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与展望:世界《玛纳斯》学160年

2020-11-30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民间文化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吉尔吉斯玛纳斯吉尔吉斯斯坦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玛纳斯》史诗作为柯尔克孜族a柯尔克孜族是一个跨国民族,除了我国之外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土耳其等国也有分布。民众口头传统文化所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早已从19世纪中叶开始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的关注,得到搜集、出版、翻译和研究,并且通过我国政府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申报分别于2009年、2013年先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经过东西方很多国家学者的不断经营和开拓,《玛纳斯》史诗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文化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玛纳斯》学”。

“《玛纳斯》学”主要包括史诗口头演唱文本的调查搜集记录、史诗文本的编辑出版与翻译、史诗各相关问题的研究等三方面。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搜集、整理、出版、翻译和研究这部史诗,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各民族几代学者的不断努力,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学者结合,锐意进取的研究队伍,树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玛纳斯》学理论观点,并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了国际《玛纳斯》学的中坚力量。我国在此领域的各类成果涵盖史诗文本搜集刊布翻译出版、史诗文本及相关各类问题的研究、史诗多种艺术形式转化与普及等,令人瞩目,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首先,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民族学者、翻译家、编辑家的不断努力下,《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的唱本8部23万行的内容不仅已经出版了柯尔克孜文版并被翻译成汉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等国内通用语言文字及多种少数民族文字,而且还被翻译成吉尔吉斯文、德文、英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在国际史诗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本人也获得了吉尔吉斯斯坦最高奖章和荣誉。其次,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玛纳斯》学不断与国际《玛纳斯》学界的专家学者交流切磋,与世界各国的相关科研部门搭建起了多渠道学术合作机制,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到目前为止,已经组织召开了十余次《玛纳斯》史诗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汇聚中坚力量展开研究并将世界各地有影响的学者请到中国来展开学术交流。这种学术平台的建立,推进了我国《玛纳斯》学的发展,也在国际上提升了我国《玛纳斯》学的影响力,并且使我国学者掌握了国际《玛纳斯》学的话语主动权。再次,以郎樱、胡振华、陶阳、刘发俊、张彦平、张永海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玛纳斯》专家以各自的学术建树奠定了我国《玛纳斯》学的基础,而以阿地里•居玛吐尔地、马克来克•玉麦尔拜、托汗•依萨克、托合提汗•司马伊、梁真惠、荣四华、伊萨别克•别先别可、巴和多来提•木那孜力、叶尔扎提•阿地里、古丽多来提•库尔班、达乌特•阿布德巴热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一代学者正在担负起我国《玛纳斯》学的重任,不断取得可喜成果。

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开始逐步走向世界。比如郎樱《<玛纳斯>论》曾获我国民间文学最高奖——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民协”)“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和托汗•依萨克联袂出版的《〈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评传》、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的《<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也获得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山花奖”学术著作奖;托汗•依萨克、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叶尔扎提•阿地里合作编撰的《中国<玛纳斯>学辞典》获国家民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梁真惠的《<玛纳斯>翻译传播研究》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评传》目前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和吉尔吉斯文在国外出版发行,引起国际学界关注。我国学者的论文已经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大量发表,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胡振华、郎樱、马克来克•玉麦尔拜、托汗•依萨克等获得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或民间组织颁发的各类奖章。 “《玛纳斯》学”已经被我国学者构建成“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文化平台,在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民间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标杆示范作用。这一点可以从史诗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翻译及其研究的不断走向国际化而得到证明。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玛纳斯》综合研究”课题顺利获得立项,研究工作不断推进,标志着我国的“《玛纳斯》学”进入了新的发展历程。我国学者在“《玛纳斯》学”学术观点上正越来越自信地体现出中国的学术原则和立场,值得称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我国艺术家的辛勤努力编排演出的舞剧《英雄玛纳斯》和歌剧《玛纳斯》成功登上国内国际舞台,不仅使我国《玛纳斯》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和普及,而且走出国门在国际上也赢得了巨大荣誉。目前,有关《玛纳斯》史诗的大型绘画作品,大型雕塑作品等已经大大激发、拓展和丰富了我国艺术家们的创造灵感、创作激情及创作题材,影视剧和动漫改编创作也开始得到有关方面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玛纳斯》的研究和艺术创作会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毫无疑问,我国的《玛纳斯》学以及相关的艺术创作成果必将会在“一带一路”宏伟构想的实施和推进过程中起到更大的文化支撑作用。

