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三重统合之道

2020-11-30成凯

传媒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

成凯

摘要:近年来,为满足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构建的时代需求,国内电视界再次掀起了传统文化传播热潮。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节目创造性地将传统经典文学与流行音乐进行对接,不仅满足了广大受众的娱乐需求,而且满足了广大民众的文化诉求。本文以该节目为例,从内容、形式和传播三个维度入手,探析其成功的原因,以期能够为当前国内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 电视文化类节目 创新发展 成功要素

2018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心打造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一匹“黑马”,节目创造性地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采用“和诗以歌”的形式,以“诗词唱经典,中国正流行”为切入点,用绚丽、梦幻的舞台效果,结合资深音乐人、国学大师的精彩赏析,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该节目还获得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综艺单元最佳季播电视节目奖,《人民日报》评论其“将文学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采取星素结合、老少同台、中外交融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上升到全民参与的高度、美学引领的深度”。据相关媒体报道,2020年1月26日,第三季《经典咏流传》再次开启,并迅速创下了2.63%的实时收视率,两期过后一度跃升至微博热搜榜第三位,话题阅读讨论量超5亿,爱奇艺、优酷、腾讯三大平台点击量超千万。可以说,节目在内容、形式与传播的创新,为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创优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一、内容:融合新生活,传递中华古典韵律之美

节目在内容层面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了传递中华古典诗词之美的目标。

1.鉴赏团点评提升节目高度。节目设置了三人鉴赏团,由康震、朱丹、廖昌永共同组成,为观众解读经典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康震老师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和诗词,在《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担当点评嘉宾,具有很深厚的观众基础,其文学素养适合节目的内容设定,也保证了节目的文化内涵。廖昌永是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他作为音乐节目评委保证了传唱者演唱曲目的质量,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进行点评。而朱丹作为著名主持人,以女性的视角让节目增加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柔情。鉴赏团在每组传唱人演唱完后都会对经典诗词的内容从文学内涵和音乐知识两个角度进行剖析,呈现了节目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也提升了节目的整体质感和高度。例如,节目中康震老师点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在最落寞的人生里唱出最激昂的歌声,在最沉痛的境遇里唱出最旷达的领悟。他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壮阔的历史,这首歌让我们重温经典,给我们力量”,帮助节目升华主题。

2.经典传唱人的选择有代表性,符合受众定位。节目在经典传唱嘉宾的选择上也颇为用心。不仅有杨洪基、陈力这样的老艺术家,也有王力宏、胡彦斌这样的中流砥柱,更有王俊凯、盛一伦这样的“小鲜肉”;不仅有两岸三地华人艺术家代表,还有孙杨这样的运动员以及广大网友素人。经典传唱人囊括了多种行业,以及老中青多年龄层,体现了节目的包容性、多样性,吸引了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受众。更值得注意的是,节目多次采用“老”带“新”组合,采用经典内容现代化再创造的方式,体现经典的代代传承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例如,在第三季第一期中,那英与肖战共同演绎了《千年一声唱》,成为《经典咏流传》的主题曲,歌曲结合了王维的《少年行》、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演唱者的“新老结合”、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碰撞,进一步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

3.经典诗词与现代音乐融合有韵味。“和诗以歌”是《经典咏流传》的节目核心,诗词本身的韵律感使其与歌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二者巧妙的融合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结果,这也是这档节目得以立意与取得观众喜爱的根本原因。比如,第一季节目中由戴荃作曲、编曲并演唱的《秋风词》,就是将李白的《秋风词》(别名《三五七言》)配以音乐呈现出来。戴荃选择用古琴和筚篥作为主旋律乐器,搭配堂鼓、木鱼、碰铃,以及木吉他、电吉他、贝斯等乐器演绎了一首悠扬、惆怅、空旷的曲调。戴荃在歌曲中且唱、且吟、且叹,将李白诗中的那份孤独、秋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第三季节目中由董宝石演唱的《江雪》,巧妙地融入了说唱元素,但整体风格又独具中国风特色,其中许多音乐元素都非常契合年轻受众的喜好,并凭借其深厚的传统文学底蕴,赢得了现场三位点评嘉宾的高度认可。

二、形式:淡化戏剧性张力,追求更纯粹的初心

节目在形式上弱化了传统综艺节目的竞赛环节,让节目回归内容,呈现出其形式的美。

1.轻赛制重效果。看惯了选秀、竞猜、“PK”的紧张类综艺,《经典咏流传》简直可以称得上一档“佛系”综艺。节目设置每位评委和观众拥有点亮红心的权利,在聆听经典的过程中,他们随时可以点亮自己胸前的红心,投上自己的一票。然而,节目不是一档“PK”晋级节目,投票只是表达喜爱的一种途径,是体现观众向经典致敬的一种节目效果。没有紧张的竞争气氛,简单的投票更适合诗词音乐节目轻松、自然的节目设定。当一颗又一颗红心亮起来,每一位投票人的头像汇聚到屏幕中间的红心中,就多了一份被经典感动的力量。这个过程是民族文化自信觉醒与不断积累的过程,无形中也在影响每一位受众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与喜爱。

