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基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视域

2020-12-02

南都学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现代性马克思

冯 显 婷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活力,蕴含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示范和启示,为人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中该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新时代是否又意味着人类社会正迈向新的文明形态,这需要我们以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出发点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为依据,深入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脉络中,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正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

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意味着现代与传统的断裂,是制度、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根本性改变。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历史起点,深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分析以资本原则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蕴含着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向。

(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现代性的总体性问题以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定和未来走向为中心,围绕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的剖析存在三种不同的立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主张市场经济、民主自由、个人主义,努力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则立足于批判资本主义的角度,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困境,描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蓝图。但两者批判现代性的走向却大相径庭,前者批判现代性的原因在于想要“回到过去”具有田园色彩的传统社会。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打破了传统朴素的农业社会,抛弃了传统的文化和价值理念,现代生产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财富至上、环境恶化、劳动异化等社会问题,致使保守主义极度反对资本主义,怀念并向往相对和平宁静的中世纪生活。但历史发展的脚步从未因个人意志而改变前进方向,保守主义逃避现代文明的批判路径充满了虚幻和不现实的唯心色彩。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上,马克思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构建方式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主要目的是反对资本主义压迫,旨在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从未直接使用“现代性”这一概念,但其现代性批判思想散落于不同时期的著作中,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起,“现代社会”“现代工业”“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生活”等词语便频繁出现在其著作中。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强调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1]第1卷,444。因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对象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对共产主义的设想都是现代性批判思想的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经历了从初创的不成熟到发展的完备阶段,但科学批判和价值批判始终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两个重要维度。他从道义和价值评价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异化劳动和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工人劳动得越多,属于其自身的东西就越少的异化生活状态;同时,他还从科学和事实两个角度阐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的根本原因,通过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式分析资本和劳动、工人和商品之间的异化关系,论证了资本主义异化的必然性和客观现实性,从而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逻辑发生和演变的规律。

无论是自由主义者还是保守主义者都是运用新概念、新方法在理论和逻辑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进行理论批判和精神反思,并未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现实路径,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的现实矛盾从未得到真正解决。而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不仅在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的现实进行探索和分析,还通过对资本主义现实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成因素。

(二)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作的著作中。无论是早期创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是凝聚马克思毕生精力的伟大著作《资本论》都包含着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异化劳动的角度到从物质生产的角度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都贯穿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和对人类发展的关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出发点,又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开创了实践基础。

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贯穿于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全部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批判资本主义的代表性著作。“异化劳动”一词形象且深刻地描绘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社会生活状况,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不自由和奴役状态,从价值判断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非人性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鞭挞。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现代性批判思想。在此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辩证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暂时性和必然灭亡,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资本论》是马克思对机器大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的考察,以“庞大的商品堆积”[1]第5卷,47为起点,研究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资本逻辑,科学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中不可解决的根本矛盾。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指出商品、资本以及劳动等各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将会促使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必然灭亡的趋势。现代性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超越,也是对未来社会的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规定就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孕育而生的。

在实践层面上,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由此产生的现代性困境孕育和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资产阶级在他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37。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逐渐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应,它所带来的社会变化激化了社会矛盾、割裂了社会关系,“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1]第2卷,33。资本主义不仅促进了现代化发展,还孕育了摧毁并导致自身灭亡的因素——逐渐壮大的无产阶级。作为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以推翻资产阶级私有制为革命目标,着手策划了一场又一场的工人运动,推动着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纲领,体现在其实践过程中就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的扬弃,蕴含着新社会模式的产生。“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不就是在普遍交换中产生的个入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不就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这种发挥,除了先前的历史发展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前提,而先前的历史发展使这种全面的发展,即不以旧有的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1]第5卷,137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则是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公有制的共产主义,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第2卷,53的自由人联合体。

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诊断,辩证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困境,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真正共同体所取代的必然趋势。现代性批判以超越资本主义为指向,而科学社会主义正是现代性批判所指向的未来社会模式。现代性批判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推动着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