在国际“《玛纳斯》学”坐标系中,对史诗进行系统搜集和研究的先行者是19世纪俄国的两位学者。一位是俄国军官、哈萨克民族志学者乔坎·瓦里汗诺夫(1835—1865,Chokan Chingisovich Valikhanov)a乔坎·瓦里汗诺夫(1835—1865),哈萨克裔俄国军官、民族志学家。他曾于1856、1857年间数次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周边地区和我国的伊犁、特克斯地区进行考察,第一次搜集记录了《玛纳斯》史诗的重要章节之一“阔阔托依的祭奠(Kktydün axi)”, 共计3251行。,另一位是德裔俄罗斯学者维.维.拉德洛夫(1837—1918,V.V.Radloff)b维.维.拉德洛夫(1837—1918),德裔俄国民族志学家。他曾于1862年和1869年在中亚吉尔吉斯地区进行了田野调查,记录了《玛纳斯》史诗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文本以及这部史诗第二部和第三部的部分章节,共计12454行,并于1885年在圣彼德堡把这个文本编入自己的系列丛书《北方诸突厥语民族民间文学典范》第五卷(《论卡拉-柯尔克孜(吉尔吉斯)的方言》(Der Dialect Der Kara-Kirgisen)中刊布。他在此卷前言中对于玛纳斯奇表演史诗现场的描述,对于玛纳斯奇用现成的“公用段落”创编史诗的讨论以及对柯尔克孜族史诗歌手与荷马的比较研究启发了西方经典的“荷马问题”专家,并对后来影响世界民俗学界的“口头程式理论”(即帕里-洛德理论)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启迪作用。。当然,《玛纳斯》史诗在文献资料中的出现要早于我们上面所说的19世纪。15世纪末16世纪初,塞夫丁•依本•大毛拉•夏赫•阿帕斯•阿克斯坎特(Saif ad-din Ibn Damylla Shah Abbas Aksikent)及其子努尔穆哈买特(Nurmuhammed)两位吉尔吉斯学者在他们所撰写的《史集》(Majmu Atut-tabarih)一书中,记载了《玛纳斯》史诗第一部的一部分情节,这是已知史籍中对《玛纳斯》史诗的最早的记载。乔坎•瓦里汗诺夫和维.维.拉德洛夫分别于1856、1857、1862、1868年先后多次在我国新疆及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搜集记录了大量的《玛纳斯》口头演述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翻译和研究,从此揭开了国际《玛纳斯》学的序幕。乔坎•瓦里汗诺夫搜集了《玛纳斯》史诗传统的经典诗章“阔阔托依的祭奠”(Kökötöydün axi),共计3251行;并通过与荷马史诗比较之后评价说:“《玛纳斯》是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族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在叙事风格上恰似草原的《伊利亚特》。”cВ е с е л о в с к и й Н.И., С о ч и н е н и я Ч о к а н а Ч и н г и с о в и ч а В а л и х а н о в а. С-П.:Т и п о г р а ф и и г л а в н о г о у п р а в л е н и я у д е л о в, 1904, с.71—72.维谢洛夫斯基·尼·伊编:《乔坎·钦吉斯维奇·瓦里汗诺夫文集》,圣彼得堡:皇室印刷总局,1904年,第71—72页。1904年,维谢洛夫斯基就在俄罗斯东方学刊上刊布了乔坎的俄译文,并加了一些简短的注释。d[哈萨克斯坦]阿利凯·马尔古兰:《古代歌谣与传说》(基里尔哈萨克文),阿拉木图:作家出版社,1985年,第229页。此后,这个译文又几次重印,比如1904年,编入乔坎•瓦利哈诺夫俄文一卷本中出版,1958年又收入其五卷本中出版。e《<玛纳斯>百科全书》(吉尔吉斯文),第一卷,比什凯克:吉尔吉斯斯坦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337—338页。从第一次刊布俄文译文以来,到目前为止,乔坎•瓦利哈诺夫所搜集的《玛纳斯》史诗的传统诗章“阔阔托依的祭典”已经有英文、土耳其文、哈萨克文和吉尔吉斯文陆续发表,长期以来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

拉德洛夫不仅搜集了《玛纳斯》史诗第一部的完整内容和第二部、第三部以及其他部分的片段,共计12454行,并将这些资料编入他自己主编的《北方诸突厥语民族民间文学的典范》(Specimens of Turkic Literature)丛书第 5卷《论卡拉—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方言》(Der Dialect Der Kara-Kirgisen)于1885年在圣彼德堡出版后又由他本人亲自翻译成德文,且很快在德国莱比锡出版。f《<玛纳斯>大百科全书》(吉尔吉斯文),第二卷,比什凯克:吉尔吉斯斯坦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160页。拉德洛夫所刊布的这些资料因其全面性和系统性,从刊布之日起就成为西方学者了解和研究《玛纳斯》最重要的资料,在欧洲东方学家、古典学家中引起轰动,打开了欧洲学者了解《玛纳斯》史诗的第一扇窗口。他不仅出版了自己搜集的资料,而且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玛纳斯奇口头演述中的程式化特点,并将其与荷马史诗进行了比较研究,尤其是关于史诗歌手如何创编和演述、歌手对于文本的继承和演绎,史诗文本的程式化特征等问题成为其对于口头史诗研究的启发性贡献。他的上述发现启发了20世纪的西方古典学专家,尤其是提出“口头程式理论”的两位美国学者帕里和洛德。a参见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威·瓦·拉德洛夫在国际<玛纳斯>学及口头诗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第5期;[美] 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朝戈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1—27页。从那时起至今,经过160年的发展,《玛纳斯》学已经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德国、英国、哈萨克斯坦、法国、土耳其、日本、匈牙利、美国、澳大利亚、韩国、蒙古等国家开花结果,并在有些国家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学术积累。

