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出版座谈会综述

2020-12-01余与之

岭南文史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史广东省文艺

余与之

《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出版座谈会,于2020年5月20日上午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举行。广东文艺界各路领军人物、部分省文史馆员,广东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省文联领导,高校代表,出版界、新闻界名家,共4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专家认为,这部《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堪称广东改革开放后文艺界的“史记”,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文艺发展成果的系统总结和集中检阅。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主任(馆长)杨汉卿在会上指出,这部具有当代岭南文学发展史特色的学术性专著客观公正地反映了那些如歌的岁月,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广东文艺繁荣发展的历程。该书凝聚了广东文艺工作者群体的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展现了广东文艺四十年的发展轨迹和非凡成就。该书的出版,不仅能更好地展示广东文艺的实绩和力量,擦亮广东文艺品牌,而且有助于配合推进中共广东省委提出的“岭南文化创新”的战略构想,增强广东文化自信,提升广东文化影响力,促进岭南文化发展,从而在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刘斯奋、章以武、黄树森、张培忠、汤贞敏、陈俊年、卢锡铭、杨兴锋、蒋述卓、许钦松、陈小奇、陈中秋、方唐、林岗、陈剑晖、江冰、丘树宏、蔡照波、陈海烈、黄红丽等专家,以及新华社广东分社、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光明日报广东记者站、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的记者,出席了座谈会。会议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副主任(副馆长)麦淑萍主持。

与会专家对《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一书的鲜明特色和史料价值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基点较高,特色鲜明,总结到位,史料翔实,理论性强。

一、摹写时代风采,彰显广东人开拓进取的文化品格

广东广大文艺工作者顺应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用一系列带着“海韵”“珠气”和“渔腥味”的小说、影视和音乐美术,在中国内地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文艺飓风”,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

广东省政府原参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原主席黄树森指出,在4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广东以其创新的市场经济、人文思想趋势,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示范先行的作用。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绕不开的。我很怀念这个时代,也希望这个时代能被记录下来。

广东省政府原参事、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陈俊年认为,秉笔直书改革开放40年的区域性文艺发展,这在全国尚属首开先河,也是敢为人先的广东人精神的又一壮举!以史笔盘点归纳嬗变于改革开放中的广东文艺标志性重大事件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众多代表作,因其艰难复杂,故而更需要思想勇气和责任担当。难能可贵的是,以改革开放精神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是成就此书编写出版的核心要旨,也是全书最出彩的思想亮点。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杨兴锋指出,十年前,广东提出要建设文化强省;十年后,《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的问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强省建设的成效。它忠实记录了广东文艺40年的发展轨迹,生动展示了广东文艺新形象,堪称一部当代广东文艺的新史话。这部厚重的专著,具有四个特点,或者说实现了四个结合。一是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创新相结合,二是客观描述与重点评介相结合,三是全面呈现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四是专业性与可读性相结合。从“粤派批评”名片的打造,到重扬粤剧、岭南画派、广东音乐“岭南三大艺术瑰宝”,从小说《我应该怎么办》《白门柳》,到“南方城市写作”口号的提出,从影视剧《雅马哈鱼档》《公关小姐》,到流行音乐《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等,让人们从一篇篇名作和一个个文艺现象中看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广东文艺工作者提供了精彩纷呈、源源不断的创作题材,而广东文艺工作者又在他们的创作中体现了对改革开放題材的敏锐、热情及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与广东影视这一篇,作者以《复苏与探索》《繁荣与发展》《跨世纪转型》《走进新时代》为轴,将广东影视40年的发展轨迹梳理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在介绍《公关小姐》《外来妹》《情满珠江》《英雄无悔》等电视剧时,不仅叙述了故事梗概、主要内容、推出经过、巨大反响,而且点评了它们的成功之处、历史意义,特别是揭示了它们背后的社会心理、审美情趣,以及它们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具有一定的深度。

