不仅学会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还融入了他们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可谓酣畅淋漓[3]。这正是大量课外阅读酿造出的蜜果。

有时,教师会推荐自己日常收集到的美文佳作,在班级中和学生一起交流观摩,边读边讲评,最后打印出来,分发给他们。在交流分享会上,给予学生分组赏析的机会,可以自主探讨,可以各抒己见,也可以集中点评。欣赏自己班级同学的佳作,不仅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借鉴写作技巧,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文贵在真!我们常常告诉学生:要带着真情实感去写作。

结 语

教师要善于捕捉机会,搭建读写结合之桥。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如此坚持下去,相信学生定能从阅读中受益匪浅。从积累语言、语感、素材,到写作方法及情感表达的学习,当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积累时,阅读才能真正做到为写作服务。

猜你喜欢

燕子习作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燕子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燕子叫
燕子一家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