20世纪初,《玛纳斯》史诗在西方学术界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除了匈牙利学者阿里玛什•高尔格(Almashi Georg)于1911年曾根据自己的实地调查资料发表有史诗片段和简短评述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有影响的文章。但是,20世纪中期以后,《玛纳斯》史诗开始进入一个长久的发展期。英国剑桥大学教授N.查德维克(N.Kershaw Chadwick)根据拉德洛夫的资料撰写的有关中亚突厥语族民族民间文学初步的研究成果收入她与H.查德维克(H.Munro Chadwick)合写的《文学的成长》(Growth of Literature)第三卷,1940年于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来经过补充和修改之后,这个在西方学术界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的著作,于1969年又以《中亚突厥语族民族的史诗》为题与日尔孟斯基(V.Zhirmunsky)的《中亚史诗和史诗歌手》合编为一册,即《中亚口头史诗》(Oral Epic of Central Asia),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尽管作者的视野仅仅局限在拉德洛夫所搜集的资料上,但是她对突厥语族民族英雄史诗宏观的评价,尤其是对《玛纳斯》史诗内容、结构、人物、英雄骏马的作用、各种古老母题以及史诗与萨满文化的关系、歌手演唱史诗的叙述手法和特点、歌手演唱语境的分析和研究都很精准。作者在自己的研究中还多次将《玛纳斯》史诗同希腊的荷马史诗、英国中世纪史诗《贝奥伍夫》(Beowulf)、俄罗斯的英雄歌、南斯拉夫英雄歌等进行比较,开拓了研究视野。N.查德维克赞扬拉德洛夫在英雄体或非英雄体及戏剧方面,为后辈提供了突厥语族民族最优秀的韵文体叙述文学,同时对拉德洛夫在文本搜集中的不足也进行了批评。bNora K. Chadwick, Victor Zhirmunsky, Oral Epic of Central Asia, Cambridge,1969,pp.20—21.她指出拉德洛夫在文本搜集方面有两个明显的失误:第一,没有提供有关作品的演唱者或演唱情景相关的任何资料;第二,在搜集不同部族的民间文学作品时,没有反映出该部族民间文学传统的全貌。cI bid., p.20.此外,她通过比较研究对柯尔克孜族史诗以及史诗创作在整个突厥语族民族中的影响和地位给予了评价:“根据我的观察,突厥语族民族英雄叙事诗或史诗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拉德洛夫上个世纪从柯尔克孜(吉尔吉斯)人中搜集到的。无论在长度规模上还是在发达的诗歌形式上,在主体的自然性,或者在现实主义和对人物的雕琢修饰文体方面,柯尔克孜(吉尔吉斯)史诗超过了其他任何突厥语族民族的英雄史诗。dI bid., p.28.”