二、梳理广东40年文艺发展演变轨迹,总结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全面客观地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文学、影视、音乐、美术书法和戏剧等艺术领域的勃兴与风采,成就及经验。其述评的文艺作品,多数都是获得全国性奖项或者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名篇名作,它们体现了改革开放在文艺领域的重要影响,也代表了广东文艺的前进方向。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认为,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文学艺术40年斑斓多彩的形象记录,本书的出版具有开拓性和标志性的意义。它记录了人民的觉醒,记录了社会的革命,记录了文艺的创新。这部书是40年的总结,也是新时代的开启。

黄树森认为,《开放改革与广东文艺40年》出版,这是一个文化事件。以80万言,从浩瀚大海中筛选史料,整理广东文艺40年的辉煌历史轨迹,探究广东文艺40年的作品、理念。这本书囊括文艺各个专业、行当,接近原始的史料,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十分难得。原生态的丰盛史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在广东是个激情年代。多元、喧哗、激情、执着,是那个年代的共识和特征,这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时代,更其强劲强势诱人,就是在岭南在广东这个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最早进入市场经济,属于市场文明的新的人文精神在广东最早涌动,包含着这种新时期的新经济文化形态最早在这里聚集。广东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首发地,作为与国际接轨的第一轨,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创造并延续到今天留存的文艺理念、作品、争鸣、活动在内的重要宝藏,经过历史的梳洗、筛选、淘汰,作为一种文化遗存留存于世。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章以武指出,《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以改革开放精神引领,贯穿全书。这是广东省文史馆组织编著史书的重大突破与收获,出手不凡,可谓翔实、辉煌、极具胆识!此书不仅是四十年广东文艺战线所取得成绩的形象、科学的总结,也是广东改革开放的思想史,具有前瞻性与重要性文献价值,为今后研究广东文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这本好书,功不可没!

广东省文联副秘书长、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梁少锋认为,改革开放40年的广东文艺,门类众多。该书很好地把握了“名家名作”的主线主轴、“热点现象”的中心环节和述评兼容的有机串联,使得广东40年的文艺现象从有点、有线到有面,再形成整体,从而保障了全书展现出的历史成就与经验、文艺亮点和风采都能达到主观与客观判断相统一、感性与理性认识相并重的良好效果。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林岗认为,《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是一部广东文艺40年不平凡历程的盘点性著作,具有全面性、知识性、总结性特点,勾勒了广东文艺40年发展历程的轮廓。可以将此书看成广东文艺40年的“百科全书”。这样一部大著的完成,不是个人之力可以做到的,全赖专家学者们通力合作。广东省文史馆集合了广东文坛艺坛的专家学者,有特殊的便利,更有丰富的资源。有广东省文史馆得力的统筹领导,有学者专家的通力合作,这项广东文坛艺坛的盛事才能得以完成。

三、既是广东的文艺发展演变史,也是广东人的心灵史和精神史

《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广纳百川,开放包容,主旋律嘹亮,多样化生动,是一部神韵鲜活、叙述客观、门类多样的广东改革开放文艺发展史,是风云时代的精神印记。这部著作的出版,体现了广东文史馆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文化担当。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指出,《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是一部全面总结和升华改革开放40年广东文艺理论与实践成就的专著,也是一部深情回顾和浓缩改革开放40年广东文艺界风起云涌历程的史书。我认为,它的编撰和出版,承担着两个重大使命:一是向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二是为广东的文艺家们立传正名。追溯改革开放40年广东文艺创作,不难发现广东在很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文学界打造出“粤派批评”文化名片,影视、音乐界成为国内同类创作的风向标,戏剧、美术界不断推陈出新,佳作连连。广东文艺工作者这种“独领风骚,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与追求,展现了岭南文化的厚重底蕴、鲜明个性、务实取向和博大胸怀,使广东成为促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文化沃土,值得浓墨重彩去书写,去讴歌。而《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正是这样一部为广东文艺事业撰写的鲜活“史记”。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策划本书,体现了文史馆的开放意识、当代视野和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的编写者们深切地把握住广东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推动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倾力书写改革开放40年广东文艺繁荣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辉煌成就,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对于增强广东文化自信、提升广东文化影响力、促进广东担负起新时代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重大使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发挥重要作用。

