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節度使楊休明補考

2020-12-02劉子凡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20年0期
关键词:河西敦煌

劉子凡

楊休明是“安史之亂”後河西一位至關重要的節度使。位於唐帝國西北邊疆的河西節度在盛唐之時南據吐蕃、北制草原諸部,成爲拱衛關中的藩屏。然而“安史之亂”爆發後,西北諸節度的大量兵士入關勤王,致使西北邊疆防禦空虚,吐蕃趁機自東向西攻掠隴右、河西州縣。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涼州失守,河西節度使楊志烈不久之後遇害,隨即楊休明接任河西節度使並於大曆元年(766)五月移鎮沙州(1)《資治通鑑》卷二二三、二二四,中華書局,1956年,7168、7191頁。。最爲引人關注的是,敦煌P.2942判集文書中的48道判文剛好與這段歷史有關,反映了楊志烈遇害前後河西節度使司試圖力挽狂瀾的歷史進程,其中大部分判文都與楊休明有關,甚至可能是出自楊休明的手筆。不過此後河西的甘州、肅州、瓜州、沙州還是相繼陷落,楊休明直到德宗建中二年纔被朝廷追贈爲司空(2)《册府元龜》卷一三九“帝王部·旌表三”,鳳凰出版社,2006年,1553頁。。關於P.2942文書及楊志烈、楊休明的相關史事,此前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大多集中於當時的西北史事,對於楊休明本人的郡望及家族問題關注較少(3)唐長孺《唐肅代期間的伊西北庭節度使及留後》,《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3期,此據《山居存稿》,中華書局,2011年,429—433頁。安家瑶《唐永泰元年(765)——大曆元年(766)河西巡撫使判集研究》,《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中華書局,1982年,232—264頁。史葦湘《河西節度使覆滅的前夕——敦煌遺書P.2942號殘卷研究》,《敦煌研究》1983年創刊號,119—130頁。馬德《關于P.2942寫卷的幾個問題》,《西北師院學報·敦煌學研究專輯》1984年,63—66頁。李并成《〈河西節度使判集〉(P.2942)有關問題考》,《敦煌學輯刊》2005年第3期,71—75頁。金瀅坤《敦煌本〈唐大曆元年河西節度觀察使判牒集〉研究》,《南京師大學報》2011年第9期,73—79頁。楊寶玉《涼州失陷前後河西節度使楊誌烈事迹——以法藏敦煌文書P.2942爲中心》,《敦煌學輯刊》2013年第3期,11—21頁。楊寶玉《敦煌文書P.2942中重要官稱所涉歷史人物及相關史事考辨》,《形象史學研究》2013年,286—301頁。楊寶玉《敦煌文書P.2942校注及“休明肅州少物”與“玉門過尚書”新解》,《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4輯,2014年,103—124頁。楊寶玉《法藏敦煌文書P.2942作者考辨》,《敦煌研究》2014年第1期,62—67頁。李宗俊《法藏敦煌文書P.2942相關問題再考》,《敦煌研究》2014年第4期,54—64頁。楊寶玉《唐代宗時期的河西與伊西北庭節度使——以P.2942卷末所存三牒狀爲中心》,《敦煌學輯刊》2018年第3期,20—33頁。楊寶玉《河西軍移鎮沙州史事鈎沉》,《敦煌研究》2018年第2期,40—46頁。楊寶玉《法藏敦煌文書P.2942與唐代宗時期的肅州史事》,《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7卷,2017年,75—85頁。。尤其是“安史之亂”後河西、北庭兩鎮集中出現了楊預、楊志烈、楊休明、楊襲古衆多楊姓節度使,頗爲引人注目,諸位楊姓節度使之間可能存在的血緣或政治聯繫,對於我們認識“安史之亂”後的西北形勢及唐代藩鎮組織特點都很有價值。千唐誌齋所藏《楊乾光墓誌》以及近來新見《楊氏墓誌》,都爲研究楊休明提供了新的材料。本文即擬結合傳世史料與新出土文獻,對楊休明的生平及家族情況進行考察,補證前人所未證,並嘗試探討“安史之亂”前後河西、北庭同姓節度使的現象。