另一位英国学者,伦敦大学教授亚瑟•哈图(A.T. Hatto)a关于其生平及成果参见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亚瑟·哈图》,《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3期。在“《玛纳斯》学”方面的成果可以说是西方学者中最为突出的一位。他根据拉德洛夫和乔坎•瓦利哈诺夫所搜集的文本对《玛纳斯》史诗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不仅是继N.查德维克之后西方学者中研究《玛纳斯》史诗的佼佼者,而且还长期担任在西方学术界颇具影响的伦敦史诗研讨班主席,并主编了被列入“当代人类学研究会”丛书的两卷本《英雄诗和史诗的传统》(Tradition of Heroic and Epic Poetry)。编入这部书中的论文均为1964年至1972年之间在伦敦史诗研讨班上宣读交流的作品。在第一卷中收有哈图本人于1968年撰写,并在上述研讨班上宣读的长篇论文《19世纪中叶的柯尔克孜(吉尔吉斯)史诗》。bA.T.Hatto(ed.), Tradition of Heroic and Epic Poetry, London: The Modern Human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 1980, pp.300—327.第二卷中收入了哈图的另外一篇有分量的论文《1856—1869年柯尔克孜(吉尔吉斯)史诗中的特性形容词》cIbid., pp.71—93.。此外,哈图还先后发表了《玛纳斯的诞生》《阔阔托依和包克木龙:吉尔吉斯(柯尔克孜)两个相关英雄诗的比较》《阿勒曼别特、艾尔阔克确和阿克艾尔凯奇: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英雄史诗系列<玛纳斯>的一个片断》《阔阔托依的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原型》《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史诗<交牢依汗>史诗中的男女英雄系列》《19世纪中叶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史诗的情节和人物》《玛纳斯的婚姻和死而复生:19世纪中叶的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史诗》《德国和吉尔吉斯(柯尔克孜)的英雄史诗:一些比较和对照》等,并于1977年,将乔坎•瓦利哈诺夫所搜集的文本转写成国际音标,翻译成英文,加上详细注释和前言出版。dA.T.Hatoo(ed.),T he Memorial Feast For Kkty-Khan:A Kirghiz Epic Poem Edited for the First Time a Photocopy of the Unique Manuscript with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Oxford: Great Britain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77.这是“阔阔托依的祭典”首次被翻译成英文出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1990年,他又以《拉德洛夫搜集的<玛纳斯>》(威斯巴登,1990年)为名翻译出版了拉德洛夫搜集的文本;书中不仅附有详细的注释,而且还有原文的拉丁转写。这也成为哈图有关《玛纳斯》史诗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20世纪末期以后,在《玛纳斯》研究方面有影响的西方学者也出现若干位,其中成果比较显著的有法国巴黎大学教授雷米•岛尔(Remy Dor),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卡尔•赖希尔(Karl Reichl)和美国印地安纳大学教授丹尼尔•普热依尔(Daniel Prior)等。1946年出生的雷米•岛尔教授于1970 年代在阿富汗北部山区的柯尔克孜族地区搜集口头文学,并从一位名叫阿西木•阿菲兹(Ashim Afez)的玛纳斯奇口中记录下了《玛纳斯》史诗的一个阿富汗异文。这个异文总共包括史诗的四个小的情节,共计616行。这是到目前为止从阿富汗柯尔克孜族中记录下的唯一一个《玛纳斯》史诗的文本,因此具有弥足珍贵的研究价值。雷米•岛尔根据自己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对当地柯尔克孜族中流传的《玛纳斯》唱本进行了研究。他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帕米尔流传的<玛纳斯>片断》(《亚洲杂志》,1982年第26期);《新疆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与我国胡振华教授合作,《突厥学》第十期,1984年)等。除此之外,他还出版有《阿富汗帕米尔地区的吉尔吉斯人》(1975年)、《阿富汗帕米尔地区的吉尔吉斯人的方言》(1981年)、《阿富汗帕米尔地区的吉尔吉斯人的谚语》(1982年)、《阿富汗帕米尔地区的吉尔吉斯人的谜语》(1982年)等。

德国波恩大学古典学教授卡尔•赖希尔,是西方突厥语族民族口头史诗研究的著名学者。他专长于对突厥语族民族口头史诗的综合研究。他于1992年出版的《突厥语民族的口头史诗:传统、形式和诗歌结构》a参见[德]卡尔·赖希尔:《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传统、形式与诗歌结构》,阿地里·居玛吐尔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全书条理清晰,论述充分而细致,堪称目前世界上突厥语族民族口头史诗研究的经典之作,目前已经有英文、俄文和土耳其文面世,在国际突厥学、史诗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汉文的翻译列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重点翻译书目。卡尔•赖希尔精通柯尔克孜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和土耳其语,而且曾经多次在我国新疆以及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行田野调查,因此对突厥语族民族口头史诗能够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审视。他充分吸收《玛纳斯》等突厥语族民族口头史诗资料,运用近期国际上有影响的“口头程式理论”等前沿学术成果,从语言学、民俗学、民族学等视角,在不同层面上对《玛纳斯》史诗以及其他突厥语族民族口头史诗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对史诗文本、史诗歌手的创作和演唱,突厥民族史诗的体裁、题材和类型,故事模式,史诗的变异,史诗的程式和句法,歌手在表演中的创作,史诗的修辞和歌手的演唱技艺等都有涉及。近年来,他开始集中投入到《玛纳斯》史诗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的翻译和研究当中,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其翻译的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的《玛纳斯》第一部第一册德文版和英文版已经出版。他还在《美国民俗学》等刊物发表了《走向21世纪的口头史诗:以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史诗为例》bKarl Reichl, Oral Epics into Twenty-first Century:The Case of the Kyrgyz Epic Manas,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2016(Summer).等论文。