广东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刘斯奋认为,《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抓住了时代节点,有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此书的出版,既响应了中央要有文化自信的要求,又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由于此书资料丰富,富有史料价值,为后人研究广东文艺提供了方便。缺点是遗漏了一些史料。当然,此书涉及面广,遗漏也是不可避免的。建议今后有机会再版时补充。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暨南大学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认为,《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的出版,是广东省文史馆对广东改革开放作出的重要贡献。该书气势宏大,历史感强,对改革开放40年广东文艺的发展的描述忠实、客观,体现了阔大的胸襟和气魄。该书眼光独到,重点突出,彰显特色,广东味浓,体现了广东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的改革开放特色,突出了思想解放所带来的社会、文化、文艺的巨大变化,体现了广东经济与文化双轮推进的面貌。这本为改革开放40年广东文艺立传造势的巨著,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文联原党组书记陈中秋认为,《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一书,不仅出版很及时,而且全书描述客观,史料丰富,为全面了解研究广东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支持,也能留给后人启迪。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好的文艺作品总是各个不同时代人类生存状况与精神世界的真实表达。不管广东人当年创造了多少个“全国第一”,首先应归功于国家给予广东改革开放试验区先行地的定位和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乃至特事特办的举措。当然,这也与广东人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分不开。此书虽然花了很大力气,篇幅已达81.6万字,但仍然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与不足。改革开放40年的广东文艺变化太快太多,作品数量庞大,撰写者只能根据自己掌握的其中部分材料进行总结,没有人敢说已经很全面了。各文艺门类的篇幅详略也不平衡,一些很重要的艺术门类如舞蹈、曲艺、民间文艺、杂技等,甚至没有涉及。中国历来从事文学研究与评论的人才远多于从事艺术评论的人才。而且艺术评论比文学评论更费力,因为不能光看文本, 还要看舞台和荧屏上的最终呈现。至于对书中涉及的文艺作品和作家艺术家的分析评论,也只能是客观引用一家之言,不是定论,也不可能有定论。因为还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历史的检验。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山市政协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丘树宏认为,《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的出版是一个突破,填补了空白,在广东省文艺史上,以至对广东省文化建设,都有其特殊价值和贡献。

广东省政府原参事、广东省期刊协会原会长卢锡铭认为,《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亮点多:定位准,品类齐全,有强烈的时代感,深刻的思想性。该书的出版,有利于对广东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的总结,有利于增强广东的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动“岭南文化创新”战略构想的实施,有助于拓展“岭南文史”研究新思路。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王见认为,关山月、黎雄才,廖冰兄等老艺术家不仅为广东美术作出了重大建树,也在中国美术界为广东美术赢得了极大的声誉;王肇民的水彩画,陈金章的山水画,蔡克振的漆画艺术,刘其敏的素描艺术,也谱写出新的篇章,凸显了广东美术新阶段的新成就;以中国画家林墉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年艺术家也力作不断,与老艺术家一起,为广东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艺术作品在广东和中国美术界同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在这一阶段,涌现出一大批青年艺术家,作品异彩纷呈。广州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对广东乃至全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和设计产业具有开创性发展的重大意义,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设计、动画片设计、最近为中国冬奥会的"冰墩墩"标志设计等,都是广东美术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重大贡献。广东美术界的艺术成果与广州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难解难分。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认为,《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视野开阔,选择果敢大气;第二,扣住引领潮头,彰显文化自信。此书可谓开风气之先,体现出主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历史感,且具有开拓进取之功。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做到如此规模与厚重,加之封面装帧精美大气,的确体现出编者的学术水准和艺术匠心,为下一步广东文艺史的撰写,提供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主编、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剑晖在会上发表了感言。他说,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年,各行各业都总结统领40年的成果,广东也应该有这么一部书。广东文艺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在过去缺少宣传、总结。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的亲历者、作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编写好这样一部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黄红丽分享了该书组稿和审读的一些故事。她认为,在审稿把关方面,广东省文史馆的领导和专家们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共同铸造了这部“广东人民的精神史、心灵史”。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对这次座谈会都作了报道。

《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组编,陈剑晖、徐南铁、郭小东任总主编,2019年11月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猜你喜欢

文史广东省文艺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藏清代铁锚的保护与修复
1942,文艺之春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星科学校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文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