一、 楊休明的郡望與家族

傳世史書中關於楊休明的記載相對較少,所幸近代以來出土的楊氏家族墓誌爲我們提供了新的材料。河南千唐誌齋博物館藏有楊休明之孫楊乾光墓誌,題名爲《唐故朝散大夫使持節丹州諸軍事守丹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上柱國弘農楊公墓誌銘并序》(以下簡稱《楊乾光墓誌》),該誌出土較早,已爲學界所熟知,這裏僅引用與本文相關内容如下:

公諱乾光,字耀卿,其先弘農人也。漢太尉秉仁毓德,其後必昌,逮乎有唐,綿歷千祀,榮名顯位,聿臻懿裔。曾祖璡,密州司馬,贈太子太傅;祖休明,河西、伊庭節度使,贈司空;考焠,安州刺史。公,安州之次子也,絳郡李氏之出,明州刺史李崟,則其外祖也。公……寶曆二年春,自前試太常寺奉禮郎授左司禦兵曹參軍充天平節度推官,居幕下不數月,府主司徒烏公多其才器,命爲懿親,旋屬司徒公薨變,競有他議,公機謀撫馭,致之以寧……夫人張掖郡君烏氏,天平節度使贈太尉重胤之令女也。……有男子二人;長曰曹;其嗣曰魯;女四人: 一女適隴西李僧元;三女未笄。(4)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325—2326頁。

根據誌文,楊乾光先是在天平軍、靈武、鄜坊等節度使下擔任文職幕僚,後歷任文州、戎州、丹州等州刺史,卒於宣宗大中七年(853),享年六十。其祖父即爲曾任河西兼伊西北庭節度使的楊休明。

近來,筆者見到一方楊休明之女的墓誌拓片,題名爲《唐故右領軍衛大將軍元差萊妻楊氏墓誌銘并叙》(以下簡稱《楊氏墓誌》),正可與《楊乾光墓誌》互證。該誌石長44釐米,寬42.5釐米,存20行,滿行20字。誌文如下:

唐故右領軍衛大將軍元差萊妻楊氏墓誌銘并叙

三從侄鄉貢進士祐之纂

圓光何從兮泉夜何長,生理營營兮江漢湯湯,瑶□無音兮鸞鏡沉光,□□□兮惟彼參商,植墳柏兮喻此肝腸,水千萬年兮□□凄涼。

從誌文看,誌主楊氏爲楊休明之女,楊乾光的姑母,她在夫君死後跟隨其弟生活,卒於元和十四年(819)。《楊乾光墓誌》與《楊氏墓誌》的誌主都是楊休明的直系親屬,兩相對照正好可以看出楊休明的郡望和家族狀況。

根據這兩方墓誌,楊休明應是出身於弘農楊氏。如所周知,弘農楊氏爲漢代以來的關中名門,至唐代依然是著名的望族,陳寅恪先生提出的“李武韋楊婚姻集團”就包括了弘農楊氏(5)陳寅恪《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歷史研究》1954年第1期,33—53頁。。魏晉以後,弘農楊氏或其僞托者幾乎都要追溯到漢代的楊震(6)何德章《漢代的弘農楊氏》,《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2輯,2005年。。《楊乾光墓誌》中的“漢太尉”自然就是指楊震。《楊氏墓誌》没有具體到楊震,只是説“西漢爲鼎胄,其蟬聯纓冕”云云。不過楊休明一系或許並不是弘農楊氏中的顯貴支脈,因爲無論是《楊乾光墓誌》還是《楊氏墓誌》,都只追溯到了楊休明之父楊璡,而楊璡的官職也僅僅是密州司馬。大概是楊休明出任河西節度使之後,其直系家族纔有了更大的榮譽,其父能够獲贈太子太傅或也與此有關。