自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以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中国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继承共产主义的初心和使命,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2]13,坚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1的初心和使命,以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中国梦为目标,中国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以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为基础,以突破和超越资本主义的限制和桎梏、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为目标,寻找并构建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科学社会主义做了原则化的规定,比如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任务、发展力量和发展目标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继承并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才能在百年之后的21世纪中散发出夺目光彩。

首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要“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1]第2卷,52,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使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获得合法性,这是一个政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政军学民,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20;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时期的三大法宝之一,历来被各届领导人所看重。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党中央更是将“全面从严治党”放在提升执政能力的首位,在政治、思想和制度层面上不断规范和推进党的建设。

其次 ,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原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强烈反对和批判的对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将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的实现得到经济基础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顾及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这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社会现状。

最后,坚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世界才能解放自己。”[1]第2卷,282科学社会主义要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社会理想,必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第2卷,53,马克思描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蓝图中未来社会的模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人民幸福作为初心,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以经济稳定前进为助力,推动公共服务、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继承并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和基本原则。在理论维度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实践维度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

自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已有500年的历史,从托马斯·莫尔创作《乌托邦》开始,到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社会主义从想象的抽象概念逐渐转化为人们为之奋斗的实践,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无源之水,是在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理论体系,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比如欧文、傅立叶等。他们探索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并从这一视角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质。“空想主义者之所以是空想主义者,正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还很不发达的年代,他们只能这样。”[1]第9卷,282思想的形成源于广阔的时代背景,处于资本主义起步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只能通过想象构建社会主义,在头脑中思考和幻想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历史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另一个原因,资本主义的现实困境激发了马克思对现实状况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与此同时,马克思积极号召和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实践中践行自身理念。

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吸收历史经验,又不断开拓创新,在时代、实践的现实因素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科学社会主义。尤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内容,以新视野和新角度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党的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步伐,在思想和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改变了党的精神风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总体布局等方面拓展了社会主义内容和实践,“两个百年目标”的设立、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变的论断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中深化认识社会主义的表现;“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思考和新方案。面临大变革大调整的国际环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考量,蕴含着和平发展、合作共享的精神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中国在过去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沉淀中已经发生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变化,是在更高和更深的层次中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实践中不断塑造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面临新的实践要求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思考和新发展,但无论是理论上的创新还是制度上的变革都从未超出社会主义的范畴,跨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所关照的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未能实现,新时代的现代化路径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理念始终蕴含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初心和使命,并不断超越旧的社会发展基础,追寻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社会走向文明新形态的中国道路

“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1]第1卷,927共产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人对物的依赖转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新形态。中国作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流砥柱,在新的时代要求中对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对人类社会走向文明新形态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方案

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起来的苏维埃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次成功实践,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式。但20世纪末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谷。而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危机中依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通过总结苏联模式的经验和教训,经历了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和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2]10,它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历史性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虽然国际经济发展缓慢、全球性问题突出,但中国在乏力的经济环境中依旧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且坚定不移地秉承新的发展理念,转变旧的发展方式,持续不断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取得实质性进展,法治体系也得到不断完善,人民生活在全方位的改革实践中得到质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积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结晶。

纵观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获得稳定发展环境的首要前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决定了社会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积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也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进步伐。而人民的认同才是政党保持领导地位的保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强调和关注人民生活状况,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既要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又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而奋斗,这一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新视野和新问题中不断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建设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发展和创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各个国家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实践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社会主义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破解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难题,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启示。

(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智慧

从现实社会发展的视域出发,现代性意味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新变化和飞跃,是生产模式、社会制度、精神文明等全面的转变,蕴含着现代性的一元性特点,但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却从来不是唯一的。马克思在论述俄国公社的时候提出,“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1]第3卷,587。他曾提出资本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自然阶段是不能避免的,但并没有否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俄国公社的现代化道路,俄国公社的发展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1]第3卷,586。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是基于基本国情,“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一元的,而现代性本质之表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作为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截然不同但也取得成功的另一个现代化方案。

