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课程研究
——以亳州学院为例

2020-12-02黄春霞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亳州师生传统

黄春霞

(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早在19世纪欧美国家兴起的“新大学运动”,就将地方大学的建设与当地工业的需要和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了起来。我国也一直注重高校课程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为地方培养实用型人才。在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次强调并明确要求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因此,在高校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1]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何要融入地方高校课程

亳州传统文化(简称“亳文化”)传承下来大量的优秀文化,为亳州地方高校亳州学院的高校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把地方传统文化融入亳州学院高校课程体系,对促进高校师生发展、高校课程发展和建设地方特色高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非凡的意义。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能促进师生的发展

曾钊新说:“唯有人文,才可化成天下,唯有人文,才可出大智慧。”当代大学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成为培育和造就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器”。而具有专业的、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不能只依靠国家统一课程去实现,在大学课堂中,结合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课程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课程中代入了相应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更多的代入感和参与性,才能把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落到实处。同时,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给高校教师的教研、科研、课程教学、教材编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发展选择,最终必然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课程的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时代在发展,课程内容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充实,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同行,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地区的国家,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严重不平衡,各地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很多“标准”的专业课程很难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地区的实际需求。随着当代信息和技术的发展,决定了课程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而且有的课程更新很快,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课程,一方面可以将那些陈旧的、过时的知识和技能摈弃在外,为高校课程注入新鲜的血液,完善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和体系;另一方面把当地优秀的文化融入课程,可以与当地的经济、文化保持同步,让课程更接地气,更能符合学生和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达到保护、传承甚至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三)高校课程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是建设特色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而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进地方高校课程中进行人才的培养,则会让地方高校从千篇一律的大学中凸显出来别具特色。地方大学根植与地方的土壤中,从饮食、交通、审美、服务等都受其所处地方经济社会丰厚沉实的地域文化如影随形的影响,毫无疑问的会被深深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彰显出浓厚的地域特色、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突出的服务风格。因此,伴随着地方高校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专业调整和课程教学中,必然会让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优势的高校课程,打出独一无二的logo,充分的提升自己的文化和人才核心竞争力,既凸显出自己的本土性和地方文化特色,又能彰显出自己地方高校独特的一面。

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地方高校课程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地方高校课程准备了丰富的素材,为地方高校建立独特的、蕴含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应对之策。

(一)融入到办学目标和学科课程设置中,为地方输送专业建设人才

地方高校可以明确的把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地方传统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写进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中,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设置一些新的学科和专业,开设一些新的课程。亳州学院在大学章程中就明确写明了培养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人才的办学定位和传承亳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并根据亳州传统产业和“亳文化”品牌的需要,重新进行系科的改组、学科和专业设置,从而为当地企业培养专门的建设人才。如利用亳州传统的酿酒产业、中药栽培技术、五禽韵律、晰扬掌、二夹弦、剪纸技术、名胜古迹、名人逸事等传统文化,新设了中药学院、酿酒专业,而五禽戏等成了体育、音乐、美术、旅游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为课程的内容注入地方特色的素材。除此,有的班级还以此命名,如“古井贡酒班”“中药华佗班”等,将亳州的特产和历史名人结合,有目的、计划的、有组织的让学生意识到学校对亳州地方传统资源重视的同时,也在“随风潜入夜”的影响师生熟悉、了解和热爱亳州和亳州传统文化。

(二)融入到地方高校教师的课程教学中,丰富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

地方高校的教师将“亳文化”融入教师的专业理论课、活动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中,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丰盈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扩大了师生的文化视野,激发了师生对地方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深了对地方的感情。“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的作用仅仅是把知识从一个容器转移到另一个容器;而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材只是作为解释的文本而不是摹写的蓝本。”“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教师的学历、阅历本身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备课中,如果不吃透教材,不联系学生生活的文化背景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不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去关爱身边就存在的文化资源和热爱所处的城市,那教的课只能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育人乏术。高校教师应该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大文化观和思想格局,这个“大”,不仅是指对人类历史上所有优秀文化的接纳和追寻,还在于能够脱离书本,以自己敏锐的专业视角,发掘存在身边的教育资源。学习亳州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亳州历史上的人文景观、名人逸事等,不仅可以拓宽当地高校教师的文化视野,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也丰富了各类课程的教学,拓宽了大学生的文化格局和思想境界,有效的示范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至理名言。