丹尼尔•普热依尔是国际《玛纳斯》研究的后起之秀,其主要研究成果为《坎杰•卡拉的<赛麦台>:留声机录下的一部柯尔克孜(吉尔吉斯)史诗》(威斯巴登,2006年);《包克木龙的马上之旅:穿越柯尔克孜(吉尔吉斯)史诗地理的旅行报告》(《中亚杂志》,第2期);《保护人、党派、遗产: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史诗传统文化史笔记》(印地安纳大学内陆亚洲学院论文,2000年)等。这位美国学者用锐利的批评眼光审视了苏联学者以及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玛纳斯》史诗的评价和态度,探讨了政府行为如何对一部口头史诗的文本产生影响的问题,试图回答史诗歌手与学者是如何在彼此互动中提升民众的史诗情感,各种不同的社会权力阶层对史诗的命运施加了怎样的影响,不同社会阶层在对史诗施加影响的同时达到了什么目的等问题。很显然,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玛纳斯》被翻译成英语等语言,西方学者对《玛纳斯》的研究迅速发展,且从事《玛纳斯》研究的学者大多都有西方古典文学或荷马史诗研究的学术背景,因此无论在研究方法上还是研究角度上都水平较高,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苏联曾是国际《玛纳斯》学的重镇,有一大批学者、作家都纷纷参与到《玛纳斯》的研究工作中,并取得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其中,哈萨克斯坦著名作家、学者穆.阿乌埃佐夫(Muhtar Aveozov,1897—1961),俄罗斯文学理论家、民间文艺家日尔蒙斯基(V. Zhirmunsky,1891—1971),俄罗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阿.纳.伯恩施坦(Aleksandr Natanovich Berinshtam,1910—1956),俄罗斯民族学家斯.米.阿布热玛卓尼(Saul Mnedelevich Abramzon, 1905—1977)、普.努.彼尔克夫(Pavel Navmovich Berkov,1896—1969)、阿里凯•马尔古兰(Alikey Margulan,1904—1985)、玛蒂娜•博格达诺娃(Medina Bogdanova,1908—1962)以及出自吉尔吉斯斯坦本土的《玛纳斯》专家柯.热赫玛杜林(Kalim Rahmatullin,1903—1946),波.尤努萨里耶夫(Bolot Unusaliev,1913—1970),艾.阿布德勒达耶夫(Esenali Abdildaev,1932—2003),萨马尔•木萨耶夫(Samar Musaev,1927—2010),扎伊尔.麻穆特别考夫(Zayir Mamitbekov,1924—1986),穆合塔尔•玻尔布谷洛夫(Muhtar Borbugulov,1930—2004),热依萨•柯德尔巴耶娃(Rayisa Kidirbaeva,1930—),热•萨热普别考夫(Raykul Saripbekov,1941—2004),凯•柯尔巴谢夫(Kengesh Kirbashev,1931—2005)等。