關於楊休明的家族世系,兩方墓誌的記載也稍有出入。《楊乾光墓誌》載楊休明之父名爲楊璡,爲密州司馬;《楊氏墓誌》則載其名爲楊進,未載其官職。至於楊休明之子,《楊乾光墓誌》載其名爲楊焠,安州刺史;《楊氏墓誌》則載其名爲楊淬,安陸郡守。楊璡與楊進,楊焠與楊淬,大同而小異,未知孰是。不過從官稱上看,《楊乾光墓誌》的記載可能更加準確。按天寶元年(742)改安州爲安陸郡,乾元元年(758)復爲安州。“安州刺史”與“安陸郡守”實爲同一職位,以年代推算,其任職時應當已經復稱安州了,應以安州刺史爲是。又《册府元龜》中所記建中年間追贈楊休明官職的詔書有:

故河西兼伊西北庭節度觀察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贈太子太保楊休明……可贈司空。(7)《册府元龜》卷一三九,1553頁。

可知楊休明最後的官職是河西兼伊西北庭節度使,並因其節度使身份檢校工部尚書、御史大夫,《楊乾光墓誌》載其“河西、伊庭節度使”顯然更爲確切,《楊氏墓誌》中僅載其“爲工部尚書,出爲北庭連帥”,漏掉了最重要的河西節度使。總的來看,《楊乾光墓誌》的記載可能更爲嚴謹,我們大致可以按照此墓誌推定楊休明家族世系爲: 楊璡—楊休明—楊焠—楊乾光—楊曹、楊魯。

值得注意的是,《楊乾光墓誌》還特意標明了楊氏家族數代與其他高門勛貴的姻親關係,這在唐代墓誌中大概也並不常見。首先是楊乾光的母親,即楊焠之妻出自絳郡李氏,爲明州刺史李崟之女。而《郎官柱》中見有主客員外郎李崟的題名(8)勞格、趙鉞《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徐敏霞、王桂珍點校,中華書局,1992年,949頁。,或爲一時之名望。其次楊乾光本人的夫人是天平軍節度使烏重胤之女,亦爲名將之後,是楊乾光任天平軍節度推官時被烏重胤直接看中招婿。最後是楊乾光的長女嫁給了隴西李氏。而《楊氏墓誌》中的楊休明之女楊氏,也是嫁給了出身河南元氏的右領軍衛大將軍元差萊,元氏也是名門。從其子孫的婚配情況看,楊休明的家族很有可能就是貨真價實的弘農楊氏,而且他本人的節度使身份或許也對子孫有所影響。

唐代的弘農楊氏有深厚的文學傳統,中晚唐時更是涌現出了楊汝士、楊於陵、楊收、楊憑等著名的文人和官員(9)胡可先《楊氏家族與中晚唐文學生態》,《北京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41—49頁。。楊休明或許是受其弘農楊氏出身的影響,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前文提到的敦煌P.2942判集文書,雖然作者存在争議,但現在學者大多認爲判文全部或者大部分是出自楊休明之手(10)金瀅坤《敦煌本〈唐大曆元年河西節度觀察使判牒集〉研究》,73—79頁。楊寶玉《法藏敦煌文書P.2942作者考辨》,62—67頁。。這些判文簡潔明快,條理清晰,有理有節,並富有文采,因而也得以傳抄流傳。由此我們或許也可以推測,楊休明很可能是出身於熟悉文案的節度使文職幕僚,而非軍將。

二、 安史亂後河西節度使中楊姓官員的關係

楊預、楊志烈、楊休明是“安史之亂”後西北邊疆連續出現的三位楊姓節度使。先是楊預自瓜州都督轉任伊西北庭節度使,楊志烈隨後任伊西北庭節度使,又轉任河西節度使,楊志烈遇害後楊休明又接任河西節度使(11)拙著《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軍政體制研究》,中西書局,2016年,321—340頁。。此外,敦煌P.2942判集文書中記載的河西官員還有瓜州别駕楊顔、甘州鎮守楊珍等;瓜州爲楊預而立的《大唐都督楊公紀德頌》作者是冥安縣丞楊某;唐代著名宰相楊炎亦曾任河西節度使掌書記,並受邀爲楊預的父親楊和撰寫碑文(詳後)。可見,“安史之亂”後河西節度自上而下曾經聚集了不少楊姓的官員,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這其中楊預和楊炎的身世可考,或可與楊休明出身作一對比。