2.舞美灯光烘托古典韵味。节目的舞台并不大,但是美术设计却极具诗词的梦幻感。主色调为深蓝色,给人以庄重感,与古典诗词的气质十分匹配,很好地渲染了现场气氛,达到引导观众情绪的效果。针对每首传唱歌曲具体内容的变化,背景色也会做出调整,舞台背景画面更是根据诗意内容进行设计,烘托气氛。例如,第三季中肖战演绎郑板桥的《竹石》时,不仅舞台上呈现了竹子的实物造型,而且背景画面始终呈现水墨的动态效果,舞台上缓慢划过蓝墨色灯光,整个感觉就是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

3.环节设置极具仪式感。诗歌作为一种古典的、深刻的、凝练的文学体裁,具有十分厚重、端正的气质,为了营造这种气质,节目在具体环节的编排上也十分具有仪式感。在每首传唱歌曲之前,主持人撒贝宁会先朗诵一段曲目诗词节选,带领大家感受诗词力量;然后经典传唱人会将重新創作的曲谱与诗词放在一起,借助特效实现二者的融合,以此点题;经典传唱结束后,主持人会请经典传唱人在节目经典名册上签名,将经典传唱这一仪式推向高潮,寓意又一首经典诗歌的永久流传。在这一系列仪式感过程中,经典贯穿每一个环节,得到尊重、得到歌颂、得到流传,无形中增强了每一个观众的自豪感。

三、传播:形成融媒矩阵,打造全媒体传播样本

在传播层面,节目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不断拓展传播范围,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的典范。

1.素材提取充分调用新媒体资源。节目是将中国经典古诗词通过现代流行乐的形式进行再创作与传唱,那么在素材选择上可谓取之不尽。可是如何筛选最适合的文学作品,才能实现更好的节目效果呢?除了考量到诗词的大众熟知程度以及故事演绎性等因素,节目组也将目光转向了一系列已经在网络上形成热点的相关内容。2014年,一篇征集祝福的微博引发了无数网友的热议。86岁癌症老人王之炀,在病床上写下了《长恨歌》的简谱,他的外孙女将老人的故事发到微博,希望网友可以把这首《长恨歌》唱给爷爷听,于是无数网友纷纷加入了进来。2018年,第一季节目中王铮亮对歌曲进行再创作,演唱《一生一阙歌》。节目现场,引用了老人生前吟唱的视频,实现“隔空对唱”,同时,邀请多位参与微博上《长恨歌》演唱征集的网友现场表演,感动无数观众。节目内容充分运用已经在新媒体上产生话题的事件,有效吸引受众,生产出受众喜欢的高质量的节目,提升影响力,并为节目内容的进一步传播奠定基础。

2.节目环节设置引入新媒体。全媒体融合趋势的出现是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发展冲击和受众视听体验升级做出的重要变革。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通过与新媒体结合,弥补自身传播形式受限,受众互动匮乏的不足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节目环节设置上,引入了微信“摇一摇”的场外互动方式。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通过打开微信进行“摇一摇”的方式,实时分享、转发、评论自己喜爱的节目现场经典曲目。这种方式增强了场外观众的参与度与互动性,同时推动节目内容的二次传播,扩大节目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以及传播效果,成功构建了“1+N”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传播模式。

3.借助社交媒体进行二次传播引发话题。节目自开播以来便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不小的热议,话题感十足。新媒体的二次传播是对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一种补充,满足了碎片化时代下,受众获取信息多渠道和简捷易传播的需求。新媒体大多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一旦在新媒体上形成话题热度,则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节目内容的社群传播和空前反响。在助推传统媒体内容传播效果的同时,新媒体平台还可以实现受众和数据的导流,反哺大众媒体。节目组在节目播出后的第一时间便将节目内容转化为短视频、文字、图片等形式,在微博、微信平台等移动终端同步放送。节目组立足于自身传统电视媒体,结合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介的优势,在节目环节设置和后期宣传方面,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的优势,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沟通,更进一步推动节目走向成功。第三季播出后,抖音号“@经典咏流传”就会适时推送经典片段,在首期节目播出后,该账号就推送了患有“SMA”的九岁男孩陈果毅,尽管他的肺活量仅为其他孩子的五分之一,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唱歌的故事,感动了无数受众,点赞量迅速破十万。

四、结语

可以说,《经典咏流传》每一季节目都会优化创新,更强调人、诗、歌三者合一,升华感染力。而挖掘经典诗词作品的时代价值,实现经典作品的再度流传,也始终是《经典咏流传》所秉承的宗旨,无论是形式上的不断创新,还是内容上的品质生产,亦或是价值上的本位回归,都为电视文化类节目提供了良好典范,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玥,谢春.论中华传统审美认知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以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为例[J].当代电视,2020(01).

[2]田宏星,王永.当代主流媒体对文化与音乐融合的诠释——以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2).

[3]董军.《经典咏流传》:音乐文化類节目的文本秩序建构[J].电视研究,2019(10).

[4]邢梦莹.从《经典咏流传》看优秀传统文化视听传播路径[J].电视研究,2019(04).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