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包容性和全面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注重全面发展,是全面的现代化;而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片面的现代化。追求资本的再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升,但是私有制、市场经济营造的社会氛围使每个人更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得,致使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尖锐。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已经进入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不只是追求增长率,还着手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战略布局和战略举措进一步推进了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只是经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它是一种全面的发展,是以人的发展和解放为归属的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1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依据,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真正关注群众需求,注重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资本主义在抽象的口号中宣扬人权、自由和平等,最终只是为维护少数资本家的利益,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是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是真正使“现存世界革命化”[1]第1卷,527。

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和平发展为基本原则。资本主义用野蛮方式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桎梏,为了扩展世界市场开启了残酷的殖民战争。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发展是充满掠夺和野蛮色彩的,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更易激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1]第2卷,34同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以牺牲环境获得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也正瓦解着人类生存的根基。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注重构建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提倡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并积极参与全球气候与环境的治理。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更好地解决全球性问题,构建有序的国际秩序,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蕴含着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和平发展理念。

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和实践理念愈加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经40余年,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并完全属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三)迈向人类社会文明新形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不仅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其他独立民族和国家提供了崭新的发展路径。新时代、新思想和新实践蕴含着促使人类社会迈向新的文明形态的因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标志。

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有利于破解现代性难题。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割裂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现代性导致社会关系的物化。商品经济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张力关系变为人与物之间静止的物化关系。人类在商品、货币的推动中成为利润、金钱的奴隶,逐渐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随着资本的扩张,人类自由愈加难以实现。其次,现代性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无限追逐利润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人类对环境的无止境掠夺,从而破坏了人类母体——自然环境,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对人类自身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否定。中国在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现代性问题,但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由市场经济带来的过度贫富差距、环境恶化、物化等社会现象。经济上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的作用。党和国家政府实施新的发展理念,关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努力实现全体国民的共建共享,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就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在物欲世界中给予人们精神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断扬弃由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新时代的环境中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过程。

其次,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将人类生存状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阶段,此阶段的人们缺乏独立性,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第二阶段是人们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还受到物的支配;第三阶段是自由人联合体阶段,私有制和社会分工随之消失,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1世纪的资本主义还未超越马克思的理论范围,人类仍然处于对物的依赖的生存状态中,并且随着资本存在的时间越长,其所占有的社会空间越来越广,人对物的追逐和依赖也越来越强烈,人类仍然受制于物的限制和奴役。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物化世界的侵袭,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运行,也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物化和拜物教现象。“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1]第5卷,1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对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减少了由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通过政治、思想文化、生态文明的改革,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是人们所有欲求的满足,更不是人们被需要所奴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根据社会现实而能够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被满足的人类需要,它是变化发展的。同时,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真正的需要,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着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积极因素。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全球气候变暖、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南北差距越来越大等问题愈发严重,中国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号召各个国家共同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协商,以此来解决各个国家所面临的世界性问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世界成为更加紧密的联合体,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和交往程度也随之拓宽和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世界普遍交往的深化,使原先地域性的个人转变为具有世界历史眼光的个人,也进一步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和马克思所论述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目标具有相同的价值旨归。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世界问题并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方案,同时也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500年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发生了巨大转变,但就整个历史背景而言,世界仍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代跨度中,科学社会主义仍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基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视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基础在历史变迁中得到创新和拓展,以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为中心的现代性批判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新方案和新思路。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如何在新的时代要求中推动社会主义的全面现代化,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这些问题的理论回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新问题,探索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全面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部分,在新时代的历史变革中逐渐显现出其制度的优越性,它所蕴含的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超越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社会进步贡献了力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动力的中国共产党,既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又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理论并完善制度安排,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促进人类社会迈向新的文明形态。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现代性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浅空间的现代性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