穆.阿乌埃佐夫是首先发表《玛纳斯》研究专著的人。他的《柯尔克孜(吉尔吉斯)人民的英雄史诗<玛纳斯>》堪称是前苏联时期《玛纳斯》研究的奠基之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a穆.阿乌埃佐夫:《柯尔克孜(吉尔吉斯)人民的英雄史诗<玛纳斯>》,马昌仪译,《中国史诗研究》(1),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3—216页。他在此文中第一次提出史诗最初的创作者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此外,他还对玛纳斯奇的演唱特色和创作特点,环境(听众)对史诗演唱过程的影响,史诗的情节构成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史诗产生的年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日尔蒙斯基在自己的大量著作中把《玛纳斯》史诗的母题、情节、人物等作为比较材料加以利用并写有专著《<玛纳斯>研究导论》。这部著作最初于1948年以油印本形式由苏联科学院吉尔吉斯研究部印刷,后又编入作者《英雄史诗》(1962年)、《突厥语族民族史诗》(1974年)等著作中正式出版。这也是在《玛纳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伯恩施坦对《玛纳斯》史诗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取得较大成就。他发表的二十余篇论文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玛纳斯>史诗的产生年代》《“玛纳斯”名称的由来》等。他在自己的论著中将史诗的情节、地名、人名等与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的历史、民俗及考古资料加以对比进行研究,对史诗的历史学价值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观点。阿布热玛卓尼是苏联学者中第一位从民族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发表有《英雄史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文化纪念碑》《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玛纳斯>史诗中的民族学内涵》《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的史诗<玛纳斯>是民族学资料的来源》《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的军事及战略战术》等。依照他的观点,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生活习俗中已经被遗忘的很多民族学资料均可从《玛纳斯》史诗中找到,而这些资料对研究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文化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努.彼尔克夫在题为《阿尔泰史诗与<玛纳斯>》的论文中,第一次把《玛纳斯》同阿尔泰史诗《阿勒普-玛纳什》以及哈萨克、乌兹别克等民族中流传的英雄史诗《阿勒帕米西(斯)》等进行比较,探讨了这些史诗之间的渊源关系,并提出《玛纳斯》史诗最初具有浓郁的神话特征,后来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了历史因素。阿里凯•马尔古兰不仅把乔坎.瓦里汗诺夫搜集的《玛纳斯》史诗片断“阔阔托依的祭典”译成哈萨克文刊布,而且在《乔坎•瓦里汗诺夫与<玛纳斯>》(1972年)一书中对史诗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除此之外,他对《玛纳斯》史诗产生年代,史诗中的民族问题等也提出过自己的独特见解。玛蒂娜•博格达诺娃对吉尔吉斯文学、民间文学都有自己独到见解,曾撰写发表有关《玛纳斯》史诗的论著若干篇,其中《吉尔吉斯英雄史诗<玛纳斯>的基本特征》《19至20世纪初吉尔吉斯的阿肯们》《19至20世纪初的吉尔吉斯文学》等至今都依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吉尔吉斯斯坦的《玛纳斯》研究学者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研究成果的发布方面均是世界“《玛纳斯》学”的中坚力量。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选取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进行介绍。柯.热赫玛杜林是吉尔吉斯斯坦最早从事《玛纳斯》研究的本土学者之一。他从1927年开始从事《玛纳斯》史诗研究工作,在当时的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有关《玛纳斯》史诗、玛纳斯奇、吉尔吉斯文学方面的文章,并著有《玛纳斯奇》《伟大的爱国者,神奇的玛纳斯》等。波.尤努萨里耶夫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玛纳斯》学家,曾当选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院士。1958年,他主编完成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史诗综合整理本四卷,并撰写了长篇前言。在这篇前言中,作者运用历史语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玛纳斯》史诗产生于黑契丹、契丹等侵犯奴役柯尔克孜族的9—11世纪之间。他撰写的长篇论文《〈玛纳斯〉史诗综合整理本的编选经验》一文被编入1961年在莫斯科出版的俄文版《吉尔吉斯(柯尔克孜)英雄史诗〈玛纳斯〉》论文集中。另一篇综合研究《玛纳斯》史诗的长篇论文《柯尔克孜英雄史诗〈玛纳斯〉》于1968年编入在伏龙芝出版的《〈玛纳斯〉——吉尔吉斯(柯尔克孜)的英雄史诗》论文集中。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把《玛纳斯》史诗放在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把吉尔吉斯(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传统对史诗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对史诗产生、发展、传播的文化背景、历史轨迹等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波.尤努萨里耶夫的上述论文在苏联及吉尔吉斯斯坦学者中产生过广泛影响。艾.阿布德勒达耶夫从1960年开始从事《玛纳斯》史诗的搜集、研究工作,出版有《<玛纳斯>与阿尔泰史诗的叙事共性》《<玛纳斯>史诗形成发展的基本层次》《<玛纳斯>史诗的历史发展层次》《<玛纳斯>史诗的叙事模式》等著作。除此之外,他还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并搜集了玛纳斯奇麻木别特•乔科莫尔的演述资料数万行,参与整理了在莫斯科出版的《玛纳斯》俄文卷本和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唱本第二卷《赛麦台》、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唱本第一卷《玛纳斯》的编辑工作。萨•穆萨耶夫曾任吉尔吉斯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玛纳斯》研究室主任。他从1978年至1991年主持整理、出版了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唱本史诗第一部《玛纳斯》4卷本及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唱本5卷本。他的《史诗<玛纳斯>》于1984年用俄、德、英文三种文字在伏龙芝出版,他所编写的史诗第一部的故事梗概于1986年出版。此外,他还撰写有《卡妮凯的形象——论<玛纳斯>的人民性》《论<玛纳斯>文本的整理出版问题》等论文,并在《吉尔吉斯民间艺人的创作史》《吉尔吉斯民间文学史》等书中撰写了有关《玛纳斯》史诗的章节。从1995年开始,他负责主持《玛纳斯》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唱本的科学本的编辑整理工作。扎伊尔.麻穆特别考夫,与艾.阿布德勒达耶夫合著了两卷本的《<玛纳斯>史诗研究的若干问题》,该著对十月革命前的《玛纳斯》学术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尤其是对16世纪的波斯文《史集》、19世纪中期的乔.瓦里汉诺夫和拉德洛夫对于《玛纳斯》史诗的搜集研究、20世纪初俄罗斯学者用留声机所录玛纳斯奇坎杰•卡拉的史诗演唱的记录文本,以及匈牙利学者阿里玛什•高尔格在匈牙利刊发的史诗片段并进行讨论等都有细致的介绍和讨论。他此论著可说是最早的也是到目前为止比较完整的《玛纳斯》学术史著作。穆合塔尔.玻尔布谷洛夫,在其发表的学术成果中,与《玛纳斯》史诗相关的有《<玛纳斯>史诗的渊源》《从<玛纳斯>到托尔斯泰》《文学理论》等。其中,对《玛纳斯》史诗的性质特征,《玛纳斯》史诗与远古神话的关联等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对史诗文本的理解和研究有很强的启发性。热.克德尔巴耶夫娃,早年毕业于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研究生院,先后用俄文、吉尔吉斯文发表有关吉尔吉斯民间文学、作家文学的论文一百余篇,并出版有《<玛纳斯>的传统与个性问题》《〈玛纳斯〉的各种变体》《玛纳斯奇的说唱艺术》《史诗<萨仁基波凯>的思想艺术特色》《史诗<江额勒姆尔扎>的诗歌传统》等论著。她曾多次参加各类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现为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热•萨热普别考夫,从1966年开始从事《玛纳斯》史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著有《阿勒曼别特形象的演变》《<玛纳斯>史诗英雄母题的发展》等著作,并在吉尔吉斯斯坦出版的《诗歌史》等大型图书中撰写了有关《玛纳斯》史诗的章节。此外,还发表了三十余篇关于《玛纳斯》史诗的论文。凯•柯尔巴谢夫,从1967年开始从事《玛纳斯》史诗的研究工作,撰写发表了大量论文并出版著作《<玛纳斯>史诗的艺术特色》等;并为吉尔吉斯斯坦出版的《诗歌史》撰写了有关章节,参与整理了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和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唱本的编辑工作;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我国杰出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的《玛纳斯》唱本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仅把我国出版的居素普•玛玛依的《赛麦台》三卷唱本译成吉尔吉斯文出版,而且还撰写了《<玛纳斯>——英雄史诗的经典》以及对居素普•玛玛依和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奇唱本比较的著作,发表了《中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的<玛纳斯>》《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论居素普•玛玛依演唱的史诗<托勒托依>》《居素普·玛玛依与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等极有价值的论文。