關於節度使楊預,《文苑英華》卷九一七載有其父楊和的神道碑,爲楊炎撰寫,題名《四鎮節度副使右金吾大將軍楊公神道碑》(以下簡稱《楊和碑》),内容有:

公名和,字惟恭,河東人也。爲高祖驃騎之曾孫。大父諱言,隋朝散大夫……出補棣州蒲臺令;考諱楷,河州大夏縣令。……公……發迹洮隴,成功西極……始自弱水府别將至執金吾……元帥封常清署公行軍司馬都虞侯,西討石國……自武衛將軍四鎮經略副使加雲麾將軍兼于闐軍大使……又遷金吾大將軍四鎮節度副使。……嗣子預,有霸王之略,好倜儻之奇。初以右武衛郎將見於行在,天子美其談説,問以中興。遂西聚鐵關之兵,北税堅昆之馬,起日城,開天郎,特拜左衛將軍兼瓜州都督關西兵馬使,又遷伊西北庭都護,策茂勛也。(12)《文苑英華》卷九一七,中華書局,1966年,4829—4830頁。

與此相關,敦煌市博物館藏有一方《大唐都督楊公紀德頌》碑(以下簡稱《楊公碑》),碑文有:

漢太尉□□□□□□□□□□□□東人也。曾祖諱言,隨舉孝廉,累遷中散大夫,棣州蒲臺□□□□(令。祖諱楷,)河州大夏(令)□□□□□□□□□ 皇雲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公幼而彰……制授汧州□□□□□高平郡沁水府果毅,絳郡桐鄉、京兆崇仁二府折衝……詔優公忠武將軍、守左威衛將軍,河西副持節……除伊、西、庭節度等使,攝御史中丞。(13)碑文據吴景山、張洪《〈大唐都督楊公紀德頌〉碑校讀》,《西域研究》2013年第1期,18頁。

其中楊公之名因碑文殘缺而不可確知,但此楊公的事迹却與前文提到的楊預十分相似,應即瓜州爲楊預本人立的德政碑(14)拙著《瀚海天山》,323—326頁。。

兩種碑文對照可知,楊預出身於河東,但顯然並非高門望族。《楊公碑》提到了“漢太尉”,是要附會到弘農楊氏的先祖楊震,實際上應該並無聯繫。《楊和碑》則言其“爲高祖驃騎之曾孫”,未審此驃騎爲何人。按隋代曾設有驃騎將軍府,每府置驃騎、車騎二將軍,至唐高祖時尚有驃騎府、驃騎將軍之制,到武德七年(624)纔改驃騎爲統軍,貞觀十年(636)又改統軍爲折衝都尉(15)《通典》卷一一《職官·折衝府》,中華書局,1988年,809頁。。這樣看,楊和的曾祖大致是唐高祖時期驃騎府的驃騎將軍,類似於後來的折衝都尉。從楊和、楊預父子的履歷來看,他們也都是自基層武官起家。楊和曾任甘州弱水府别將,在安西四鎮參加了大小戰役,官至安西四鎮節度副使。而楊預也曾任“高平郡沁水府果毅,絳郡桐鄉、京兆崇仁二府折衝”,此後官至伊西北庭節度使。總體來看,楊預家族還是以軍功獲得高位。

對比楊休明與楊預的出身來看,一爲弘農楊氏,一爲河東楊姓,兩人肯定没有直接的血緣關係。而且楊預出身軍功世家,其父楊和爲安西四鎮節度副使,楊預本人又自河西起家,在西北軍中根基較深。楊休明則很可能是河西節度使的文職幕僚,兩人的身份背景也有很大不同。至於承上啓下的節度使楊志烈,由於資料所限,暫時無法考證其郡望出身。薛宗正先生曾推測楊預就是楊志烈,是寶應元年(762)代宗李豫即位後,爲避皇帝諱而改名(16)薛宗正《安西與北庭——唐代西陲邊政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285頁。。不過目前還没有直接的證據證明這一點。至少從楊休明和楊預的關係來看,安史亂後河西節度使中的楊姓官僚並不是以直系血緣關係組成的集團,那這些楊姓官僚又爲何會集中出現呢?

