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佛宝琉璃看宗教观念与文艺审美的融合

2020-12-01欧阳资沛

华夏文化 2020年1期
关键词:琉璃佛教信仰

□欧阳资沛

琉璃,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以色泽温润,质地通透,被誉为中国传统“五大名器”(琉璃、玉翠、金银、陶瓷、青铜)之首。琉璃工艺技术的传播和发展,见证了古丝绸之路上中国与西域文明交流互动的繁荣。作为佛教“七宝”之一,琉璃是宗教精神和信仰的物质载体,象征着佛教极乐世界的庄严纯净,寓意着佛教对智慧与圆融的永恒追求。琉璃融合了东方独特的文艺审美与内敛的宗教情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琉璃在中国的使用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在古籍中,琉璃曾作“流离”“陆离”、“谬琳”或“琳琅玕”等。“琉璃”一词系由“璆琳”转音而来,为后来普遍采用。在汉译佛经中,“琉璃”对应梵文“vaidūrya”,特指一种天然的绿柱石或金青石,其特点为晶莹剔透,纯净无瑕。

中国古代琉璃工艺的发展史是古丝绸之路上中西各民族文化、技术互动交流的历史。西汉之前,中国的琉璃制造技术与工艺形态相对粗糙,直至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西方琉璃制品与技术的传播,汉地的琉璃制造工艺才有了新的提升,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琉璃文化。

《北史·大月氏传》曾载 :“世祖时,其国(大月氏)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于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当时做工讲究、透明度高、造型精美的进口琉璃器更为达官显贵所喜爱。从这一时期贵族墓葬群中出土的琉璃器,多为西域精品,可见一斑。

自古以来,琉璃以其含蓄空灵而又典雅细腻的高贵气质,深受皇室贵族青睐。据《西京杂记》记载 :“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达照,毛发不得藏焉。”此外,还有碗、盘、杯、盏、瓶等筵饮所用琉璃器具,皆为贵族专享,民间则稀少罕见。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迅速传播,琉璃装饰艺术也一起连带输入汉地,并与本土艺术交相融汇,产生了蔚为壮观的琉璃装饰文化,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中国琉璃制品也呈现佛教化的趋势。陕西法门寺地宫就曾出土过公元9世纪时期的伊斯兰式琉璃供养器,而在各种佛教塔基的考古发掘中,大量的琉璃舍利瓶也在千年之后重现人间。

让琉璃艺术大放异彩的则是用于建筑装饰中的琉璃瓦脊、琉璃照壁、琉璃吻兽,其色彩斑斓,造型多姿,光彩夺目,栩栩如生,书写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上的恢弘篇章。在古代,琉璃构件被大量使用在宫殿、衙署、寺祠、庙塔等建筑上,并形成相应规制。保存至今最有名的琉璃建筑莫过于南京大报恩寺塔和山西广胜寺的飞虹塔,两座宝塔皆建于明代,是我国琉璃建筑中的旷世杰作。

珍贵的琉璃给使用者带来愉悦享受,给佛教徒带来信仰寄托,同时也给文人墨客带来创作灵感。唐朝诗人韦应物曾作《咏琉璃》,诗曰 :“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玉。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赞誉琉璃纯洁温润如玉,是豪华宴席上的必备用具。宋代苏东坡在《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中有“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一句,把江月比作澄澈如镜的琉璃,温婉静谧。

作为佛教七宝之一,琉璃装饰着佛教的圣洁净土,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中说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黎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黎、车渠、玛瑙而严饰之。”这种清净殊胜的庄严乐土,承载着人们对佛国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与精神寄托。如此种种,使得琉璃在佛教的物质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宗教内涵。大量与佛教信仰相关的琉璃供养物、香水瓶和舍利容器,应运而生,在敦煌的佛教壁画中,也可以看到佛或菩萨手托琉璃瓶的威严形象。

在佛教的修行实践中,琉璃更是成为得道者心性澄明而又智慧圆满的境界象征。如《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说 :“菩萨心净,如琉璃珠,不可得污。”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佛教通过“药师佛”晶莹透彻的高大形象,以喻其清净无染的精神品质;其光明普照无数世界,以示其功德巍巍,智慧无边,传递给信众以神秘感和崇敬感,从而引发人们的宗教情怀,赢得大众的信任,开悟人心,达到教化众生的目的。

佛教中琉璃的功能表达和艺术呈现既符合经典的描述,也是人们对神圣器物的信仰需要,更是佛教光明与智慧的精神象征。具有灵性与生命力的琉璃,其光,通明亮丽,其色,似透未透,其影,变幻万千。近些年来,随着琉璃工艺技术和科技手段的创新结合,兼具信仰与民俗的琉璃工艺摆件、琉璃造像、琉璃装饰品被开发出来,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与生活。这不仅是对传统信仰与民俗文化的回归与弘扬,更是以东方现代美学的视角重新理解和诠释传统,让传统和信仰更为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使得人们能够在光与影的灵动中,去除内心的浮躁,沉淀人生的阅历,陶冶心灵的情操,如琉璃暇透一般,回到质朴的文明与精神追求。

猜你喜欢

琉璃佛教信仰
传统琉璃文化的现代表达
信仰的旗帜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佛教艺术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论信仰
琉璃的精工之美
——苏氏琉璃作品风采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