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企业“视角”下产教融合内驱力和政策推动研究

2020-11-30罗晓明

科技风 2020年30期
关键词:内驱力视角产教融合

罗晓明

摘 要:产教融合是新形势下发挥校企资源优势,密切结合产业与教学进行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分析产教融合中行企校生各方的利益诉求,研究发现校企双方需求上的差异,探索校企合作不能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的原因。认为解决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主动性的关键在于行业企业重新定位角色使命,进行技术变革,携手高校,共享优质资源,形成双赢局面。政府方面出台有效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内驱力,协调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组织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关键词:行业企业;产教融合;内驱力;激励机制

产教融合是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密切结合产业与教学进行办学,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产教融合是由政行校企协同推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人才开发全程贯穿的重要措施。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则为解决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革举措。这两个文件一脉相承,前者指明了发展方向,后者则提供具体路径。由此可见,“产教融合”将构建新型的教育和产业关系,并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国家科技制造技术发生系统性变革。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各利益相关方诉求

作为一种“跨界”教育,职业教育会涉及多方利益主体,首先需要明晰相关利益方的诉求,寻找彼此的利益共同点,才能跨越鸿沟,进行整合重构,实现产教融合。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双整合的过程,双方的利益共同点越多,就越能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从而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产教融合强调将通用的、统一的行业、企业标准与学校的教学标准进行对接,合作的企业应具有行业代表性,学校则要根据典型职业岗位需求来确定专业课程内容和进度安排;产教融合突显了现代学徒制的“双重身份”,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既是学习,也在服务于生产,教师则身兼师傅身份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产教融合需要企业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校则要将行业企业的动态、需求、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二)利益相关方的结构及利益诉求

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利益相关方主要涉及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在这种结构组成下,应明确利益相关方诉求,从中找到平衡点。高职院校通过实施产教融合,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善实训教学条件,促进招生、教学、就业工作,提高社会影响力;企业在主导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为自身储备人才,节约用工成本,实现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学生则是产教融合的直接受益者,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工学交替以及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可以得到明显提升,实现高水平就业。

二、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驱动力

(一)现状及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与企业界双方还达不到自觉融合,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呈现“两张皮”状态、师资队伍产教能力不平衡,课程体系对接不充分等。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1.校企双方需求差异

职业院校和企业在本质属性和社会职能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在某个层面上来说,企业的本质特性在于其逐利性,都是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学校更关注人的成长,体现其教育本质。在社会职能方面,高校的主要职能在于培养人才、开展学术研究,想要让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聚焦区域行业产业,就只能从整体上进行变革;对于企业来说,主要依靠高校来解决人才需求与科技创新,若要落实人才培养,实现持续发展,则需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

2.校企合作机制不稳

当前校企合作多是人才供需、实习实训基地等局部的单维度合作,还没有形成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和探索缺乏战略思维,各自责任也不明确,导致缺乏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尤其是当企业在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成本来培养学生,但在毕业之后,没有保障机制能留住人才,一旦有更高的福利待遇来“挖人”,企业只能是束手无策,因此,企业缺乏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

(二)激发行企内驱动力

1.技术变革,谋求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对于行业企业来说,想要实施产教融合,真正发挥主体地位,则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以产业技术变革为契机,通过实施产教融合来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及学习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技术服务及研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内外文化和政策环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携手高校,共研共建,形成稳定双赢局面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主动提出人才培养需求,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随时了解并积极参与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确保人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通过投入人力,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指导,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参与技术服务的发展;通过投入资金、设备、器材以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四新”学习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与市场化,使企业的利润收益大于投资成本,确保“有利可图”。

以全球四大家品牌安川(中国)与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校企共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荆州博达机床设备有限公司作为荆州市智能制造行业的知名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变革,与荆州理工职业学院进行校企合作,成立安川机器人荆州市产学研中心,通过组织学校机器人专业带头人到企业进行現场调研,了解企业对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由校企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向学校捐赠价值500多万的机器人设备和离线仿真编程软件,并启动实施2018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启航计划”赴日游学项目,通过“硬件嵌入”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软件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探索产教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现实的实践依据。

三、行业或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政策推动

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政校行企通力合作,才能使之形成“产教”共同体联盟。其中,政府既是制度的设计者,也是实施的协调员。

(一)统筹协调,推动理实跨界融合

“办法”要求省级政府做好跟进服务,结合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地,从项目、购买、金融、用地等多方面给予企业便利和支持。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协调功能,牵头搭建平台。在资源配置、经费保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督导评估等方面做好统筹安排,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强化评估和督导,通过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层面的融合。

以湖北省政府主导的智慧湖北——楚天云项目为例,其通过统筹湖北省省直单位信息化建设,将逐步迁移与整合省内各政务云、行业云等,形成全省统一的楚天云平台体系。华为支撑楚天云建立起省级资源共享平台,牵引产业升级新动能,为政府决策科学化、信息公开化提供服务。由华为组织建设的武汉超算数据中心搭建了武汉城市云,通过金融服务云、工业云、电子政务云、软件开发云、智慧园区云平台,实现了武汉市政务、交通、城管、医疗、农业以及商贸物流等各个行业的智慧化建设。由华为支持建设的荆楚云基础设施平台,通過助推荆州市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产业发展,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带来帮助,从而实现服务辐射江汉平原、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核心支撑作用。

(二)激励变革,出台有效激励机制

教育部日前公布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模块化奖励及有关税收的实施政策。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形成了很好的激励效应,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发展改革从“拖着走”变成“带着跑”,激发了企业主动作为的内驱力。通过鼓励企业投资产教融合,设立专项资金来补助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定期发布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指导意见。

国家“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发布,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指引方向。“1+X”证书制度试点是职教教学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对于推进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为培养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3月,国家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第三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进一步明确了适用院校专业和面向职业岗位及职业技能要求,为参与试点工作的培训评价组织、职业院校进行校本化实践探索与能力积累指明了方向。通过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衔接起来,体现证书培训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的相互融通,推进证书培训过程与专业教学过程的同步实施,职业技能考核与专业课程考试的统筹安排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互认定转换等;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的评定标准,做好“1+X”教学整体规划与实施的教学创新团队,全面提高专业师资的教育教学水平。以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的“1+X”证书制度“建设信息模型”(BIM)证书试点工作为例,学校成立了BIM工作专班,负责统筹推进试点工作,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试点项目师资队伍。一方面修订了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相融通;另一方面组织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站点的申报、培训、报名、考试工作。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积极互动,校内外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会、专家论证会,打造了学校BIM证书试点实践工作的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其在行业企业“1+X”证书制度建设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也进一步推动了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逯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必然选择与发展路径[A].成人教育,2019(5):10.

[2]王志强.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版),2019(6):1-3.

[3]谢笑珍.“产教融合”的平衡点在哪里[J].光明日报,2019(1):15版.

[4]刘坤,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 打造高质量“学习工厂”[J].光明日报,2019(4):10版.

[5]熊晓程,曾祥虎.产教融合见成效“荆才荆用”促发展[J].荆州日报,2020(1):3版.

猜你喜欢

内驱力视角产教融合
破译自推娃的密码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浅析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