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路径探究①

2020-12-03

现代英语 2020年8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赵 旋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可以说“课程思政”理念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要“立德树人”和“全程育人”要求的积极响应。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对“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进行深入领会,以“明了新任务,探索新路径,接受新理念,树立新目标”为思想原则,以教学内容有机重构等多元方式为手段,使教学实践能够起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理论信仰的催化剂作用。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念和研究现状

“思政课程”是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的,旨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强调除了知识传授外,各门课程还具有思想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思政课程”这一理念的出现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在育人思想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得到了全新发展,且达到了新的水平高度。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一部分,隐性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课程”最重要的实现路径和教育方法,即“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不具有明确计划性与目的性的教学内容”,在通识课和专业课等课程教育之外,还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者以“大学英语,思政”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知网)检索到335篇相关论文,发现学者从理论层面和不同视角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可行性、存在的问题、有效策略和培养路径等。如安秀梅对《大学英语》的思政功能进行了剖析;沈轶探究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途径;王卉对基于在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融入进行了路径研究。总体来看,近几年来大多数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从较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多方面的实施路径,如教材改革、师资培训、课程考核等,但未深入探究详细的实施方案。鉴于此,文章将围绕“教师、学生、课堂、课外”四大要素阐述大学英语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路径,使大学英语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协同互补的效应。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行性分析

(一)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与“课程思政”的本质吻合

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学指南》中对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有非常具体的表述:“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意味着除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传授的工具性功能外,高校英语课程还应通过承担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任务发挥其人文性功能。人文性的核心就是弘扬人的价值,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把握大学英语课程的双重性质,充分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借助语言知识传授、语言应用技巧训练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过程,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大学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功能一致

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课程均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能够有力地起到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涵盖“思政理论”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顶层设计中,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目标,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对课程的思想政治功能、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深度强调的同时,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全过程的有效贯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

(一)现有教材内容难以满足“思政”需要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现有教材内容难以满足“思政”需要,这体现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这一编写教材的统领性原则,并未在外研社等诸多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课程通用教材中得到明确提出,且立德树人、服务“课程思政”这一教材编写宗旨和教材内容也未被任何一套教材明确提出。这些教材虽在编辑时对当代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现状与未来有所提及,西方国家各种风土人情等内容有所侧重,但“课程思政”内容却占比相对偏少,其内容整体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反映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内容的比例严重不足,比如某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四册60多篇文章中极少出现中国民族英雄故事、中国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国的科技进步等内容。这表明,在最初选取教材内容时就忽视、弱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导致中西方文化所占比例失衡。

(二)大学英语教师思想政治意识缺位

有学者在近年调研了国内某高校思政教育情况,发现专业教师存在较为严重的思政缺位现象,有70%以上的专业教师仍坚持重专业教学、轻思政这一教育理念,只有不足30%的专业教师能够做到在课堂中融入思政教学。一些高校英语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存在不足,片面地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进而导致其形成只重视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教学,关注专业发展,不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导致英语教师缺乏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人为割裂了思政课与专业课,使二者协同发展无法得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载体也随之无法得到有效拓展,同时也为落实、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部分英语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即设计教学目标及考核评估的指标仍以学生语言技能等专业技能为主。受此影响,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考虑或是涉及得相对较少,这表明在主观意识层面教师忽视了英语课程的思政功能。

五、大学英语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教师层面:“思政”元素融入的关键

除了思政理论课教师之外,大学英语教师这一群体对顺利推进“课程思政”最具决定性,能够将思政目标落实、落细、落小。教师能否认识到所教授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出课程所蕴含的德育价值,从根本上决定了这门课是否能够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所以,大学英语教师要提升思政教育意识,牢固掌握“课程思政”的核心概念,充分认识所授学科的内在和社会价值,增强作为人民教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将“立德树人”当作自身的神圣使命,将“课程思政”元素自觉、主动地融入日常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成为践行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理性对待中外文化差异;为人师表,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启迪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学生层面:“思政”元素融入的核心

人才培养是高校“课程思政”推进的核心,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需要被强调,他们的认知、情感和思想发展需求需要被关注。首先,要改变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认知,让他们意识到这门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非纯粹的语言工具。其次,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而不是只在教学中进行说教,应该使他们感受到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最后,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最终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堂教学:“思政”元素融入的载体

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将主题与语言相结合,即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从宏观主题来看,大学英语教材内容所涉及的人际关系、科技、全球化等热门话题中可以相应引申出诚信友善、科技创新、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大学英语教师也可以因人施教,根据所教学生的英语基础、专业和兴趣等发掘适合学生发展的思政切入点,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理想信念的精神引领。微观层面,从语言层面入手,在语言点讲授的过程中选择与“思政”有关的例子和授课材料,要抓准切入时机,掌握实时性和适度性,才能真正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步骤,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

(四)课外活动:“思政”元素融入的延伸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课内与课外相融合,在用好课堂主渠道、筑牢“课程思政”主阵地的同时,也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课外实践的全过程。构建立体化育人实践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并延伸到“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最大化发挥课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可以和学生工作部门联合,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积极乐观、格调高雅的英语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十九大报告翻译大赛、“思政”主题的英语角、“思政”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学生活动、思政教育和语言学习同频共振,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渗透,“课外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优势也随之得到有效运用与深度挖掘。

六、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学生、课堂和课外这四个切入点,能够构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可行路径,让“立德树人”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得到有效实践。在落实、推进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理念的同时,学校和英语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管理与实施主体这一角色定位,积极探索英语课程和“思政”元素的兼容性,切忌生搬硬套,以此精准切入,并通过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等多元教育理念,使英语课堂“专业属性”得到保障的同时,拓展、突出其“思政功能”,以此拓展大学英语课程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