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浅出 构建智慧数学课堂

2020-12-03孙启华

名师在线 2020年19期
关键词:长方形直观分数

孙启华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晶桥中心小学,江苏南京 211224 )

引 言

数学知识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度”,面对简单内容时,主动挖掘其深层内涵,让学生学得更深入。相应地,面对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时,教师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将内容变得简单易懂,更易理解掌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浅出”,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有效掌握所学知识。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更好地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教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把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更好地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时,为了让学生对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学习情境:小明今天去超市买学习用品,最后买了一支圆珠笔和一个笔记本,其中,圆珠笔的价格是1.4 元,笔记本的价格是3.2 元,小明最后递给收银员10 元钱,收银员应当找给他多少钱呢?学生在教师给出问题后都进入思考状态,并发现这是自己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比较熟悉,无形中放松了自己的心情,感觉这一数学问题与自己生活很贴近。于是,学生借助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开始分析、思考。随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买了一支圆珠笔1.4元、一个笔记本3.2 元,这样一共花费4.6 元,收银员需要找给小明10-4.6=5.4(元)。解决了这一问题后,学生发现小数加法与减法的知识在生活中很常见,从中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重要价值,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计算能力。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应结合具体教材内容,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将陌生的数学知识变得熟悉有趣,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

二、巧用数学学具,丰富学习内容

很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单调,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解。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好地思考。学具的引入,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能够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来思考问题,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进而更好地分析数学新知。

例如,教学“年、月、日”三个基本概念时,教师发现如果单纯讲解,学生只是在机械式记忆,很难深入掌握。由此,教师改变策略,准备了多本年历让学生翻阅,从中寻找数学的奥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借助手中的年历学习新知。学生思考后,发现每年都有12 个月,每个月的天数好像存在一定的规律。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发现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都是31 天,剩余的除了二月都是30 天,比较特殊的就是二月,有的年份是28 天,有的年份是29 天,并猜想其中一定存在某种规律。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年历并进行探究分析。学生也借助这一学习工具,对这些数学概念有了深入认识,无形中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以上数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思考数学概念,成功地简化了数学知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很好地加深记忆,深化理解。

三、渗入数学思想,简化数学问题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有效渗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运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思考问题,能够使问题简单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思考[1]。由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渗入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知识直观化,激活学生数学思维,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在和学生研究分数大小的知识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较分数和的大小。很多学生认为这一问题很抽象、复杂,不知道该怎么解答。于是,教师适时渗入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画图分析这一问题,将这两个分数转化成两个直观的图形。随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并将其中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 份,选取其中的一份涂上红色,表示分数将另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5 份,选取其中的一份涂上绿色,表示分数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的操作后,根据图形很直观地发现随后,教师又给出几个同分子的分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主动地采用画图方式,得出最终结果,然后,开始分析这些结果,寻找其中蕴藏的规律。很快,学生便发现同分子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这样一来,成就感十足,非常主动地进入接下来的学习探究活动。

在这一数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渗入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符号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进而简化了数学内容,促进了学生理解,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2]。

四、巧设课堂追问,促使深入思考

追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为学生的思维指引方向,让学生找到思维的突破口,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由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巧妙地对学生的回应进行适当追问,以充分开拓学生数学思维,将数学内容变得有理可循,更好地促使学生探究、理解。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在一个格子纸上画图,每个小格子都是面积为1 的小正方形。首先,教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长8 厘米、宽3 厘米的长方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之后,教师又让学生画出长7 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计算其面积。那么长6 厘米、宽5 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恰好是长与宽的乘积。随后,教师提问:观察你画的长方形,能看出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吗?经过思考,学生发现这三个长方形的周长都是22 厘米。之后,教师追问:这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发现长和宽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越大。教师继续追问:你所得到的结论的前提是什么?学生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得出在周长一定的前提下,长与宽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不仅掌握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还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数学新知。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为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划好了方向,有效地推进了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 语

总之,很多数学知识是复杂、抽象、不易理解的,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注重优化教学策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趣味化,以提升学生探究学习效率。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运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复杂内容变得更易理解,促使学生有效参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长方形直观分数
直观构造中的代数刻画
分数的由来
以数解形精入微以形助数达直观
简单直观≠正确
小长方形找朋友
有多少个长方形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铺瓷砖
巧替换,妙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