除此之外,吉尔吉斯斯坦是前苏联《玛纳斯》研究的中心,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下设有《玛纳斯》学及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这个中心从设立到现在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玛纳斯》研究的专家,而且在史诗搜集、整理、出版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上述几位学者可以说是这个中心的骨干力量。其余研究人员以及一些大学中也有很多很有成就的研究学者。其中值得一提的学者及其成果有布比•凯热目加诺娃(Bubu Kerimjanov)所著《<赛麦台>与<赛依铁克>》(1961年),孟杜克•麻木热夫(Muñduk Mamirov )所著《<赛麦台>——<玛纳斯>史诗的第二部》(1963年)和《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玛纳斯>变体的思想艺术特色》(1962年);萨帕尔•别格里耶夫(Sapar Begaliev,)所著《论<玛纳斯>史诗的诗歌艺术》(1968年);阿依耐克•贾伊纳克瓦(Aynek Jaynakova)所著《<赛麦台>的历史基础》(1982年);阿斯勒别克•迷迭特别克夫(Asilbek Medetbekov)著《美学问题》(1971年);依灭勒•毛勒达巴耶夫(Imel Moldobaev)所著《<玛纳斯>史诗是吉尔吉斯文化财富的源泉》(1989年);奥莫尔•索热诺夫(Omor Soronov)所著《<玛纳斯>史诗情结叙事特征》(1981年),图尔迪拜•阿布德热库诺夫(Turdubay Abdirakunov)所著《祖辈留下的遗产》(1980年),阿克巴热勒•斯蒂考夫(Akbarali Sidikov)所著《<玛纳斯>史诗中的英雄母题》(1982年),卡德尔库勒•阿依达尔库洛夫(Kadirkul Aydarkulov)所著《世纪的回音》(1989年),萨维特别克•巴依哈子耶夫(Savetbek Bayhaziev)所著《<玛纳斯>史诗的精神、哲学、爱国等思想及其教育意义》(2014年),库尔曼别克•阿巴科诺夫(Kurmanbek Abakirov)所著《<玛纳斯>学的产生及发展》(2016年),吉丽德兹•奥诺兹别考夫(Jildiz Orozbekov)所著《<玛纳斯>史诗中的骏马的艺术形象及描述技巧》(1996年),孟杜克•玛姆诺夫(Mongduk Mamirov)所著《<玛纳斯>史诗的形成史》(2005年)等。这些著作为世界“《玛纳斯》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也成为世界“《玛纳斯》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吉尔吉斯斯坦已有二十多人以《玛纳斯》研究论文获得了博士或副博士学位。目前,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玛纳斯》学”中心。1995年8月,吉尔吉斯斯坦隆重召开了纪念《玛纳斯》史诗10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多名学者参加会议。同年,吉尔吉斯斯坦还推出了两卷本大型辞书《<玛纳斯>百科全书》。这部百科全书由吉尔吉斯斯坦百余位学者历时多年编撰而成,共收入三千多个词条,囊括了史诗方方面面的内容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研究成果、资料和信息,堪称世界“《玛纳斯》学”的标志性成果。