(三)融入到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开发出丰富的校本课程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优秀的素材,结合其研究积累为高校教师编纂教材和地方文化著作创造了机会,开发了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和活动课程。亳州高校的教师以“亳文化”为主题,多角度、深层次的搜集和挖掘了大批第一手资料,根据教科研出版了几十部学术著作和教材。亳州处于苏鲁豫皖的结合处,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形成当地介于南北方的语言习惯和干脆爽朗、彪悍的的民风民俗,有利于亳州方言和民俗课程的开发,如《蒙城方言熟语研究》《皖北民俗概论》等;天下道源在亳州,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就出生在亳州的涡阳和蒙城,涡河流域有着浓厚的道家文化氛围,为道家哲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儒道融合视阈下的<吕氏春秋>之道研究》;魏晋时期“亳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度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新格局,创建的“建安风骨”成了诗歌美学的典范,为亳州文学类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亳文化十讲》《亳文化:江淮沃土繁衍的生命奇葩》;亳州在历史上人才辈出,涌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知名历史人物,如曹操父子、神医华佗、道家代表的陈抟、替父从军的花木兰、道德楷模的柳下惠、“巾帼须眉”的刘金定等,以及流传在他们身后的故事,为亳州历史名人类课程提供素材,已有的有《华佗传奇》《曹魏文学论》;聪明、进取的亳州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还发明创造出异彩缤纷的民间艺术,独具特色的亳州二夹弦、情韵交融的亳州清音、技艺精湛的剪纸艺术等,为亳州地方大学艺术类课程系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亳州二夹弦音乐研究》《艺术设计美术与企业品牌形象设计发展创新研究》。同时,还可以利用“亳文化”资源,打破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开发综合课程。如体育类课程与中药类课程的结合,五禽戏与养生结合,养生离不开中药的调理;中药又离不开药理的研究等,如《中国式养生》;体育类、舞蹈类和文学类课程的结合,在创新五禽戏内容和方式时的五禽操就融入了舞蹈的元素,舞蹈中,又融入了文学中动人的故事,每一个舞蹈都带有文化的元素、情感的诉说如《华佗五禽戏研究》等。

(四)融入到师生的思想教育中,发挥出思政课的育人优势

地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轻利重义,提倡奉献,爱民爱国等思想和精神,有利于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了其爱乡、爱国情感的发展,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开启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优势。当今社会的变革,多元社会的发展,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动荡,家庭结构的转变,给传统道德价值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突和震荡,也让部分师生内心经历着迷茫和挣扎,使得部分师生意志薄弱、诚信意识淡薄、纪律松懈、追求名利、抗打击能力弱、满满的负能量等,如一些地方高校的学术不端行为,职称评定中的“潜规则”,功利化的师生关系,高校教育培养的精致的利己主义“人才”等。在这种背景下,“亳文化”中不管是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的医疗保健奉献,孔融让梨兄友弟恭的优良家风,亳州三尺巷礼仪谦让的邻里相处之道,花木兰替父从军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之举,还是曹魏诗歌自强不息、大气磅礴的进取和首创精神,建安文化的担当意识和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和谐共生的道家哲学思想等,[2]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正气、责任、奉献、良知、诚信,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强调集体意识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精神和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学习态度、做人品质中。这些地方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思想和基因,才是我们高校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才是我们高校追求的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才是地方高校发展的灵魂和追求奋斗的最终目标。

(五)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发了地方高校的潜在课程

立足地方传统文化,搭建平台,让地方高校的师生畅游在浓郁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风情的氛围中,不仅能凸显出地方高校文化的个人特色,还为潜在课程埋下了伏笔。隐性课程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指学习过程中自发的或自然而然产生的态度、情感、价值等。施良方认为,隐性课程既可能是计划的课程,也可能是非计划的课程;可能是一种教育活动,也可能是一种学生的自发活动;学生在隐性课程的活动中,既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亳州学院践行了很多次的潜在课程。亳州地方高校的师生深入挖掘和持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亳文化”体验或实践活动,[3]如学院每年组织新生参观“亳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五禽操和韵律操比赛,是有计划的;在美食美酒大赛中生物系酿酒专业的学生,会给各位嘉宾和评委奉上自己酿制的古井贡酒,是学生自发的活动,也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举止。还有,学院在校园环境上的有意布置,如雕刻在建筑上的亳州历史故事和英雄名人的介绍,矗立五禽戏动作的各具形态的铜人像等,都让全院师生处在浓浓的“亳文化”情境中,耳熏目染的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激励,让师生无形之中产生了很多“亳文化”行为……形式多样的保护和传承“亳文化”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还激发了高校师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和践行“亳文化”的活动,开发了地方高校的潜在课程。

总而言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地方高校的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和课程实践活动等显性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融入和开展了很多师生有意的或无意的隐性课程活动中。这些用优秀地方传统文化“武装”起来的别具一格的课程,在挖掘、整理和实施过程中不仅会潜移默化的扩宽高校师生的知识视野,改变师生的文化格局,还会影响高校师生的思想和价值观,激发他们对自己美丽校园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因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高校的课程之间能够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中华大地各个地区人民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经几千年的风雨的洗涤和时代发展的淘汰,传承下来的都是一些优秀的文化元素,这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精髓”与时俱进,为高校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实了课堂和师生的实践活动,影响了高校师生的三观和情感,反过来,这些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又能够在高校师生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创新。[4]

猜你喜欢

亳州师生传统
基于区块链的亳州中药共享物流研究——以白芍共享物流为例
华佗故里·药材之乡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谣言必须要制止
师生讨论改病句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麻辣师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