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网络新闻付费模式探索
——以财新网“财新通”为例

2020-11-29彭韵菲

科技传播 2020年18期
关键词:财新内容用户

彭韵菲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财新网、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知名媒体生产了大量高质量新闻。财新网对部分原创报道取消“付费墙”限制,读者通过其移动端和网页版均可直接免费阅读。高质量的报道使各媒体网络平台付费用户数量均有不同幅度提升,其中南方周末的付费用户数量实现两位数的同比增长,财新网达到超30 万人的订阅用户规模,国内网络新闻付费模式欣欣向荣。

1 “付费墙”与新闻付费模式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为应对网络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巨大冲击,《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荷兰众筹新闻网、《泰晤士报》和《金融时报》等传统报纸、网站融合新媒体,主动由“广告中心”的免费内容模式向“用户中心”的付费新闻模式转向,建立“付费墙”,新闻付费模式兴起。

“付费墙”是新闻提供商对其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的“准入”系统和支付模式[1]。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硬墙”,即媒体对所有的数字内容收费;二是“软墙”,即部分内容免费[2],分为计量模式、分类模式、计时模式和微支付模式(单篇阅读计费模式)四种[3]。

这一盈利模式在国外已施行多时,但我国新闻付费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2017 年11 月,财新传媒旗下的财新网宣布全平台启动收费模式,并推出融合财新网和周刊的“财新通”,成为我国第一家转型至新闻付费模式的媒体。

2 财新网新闻付费模式

2010 年1 月上线的“财新网”隶属于2009 年成立的全媒体集团“财新传媒”,为中国政界、学界和产业界精英提供每日经济活动必需的财经资讯及基础金融信息服务。2015 年,财新通过《财新周刊》、财新网和财新移动客户端打通了内容环路、形成了统一的财经新闻平台,在经历电商售货时期和付费专栏时期积累了用户、产品、数据和技术基础后,于2017 年11 月正式全面启动付费功能。

财新网的新闻付费模式以范围层层叠加、满足不同类别用户需求的“四通”优惠订阅专享计划为基础:周刊通、财新通、数据通和英文通。“周刊通”用户可多平台阅读《财新周刊》全部内容;“财新通”附加财新网每日新闻;“数据通”叠加“周刊通”和“财新通”全部权益;“英文通”再次叠加财新英文平台Caixin Global 全部内容。其中,以“财新通”为主推付费产品,售价498 元/年。在“四通”划分内容基础上,财新网还将主要新闻按收费时限划分,对于公益性强的文章放开一定时间的免费阅读,并在平台仍保留免费内容,保持了对新用户的吸引力,也把握了社会功能与商业目标的平衡。

开启新闻付费模式后,财新网取得不错成绩。2019 年11 月,国际期刊联盟(FIPP)发布的《2019全球数字订阅报告》最新数据显示,财新以30 万付费订阅用户名列全球第15 位,成为唯一入榜的中国媒体,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同台竞技。

3 财新网新闻付费模式取得成功的支持因素

财新网新闻付费模式的成功有内容质量、内容生产团队、受众市场、产品体验、内容付费市场、付费技术、产权意识与付费意愿多方面的原因。

3.1 高质量的内容和专业化的内容生产团队

财新网实行新闻付费模式的基础是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财新网作为独立新媒体,拥有专业的记者和编辑团队,且本土采访资源丰厚,原创内容覆盖经济、金融、公司、政经等范围,栏目超80 个。其中,财新网提供的客观、深入、准确的深度报道满足了当前媒体市场上对优质新闻内容的“刚需”,既有财经分析和预测功能,又能对专业数据作通俗解读,兼具专业化与大众化,在市场上极具优势。

3.2 精准划分受众市场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随着网络新闻媒体数量的指数级增加,基于不同群体的教育水平、收入层次以及社会圈层等方面的媒体用户分众化日趋严重。财新网用户集中于金融白领、公司高管、学界政界专业精英,高学历、高收入水平的用户定位为财新网培养了具有购买力和购买意愿的受众市场。同时,财新网也根据分众需求推出提升用户体验的交互产品,根据用户支付能力、信息需求程度,生产不同内容、制定科学收费模式,提高了新用户吸引力和付费订阅用户复购率。

3.3 内容付费市场的扩张

近年来,内容付费市场内产品大量涌现、用户数量和营业收入扩大规模、付费服务不断迭代升级,无论是以Netflix、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平台为代表的娱乐内容付费,以36 氪、爱思唯尔等为代表的知识付费,还是以纽约时报、经济学人、财新网、南方周末等为代表的新闻付费都在快速发展。目前娱乐内容付费和知识付费是内容付费的主流,这为新闻付费培养了巨大的潜在用户群,内容付费市场的扩张带动了新闻付费市场的成长。

3.4 付费技术的革新与互联网产品的互联互通

移动支付的普及对新闻付费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技术支持下的一键付费更为直观便捷,极大地提升了用户支付体验、减少了付费门槛。移动支付的便利也有利于销售手段的丰富化,通过小程序等工具实现多种手段销售,包括激励用户传播的分成机制。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使得新闻生产商能够多平台为内容引流,财新通过与支付宝等机构的合作,在全端口推出“免费试读”等功能,扩大影响力、吸引新用户。

3.5 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与内容付费意愿的上升

随着知识产权法的完善、知识付费内容产品的增加,大众知识产权意识增强、内容付费意愿上升。截至2017 年底,《纽约时报》已有260 万的数字付费用户,全年订阅收入已超过10 亿美元,占总收入的60%以上。《经济学人》则声称,在全球范围内,对其数字版有付费潜力的用户达7 800 万之多。内容付费意识的觉醒,正在为新闻付费模式铺平道路。

4 国内新闻付费模式问题仍存

新闻付费模式的提出与实施,实现了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营收反哺内容生产,促进了更优质新闻的产出;付费机制也提升了侵权成本、促进大众知识产权意识提升;多元的付费产品也扩大了内容付费市场、挖掘存量付费用户、培养了优质读者群;带来了国内新闻付费模式的成熟和产业的扩张。

但近年来,国内部分媒体也纷纷投身新闻付费模式,但大多还是以失败告终,包括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中国改革》《潇湘晨报》和《南方都市报》等在内的媒体都先后停止网络内容收费,只有财新网、三联生活周刊等少数媒体坚持下来。

国内网络新闻付费模式的发展现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首先,建立在内容基础上的新闻付费模式设计并不适合所有媒体,如党政媒体就不适合收费、《财新周刊》《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这类以专业优质深度的报道见长、对内容有精准分析和定位的媒体更适合新闻付费模式的实施。其次,受众付费意识与版权保护的缺失一时半会也难以弥补,早期互联网的免费性质培养的受众获取免费信息的惯性成为新闻付费模式的强大抵制因素。据相关资料统计,由于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免费获取新闻资讯,54%的人不愿为新闻信息付费。再次,与《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上亿美元的新闻付费收入和Netflix 等视频网站动辄上百亿的娱乐内容付费收入相比,国内新闻付费市场规模要小得多。最后,我国目前也缺少与新闻付费模式相配套的文化意识、版权保护和制度设计,这些都将是该模式发展的未来障碍[4]。

5 结论

总体来看,我国报业目前的网络新闻付费模式尚处试验阶段,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作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国内新闻付费模式如何巩固目前优势、解决当前问题是深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猜你喜欢

财新内容用户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关注用户
主要内容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