楊預與楊炎的關係,或許可以爲我們解釋河西的楊姓官僚現象提供一個有趣的視角。如前文所述,楊預父親楊和的神道碑就是由楊炎撰寫,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楊炎爲德宗朝宰相,早年間以文采見長,《舊唐書·楊炎傳》載:

楊炎字公南,鳳翔人。……釋褐,辟河西節度掌書記。神烏令李大簡嘗因醉辱炎,至是與炎同幕,率左右反接之,鐵棒撾之二百,流血被地,幾死。節度使吕崇賁愛其才,不之責。後副元帥李光弼奏爲判官,不應,徵拜起居舍人,辭禄就養岐下。……服闋久之,起爲司勛員外郎,改兵部,轉禮部郞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17)《舊唐書》卷一一八,3419頁。

楊炎曾在吕崇賁任節度使時擔任河西節度的掌書記,而吕崇賁擔任節度使的時間大致是在上元元年至廣德元年(760—763)間(18)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481頁。。而李光弼出任副元帥有兩次,一是肅宗乾元二年(759)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一是上元二年(761)出任河南副元帥。從時間上看,應是李光弼任河南副元帥時徵辟楊炎的可能性更大。可惜《楊和碑》並没有記載楊炎撰寫碑文的時間,只知道立碑時楊預爲伊西北庭節度使。根據吐魯番出土《唐寶應元年五月節度使衙榜西州文》看,寶應元年(762)五月時楊志烈已經接任北庭節度使(19)唐長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版本肆),文物出版社,1996年,344頁。。則楊預自瓜州都督任北庭節度使一定是在此前,從時間上看,楊預很可能是與楊炎在河西有過交集。

最關鍵的是,楊炎在其撰寫的《楊和碑》中提到:“中丞以炎聽於親宗,服於祖業,捧持簡牘,見托斯文。”(20)《文苑英華》卷九一七,4830頁。這裏的中丞自然是指楊預,他應是以伊西北庭節度使的身份兼御史中丞。楊炎此處是寫到了楊預邀請他撰寫碑文的理由,即所謂“聽於親宗,服於祖業”。親宗、祖業的説法顯然是因爲楊炎與楊預同姓,不過實際上二人在血緣家族上可能並無直接關係。前引《舊唐書·楊炎傳》載其爲鳳翔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專門記載了楊炎的家族世系:

孕五世孫贊,隋輔國將軍、河東公。生初,左光禄大夫、華山郡公。初裔孫播,世居扶風。(21)《新唐書》卷七一下,中華書局,1975年,2360頁。

楊炎的世系可以追溯到隋代的河東公楊贊,看起來與河東還是有些聯繫。不過從楊初到楊播之間的代系還是有些模糊,無法考證其詳。至少楊炎父子是居住在扶風的,與來自河東的楊預可能並非真正同宗。但這並不妨礙楊預與楊炎僅僅通過同姓而聯繫在一起,這種模糊的簡單關係通過“親宗祖業”的説法,也可以成爲楊姓官僚聚集在河西的紐帶。

在“安史之亂”後河西的楊姓官僚中,我們考察了楊休明、楊預與楊炎的家族郡望,三人分别來自弘農、河東與鳳翔。除了楊休明可能真的是出自弘農楊氏外,其餘兩人可能都並非出自望族。從這三個例子可以看出,河西的楊姓官僚之間可能並没有實質性的血緣關係。但是他們可能還是僅憑藉同姓這一原則,通過“親宗祖業”來叙述模糊的同宗關係,從而聯繫在一起。這或許與中晚唐藩鎮中經常出現的節度使蓄養假子並委以重任的情況類似,都是通過構擬出的宗親關係來鞏固藩鎮内部的穩定。

猜你喜欢

河西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敦煌之行
河西玉米分级卖
亮丽的敦煌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
回乡是一种疼(组诗)
河西行(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