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玛纳斯》史诗文本资料不断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刊发,世界各国学者也纷纷投入到《玛纳斯》史诗的研究中,并出现了很多专门从事《玛纳斯》研究的著名学者。在土耳其出现了以阿布德卡德尔•伊南(1889—1976)为代表的一批研究学者,他们凭借语言优势,对《玛纳斯》史诗的拉德洛夫文本和乔坎•瓦里汗诺夫文本,以及对吉尔吉斯斯坦的上述两位著名玛纳斯奇和我国《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的唱本广泛开展研究,而且这种势头越来越猛。阿•伊南不仅是《玛纳斯》史诗片断的第一位土耳其文译者,而且在《玛纳斯》史诗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他于1934年在土耳其发表《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语言纪念碑——<玛纳斯>》一文。此文在土耳其立刻引起很大影响,1936年《道路》杂志社第35期转载了这篇文章。同时,该杂志还在第36、37期刊登了他翻译的《玛纳斯》史诗片断。1972年,他在伊斯坦布尔出版了《<玛纳斯>史诗》一书。他在自己所发表的《<玛纳斯>史诗的思想及英雄》(1941年)、《<玛纳斯>史诗的层次》(1941年)、《<玛纳斯>史诗中的祭典、婚礼问题》(1960年)等论著中,认为《玛纳斯》史诗是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语言词汇的丰富源泉,并对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史诗所反映的柯尔克孜族古代社会、习俗、文化以及史诗的主题思想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指出了《玛纳斯》史诗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民族中的重要地位。土耳其的另外一些学者如杜尔孙•伊利蒂里木,于1982年在安卡拉发表了《一部柯尔克孜族史诗在帕米尔》的文章;卡米利•托伊卡尔在《土耳其民间文学》第89期上发表了《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一文,向土耳其人民介绍了中国著名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菲克热特•图热克曼也在土耳其发表了许多研究《玛纳斯》的文章;另外,纳兹耶•伊勒第斯的博士学位论文《<玛纳斯>与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语言文化》于1995年出版。这部五百多页的论著除了正文之外,还附有拉德洛夫所记录的《玛纳斯》原文、拉丁转写以及土耳其文译文,是国外一部重要的“《玛纳斯》学”著作;伊吾根•海热丁也发表了《土耳其出版的<玛纳斯>史诗论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玛纳斯>史诗及<突厥语大词典>》等,在把“乌鲁木齐出版的史诗资料介绍给土耳其读者方面,伊吾根·海热丁的贡献是巨大的。”a详见斯·阿利耶夫、特.库勒玛托夫编:《玛纳斯奇与<玛纳斯>学者》(吉尔吉斯文),比什凯克,1995年,第183页。最近,另外一位土耳其学者阿力木江•伊纳耶惕在我国学者的研究资料基础上出版了有关居素普•玛玛依及其唱本的专著《居素普•玛玛依与<玛纳斯>史诗》b阿力木江·伊纳耶惕:《居素普·玛玛依与<玛纳斯>史诗》(土耳其文),伊兹密尔,2007年。,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居素普•玛玛依的生平,其主要参考了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和托汗•依萨克以及郎樱发表的资料,第二部分则是《玛纳斯》史诗文本的翻译,包括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第一部从英雄玛纳斯的出生到他与卡妮凯的婚礼的内容,此外还附有词汇索引等。这部著作无疑是到目前为止,土耳其出版的比较全面的关于居素普•玛玛依及其唱本的著作。

在世界“《玛纳斯》学”坐标系中,日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到中国留学的乾寻(Inui Hiro)女士在日本翻译介绍中国的《玛纳斯》史诗开始,西胁隆夫(Nishiwaki Takao)教授和若松宽(Wakamatsu Hiroshi)等为日本的“《玛纳斯》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西胁隆夫从事《玛纳斯》史诗数十年,在翻译介绍《玛纳斯》史诗方面贡献最大,成果最突出。他不仅翻译出版了中国《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的很多片段,而且从1984—2012年,翻译了关于《玛纳斯》的论文,如胡振华《柯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及其研究》,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托汗•依萨克《<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З а л к а л м а н а с ч ы Ж у с у п М а м а й),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口头特征》和《居素甫•玛玛依史诗观》等论文。尤其是2017年,他翻译的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托汗•依萨克合著《当代荷马:居素普•玛玛依评传》,引起了国际史诗学界的高度关注,也为日本读者和学界进一步了解中国的《玛纳斯》史诗打开了一个窗口。随着他这一译著的出版,日本的“《玛纳斯》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若松宽主要是翻译出版了吉尔吉斯斯坦著名玛纳斯奇萨恩拜•奥诺兹巴科夫唱本的内容。当然,除了上述这些学者外,日本还有一些诸如立命馆大学奥村克三(Okumura Katsuzo)、阪南大学高桥庸一郎(Takahashi Yoichiro)、和光大学坂井弘纪准、四国学院大学吉田世津子(Yoshida Setsuko)以及中西健(Nkanishi Ken)也都或多或少地在各自的研究中介绍或者涉及到《玛纳斯》史诗。应该说,随着《玛纳斯》史诗在日本的不断普及,《玛纳斯》学也必将开出绚丽的花朵。

世界“《玛纳斯》学”经过东西方各国学者160年的开拓,已经发展成为涉及口头诗学、民俗学、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的一门显学,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并且不断有新著问世,学科内容不断拓展,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实为当今年轻学人大胆开拓耕耘的学术富地。本文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除了本文述及的上述几个重点国家和重点学者之外,世界各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有很多《玛纳斯》的研究者,如澳大利亚、韩国、荷兰、瑞典、蒙古、土库曼、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学者,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问世,限于篇幅,再加上笔者所掌握资料有限,本文没有能一一点评和介绍。

猜你喜欢

吉尔吉斯玛纳斯吉尔吉斯斯坦
玛纳斯河
民族史诗入梦来——歌剧《玛纳斯》观感
有柯尔克孜人的地方就有《玛纳斯》
破解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