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路径

2020-11-30陆少茜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木兰文言文文本

陆少茜

摘要

文言文教学应指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识解、继承与发扬,注重对文言文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赏析,引导学生深层吟诵文章,体验文言文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由言悟文,挖掘文言字词句背后的多层文化内蕴;重点关注文本细节,明晰故事传达的多元价值取向。以此为路径,实现文化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

文言文 文化渗透 传承发扬 教学路径

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指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文言、文章与文学三面以不同形式,从不同侧面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因此,文言文教学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反观我们当下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奉“字字解释、句句翻译”为八字真经,把文章的丰富意蕴与情感放在次要的位置,缺少对文本内容解读的评价、鉴赏。这与文言文教学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结合《木兰诗》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路径。

一、深层吟诵,体验情感起伏

学习文言文,诵读既是把握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也是加强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诵读是一个大范畴概念,包含很多门类。文言文教学中,广泛运用的诵读方法是朗读。此外,还有一种古雅的诵读方法:吟诵。这种方法在文言文日常教学中虽不常用,却是极贴合文言文气质特点的诵读法。

笔者在进行《木兰诗》一课的教学时,基于这篇文章的特点,即亦文亦诗的乐府体例,具有鲜明的北朝民歌风格,全篇都是整齐的五字结构,节奏抑扬开合,语言平仄起伏,内蕴情感强烈鲜明,音乐性突出,于是大胆采用了吟诵的读法。吟诵有别于朗诵的地方是讲求格律,依调发声。而《木兰诗》没有曲调格律,加之这一形式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而教师要细化吟诵的形式与层次,细致指导。

第一次是教师谱调范读导读。教师可结合自己对文义的深透理解,给全文定下一个基本的吟诵调子。吟诵之调即诵读者阅读感知、体验的情感基调,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引领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第二次是学生仿读学读。学生可先学老师的曲调吟诵文章,然后结合自己对文本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诵读要素的理解与把握,进行局部调整、改換,以期贴近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声意表达。比如,《木兰诗》通篇讲究押韵,但与一般意义的古诗一韵到底的用韵方法不同,其韵脚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第1节与第4节压的都是“i”韵。一般来说,吟诵时,韵脚都要重读。笔者在示范时,故意将这两小节的“唧”“息”“机”“衣”等字做了重读处理。在学生多遍吟诵文章后,笔者问他们:“这两个小节的韵脚都需要重读吗?”引导学生挑出这两节内容放在一起做比较吟诵。学生体会到,第1节木兰为父亲担忧,因内心愁苦而叹息,宜用轻低音吟诵其内心情绪,不宜重读;第4节,木兰扬鞭跃马,奔赴战场,身经百战,凯旋,洋溢着豪迈的英雄气概与悲壮之感,宜扬声提气做强调性重读,体现对木兰飒爽英姿与傲人战功的赞颂。对这一轻一重的区别处理,学生深切感受到不同时期木兰的情感变化。

第三次是学生自创曲调读。学生熟悉了文本主要内容(如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之后,可以自创曲调进行吟诵,不必拘泥于一种曲调格律。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心、眼、口、耳并用,用自己的吟诵方式深入文本,逐步体悟作品的情感与人物形象。

二、由言悟文,挖掘文本内蕴

文言文,仅从字面就可看出“言”与“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言组合成文,言为文服务,文因言而得以彰显。学习文言文,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文言字词句意义,目标是为了经由言——文本意义表达的最小单位,步步逼近文本的精神内核。但是,文言文教学不应重言轻文,更不能只言不文,宜先言后文,由言入文,感悟文本内涵。

《木兰诗》作为名列“乐府双璧”的经典篇章,不乏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教师可着力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性字词句,研究其组合机理,知晓其潜在的多层意义,深化对文章内容、对木兰形象的理解。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有人对木兰关切问询,想分担木兰的“思”与“忆”,但木兰答得极为平静,“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因为这一句不在重点段落,简单讲一讲就放过去了。其实木兰所答的“无”字很值得品味思索。一般而言,“无”为“没有”之意,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令人困惑的是,木兰当真没有在思虑什么,没有在惦念什么吗?答案是否定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叹息声大到掩盖掉织布机发出的声响,这是木兰内心忧思深重的鲜明外显。其所思、所忆在下文有明确的交代:“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因为可汗大规模征兵,年迈体弱的父亲屡屡在被征之列,家里没有成年男子可以代父出征,心底为父亲担心,忧虑不已。为什么木兰“口是心非”地说自己没有思虑与挂碍呢?原因隐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句中。原来,在当户织布的时间里,木兰反复思索父亲被征兵的事,在被询问的时候,她的心里已然有了决定,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替父从军、保家卫国。基于时间推移、事件发展的角度理解词语,“无所思”“无所忆”之“无”字还有第二层意思:消除、消解。

立足文本,对文言文字词进行涵泳玩味,在存疑惑处、有价值处思考分析,可体会到多层面的文本意蕴。

三、关注细节,明晰价值取向

学习《木兰诗》这篇文章,宜在“文”上有所侧重,特别要关注故事中的细节,通过对细节的理解与赏析,挖掘文本的价值取向。

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学生在阅读之前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能把握花木兰热爱国家、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特点,也能够总结出她身上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如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等。但这并不是对木兰形象的全面解读。如何打捞主人公被遗忘在文本中的其他品质特点?可针对细节故事展开精读细挖。下面一段是笔者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讨论。

师:请大家跳读文章,说说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木兰不慕名利的品质的。

生:我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一句看出来的。她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拒绝做尚书郎。

师:那么,她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呢?或者说她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呢?

生:“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明木兰心系故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们。

师:木兰如愿回到家乡后,家中的生活怎么样?

生:爹娘疼爱挂念她,不顾年迈,仍然走很远的路前去迎接,从“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一句可以看出。

生:姐姐听说她回来,“当户理红妆”,盛装打扮迎接自己的妹妹,可以看出姐姐极其高兴,用高规格的欢迎礼节迎接英雄妹妹回家。姐妹情深,感情亲密无间。

生:弟弟已经长大了,他“磨刀霍霍向猪羊”,积极准备丰盛的餐食迎接姐姐的到来,节日一般的隆重,看得出他内心的兴奋与激动。

师:多么和睦友爱、亲密无间的一家人啊,到处充满欢乐温馨的气氛。木兰回家之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生:(齐读)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师:根据木兰的一系列连贯的动作,你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木兰形象?

生:木兰一直思念家乡,想念家里的一切,思念一房一砖,一草一木。她是一个感情细腻的爱家之人。

生:木兰并不喜欢金戈铁马的战争生活,她喜欢和平、恬淡、有人情味的乡村生活。

生:她不喜欢叱咤疆场的将军身份,急于恢复自己女儿家的身份。她脱下战袍,换上自己之前的衣裳,梳理云鬓,帖上花黄,淋漓尽致地展露了女性爱关的天性。

经由故事细节这一切点,学生能够发现这篇文章多元的价值取向,尽情感受文本传递的思想情感等文化内涵。

每一次文言文教学,对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文化浸润、熏陶之旅。教师要积极开创高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寻找正确、合宜的路径,多层次、多方式地进行文化渗透,一步步达成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知、吸收、传承与反思的教学目标,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木兰文言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言文阅读专练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